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3:59:41 PM
瞭解曆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自從孫中山先生去世後,蔣介石運用權謀,成為國民黨的領袖,隨後擊敗孫傳芳、吳佩孚、李宗仁、馮玉祥等軍閥,成為中華民國名義上的領導人。縱觀蔣介石的人生,有過打贏北伐戰爭的輝煌,也有過抗日時屢遭戰敗的無奈,
作為國民黨後期的領袖,有過一些作為!但也犯下瞭很多錯誤,甚至做齣過為一己私利齣賣中國利益的事。
炸毀黃河花園口大堤,韆萬河南百姓流離失所
1938年4月,李宗仁指揮的台兒莊戰役勝利後,蔣介石從他著名的“抗戰三日即亡國”論一下變成瞭速勝論。準備藉著李宗仁勝利的氣勢,調遣部隊和日軍在蘇北、山東等地展開決戰。到瞭1938年下旬,此時占領北平和河北的日本軍妄圖南下,采取“南北對進”的方針,和華中、華東的日軍匯閤,形成對中國內地的包圍之勢。麵對日軍大敵當前,中國軍隊也迅速在津浦綫展開集結。然而,這時的蔣介石發現自己的嫡係主力部隊有被日軍閤圍的危險,又匆忙決定放棄軍事重鎮徐州,徐州會戰剛開始就失敗瞭,十多萬中國軍隊被調來調去,毫無作為,也影響瞭後期抗戰部署。
蔣介石戎裝像
正在此時,日軍第十四師團兩萬人突然強渡黃河,蔣介石又匆忙飛往鄭州,指揮豫東戰役,這裏有司令長官程潛的6個軍12萬人,還有蔣介石愛將桂永清帶領的裝備精良的27軍,程潛和蔣介石都很相信,就是硬吃也能吃掉兩萬日本兵。然而,蔣介石即將為他的輕敵付齣代價。5月23日,中日雙方剛一交火,
桂永清隻守瞭一天就擋不住瞭,丟下蘭封嚮西潰逃,不僅如此,蔣介石另一愛將,駐守商丘的黃傑竟不戰而逃,逃跑的理由竟然是“電台被炸,無法與總部聯係”。
同日軍作戰的國民黨軍隊
桂永清和黃傑的錶現讓本來想迴撤的日軍又有瞭繼續南下的想法,第十四師團重新占領蘭封,
10多萬精兵竟被2萬日軍擊潰,蔣介石親自督戰無效,眼看日軍兵臨鄭州城下,蔣介石竟然想齣瞭炸毀河南鄭州的黃河大堤,命令程潛“打破一切顧慮,堅決去乾”,用黃河水阻擋日軍進攻。
然而,花園口大堤被炸,決堤的黃河水僅造成1000多名日軍傷亡,而死於黃河決堤的中國人民則有89萬人之多
,受災地區包含河南、安徽、江蘇44個縣,3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成瞭黃泛區一片汪洋。這也間接造成瞭1942年河南大災荒,3000萬百姓流離失所,300多萬人死於飢餓,一時中原大地上遍地都是逃難的河南百姓。最讓人感嘆的是,蔣介石軍事上的失誤,部下的臨戰逃脫卻要讓無辜的老百姓來買單。
然而,花園口決堤並沒有阻攔住日軍侵華的腳步,僅僅過去四個月後,武漢依然失守。不僅如此,以湯恩伯、蔣鼎文為首的蔣介石嫡係部隊,以抗日的名義禍害河南災區百姓,發國難財,到處拉壯丁強徵入伍,搶百姓的救命糧食充當軍糧,拿河南百姓的人頭冒充打死的日軍,嚮上級請功領賞,讓本就飽受自然災害和戰爭破壞的河南老百姓,更是受到緻命性打擊。
為此,河南百姓對蔣介石和國民黨恨之入骨,當時還流傳著“河旱蝗湯”四大災害之說,這個“湯”就是蔣介石的心腹湯恩伯。
禍國殃民的黃埔係骨乾將領――湯恩伯
消極抗戰,一直貫徹攘外必先安內方針,藉抗戰之名排除異己
縱觀蔣介石的對日態度,一直都是奉行不抵抗原則,消極抗戰。
1928年,日軍武力進兵濟南,組織北伐軍前進,麵對日軍挑釁,蔣介石則告誡部下忍耐,接受日軍最後通牒,撤齣濟南城。結果進城後的日軍開展燒殺惡行,1萬7000多名中國軍民慘遭屠殺。1931年,日本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蔣介石繼續奉行不抵抗原則,拒絕愛國軍民號召的“停止內戰,一緻對外”。一方麵隻把希望寄托給國聯調停,另一方麵繼續調動大量軍隊繼續和領導的紅軍打內戰。
到瞭1935年,麵對“不抵抗”的蔣介石政府,狂妄的日軍繼續在華北展開行動,經濟上掠奪河北資源,製造事端分裂華北。可蔣介石的態度依然是“攘外必先安內”,步步退讓,為瞭蔣傢王朝的統治,置中華民族的安危不顧,
允許何應欽和梅津美治郎簽訂瞭《何梅協定》,同意日本的無理要求,放棄瞭華北主權。
齣賣華北的《何梅協定》簽訂現場
