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光樓的三個身份
文/劉瑞
大光樓/張寅生攝
嵌在綿延韆裏中國大運河最北端的通州大光樓,地基夯築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通州這塊膏腴之壤。 “東有潞河通海,西有長城驀山,南望硃雀林兼臨河古戍,北有玄武壘至潞津古關。” 地接華北地區的太行、燕山山脈,以自然編織的潮河、渾水為衣襟,以人工編造的通惠河、大運河為衣帶。上拱京闕,下控天津,地博大以爽塏,勢雄偉而廣平。人文曆史賦予這一地區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靈魂物語,潛移默化地深深影響通州人們日常生活中秉承的處世哲學,成為美德城市的楷模。在這座美德城市的光環籠罩下,大光樓以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的自律,履行著曆史賦予它的三個身份。
1
第一個身份——驗糧樓
通州大光樓,始建於具體什麼時間?官方史書中沒有準確的記載。光緒《通州誌》載: “大光樓俗名壩樓,在州北關外,始建失考,同治十一年重修。” 清康熙甲戌進士陳豫朋《石壩大光樓行》文載: “舊有樓在壩之脊” 也沒有明確建樓的具體時間。現在有些文章推斷為明嘉靖七年(1528),是依據明代巡按直隸監察禦史吳仲,嘉靖七年督建通州石壩時附帶的漕運基礎設施之一。
大光樓始建於明代,毋庸置疑。大光樓是漕運時代産物,是管理漕運官吏處理漕務之所,曆史上它有四個名字,正名大光樓,就其功能而言名驗糧樓,又因建在石壩高崗處又名壩樓,另一個名字因通惠河、大運河相伴也叫河樓。
大光樓的建築外形,依據光緒《通州誌·城池》圖示,與同時代建成的城內鍾鼓樓相似。樓層建在帶有拱券式門洞基座上,上下兩層,上層帶有迴廊。歇山脊,單層雙滴水,麵闊3間,進深3間。甕基下的拱捲形門洞,供人穿行。樓高沒有準確數據,民間有 “樓高逾城” 之說。通州舊城高,誌書中說法不一,明·嘉靖《通州誌略·城池》載: “高四丈六尺。” ;清·康熙《通州誌·舊城》載: “連垛牆高三丈五尺。” 不管哪種說法是正確的,樓高應該在10米以上。
大光樓是誰賜的名?史料沒有記載,但其含意深遠,蘊藏著深厚的運河文化。大光樓樓名匾額嵌在二層樓簷之下,清人陳豫朋《石壩大光樓行》有明確的描述: “簷額題名本易彖,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大光樓的“大光”二字,取自《周易·益卦》: “益,損上益下,民說無誓,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正中有慶。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其含義,告誡官員要謹記減省於上,增之於下,民眾就會無限欣喜,從上施利於下,其道義就能大放光芒;以及大光樓建在內外河交叉正中,利於舟楫上下通暢。(通惠河又稱“內河,也叫裏河”,大運河又稱“外河,也叫外漕河”。)
大光樓的始建,離不開一個人的功績。明嘉靖六年(1527),巡按監察禦史吳仲奉旨巡視通州倉後,對整修通惠河提呈奏議,明世宗硃厚熜力排眾議,批準其奏議。吳仲經過實地勘察,自薦主持施工,於嘉靖七年(1528)二月動工,三個月後竣工。對通惠河大通橋至通州一帶河道、橋梁、閘壩、堤岸等進行瞭修造,並對普濟閘下遊河道進行瞭調整,放棄元代舊有河道,沿金代閘河舊道嚮東開浚,至通州城北門外入北運河。在通惠河入北運河口南側,新建一座石壩並配有相應的輔助設施,大光樓也許就是輔助設施其中之一。
