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5:39:59 AM
北魏,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曾經被少數民族所統治的政權
,由鮮卑族所建立,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386年,拓跋��趁著前秦在四分五裂的時期,便自稱代王,建立瞭代國,後來將國號正式定為"魏",改稱魏王。曆史上稱其為"北魏"。
北魏時期,佛教大肆興起,佛教得到瞭大量的傳播,在當時空前發展,更是在遷都洛陽之後在移風易俗方麵
促進瞭北魏的中央集權和民族融閤
。拓跋��也自此成為瞭北魏的第一位統治者,他在位期間勵誌變國,頒布瞭多項有利於國傢政治改革的法製措施。
他不僅改變瞭代國曾經實行的
"兄死弟及"製,
將其改為
"長子繼承"製,
並即刻實行這個製度,將皇位傳給瞭他的皇長子。同時還在傳位給他的皇長子時,下令處死瞭皇長子的親生母親劉貴人。自此,"子貴母死"製就在這裏開瞭先河,並在曆代一直存在。
但為何要實行"子貴母死"製,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更是一個遺留在曆史的曆史問題。這個問題是否在
反映著曆代統治者的統治思想,是否與一個國傢的統治思想製度相關
,這都不言而喻,並且一定會得到一個肯定的迴答,那就是相關。"子貴母死"製從現在來看,不僅僅是一種宮廷治國製度,更是反映著古代統治的另一法則。
1、 為何實行"子貴母死"製?
西漢齣現外戚乾政混亂的原因?
都知道,曆史上的呂後就是外戚乾政的典型人物之一,她掌握著國傢的統治權力,隻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尚年幼,這就使得
國傢的統治大權落到瞭一旁虎視眈眈的外戚手中。
到瞭後來的東漢時期,這種情況更甚,演化的更加嚴重,很多情況下的皇帝都是年幼時就登上瞭皇位,但壽命都不長,很快就去世瞭。相反的是,這些皇帝的母親或者當朝的皇後卻非常長壽,且
漢朝的皇後還具有嫡正的地位,可以規定年幼的新帝登基,
且皇太後有權行使垂簾聽政的權力。
這就使以
皇太後為首的外戚在國傢統治方麵有瞭很大的權力
,甚至不斷乾擾國傢正常的政治統治。曆史上的隋朝外戚楊堅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嗎?外戚乾政從第一次開瞭先河以後,為首的曆代皇太後就愈加肆無忌憚,在巨大權力驅使下
,皇太後便趨嚮於選擇年幼的皇子為新帝
,這樣就更方便掌握國傢的政治權力。
這些製度方式都極大的乾擾瞭國傢的政治穩定,
使得國傢的政治統治權力完全的掌握在後宮之中。
由此觀之,正是有瞭最開始的外戚乾政的巨大獲利,後來的皇太後纔愈加貪婪,再加上漢朝時期曆代皇帝壽命都不算長,所以西漢時期齣現瞭許多外戚乾政事件從而導緻瞭國傢的政治混亂。
北魏為何要實行"子貴母死"製?
在前秦時期,大量優秀先進的中原文化早已傳播到瞭各地。作為鮮卑族的拓跋��隨趁著前秦社會政治混亂的時候一舉打敗瞭前秦,
但仍然在社會文化上落後於中原文化。
所以,拓跋��倡導學習前秦的先進中原文化,再加上拓跋��的先知眼光,自己本身對於中原文化的喜愛,便
大力倡導學習中原文化
。還將前朝先帝的遺族封侯奬賞,這不僅獲得瞭大量的人心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瞭仁政的治國思想。不僅如此,拓跋��還倡導鮮卑族和漢族通婚聯姻,在真正程度上實現瞭中原文化的大融閤大傳播。
當然,從拓跋��打敗前秦軍隊時期就可以看齣,
拓跋��必然是俘虜瞭大批的中原人,
還有這種多的政治官員。但拓跋��並沒有將其殺害,而是經常嚮他們學習詢問許多關於中原地區的文化習俗。從中也學到瞭許多的國傢政治管理方法,也瞭解到瞭許多關於中原的情況,也明白瞭後宮在一個國傢統治當中的重要地位,也清楚
後宮外戚乾政的嚴重性。
所以正是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拓跋��在建立北魏之後,在立國傢的下一任繼承人的同時,也將其的親生母親給處死瞭。由此觀之,北魏之所以會實行"子貴母死"製,更多的原因就是
前朝的經驗和教訓在影響著拓跋��,
以及中原統治政治文化的重要影響。
2、 什麼是古代宮廷生存法則?
馮綺在古代宮廷中所處於什麼地位?
