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5:43:07 PM
寫明武宗硃厚照之前,一定要先把應州之戰說清楚。
關於應州之戰的爭議太多瞭,本篇將依據《明史》《武宗毅皇帝實錄》《名山藏》等史料,剖析應州之戰三大爭議。
01
殺敵人數是否被惡意抹黑
先看《武宗毅皇帝實錄》裏關於應州之戰戰果的記載:
“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
應州之戰濛古損失16人,明軍損失52人,重傷563人!
很多人看到這組數據立刻跳瞭起來,按照記載,濛古騎兵5萬餘,明軍集結瞭宣大地區、遼東地區、延綏地區的精兵,又有硃厚照親自坐鎮,兵力隻多不少,雙方十餘萬人相互廝殺瞭五天五夜,結果纔爆發這幾個人頭?
《武宗毅皇帝實錄》這不是把人當傻子在耍嗎,一定是後世文官在惡意抹殺應州之戰的戰果,故意抹黑硃厚照。
先說下《武宗毅皇帝實錄》,這是《明實錄》中關於硃厚照的部分,嘉靖四年修完,楊廷和、蔣冕為總裁官,裏麵有大量關於硃厚照荒唐行徑的記載,又因為嘉靖、楊廷和對硃厚照不感冒,所以曆來被很多人認為是在故意抹黑硃厚照。
那麼《武宗毅皇帝實錄》關於應州之戰的記載是否真的是低級抹黑呢? 答案是否定的。
“斬虜首十六級”指的是明軍報戰功時上報瞭16個首級,並不是說明軍隻殺瞭16人!我們看幾個例子。
“上曰:‘朝廷為島夷陷沒朝鮮,命將興師三載,功成全復。與國樹我藩籬,前後斬獲首級一韆六百餘顆,功可嘉尚。爾部裏還當先擬告廟,宣捷以慰祖宗之靈。’” ――《神宗顯皇帝實錄》
這是萬曆時期,名將李如鬆在朝鮮用兵三年,經曆瞭平壤大捷、碧蹄館戰役、南平血戰、釜山攻防戰、露梁海戰等數次大戰後,終於逼得倭寇逃離朝鮮半島,總共纔“斬獲首級一韆六百餘顆”,萬曆皇帝認為“功可嘉尚”,即大功一件,要在太廟祭祖告慰祖宗之靈。
而就在應州之戰發生前幾個月,還發生瞭一場大戰,記載如下:
“凡攻破城砦二十處,殺虜三韆七百四十九人,掠頭畜二萬三韆五百有奇,陣亡及被傷官軍三百八十一人,所獲虜首僅九級。”
這裏清晰記載,“殺虜三韆七百四十九人”而“所獲虜首僅九級”。
所以斬獲首級和殺敵人數並不對等,相反兩者差距很大,曆史上那些可以用敵軍首級“築京觀”的往往都是殲滅戰,而遭遇戰或者追擊戰,根本沒有心思顧及首級。應州之戰,恰恰都是遭遇戰,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未齣現一場殲滅戰。
“勛遇虜於綉女村,督軍步戰,虜南循應州而去。”
這是第一天, 大同總兵官王勛率部主動齣擊尋找濛古人,雙方在綉女村相遇,濛古是騎兵,王勛是步兵,稍微交戰濛古騎兵遠走,傷亡不大。這場遭遇把濛古騎兵趕往瞭應州方嚮。
“復遇虜於應州城北五裏寨,戰數十閤,頗有殺傷。”“薄暮,虜傍東山而退,仍分兵圍勛等北。”
這是第二天, 王勛在應州城北再次與濛古騎兵相遇,雙方大戰到傍晚,濛古人圍住瞭王勛, 第三天 由於大霧天氣,濛古人主動解圍,王勛撤迴應州城。此戰雖然都有較大傷亡,但因都是從容撤退,沒有給雙方收割首級的機會。
“勛等齣城,遇於澗子村,大戰。”
這是第四天, 雙方在澗子村“大戰”,戰況相當慘烈,同樣是王勛以步兵結陣,濛古騎兵輪番衝擊,隨後根據先前部署,硃厚照調動各路大軍嚮澗子村包圍,自己也親率大軍從陽和齣發,要將濛古騎兵來個反包圍。
但是戰況並不像硃厚照預想的那麼樂觀,大軍雖然趕到,但是遲遲未能形成閤圍,一直到傍晚濛古人退去,明軍纔匯閤,包圍圈泡湯。次日再戰,硃厚照親自督戰。
“虜來攻。上復督諸將禦之,自辰至酉,戰百餘閤,虜乃退。”
從辰時(早上八九點)打到酉時(晚上五六點),大戰上百迴閤,結局是“虜乃退”,是“退走”而不是“敗走”,因此也不太可能斬獲大量首級。
總結來說,《武宗毅皇帝實錄》中關於首級的記錄是可信的,不存在惡意抹黑的,至於實際戰果如何,沒有記載也不好推論,但是應州之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這就是成功瞭。
02
硃厚照在應州之戰中的作用
應州之戰爆發時,硃厚照27歲, 很多人將此戰作為硃厚照一生最高光的時刻,也在宣揚他的英明神武和軍事纔能,那麼事實如何呢?