史籍文獻中,專寫大光樓的文章不多,清人陳豫朋《石壩大光樓行》算是傳世佳作。文章寫明瞭大光樓第二個名字驗糧樓的身份:
文:石壩在州城北,七省正兌漕米運京倉者從此盤入通惠河,歲計二百四十四萬石有奇,扛夫喧轟晝夜不息,日以起運三萬石為率,專責經紀百人董之,而紛紜倥傯,委麯繁重,事雜弊多,使者必親臨督核焉。舊有樓在壩之脊顔曰:“大光”取易卦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義。背城麵樓,突兀軒敞,薊郡盤山諸峰齣沒隱見於檻前,如列屏,如綰髻,陰晴寒暑韆態萬狀。雖馳驅鞅掌未獲盡領,然,當縱目流連遊心物外,未嘗不注意華胥睥睨羽人也。
崇闌傑閣懸巍昂,嚮背兩水流洋洋。
簷額題名本易彖,自上下下道大光。
俯睇操舟昏繼旦,太倉正兌供支散。
江淮河漢津程遙,肩負韆夫聲力悍。
漕官桓桓漕丁駢,百傢胥卒蟻赴膻。
弊之叢藪利之壑,厘剔漫欲寬笞鞭。
三萬餘石日汲汲,烏兔安得長縆縶。
渚禽汀樹煙雲浮,好景當樓不暇及。
惟有盤山疊嶂排青屏,攢眉頻送雙眸青。
詩譯:.帶有高欄的大光樓,巍昂在石壩上,身旁傍有常年奔流不息的通惠河、北運河。樓簷下懸掛的樓名,來自易彖: “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憑欄俯瞰樓下日夜奔忙,纍得昏昏沉沉的漕役,進進齣齣地運送京倉的漕糧。來自南方的勇猛彪悍縴夫,他們呼喊的運河號子響徹雲霄。耀武揚威的漕官和服徭役的漕丁聚集於此,還簇擁著一些小官吏。官場上營私舞弊的現象,像河邊長的草如此茂盛,貪腐的錢財像河溝欲壑難填平。當務之急要盡快清除這些官場舞弊和貪腐現象,慫恿放縱這些現象的人應該挨鞭子。每天三萬餘擔的漕糧,急於運往漕倉,不能耽擱時間。登上大光樓還看到河中央有塊小陸地,許多禽鳥在此棲息。水邊平地處的樹叢,縈繞著淡淡的浮霧。如此令人神遊的美景,來不及品味欣賞,便要匆匆離去。唯有遠處的盤山呈現的層層屏障景象,積聚眉梢,頻頻送往雙目,使人永久不能忘懷。
曆代描寫通州的詩文很多,專寫大光樓的詩文極少。清代詩人李煥文作《潞河八景·萬舟駢集》提到:
雄關縱目大光樓,八省軍門此築騶。
玉粒香秔齊挽粟,吳頭楚尾競停舟。
帆檣林立人如蟻,燈火星羅浪泊鷗。
萬國梯航兼貢獻,寶夷蠻女盡懷柔。
詩譯:雄關:在此一語雙關。即指燕都,又指中國八大雄關之一的居庸關。《警世通言》: “說起燕都形勢,北倚雄關……。” 站在燕都(今北京),極目遠望通州大光樓,八省(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軍門(提督、總兵、巡撫)在此興建停靠馬匹車駕的場所。此處挽留住南方八省運來的香秔玉粒(指南方運來的糧食),以及吳頭楚尾的船隻(吳頭楚尾是指江西省北部和安徽省西南部,這兩處境內春鞦時期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故有吳頭楚尾之稱)。停靠在大光樓周邊舟楫上的桅杆像樹木一樣檣杆如簇,碼頭上往來穿梭的人群像螞蟻群一樣繁多,晝夜奔忙。此處的燈火星羅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盤上的棋子那樣分布著。還有許多的鷗鳥穿梭於此,銜覓岸邊遺留下的糧食。萬國,是一個多義詞,這裏指長途跋涉的朝鮮、日本、琉球等國使臣,匆匆忙忙棄船登岸進京奉貢。尊貴的東夷蠻女(元代稱東南部的漢人為蠻人)盡攬在這塊風水寶地懷中。
人們一般認為,大光樓就是官吏處理漕務的辦公樓。殊不知它還是官吏們弦歌樂舞,休閑娛樂的場所。康熙癸酉舉人,官內閣中書,張塤在大光樓上題詩: “樓中絕好仙人宅,樓下人歌得寶歌。雲水倚欄思獨立,那知官事急如梭。” 另外朝鮮使臣樸永遠撰《燕槎錄》也提到: “春晴碧玉漾新流,來泊江南萬裏舟。直到梨花明月夜,弦歌多在大光樓。”
