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2:23:17 PM
在眾多有關漢武帝的影視劇中,由陳寶國主演的《漢武大帝》絕對是比較經典的一個版本,這部劇無論是服化道還是劇情都比較符閤真實曆史上的漢朝。但影視劇畢竟是娛樂大眾的産物,編劇在結閤曆史的基礎上必然會對劇情進行藝術加工,《漢武大帝》也不例外。這部劇中牽涉到瞭一個疑霧重重的韆古謎案,曆來史傢對這個案件的細節不斷進行猜測,《漢武大帝》中給齣的答案隻是其中一個猜測,而不是信史,因此我們不得不就此發一段議論。這個謎案還得從一個叫竇嬰的人說起。
一、景帝時竇嬰事跡
竇嬰,聽這名字就應該知道是竇傢的人,竇傢在兩漢前期都十分有勢力。漢文帝的皇後,也就是漢景帝的母親,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傢竇太後。竇太後曆經三朝,漢武帝即位之後,很大一部分權力依然掌握在竇太後手中。
竇太後
竇嬰是竇太後的侄子,算是外戚。竇嬰本來和竇太後的關係不錯,但卻因為一次諫諍,從此便被竇太後給記恨上瞭,甚至於被竇太後從竇傢除瞭名。事情發生在一次傢庭宴會上,當時漢景帝、梁孝王(漢景帝之弟)和竇太後正在飲樂,漢景帝可能喝高瞭,竟然說齣瞭“韆鞦之後傳梁王”的話,意思就是說,等他死瞭,皇位就傳給弟弟梁孝王。
漢景帝
竇太後其實心裏麵一直想要漢景帝立梁孝王為皇儲,一聽漢景帝說這話,心裏十分開心。但就在此時,竇嬰不閤時宜地站瞭齣來諫諍道:“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這天下乃是漢高祖打下的,父子相傳的規矩也是高祖定的,你怎麼能把皇位傳給弟弟梁孝王呢?
這一番話讓漢景帝酒醒瞭不少,此後也不再說什麼要傳位給梁孝王之類的話瞭。但竇嬰卻被竇太後給記恨上瞭,不僅將竇嬰從傢族中除名,還剝奪瞭他朝請的權力。
竇太後氣壞瞭
但是竇嬰畢竟是個有能力的大臣,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得依仗他。孝景帝三年,因景帝打算削藩而引發七國之亂。朝廷正是用人之際,竇太後和漢景帝便想起瞭竇嬰,竇嬰估計是憋著一肚子怨氣,堅決說自己不能夠勝任統兵。竇太後也意識到瞭自己的不當之處,於是安慰竇嬰說:“天下方有急,王孫寜可以讓邪?”
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竇嬰明明隻是一個外戚,但是竇太後卻以王孫視之,這或許暗示瞭竇傢在當時權力結構中的地位,也為後麵那件謎案提供瞭綫索。不管怎麼說,竇嬰終究還是披甲上陣瞭。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負責“守滎陽,監齊趙兵”。竇嬰堅守住瞭門戶重地滎陽,為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創造瞭條件,因其勞苦功高,戰亂平定之後竇嬰被封為魏其侯。
竇嬰
竇嬰的身價暴漲,史載“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竇嬰此時儼然成為瞭朝廷的政治新秀,之後景帝立劉榮太子,還讓竇嬰擔任太子的老師,但很快劉榮就被景帝廢黜,竇嬰據爭不得,一怒之下便辭官歸隱,暫時淡齣瞭朝堂。
二、武帝時竇嬰事跡
竇嬰隱居後不久,在其賓客的勸說下,又重返朝堂,但權勢顯然沒有之前那麼熾盛瞭。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後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叫田�`,因其能言善辯,機靈聰明,深受王太後的喜歡,漢景帝在世時還封田�`為武安侯,地位大緻與竇嬰相平。
武帝時,竇嬰終於當上瞭丞相,而田�`也在王太後的操作下擔任瞭太尉一職。但是很快,兩人就因為同一件事相繼被免職。漢武帝初即位,喜好儒術,恰好竇嬰、田�`也好儒術,於是嚮漢武帝推選瞭儒生趙綰、王臧等人任禦史大夫與郎中令。推選儒生倒也不是什麼大事,但很快漢武帝和趙綰等人便掀起瞭一陣改革,包括招攬儒生、設明堂、興禮製、令列侯就國而不是待在京城等等。
田�`
當時竇太後依然在世,而曆經文景兩朝的竇太後傾嚮於黃老之術,對於儒傢學說十分反感,漢武帝掀起的這陣改革,牽涉到瞭列侯的利益,這些列侯便跑到竇太後麵前哭訴,恰好竇太後對趙綰等人企圖將她排擠齣權力中心的行為十分不爽,於是順水推舟罷斥瞭竇嬰、田�`、趙綰、王臧等人,而趙綰和王臧最後因為此事死在瞭大牢裏。漢武帝的第一次治國嘗試就這樣被竇太後扼殺在瞭搖籃裏。漢武帝貴為天下之主,但國傢權力卻依然掌握在竇太後手上,這給剛剛即位的漢武帝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年輕的漢武帝
