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7/2022, 4:04:59 PM
在中華民族綿延五韆年的曆史文明中,許多朝代的興建與滅亡讓中華民族在失敗中成長,在挫摺中曆練。
對於這些朝代和興建者,我們更耳熟能詳的知道唐宋元明清和諸如趙匡胤、硃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還有李世民、忽必烈、乾隆這樣的韆古一帝。
不過老話說得好,吃井不忘挖水人,他們的成功還得感謝先輩打下的江山,正是從商周時期開始逐步形成的封建帝製,也纔讓帝王統治在中國大地上持續統治瞭幾韆年,而作為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朝代―周。
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麵的改革發展,有些仍沿用至今,小時候電視上經常循環播放的封神演義和哪吒傳奇更是以此為腳本進行拍攝,從這些曆史故事中我們也瞭解到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伐紂的經典故事。
不過相比於被人熟知的姬昌姬發父子,姬昌還有一個大兒子叫伯邑考,聽到這個名字或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同樣的父親,孩子的姓氏卻不一樣呢?
文王滅商建周
在文章的開篇我們必須要做先前解釋的是,紂王的商朝在實際曆史上並不像《封神演義》中錶述的那般昏庸無道。
《封神演義》隻是基於當時的曆史朝代,以朝代為背景刻畫瞭一齣神仙鬥法和商周朝代更替的故事,隻不過在演義中必須要塑造一個大反派纔能讓起義造反之事顯露的理所應當罷瞭。
以當時的真實環境來講,紂王雖然算不上什麼韆古明君,不過在治理國傢和統率百官方麵還是有為人稱道之處的。
至於當時的姬昌是反對紂王統治的第一大勢力,不論是哪位君主,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在當時都是無可厚非的,所以紂王軟禁瞭姬昌這一做法倒也理所當然。
隻不過紂王後麵的做法多多少少有些不講人性,要不然就給姬昌一個痛快,乾乾淨淨殺瞭他,要不然就放瞭姬昌,雙方來一場公平的爭奪。可紂王想殺姬昌是真的,但又希望找一個閤適的理由讓天下人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就這樣越想越偏的紂王陷入瞭自己的怪圈之中,把前來營救姬昌的伯邑考活剮後做成肉讓姬昌吃,一旦姬昌知道自己的長子被害肯定要大發雷霆,到時自己就有足夠的理由殺人滅口。
不過沉著冷靜的姬昌知道此時就是發作一番也於事無補,懷著滿腔恨意的姬昌把一碗有著自己大兒子伯邑考的肉湯喝得乾乾淨淨,看見此幕的紂王也是啞口無言,要知道在當時的社會中,倫理道義是被世人極其看重的。
無可奈何的紂王將姬昌送迴瞭西岐,這也直接導緻瞭文王姬昌和武王姬發父子攜手推翻瞭商紂王的統治,隻不過人們當時都在想,如果伯邑考還活著,那麼繼承王位的是不是就不會是姬發瞭。
伯邑考和姬昌的關係
相信大傢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同樣是姬昌的兒子,那麼為什麼兩個兒子的姓氏卻完全不一樣呢。會不會姬發是親生的兒子,而伯邑考是姬昌的義子呢。
可以肯定地說,雖然姬昌在外收養瞭許多乾兒子,教他們讀書打仗,為自己攻殺戰守,但伯邑考和姬發確確實實是他的親生骨肉,這點毋庸置疑。那麼同樣的後代為什麼姓氏卻不一樣呢?
姬發與姬昌在姓氏上保持瞭一緻倒是無可挑剔,伯邑考是姓伯還是姓伯邑,再說百傢姓中也沒有這個姓氏啊。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伯邑考姓姬,名字為考,把他的名字一一拆解可以看齣。
伯是象徵著自己是姬昌所有兒子的老大,邑代錶著諸侯的封地,作為姬昌的長子,有一天繼承父親的分封屬地自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叫姬伯邑考的話名字又太過冗長,況且因為四個字的名字在當時不常見所以大傢便對他的稱呼改成瞭伯邑考,由此看來,伯邑考是姬昌的親生兒子倒也經得起推敲瞭。
伯邑考與姬發的關係
上一段我們解釋瞭伯邑考與父親姬昌的親生與否關係,那麼作為嫡長子的伯邑考為什麼不是姬昌的法定繼承人呢?
畢竟在當時來看,立嫡以長不以賢是王公貴族的儲君登基之道,那麼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姬發纔是長子,伯邑考是次子呢。
這種想法也有很多人提過,不過其可靠性卻有待商榷,首先就從名字來看,古代人對倫理十分看重,針對年紀大小更是有著伯仲叔季的兄弟之分,正如同三國演義中孫策和孫權兩兄弟一個叫孫伯符,一個叫孫仲謀一樣。
同孫策一樣,伯邑考的名字中這個伯也印證瞭伯邑考就是姬昌名副其實的嫡長子。身份和地位都說清瞭,那接下來要說的就是,為什麼繼承太子這一位置的是姬發而不是伯邑考。
雖然伯邑考從身份上占據優勢,不過在政治手段和政治能力以及為人處世方法上,伯邑考卻遠遠不如自己的二弟姬發,甚至連同為胞弟的姬旦都有著比他更強勁的實力。
尤其是在姬昌這樣一個緻力於推翻商王朝統治的國君麵前,一個強有力的政治幫手顯然比一個僅憑藉名氣和身份的嫡長子要靠譜許多,所以在那個嫡長子繼承製不甚成熟的先行年代。
對於姬昌這樣一位試圖推翻商王朝統治的政權變更推動者、踐行者來說,太子的人選一定要有足夠的能力和政治手腕,能夠應對自己離開後的混亂局麵,否則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更是整個傢族和國傢的滅亡。
從結果來看,伯邑考是一個極具悲情色彩的悲劇人物,雖名義上是姬昌的長子,但實際來看不僅沒有嫡長子應具備的能力和手段,反而在大好年紀之時結束瞭自己的生命,落得一個悲慘的遭遇,這一結果又怎能不令人嘆息呢。
迴到開篇麵對伯邑考的身世之謎這個問題,至於他為什麼到底姓什麼,為什麼後人對他的稱呼中沒有姬姓的字眼相信大傢在心中已經有瞭自己的答案瞭。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曆史的這段故事,我們更能感受到當時朝政動蕩的波詭雲譎,而這不過也是每個朝代曆經的必然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