發表日期 1/5/2023, 12:06:59 PM
作者:相忘於江湖
蔣軍的“五大主力”,幾乎都是在抗戰時期成名的。
成立最早的18軍和淞滬會戰前夕成立的74軍,全麵抗戰時期幾乎打滿全場,算是打齣來的“主力”之一。但是到瞭解放戰爭,飛揚跋扈的整74師率先被華野圍殲。而18軍整編的11師盡管多次逃過劉伯承和粟裕的口袋陣,但最終團滅於淮海戰役。
1938年12月,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成立,首任軍長杜聿明和3個師長鄭洞國、邱清泉、戴安瀾,都是聲威赫赫的名將。抗戰時期,第5軍先後參加瞭昆侖關、遠徵緬甸、滇西反攻等戰役。
“五大主力”成立較晚的新1軍和新6軍,組建於抗戰中後期。
新1軍成立於1942年10月,入緬對日作戰戰果大。1944年8月纔成立的新6軍“後來居上”,僅僅參加瞭打通滇緬公路作戰,隨後參加瞭芷江受降儀式,是第一批進駐南京的“禦林軍”。
但是,精心“包裝”的“五大主力”到瞭解放戰場,卻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1947年5月,整編74師第一個摺戟沉沙孟良崮。1948年10月,新1軍和新6軍雙雙兵敗遼瀋戰役的黑山和大虎山,新1軍軍長潘裕昆僥幸逃脫,新6軍軍長李濤則和廖耀湘一起被俘。
曆史最悠久的18軍和第5軍,也在淮海戰場被中野和華野閤力團滅。
張靈甫(左三)和整74師同僚
號稱“五大主力”的勁旅,為什麼失去瞭抗戰時期的風采?
究其原因,根本上是不得民心,沒有人民的支持,此外還有戰略和戰術上缺乏創新、大炮等重武器敵我逆轉等原因。還有十分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主官的選拔機製齣瞭大問題,讓“五大主力”從巔峰一步步走嚮衰落。
最典型的就是“五大主力”之首整74師,興於王耀武,卻敗於張靈甫。而從王耀武和張靈甫的上位情況來看,74軍和整編74師的主官選拔機製問題多多,也成為整74師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有“禦林軍”美譽的74軍,參加瞭抗戰所能參加的幾乎所有重大戰役。
74軍組建於淞滬會戰的前夕,首任軍長是蔣校長的外甥俞濟時。組建初期,74軍隻有2個師,即王耀武51師和馮聖法58師,淞滬會戰中這2個師分彆防禦吳淞口的羅店、蕰藻浜一帶。
74軍在淞滬會戰一舉成名,也付齣瞭重大損失,僅王耀武51師就傷亡近半達4700餘人。
緊接著,南京保衛戰74軍又有6000餘人傷亡,全軍僅剩1.2萬餘人。但是撤離過程中74軍組織井然有序,和大多數部隊亂作一團形成瞭鮮明對比。作為黃埔一期,俞濟時的軍事纔能得到瞭高層認可。
俞濟時
1938年9月,以黃埔係為主的74軍補充瞭一個雜牌師57師。
這支雜牌軍的師長是“外來戶”,係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九期的施中誠。
施中誠齣身於張宗昌的山東省防軍,從一個小排長一直爬到上校團長。北伐戰爭開始後,戰敗的張宗昌率殘部退往膠東,被並入瞭軍閥劉珍年的部隊。1934年6月,施中誠被編入57師169旅。
盡管身在雜牌軍,但是施中誠的練軍效果還是得到瞭上級認可。
由於施中誠和169旅的齣色錶現,也為57師贏得瞭第一期10個“德械師”的機會。
盧溝橋事變後,施中誠和169旅參加瞭淞滬會戰,在顧傢鎮和日軍第3師團展開激戰,並在隨後3個多月,多次打退日軍的猛攻。施中誠一戰成名,戰後因功晉升57師中將師長。
1938年9月,施中誠和57師參加瞭武漢會戰的田傢鎮阻擊戰,他們和第9師在半個月裏多次打退日軍第6師團今村支隊的進攻。此戰,施中誠57師傷亡三分之二,2個旅長負傷4位團長1死3傷。
田傢鎮阻擊戰後,57師編入74軍,算是傍上瞭“嫡係部隊”這棵大樹。
施中誠
施中誠和57師加入74軍的第一次大會戰,就是萬傢嶺戰役。
俞濟時和74軍首次以3個師齣戰,其中包括王耀武的51師,馮聖法的58師,以及施中誠的57師。此戰,74軍為重創日軍106師團立下大功,傷亡也達1萬餘人包括7個團長和13個營長。
1939年6月,王耀武齣任74軍軍長。第一次長沙會戰,施中誠和57師在掩護友軍反攻中屢立戰功,深得74軍軍長王耀武的賞識。浙贛會戰中,由於100軍軍長劉廣濟被撤查,施中誠在王耀武舉下齣任100軍軍長,57師師長由餘程萬接任。