從各種史料記載,參加應州之戰的明軍不僅僅是宣府和大同本地的駐軍,還有從遼東、延綏等地調集的精兵。
“並延綏調來參將杭雄等、遼東調來參將蕭滓等”。
很明顯這是一場有謀劃的大型軍事行動,並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樣,硃厚照貪玩、要過大將軍的癮跑到宣府,恰好遇到小王子入侵,臨時拿起指揮權導演瞭此次大戰。
《皇明經世文編》中記錄瞭王瓊的一份奏章《為計處夷情以靖地方事》,王瓊時任兵部尚書,奏疏裏詳細記載瞭正德朝應對濛古人的方略以及經過,包含應州之戰。
正德十二年前,濛古人每年都會騷擾邊境,明軍疲於應對。
“二年之間,宿兵不戰,費財損力莫甚於此,靡費巨萬,未得機會與虜一戰。”
但是在正德十一年,明軍事先偵查得知濛古人到瞭威寜海子,預判其騷擾方嚮,兵部嚴密規劃,從團練中挑選精兵良將充實宣大前綫,又暗中調集遼東精兵、延綏精兵埋伏,張開口袋靜待濛古人。
“是年(正德十一年)十月。虜賊大舉繇偏頭關入寇,諸將閤兵擊殺,遂有鎮西之捷。虜賊百餘年來入寇,始遭此挫,亦足以伸中國之威矣!”
有瞭鎮西之捷的威風,兵部謀劃在正德十二年來場更大的軍事行動,遼東、延綏的兵馬不減反增,兩地參將均受命領軍增援,一切謀劃妥當,兵部上報硃厚照,硃厚照同意瞭,不久後他就“私自”溜到宣府前綫,接管瞭指揮權,開始主導接下來的大戰。
大戰的過程上文說過,不再贅述,隻說王瓊在奏疏裏對應州之戰的總結。
“適車駕幸陽和,虜賊入應州,遼東兵已在陽和,待奏方發稽遲,大同總兵官亦在陽和迴遲,杭雄等雖遇戰,不獲大捷,惜哉!”
這段話透露瞭兩個信息,第一 王瓊認為應州“不獲大捷,惜哉”,兵部做瞭這麼大的謀劃,雖然擊退瞭濛古人,但是沒有達到預期的戰果,非常可惜;
第二 王瓊通篇都在說“遲”,指的是陽和的救兵遲瞭,從王勛與濛古騎兵相遇的第一天,一直到第四天澗子村大戰,集結在陽和的遼東精兵纔齣發,失去瞭包圍濛古騎兵的先機,甚至如果不是王勛抗揍,還沒等到大軍趕到,王勛部可能就覆滅瞭。
另外明軍閤圍濛古騎兵采用的是“添油”戰術,王勛為誘,濛古騎兵上鈎後落堡、威遠等地明軍閤圍,發覺無法完成包圍圈後陽和大軍纔齣動,明顯缺乏預見性。
那麼造成陽和援軍遲緩的原因是什麼呢?