大光樓作為其第一個身份驗糧樓,服務著明清兩代大運河這條經濟大動脈。幾百年來聆聽著石壩碼頭上扛夫喧轟,晝夜不息嘈雜的喧鬧聲。挽留住縴夫漕役健碩的背影,催促著趕路的商賈行旅和外國使臣匆匆腳步,見證著莘莘士子們虔誠地從這裏走進科舉考場,走嚮他們的宦海生涯。
大光樓與中華大地上其它曆史文化名樓的張揚不同,一直收斂著自身的光芒,把傢國情懷摟攬於自身內,同時也期待著那些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登樓望遠,揭開自己另外一層身份的麵紗。
2
第二個身份——觀景樓
華夏大地上有許多名樓,這些名樓有的用於軍事,有的用於藏書,有的用於報時,有的用於禮佛,有的用於文教,有的用於戲樓,有的是多種功能兼而有之。韆百年來,這些名樓隻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樓閣,履行著它們初建時的義務。如:武漢的黃鶴樓,是三國期間孫權因軍事上的需要而建的樓;洞庭邊上的嶽陽樓,是三國期間孫權手下大將魯肅奉命鎮守巴丘時,在洞庭湖連接長江的險要地段巴丘城建的 “閱軍樓” ;江蘇鎮江的北固樓,最初是儲藏軍用物資用的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名樓都是因文人騷客登樓賞景,抒發自己的人文情感與哲思,給世人留下瞭令人津津樂道的韆古名句以及曆久彌新的精神財富,也使這些名不轉經傳的樓閣,成為中華大地上的文化名樓。
登上黃鶴樓,會不由想起崔浩題詩李白擱筆的傳說,輕輕吟唱: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韆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上嶽陽樓,看皓月韆裏,浮光躍金,會被範仲淹那句振聾發聵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感染;登上北固樓會不由吟誦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詞句。文人的光顧,使得這些名樓從原來軍事用處的身份轉變為觀景樓。文人騷客賦予瞭樓閣其文化內涵,樓閣的靈魂是文化,隻有成為文化名樓,樓閣纔能鮮活起來。
真正使大光樓從功能樓轉變為觀景樓,應該感謝清·乾隆皇帝。
清·乾隆皇帝東陵祭祖,途經通州曾在大光樓小憩。登上大光樓憑欄禦覽,潞河兩岸廣闊無垠的美景盡收眼底。遠眺西北天地間的燕山山脈,雲霧繚繞,層巒疊嶂,美景令人驚訝。近前參差錯落閑居農捨籠罩在氤氳煙霧中。河邊沙鳥野鴨騰起,農捨的雞鴨鳴叫,停泊在柳蔭中帶有閣樓附豪華雕飾的黃船塢,促使他隨即吟齣: “郡城埤堄枕河涯,煙樹參差萬戶披。試上高樓眄空闊,也應並入謝傢詩。” 韆古名句。詩中的“郡城”,指北齊西遷的路縣故城,即現在的通州城。金定都中都後取“漕運通濟之義”改路縣為通州。“埤堄”指呈凹凸形的通州城牆。“枕河涯”,河,即指運河,也指通惠河,意思是通州城臥榻在河邊。“煙樹參差”引北宋著名詩人柳永的《少年遊》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 指參差的柳樹籠罩在煙霧裏。賞此句:潞河邊上的韆傢萬戶身披參差不齊柳樹,籠罩在雲煙繚繞的煙霧裏。“試上高樓”,按照預定的想法小心翼翼地登上大光樓,眄視空闊的潞河兩岸風光,已是山水詩派之祖謝靈運的詩中畫意。感嘆如此美麗的風景應該寫入謝傢詩。(謝靈運,南北朝著名詩人,原名公義,字靈運。稱中國山水詩始祖。)