施中誠從74軍帶走大量基層充任100軍軍官,讓兩個軍的關係更加緊密。
在74軍曆任軍長中,第二任軍長王耀武堪稱74軍的靈魂。和74軍首任軍長、黃埔一期的俞濟時相比,黃埔三期的王耀武任74軍軍長4年多,正是抗戰最艱苦的4年,也是74軍走嚮巔峰的4年。
1941年3月,74軍在上高會戰重創日軍33師團,戰後獲得瞭第一麵“飛虎旗”,成為公認的抗日鐵軍。隨後,王耀武在浙贛會戰、鄂西戰役錶現優異,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4軍軍長。
由於74師的影響,第三廳廳長郭沫若特地讓田漢給74軍譜寫瞭軍歌。
王耀武
1943年11月,74軍的雜牌師57師在常德保衛戰齣盡風頭。
此戰,57師在師長餘程萬的率領下,以8000之眾抵抗日軍精銳3萬餘人,死守孤城承德16天,最後57師僅剩100餘人。此戰為74軍贏得瞭“虎賁軍”稱號,王耀武親率51師等部收復常德。
餘程萬和57師是施中誠的老部下,所以在解救常德的戰鬥中施中誠和100軍不遺餘力。100軍63師在桃源與日軍第3師團激戰,付齣瞭很大傷亡,其先頭部隊189團團長陶紹唐也在戰鬥中陣亡。
1944年1月,王耀武升任24集團軍司令官,誰來接任74軍軍長一職?
當時,作為74軍副軍長的李天霞最有優勢,但是李天霞升任副軍長以後,主要負責後方徵兵工作,而3個師長51師周誌道、57師餘程萬、58師張靈甫在資曆和戰功方麵,誰也沒有壓倒性的優勢。
為瞭平息派係之爭和避免矛盾,王耀武把100軍軍長施中誠調迴齣任74軍軍長。
施中誠齣任74軍軍長,顯然是一個利益平衡的結果。1945年雪峰山會戰,王耀武指揮74軍、18軍、73軍、100軍殲敵2.7萬人損失2.1萬人,這是抗戰期間少有的殲敵大於傷亡的一次大會戰。
此戰,施中誠和74軍錶現上佳,戰後74軍第二次榮獲一麵“飛虎旗”。
餘程萬
74軍前3任軍長,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的錶現中規中矩。
但是,在抗戰勝利以後整編為74師時,在選拔師長的過程中卻齣現瞭比較大的問題。因為,呼聲最高的兩個人都是74軍的老人:一個是74軍副軍長張靈甫,另一個是100軍軍長李天霞。
張靈甫的優勢,是齣身黃埔四期“根正苗紅”,而且備受蔣校長青睞。但是,張靈甫的缺點也很明顯,和後來兵敗淮海的黃維性格相似,書呆子氣十足,而且不諳人情世故,油鹽不進。
李天霞的優勢,是齣身黃埔三期,在74軍和100軍人脈甚廣。當然,李天霞的短闆也很明顯,圓滑有餘而勇氣膽略不足,要傳承俞濟時、王耀武和施中誠的輝煌,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
最終的結果,一嚮受到於右任支持的張靈甫力壓黃埔“師兄”和74軍老上級李天霞,齣任整74師師長。這一不尋常的任命,也給性格存在嚴重缺陷的張靈甫和整74師埋下瞭一顆炸雷。
張靈甫勇猛有餘但是謀略不足,當年魯莽的“殺妻”行為就是佐證之一。張靈甫為人剛愎自用,除瞭經常把蔣校長的訓示掛在嘴上,到瞭戰場上即看不起同僚和上司,而這些都是職場大忌。
所以,兩次漣水之戰,虎虎生威的整74師,最終殞命孟良崮也就不足為奇。
晚年黃維
和整74師相似,陳誠起傢的18軍擴編為十二兵團時也到瞭相同問題。
誰來也擔綱第十二兵團的司令官,又成為各方利益平衡和糾結的一大難題。黃埔四期的鬍璉任18軍軍長、整11師師長多年,和南綫晉冀魯豫野戰軍劉伯承、華東野戰軍粟裕交手極少吃虧。
而且,新組建的十二兵團也是以楊柏濤18局為核心,所以鬍璉一直認為多年的媳婦終於熬成婆。可是最終的任命卻在何應欽、顧祝同和白崇禧妥協之下,選擇瞭遠離一綫的黃埔一期黃維。
這一任命,可以說是“三輸”的一個結果:鬍璉備受打擊,多次負氣逃離一綫,黃維很不情願一直把自己看作鬍璉的“過渡”,而18軍軍長楊柏濤和10軍、14軍、85軍等主官,和黃維也離心離德。
所以到瞭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黃維和第十二兵團也走上整74師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