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3:48:48 PM
時間來到1949年,在解放戰場上,國軍兵敗如山倒,我軍乘勝追擊,形勢一片大好。在這樣的背景下,大批國軍高級將領棄暗投明,選擇瞭起義,加入瞭人民的隊伍中。
據相關統計,整個解放戰爭中,一共有兩百七十餘名高級將領選擇瞭起義,他們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瞭戰爭所帶來的傷亡,對他們的行為還是給予一定的肯定。
然而,在眾多棄暗投明的國軍高級將領中,有一人是打心底值得我們敬重,他叫張治中,國軍陸軍二級上將,蔣介石的“八大金剛”之一。
曾經是蔣介石身邊紅人的張治中,他與眾多起義將軍相比,更值得我們敬佩。
眾所周知,絕大多數起義的國軍高級將領,是迫於形勢,不得不做齣的決定。如被圍睏在北平的傅作義,在西南地區起義的羅廣文,陳剋非等人,他們在山窮水盡,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做齣的決定,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然,像羅廣文等人的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功勞的,避免瞭戰爭的傷亡,這點還是值得肯定的。
與傅作義、羅廣文這樣的起義將軍相比,張治中更能得到大傢的認可,被主席稱為“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是我黨的好朋友。張治中雖然是國民黨的元老之一,但他從未與我軍交過手,對待抗日與和平的問題上,一直是非常積極的。
堅持抗日的名將――張治中
張治中在國民黨的地位很高,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與老蔣是同學。1932年1月28日,日軍藉口一名士兵失蹤,嚮上海的第19路軍發起猛烈攻擊,拉開瞭“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序幕。
此時,身在南京的張治中心急如焚,他擔心地說道:中央各部隊分散四地,因老蔣下野而群龍無首,一時間難以集中抗敵。蔣介石得知日軍進犯淞滬,也非常擔心,他發齣一封通電,內容大緻為:
“我十九路軍將士既起而為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際,皆應為國傢爭人格,為民族求生存,為革命盡責任,抱寜為玉碎,毋為瓦全之決心,與此破壞和平,衊棄信義之暴日相周鏇。”
張治中認為,19路軍孤軍奮戰,急需增援,同年2月初,與蔣介石見麵,嚮他請戰。
蔣、張二人看法一緻,蔣介石令何應欽將87師、88師兩個德械師外加一個中央教導團,閤編為第五軍,由張治中將軍率軍開赴淞滬戰場。張治中行動迅速,在淞滬抗戰爆發後的第十九天,登上瞭抗日戰場。
為錶抗日決心,張治中寫下遺書,內容大緻是保傢衛國,馬革裹屍,如果犧牲,希望能喚醒全民族抗戰,保衛國土。遺書內容真切實感,保傢衛國,抗擊日寇之決心,堅如磐石 。
在張治中將軍的帶領下,第五軍英勇奮戰,與19路軍閤兵一處,士氣大增,沉痛打擊瞭來犯的日寇。在廟行一戰,日軍精銳的第9師團外加一個混成旅團損失慘重,精銳殆盡,我軍殲滅日軍數韆人,是整個淞滬抗戰中成績最突齣的一場戰役,張治中將軍功不可沒。
張治中的抗日情懷,體現在對女兒的教育上,為瞭抗日,他讓遠在英國留學的女兒張素我迴國。在英國學習深造的張素我不斷接到來自父親張治中的電報催促,要求她立即迴國,為抗日做一份貢獻。
張治中告訴女兒,抗日已經到瞭最為重要的關鍵時刻,民族麵臨生死存亡之際,迅速迴國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當中去。
1937年張素我肄業迴國,迎接她的不是父親張治中,而是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負責接待張素我的工作人員告訴她:你父親在蘇州前綫抗戰,有空可以去看看。當時的張治中已經連續多日晝夜不停地在蘇州指揮打仗,以緻疲憊不堪,見到女兒後非常高興。
張素我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張治中將軍一直是堅決抗戰派,主張與團結閤作,以大局為重,拒絕和反對蔣介石與搞摩擦,是一位具有大局觀的抗日名將。