王瓊沒有明說,隻是點齣“車駕幸陽和”,硃厚照本人就在陽和,不管當時硃厚照齣於什麼考量,對於最後戰局來說,他就是慢瞭,沒有形成包圍圈。
應州之戰中,很多人還關注到一點:“朕在榆河,親斬虜首一級。”
硃厚照親自上陣,殺瞭一人!一個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光輝形象誕生,但實際情況可不是這樣。
應州之戰明軍打得很艱難,硃厚照趕到前綫後“即其地為營壘,乘輿上焉”,直接以乘輿為中心紮下營地,次日濛古人衝擊大營,“乘輿幾陷”,差點就攻破硃厚照的乘輿瞭;
如果攻破瞭免不瞭又是一場“土木之變”,所以硃厚照此舉勇則勇矣,卻非常冒險,幸好皇帝在側,將士用命,擊退瞭濛古人,保住瞭硃厚照,硃厚照這纔有機會“撿漏”一個人頭。
總結來說,應州之戰整體策劃是兵部之功,硃厚照摘瞭桃子,而且由於戰場信息瞬息萬變,硃厚照未能及時應變,導緻戰果未達預期,不過硃厚照還是錶現齣瞭年輕天子應有的血氣方剛。
03
應州之戰的意義
“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
《明史》記載, 應州之戰後,濛古人雖然還有犯邊之舉,但是不敢過於深入, 可見應州之戰把濛古人打怕瞭、打傷瞭,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應州之戰是場“大捷”的原因。
那麼事實情況如何呢?
應州之戰中濛古人損失多少,在明朝和濛古雙方的文獻記載中都沒有提到,不好妄加猜測,但是要說應州之戰打傷濛古人,可能就有點誇大其詞瞭。
應州之戰打瞭5天,第6天濛古人撤退瞭,硃厚照率軍追擊,“值大風黑霧,晝晦”,恰好遇到大風,飛沙走石,白天變成黑夜,隻得班師迴朝,但是濛古人並沒有迴傢,因為第7天傳來瞭戰報:
“虜犯�}泉溝、泥何兒等處。”“既而虜復入王林城西,及答兒莊、窩三傢、川青山等處。”
濛古人不僅沒“迴傢”,反而侵擾邊境他處去瞭,由此可見此戰濛古人並未傷筋動骨,否則哪還有心思去搶其他地方。
既然沒有傷筋動骨,為什麼“不敢大入”呢?
其實在《名山藏・韃靼》中是這樣記載的:“是後虜雖歲犯邊,然罕大八弓王子死。”
《名山藏》是萬曆年間何喬遠編撰的紀傳體史書,《明史》引用瞭這段記載,但是把“然罕大八弓王子死”改成瞭“然不敢大入”,“然罕大八弓王子死”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讀不懂, 但是裏麵提到關鍵信息“王子死”。
小王子,濛古達延汗,統一漠南濛古,濛古中興之主,在應州之戰當年去世瞭,怎麼死的史料沒有記載,他的死意味著濛古權力的重新分配,這應該纔是濛古人“不敢大入”的主要原因吧。
不過我們還是要重視應州之戰的曆史意義,就像王瓊奏章裏說的那樣,之前麵對濛古人騷擾,大明損兵摺將,但在正德十一年、十二年一係列的軍事行動中,打擊瞭濛古人的囂張氣焰,“伸中國之威”。
總之正德一朝的邊防要遠遠好於後來的嘉靖朝,嘉靖庚戌之變,濛古人再次來到北京城下耀武揚威,硃厚�瀉脫廂躍�臣隻敢堅壁清野做縮頭烏龜,與之相比,硃厚照身上太祖、成祖的血脈氣息明顯更濃厚。
應州之戰閑餘,硃厚照還參觀瞭應縣木塔,留下“天下奇觀”匾額。
END
“榮耀曆史”特邀曆史係教師撰寫《大明人物誌》,講解大明王朝風雲人物,持續更新,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