1936年,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在周恩來等人士的斡鏇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終於同意國共再次閤作,共同抗戰。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提齣“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針,企圖配閤日軍夾擊八路軍和新四軍,並於1941年1月發動皖南事變,
蔣介石秘密調集7個師8萬餘人圍攻新四軍,新四軍隻得被迫應戰,終因寡不敵眾,以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軍長項英為代錶的等大部分將士犧牲,僅有2000餘人突圍。
事後,無恥的蔣介石誣陷新四軍“叛變”,取消新四軍部隊番號,將軍長葉挺囚禁起來,交付國民黨軍事法庭審判。
抗戰結束後,蔣介石為私利齣賣國傢利益
1945年4月,德國戰敗投降,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也舉步維艱。同年8月,美軍轟炸機對日本廣島、長崎兩地投下兩顆原子彈,徹底摧毀瞭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決心,大多數日本軍政人士決定嚮盟軍無條件投降,但就在日本天皇宣告投降的前一天,蔣介石居然同蘇聯簽訂瞭喪權辱國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個條約名義上是解決二戰戰後安置問題,實則蔣介石承認,外濛古獨立與否,由外濛古人民自己公投決定,
他準備以侵害國傢利益的方式,換取蘇聯承諾不援助。結果,蘇聯控製下的外濛古人民展開公投,97.8%的投票贊成獨立
。
要知道,濛古一直都是我國領土,哪怕在清朝末年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濛古一直都沒有被放棄,民國時期的徐樹錚、張作霖等北洋軍閥也都多次打擊濛匪勢力。現在抗戰即將結束,蔣介石卻同蘇聯簽訂這樣的條約,允許外濛古獨立,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
人們紛紛抗議國民政府的行為,就連國民黨的外交部長宋子文也明確錶示拒絕簽字。蔣介石孤注一擲的行為,直接送走瞭180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
不僅如此,在二戰結束以後,蔣介石對於琉球群島的歸屬問題,並沒有對羅斯福進行明確答復,以至於現在的琉球群島依然被日本方麵控製。
蔣介石埋下的禍根,讓後來的新中國根本沒有談判的餘地,作為二戰幾大戰勝國之一,卻損失瞭那麼多土地,實在讓人難以接受。
然而,最令中國民眾痛心的,還是蔣介石將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寜次無罪釋放一事
。要知道,岡村寜次作為日本侵華的幾大罪魁禍首之一,在1932年擔任關東軍副參謀長,就屠殺大批東北抗日義勇軍。
七七事變以後,岡村寜次多次指揮華北地區日軍對我軍根據地進行掃蕩,慫恿部下在中國燒殺掠奪,執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1941年8月,日軍的一次針對晉察冀邊區的大掃蕩中,直接殺害抗日軍民4500多人,搶掠糧食、燒毀房屋無數。
以岡村寜次為首的日本諸位戰犯
等到日本投降以後,岡村寜次便於9月9日代錶侵華日軍,在南京嚮中國軍隊投降。可誰能想到,
從1945年9月起,岡村寜次便以“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總聯絡部長官”等名義在中國南京活動,秘密充當國民黨軍事顧問。
岡村寜次十分瞭解蔣介石的用意,命令手下聽從蔣介石的秘令,拒絕嚮八路軍投降,他甚至嚮國民政府錶示,如果必要,可以利用在華的128萬日軍幫助蔣介石打擊共産黨。為錶誠心,投降後的岡村寜次寫齣多篇針對打擊的軍事報告提交至蔣介石手中。
以親日派何應欽、湯恩伯為代錶的國民政府也對岡村寜次承諾“不以戰犯論處”。
麵對國內外輿論對日本甲級戰犯的審判的強烈要求,蔣介石眾人也是以岡村寜次身體不好為由一拖再拖,使岡村寜次一直缺席遠東軍事法庭的審判。
1949年1月,國民黨軍事法庭居然宣布岡村寜次無罪,將其直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