堅持和平的“和平將軍”
張治中將軍的可貴之處,不僅是他堅持抗日,更在於他對我黨我軍的態度。十年“內戰”期間,紅軍與國民黨反動派兵戎相見,軍事鬥爭日益激烈,張治中嚮蔣介石錶達瞭自己反對內耗的看法。
為瞭避免與紅軍交戰,張治中違背瞭自己當初參軍救國的宗旨,不願意帶兵“圍剿”紅軍,而是調任到瞭陸軍學校任教,去做瞭軍事教育工作。
全麵抗戰爆發後,張治中擔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主動恢復瞭與我黨的接觸,雙方展開密切的閤作。
皖南事變時,張治中反對蔣介石、何應欽和白崇禧的行為,對撤銷新四軍番號的舉措,張治中質問白崇禧:你身為政治部長,如何能說此種話!錶達瞭自己的不滿情緒。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國共雙方在重慶展開瞭和談,當時國軍無論在兵力、地盤等方麵都要優於我軍,不少人認為我軍與國軍交鋒是凶多吉少。
張治中將軍卻不這麼看,他希望能夠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身為國軍談判代錶的張治中,能夠在很多事情從我軍角度考慮,這是比較難得的。
主席在重慶和談期間,張治中將軍也保障瞭他的安全,他邀請主席來到自己傢中居住。
整個談判期間,主席住在瞭由張治中將軍安排的張公館,可見我方代錶包括主席、周總理對張治中人品的信任,要不然怎麼可能把安全交給一個國軍高級將領呢。
為瞭確保主席的安全,張治中告訴周總理:“為瞭保證毛先生的安全,我決定派政治部警衛營的一個手槍排擔任警衛工作。”周總理考慮到張治中的壓力,沉思片刻說道:
這樣一來,發生任何事情,責任都是你張治中瞭,我建議,這個責任推給重慶的警備司令部,你的人穿便衣,內部保護。
聽瞭周總理的建議,張治中深感認同,更加欽佩周總理的睿智和良苦用心,能夠設身處地為自己想想,非常感動。為瞭給主席等人居住,張治中將張公館的人包括自己的夫人暫時遷往復興關的梅園暫住,誠意滿滿,令人敬佩。
為瞭保護主席的安全,雙十協定簽訂後,他親自陪伴主席乘坐專機到達延安,為瞭實現和平,張治中將軍一共三次前往延安,誠意滿滿,令人感動。
1949年,我軍在發起渡江戰役前,國共雙方曾在北平展開過有關於和平的談判,張治中代錶國民政府與我方接觸。因張治中是國民政府的代錶,又礙於自己與老蔣之間的情麵,他暫時沒有錶達齣自己對此次談判的真實想法。
我方接待張治中這位老朋友也非常熱情,在公共場閤下,雙方激烈談判,私下相互問好,把對方當成老朋友。
遺憾的是,這次談判由於蔣介石未能同意導緻破裂,我軍按照計劃發起渡江戰役,看到戰爭又爆發的張治中,對國民政府倍感失望。
蔣介石因張治中與我方接觸過密,對他早有不滿,但張治中與自己有交情,又礙於他資曆深,老蔣一直沒有選擇動他。
直到1949年談判後,張治中不想繼續站在老蔣一麵,與人民為敵,留在瞭北京,旗幟鮮明站在瞭我黨的一方,被國民黨開除瞭黨籍。
結語
張治中將軍起義,與多數國軍高級將領有著本質的區彆,他並非因為形勢所迫,身處危險境地,被我軍包圍的情況下纔選擇起義。
張治中將軍愛好和平,不願內戰,他的起義,說明瞭我黨人心所嚮,說明瞭張治中本人覺悟高,選擇站在人民的一邊,因此更加受到人們的敬重。
張治中將軍加入我軍後,繼續為全國的和平貢獻齣自己的力量,他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寫親筆信勸說在新疆的包爾漢和陶峙嶽選擇起義,不要與人民為敵。
張治中的勸說,給包爾漢和陶峙嶽帶來的影響力不小,對新疆最後的和平起義作齣瞭很大的貢獻。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張治中沒有帶兵與我軍打過一場仗,身為國民黨二級上將,此舉真是難為他瞭。新中國成立後,張治中的職務一直比較高,深受主席的信任,擔任一些重要職務。
主席說:“張治中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新中國成立後,主席經常能與張治中見麵吃飯,雙方關係融洽,在國傢建設方麵,主席也很能接納張治中提齣的建議,對他的評價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