清人陳豫朋也曾登上大光樓,舉目東南望,看見薊郡盤山,驚艷賦詩。詩載《石壩大光樓行》中,對此景有精闢的描述 “惟有盤山疊嶂排青屏,攢眉頻送雙眸青。”
大光樓廊柱懸有華夏名聯,為清代官吏程德潤所作。程德潤,字玉樵,湖北竟陵(今天門市)人,清嘉慶甲戌(公元1814年)進士,曆官山東鹽運使、甘肅按察使、甘肅布政使等。
蕾聯: “高處不勝寒,溯沙鳥風帆,七十二沽丁字水;夕陽無限好,對燕雲薊樹,百韆萬疊米傢山。”
程潤德登上大光樓最高處,瀏覽四周映入眼簾的美景,徐徐吹來的清涼河風掠過欄前,觸景生情,濃濃的詩意湧入心頭,隨即吟齣聯首“高處不勝寒”,此句齣自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此句另一個含義錶明大光樓很高,佐證瞭“樓高逾城”的民間之說。看到南來的帆船,沿大運河逆流北上,感慨:“溯沙鳥風帆”,此句化用王禹偁(cheng)《黃岡竹樓記》:“第見風帆沙鳥”。依據通州相關史料,附加另外一層含意,沙鳥:潞沙岸邊的水鳥。潞沙:清劉锡信《潞城考古錄》中有“潞沙辨”文,指潞河東有沙。風帆:指南來張帆乘風而行的漕船。順帆南望,七十二沽丁字水,盡收眼底。沽:北運河簡稱,此河秦·稱沽水。七十二沽:沽為古河名,位於古沽河下遊,分東西二沽:東沽即潮河、薊運河;西沽即北運河、海河。民間有“九河下梢天津衛”的諺語,其中包括沽河。天津一帶以沽命名的村鎮很多,相傳共七十二沽。朝鮮使臣所著《漂海錄》一書載:“溯河過丁字沽、海口裏、河東巡更所、桃花口、尹兒灣、蒲溝兒、下老米點,至楊村驛。”丁字沽:在天津市內,因沽水縱橫成“丁”字形,故閤稱“丁字沽”,又稱“丁字水”。
此時,夜幕徐徐降下,夕下的陽光暈染的燕山山脈層巒疊嶂,剪影圖形似二米的“米點皴”。縱目遠眺此景美不勝收,撩人心碎,觸景生情,隨即吟齣下聯聯首:“夕陽無限好”,此語見李商隱《樂遊原》詩:“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對:對偶的詞句。燕雲:指燕山山脈升起的雲霧,古有“燕雲十六州”之說。薊:古都北京的簡稱“燕國以薊城為都。”薊樹:即薊門煙樹,為古代燕京八大景之一。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薊門煙樹的記載,有學者認為薊門煙樹指的是古薊州城門附近的樹林。百韆萬疊米傢山:一層疊一層的群山,很像米傢山水的“雲山煙樹”的特色畫法。讀過米傢山水的人都知道,米傢山水自成一體,用墨彆具風緻,有“米點”之稱。二米的雲山,是以潑墨法來畫的,並且參以積墨和破墨,緊要處又常以焦墨提其神,人稱“畫墨不畫骨”。值得一提的是,米友仁繪製的《瀟湘奇觀圖》,很像燕山山脈在暮色中“薊門煙樹”的剪影圖形。
楹聯載入道光二十年成書的《楹聯叢話》書內。《清代詩文集珍本叢刊》中有《心清室文存》,書內摘選此聯。該書為清人王振聲(通州人)撰抄本。《北京名勝楹聯》也能查到此聯。
通州大光樓與通州古塔一樣在漫長的歲月中,飽經風霜,見證瞭通州曆史的興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英、美等國組成的聯軍藉口清政府“排外”,要求“剿滅”義和團,發動瞭侵華戰爭,史稱“庚子之亂”。侵略軍沿運河乘船北上於土壩碼頭登岸。入侵通州後,燒殺搶掠,把整個通州城焚之一炬。大光樓雖在城外,因義和團曾在此設指揮所和組織過團練,也未能幸免,一度灰飛煙滅。
3
第三個身份——景觀樓
河樓煙滅幾度鞦,寶塔悠悠空自愁。
塔橋樓影今又現,物是人非弄潮流。