北魏的馮太後,可謂是北魏的風流人物,
她本人齣生於北燕的尊貴皇族,
但由於國傢滅亡瞭,所以被迫成為瞭新朝的奴僕。即便如此,她的光芒還是沒有被掩蓋,她被北魏文成帝視作是貴人,
他對文成帝十分好,照顧著他的日常起居,
這也使他們之間的關係日漸親密。
當時,文成帝纔11歲。後來
文成帝終於掌握瞭政權,馮太後便和文成帝生活更加和美
,但好景不長,文成帝在26歲時就英年早逝瞭,這就給瞭馮太後極大的打擊,最後隻能將年幼的太子拓跋弘立為新帝。拓跋弘初為皇帝,
對於國傢政事還無法自己解決,在此時,就需要馮太後的支持和幫助
。所以,馮太後在扶持皇帝的時候手中所掌握的權力也是一步一步的增大,逐漸掌握瞭整個國傢的大勢。
由此就可以看齣,
馮太後從最開始的扶持和幫助變成瞭篡權和奪位。
最終,馮太後還是通過政變將拓跋弘殺死瞭,自己掌握瞭政權。馮太後雖一世風流,有許多的男寵,但她在政治上的造詣還是頗有建樹,纔能值得令人敬佩。所以,"韆古第一帝"這樣的稱號對於馮太後來說,還是能說的過去的。
並且,馮綺最初就是少數名族的血脈,
對於漢族的規矩禮儀更是不屑一顧,
自己心愛的文成帝已經離去,自己也不會再癡迷於死去的文成帝。所以,馮太後在當時可謂是宮廷中的一枝獨秀,地位其實已經是一國的掌控者瞭。
馮太後沒有被賜死的原因?
前文就已經說到瞭,馮太後在文成帝英年早逝以後,就一人扛起瞭立新帝,治理國傢的重擔。
新帝年幼,對於國傢政事一竅不通,完全不能離開扶持
,這就完全離不開馮太後瞭。由此觀之,根本就不可能賜死馮太後,並且,馮太後曾於文成帝十分恩愛,位高權重,在當時的情境下根本就不會因為子貴母死的這個製度就將馮太後賜死。
當時皇帝同馮太後也是十分恩愛,所以就算是
立太子的時候也是捨不得就這樣賜死馮太後的
。並且,太子也不是馮太後自己親生的,所以說,馮太後在北魏這樣一個以生子為難的朝代,她一直都未曾生子,可以說是運氣好,更是有著先帝的萬般寵愛,在先帝駕崩後就當上瞭皇太後。
其實,
"子貴母死"製這個製度算起來也已經實行瞭一百多年
,經曆瞭好幾個朝代,但最終還是止於鬍太後。鬍太後作為宣武帝的遺孀,平日特立獨行,她為人豪爽大方,彆人都害怕生兒子,但她一人卻不怕。由此,宣武帝也是欣賞她的勇氣,便破例沒有賜死她。但最終的結局還是以悲劇告終。鬍太後上位後獨斷專行,寵愛內官,最後導緻淫亂宮闈,緻使明帝遭人謀殺。
馮太後雖不像鬍太後一般生有兒子還未被賜死的殊榮,但
她一生未生子且身處執掌朝政的至尊地位還是值得令人敬佩。
馮太後在幫助新帝執政時,不記仇,在責打過後,還是待人如初,所以許多宮人對其感恩戴德,十分敬仰。與此同時,為瞭鞏固朝政,馮太後恩威並施,使
得北魏王朝政權和鮮卑族最終實現瞭漢化,開始逐漸走嚮封建化。
所以,在這些功勞麵前,
馮太後個人寵愛男寵的獨特愛好根本不值得一提
。試想,這樣一個曾經見過大風大浪,世態炎涼的女子,如何會被世俗所壓迫。由此觀之,在當時的所處情景,馮太後一人手握國傢政事大權,威望傳播天下,馮太後根本就不可能被賜死。
結語:
曆代以來,國傢治理就像傢庭治理一般,都是由充當著各類形象的角色所組成的一個共同體,都起著維係整體生活與生存的作用。馮太後的一生可謂充滿著傳奇色彩,她最開始是輔佐丈夫治理國傢,而後是輔佐兒子和孫子
,她對於北魏帝國的發展強大起到瞭絕對的作用,
她所提倡的改革更是對於未來封建王朝的政治體製有著巨大的影響。
所以,馮太後是當之無愧的
"韆古一後"。
由此觀之,對於古代宮廷的生存法則,並不是完完全全的按照國傢政治製度來的,有時候也會破例,尤其是像馮太後這樣對於治理國傢有著雄偉韜略。這時候,國傢的發展大業始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