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6/2022, 2:43:27 AM
#曆史#
作者:閑客
中華曆史久遠,傑齣人物如長江之鯽,不可勝數。在煌煌史書中,有那麼一批曆史達人,纔智不可謂不卓絕,為君之心不可謂不盡力。可是,隻知謀君,不知謀身,卻不知,這邊在殫精竭慮地為君盡忠,那邊已成為案闆的魚肉,隻是不知彆人何時下刀瞭,而且刀是自己�O利後遞上去的。
今天,我們就在這裏說道說道幾個作繭自縛的曆史大佬。
(一)商鞅:客棧老闆說“商君法令,人投宿不驗證身份,受連坐之罪”
商君是衛國人,三十歲瞭,仍一事無成。在國內不受重視,混得不如意,不得已,跑到秦國,嚮秦孝公提齣王霸之策。
秦國處在中華外圍,民窮國弱,被魏國打得沒脾氣。
秦孝公正發愁呢,有解決問題的人來瞭,不由大喜,極為器重,官列三卿之上,位不可謂不尊,爵不可謂不高。身受知遇之恩,商君也湧泉相報,主持變法,鼓勵農耕,限製商業;建立軍爵製度,人人可通過戰爭獲得功名富貴;加強中央集權,推廣郡縣製度。
為瞭推進變法政策,商鞅一麵重奬落實變法之人,一麵殘酷地打擊反對之人。太子和宗室抵製、拖後腿。太子犯法,處罰不瞭,讓變法成為笑談,這不是商君的作風。
整不瞭大的,還收拾不瞭小的。那就拿太子老師開刀,太子乾壞事,老師瀆職,或者慫恿。兩個老師,一個被割瞭鼻子,一個臉上被刺瞭字。太子心中怨恨,做夢都想報復他。未來的君主和宗室貴族得罪得死死的,已注定瞭他未來的悲劇。
商君實行嚴苛的連坐製度,五傢為一伍,十傢一什。一傢犯法,五十戶都得受罰,搞得人們天天相互監督,看誰都像罪犯,自己傢人乾瞭壞事都得檢舉。群眾的力量多麼巨大,很快秦國道不拾遺,小偷都絕跡瞭。
這是商鞅給自己挖的第二個坑。
秦孝公死後,太子登基,成瞭秦惠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商君報仇,商鞅一看大勢不好,趕緊跑路,可在途中被因為沒有身份證件,被旅店老闆舉報。老闆還振振有辭“商君法令,人投宿不驗證身份,受連坐之罪”。商鞅跳進瞭自己挖的第二個坑,秦惠公車裂瞭商鞅並滅其全傢,齣瞭心中的怨氣,也贏得瞭宗室的支持。隻是商鞅,
一代人傑,落得如斯下場,可憐可嘆!商鞅死後,秦國世代仍然延續變法之策,國傢日漸強盛。
141年,贏政滅六國,統一瞭中國,成為曆史上第一個封建製的帝國。
(二)晁錯:皇帝找替罪羊,把晁錯騙到朝市上,腰斬,死狀極慘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瞭打擊異姓王,大封姓劉的親戚,還與大臣們斬白馬而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到瞭孫子輩景帝劉啓時,諸王煮鹽冶鐵鑄錢,比中央政府還有錢,關鍵是還有糧有軍隊。皇帝政令對我利,姑且聽聽,對我不利時,管你皇帝不皇帝。
劉啓覺得這不行,這不是藐視我嗎?不行,我得治治這群不聽話的親戚。
這本是劉傢的傢事,可晁錯非要插在中間,提齣削藩的政策,鼓動劉傢窩裏鬥,晁父一看,你讓皇帝和親戚相互殘殺,這不是給自己挖坑嗎?就對自己的兒子說,我們傢都要亡於你手,我不想看到,提前服毒自盡瞭。
削藩政策一齣,劉傢的諸位王爺們一片嘩然,這是要把祖宗傳下來的鐵飯碗打爛啊!斷人前途,如殺人父母,不共戴天,有勢力有野心的王爺們舉起“清君側”的旗子起來造反,晁錯成為鬥爭的主要目標。
刻薄寡恩的景帝劉啓一看,劇目沒有按劇本來,玩大發瞭,就開始找替罪羊。於是,讓手下謊稱皇帝有事約見,把晁錯騙到朝市上,腰斬,死狀極慘。晁錯在劉啓還是太子時就跟著他,多年相輔,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落得如此下場。隻知為國,不知謀身,豈不可悲。
(三)周興:被流放嶺南,因為得罪的人太多,路上被仇傢所殺
周興是唐時的酷吏,成語“請君入公甕”就是描述他的。周興是武則天的金牌打手,羅織罪名打擊唐朝宗室和勛臣,可謂是不遺餘力,極盡殘酷手段,李傢的王孫子弟、朝廷重臣、邊關武將被陷害至死且滅門的,不計其數。一時,威名赫赫,人聞之,無不股股而栗。
走多瞭夜路,總是要遇見鬼的。
因為作惡太多,惹瞭眾怒,武則天一看,不處理他,手下眾臣都要罷工,於是讓來俊臣去處理這件事。來俊臣也是和周興一樣的酷吏,拿瞭武則天的命令,他不動聲色,讓人將周興請到府中。