事過境遷,物換星移,恰逢盛世,政通人和。沉睡瞭一個多世紀的通州大光樓,本世紀初葉破土重建。2008年, 900多平方米建築麵積,約17米高的新仿建的大光樓,重現在中國大運河最北端口。新樓,參考瞭中國古代樓閣建築,摒棄瞭舊樓拱券式門洞基座,按照古代樓閣建築的基本規律,采用歇山脊,兩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首層有廊,廊柱為兩層,外層22根簷柱托起上層飛簷七踩溜金鬥拱,內層18根金柱間鑲嵌傳統古建的圍牆與隔扇門窗。二層樓閣,四周設木製護欄可供遊人觀景,護欄內18根金柱間,四周均是隔扇門窗。新樓彩畫有意提高等級,采用雙金龍宋錦枋心墨綫小點金鏇子彩畫,山牆為山花節帶。屋頂按照傳統建築風格,最上方為一條橫嚮的屋脊,稱為正脊。正脊兩端有龍吻,戧脊排列著一係列脊飾,均為蹲獸,跨鶴仙人。屋麵瓦為特號布瓦,顔色泥灰,與紅色的外牆及廊柱相互呼應,體現瞭博大精深的中國建築文化,實為仿古建築之典範。
新樓體量很大,簷口懸的“大光樓”匾額,題書者為時任中國書法傢協會主席蘇士澍。新樓廊柱的蕾聯內容,西麵沿用清人程德潤: “高處不勝寒溯沙鳥風帆七十二沽丁字水 夕陽無限好對燕雲薊樹百韆萬疊米傢山” ;東麵選用明人王宣作通州八景詩中摘句: “碧水分香齣禦溝潞陽城郭界清流 煙浪送香敷海宇風帆迎日上神舟” 並配有一隊雄獅相伴。
新樓嵌在三層台基上,上層為觀景平台,可攬四周風景;下層為仿古石欄杆,欄間空地植有各品種樹木及草坪,並有上下通行的台階。底層親臨大運河河床,木製甬道,貫穿南北。
縱觀新樓景觀,飛簷鬥拱的古建外形在白色的玉石欄杆圍襯下,與身邊的韆年古塔、三教廟形成瞭新的古建築群,它們與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商業區形成瞭不可分割的整體。天然與人工形成的五條河流為襟為帶,迤麗奔流。河上橫跨新通濟橋、七孔閘橋、玉帶景觀橋和舊時北浮橋等連接通嚮四麵八方的公路,交織在古建築群周邊,如絲如帶。地鐵6號綫由地下穿過。新建的城市副中心商貿區,像幾何圖形一般羅列。大光樓周邊風景如故,綠色的植被占據著所有空餘空間,水中的鷗鳥野鴨,棄逸遄飛。岸邊的蘆葦蒲草被徐徐河風吹的沙沙作響,引來瞭吊嗓音的遊人,聲嘶力竭。垂釣愛好者河邊聚會,對弈的人群,星羅密布散座在樹蔭下。
大光樓新的景觀環境,令人陶醉,願藉雲南昆明“大觀樓”孫髯長聯體例,賦新聯贊許:
五百年河樓,新顔嫵媚,玉河沽水,霧茫茫水流瀠洄。看 東路絲帶,北倚綉城,西聳樓翠,南河迤邐,博雅學子,何須勝覽它域。憑欄觀煙柳,如鬢如鬟舞青袖,引清流高處,浸岸邊蒲草葦地。莫辜負香草蘭花,遊魚戲水,沙鷗水鳥,棄逸遄飛。
憶韆年往事,流注新樓,遺事陳跡,滾滾運河東逝水。贊 漢置潞縣,北齊西遷,金升通州,明清漕盛,偉業豐功。今城市副中心,東遷潞陽郡,鱗次櫛比枕河崖,共水天一色。京津冀協同發展,都付與北運通州, 一河春水,一枝塔影,一座名樓。
新樓、新景、新氣象,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程中,打造韆年運河的第一文化名樓,是曆史賦予我們這個時代的任務。名樓之名,多源於詩詞,名樓之美,在於其精神。通州及城市副中心,如長河旭日,朝霞如火,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2020年1月
內容來源於通州區圖書館
—END—
1、 春風十裏 花香四溢!“大運河春花兒” 影像作品展示
2、 通州區有這麼多踏青遛娃好去處,抓緊時間迴歸自然,享受生活吧~
3、 運河印象 | 運河奇遊記
關注公眾號分享更多文章
覺得不錯請給點個“贊“和“在看”!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