周興還以為來俊臣要請他吃飯,就樂嗬嗬地跑來瞭。來俊臣擺齣一副謙虛的模樣,如同弟子嚮老師討教,“有罪犯不招供,如何?”周興洋洋自得,拿齣專傢的氣場,講道:“拿一大甕,讓他進去,外麵燒火,沒有不認罪的。”來俊臣讓人拿來大甕,周圍擺上柴木,然後一拱手“請君入甕”,周興纔明白,原來這個坑是用來埋自己的,趕緊認罪,問什麼招供什麼,隻要你滿意。
獲罪之後,周興被流放嶺南,因為得罪的人太多,路上被仇傢所殺。
(四)上官儀:他通宵達旦地起草廢後詔書,這給自己挖瞭多大的坑啊
“綺錯婉媚”的上官體詩風的開創者,善做文章。在曆史上的名氣沒有他的孫女上官婉兒大。
上官儀,官職中書捨人,相當於中央書記處秘書長,主要工作是給皇帝寫詔書,起草文件,可以說是皇帝的心腹之臣。
唐高宗個性軟弱,被強勢的武則天壓製,在傢裏是弱勢群體,心中不滿,常有廢後之心,便召上官儀商議。上官儀一聽,應該這麼做。
史書上這麼說的“皇後專橫,海內失望,應廢黜以順人心”。這顯示齣上官儀在政治上的幼稚性,廢後這麼大的事,他一個秘書就能決定。
況且,皇帝的傢事,不是那麼好參與的。
他通宵達旦地起草廢後詔書,這給自己挖瞭多大的坑啊!想想他的同僚李績,高宗想廢王皇後,立武則天,問李績時,李績說“這是陛下的傢事,何必問外人”,同時贏得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聰明的政治人物,總是避免參與君王的傢事。
上官儀用心地執行高宗的命令,關鍵是高宗不靠譜啊,武則天知道後,嚮老公說瞭幾句軟話,兩口子床頭打架床尾和,高宗心軟瞭,又怕武後怨怒,說瞭句不道義還坑隊友的話“這是上官儀叫我做的”。
武則天可不是善男信女,很快指使親信誣陷上官儀等謀逆,上官儀及其子被處死,傢産抄沒,兒媳鄭氏和孫女上官婉兒一同被沒入掖庭,充為官婢,當瞭皇傢的丫環。當然,人纔在哪裏都是發光的。
上官婉兒的聰慧善文為武則天看重,逐漸得到重用,成為武則天的禦用秘書,在政治上大放光彩,直到後來被李隆基所殺,可惜可憐!
(五)評述:後台重要,做人更重要
這幾位曆史大佬,都是一時人傑,在政治生涯中都纔智超絕,功勛卓著,位列極臣,顯赫一時,卻不得善終。何也?鋒芒太過,做人孤而不和,傲而不群,樹敵太多或樹敵太強,有庇蔭時,能夠顯達於世,一旦後台不在,或在後台眼中失去利用價值,又缺少力量幫扶,很快便落於悲慘境地。
商鞅是孝文王去世,失去瞭後台,又得罪瞭太子和貴族,隻有死路一條。上官儀的後台太不不仗義,關鍵時候缺乏擔當,不但不施以援手,還落井下石。為什麼唐朝時會齣現武周迭代,武則天能夠將李唐的政治勢力剪除乾淨,這與高宗李治的性格缺陷有很大關係。晁錯和周興的後台在,隻不過自己樹敵太多,後台將其拋棄以平眾怒,成為替罪羊。在後台的人品上,武則天要要比景帝和高宗強多瞭,對自己的打手至少沒有往死裏整。晁錯為景帝鞍前馬後服務瞭半生,終瞭落得個腰斬的下場,景帝將自己的刻薄之性顯示得淋灕盡緻。
看到這幾位曆史大佬的結局,我腦海裏不禁又想起瞭一個人――馮道,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宋代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王安石說他“奸臣之尤”。我覺得宋人是沒有太多資格罵五代之人的,說起節操有虧,趙匡胤更該罵,他的江山是怎麼得來的,受柴榮的垂青,位高權重,卻欺負柴榮的幼兒,搶瞭後周的江山,節操又在哪裏?宋朝為什麼給讀書人那麼高的地位,立國有虧,怕讀書人罵趙匡胤。
馮道身處五代亂世,他的後台就是他自己。那時,城頭天天變幻大王旗,君主父子相戕、手足相殘,君殺臣,臣弑君,朝綱混亂,戰爭頻繁,人間如地獄,講節操和自殺沒有什麼區彆。君主隻是一尊像而已,姓李姓石姓劉,沒有什麼區彆,都是不體恤百姓的民賊,不值得為其守節。在亂世中,為百姓和文明傳承做一些事,足夠瞭。馮道在那個年代裏能夠混得風生水起,做人的水平起來超過他的不多。
總之一句話,有後台顯赫一時,會做人輝煌一世,後台重要,做人更重要。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金庸筆下的單戀:霍青桐的“有情”與陳傢洛的“無情”讓人嘆息
單雄信是武藝高強、人品低劣的一介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