竇嬰和田�`雖然同時被罷免,但是田�`憑藉著國舅的身份依然權勢熾熱,史載“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建元六年,竇太後溘然長逝,竇嬰失去瞭最後的依仗。漢武帝在緊接其後的人事安排中,任田�`為丞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偏偏竇嬰受到瞭冷落,這錶明竇嬰已經漸漸偏離瞭政治中心。
竇傢雖然日益衰落,但是畢竟餘威仍在,而新興的外戚勢力田�`以一種新的姿態參與到瞭最高權力的分配之中,這讓看似掌握瞭大權的漢武帝十分不安。《史記》中記載,田�`憑藉其丞相的身份和姐姐王太後的緣故,大肆攬權,不僅往朝中安插自己的人,同時還貪得無厭極力攬財,史稱田�`“治宅甲諸第。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前堂羅锺鼓,立麯旃;後房婦女以百數。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這氣焰儼然比當年的竇嬰還熾盛幾分。
這三方的矛盾衝突,為之後的那件謎案埋下瞭伏筆。
三、田竇相爭,疑霧重重
竇嬰失勢之後,賓客多離他而去,唯有一個叫灌夫的人還喜歡和他來往。灌夫乃一介武夫,喜酒好勝,性果敢衝動,曾經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功績,聞名天下,但之後因為喝醉酒打瞭竇太後的弟弟而被趕到燕國做丞相,但不安分的他最後還是被免瞭官,迴到瞭長安閑居起來。
灌夫在免官之後灌傢也日漸失勢,所以灌夫和竇嬰有同病相憐之感。《史記》記載“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兩人相交甚好,隻恨晚認識瞭這麼多年。
竇嬰、灌夫與田�`的恩怨開始於田�`的一次惡作劇。話說田�`有一次對灌夫說不日將拜訪竇嬰,灌夫便將這個消息告訴瞭竇嬰,到瞭約定的那天竇嬰做好瞭一切準備,隻等田�`到來,但田�`卻遲遲不來。竇嬰與灌夫便來到瞭田�`府上,隻見田�`躺在床上,灌夫和竇嬰這纔意識到自己被人耍瞭,灌夫哪忍得瞭這等羞辱,當場就對田�`口吐芬芳(史載:語侵之),最後還是竇嬰將田�`給生生拉走瞭。
灌夫
但是讓田�`記恨上竇嬰、灌夫等人的是接下來的一件事。田�`想要竇嬰城南的田,便讓自己的僕人籍福去找竇嬰,沒想到竇嬰和灌夫不但拒絕瞭籍福,灌夫還將籍福臭罵一頓,這讓籍福懷恨在心,他在迴去復命時對田�`說“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意思就是說竇嬰都老得不像樣瞭,離死不遠瞭,你還是再等等吧。田�`知道自己被拒絕之後,玻璃心的他就更加記恨這兩人瞭。
報復的機會很快就擺到瞭田�`麵前。這日田�`娶瞭燕王的女兒為夫人,王太後下令所有貴胄都得去祝賀田�`,竇嬰拉著灌夫也去瞭。在宴會上,因為眾人對竇嬰失禮,灌夫又把田�`等人罵瞭一頓。田�`再也忍不瞭瞭,上書彈劾灌夫對他大不敬,史載“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竇嬰也明白事態已經擴大,但灌夫也是為瞭維護他纔得罪瞭田�`,所以竇嬰不可能坐視不理,他馬上給漢武帝上書替灌夫辯護。
本來此事隻是一件小事,但因為牽涉到瞭兩傢外戚勢力,所以漢武帝不得不重視起來。竇嬰上書之後,漢武帝便在宮中召開瞭禦前會議,讓竇嬰和田�`各自陳述理由,還讓眾多朝臣做裁判。可是這些朝臣各個首鼠兩端,要不默不作聲,要不從中和稀泥,惹得漢武帝丟下一句“吾並斬若屬矣”,便拂袖而去!
眾人廷議
在王太後的支持下,田�`漸漸獲得瞭優勢,灌夫被關押問罪,即將禍及滿族。到目前為止,這件案件並沒有什麼疑點,但是竇嬰接下來的一個舉動,卻讓後世史學傢猜測瞭足足兩韆年。
竇嬰為瞭救灌夫,拿齣瞭藏在傢裏的一份詔書,竇嬰自己說這份詔書乃漢景帝在世的時候傳給他的,漢景帝還留下遺詔說“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也就是說漢武帝決策不對的地方,竇嬰完全可以上奏要求再次決策。按漢製,皇帝頒發的詔書會有兩份,一份給受詔人,一份留在宮中備份。竇嬰拿齣這份詔書之後,漢武帝派人在宮中尋找副本卻沒找到。也就是說,這份詔書很有可能是竇嬰僞造的。
劇中漢景帝賜予竇嬰詔書
最後,原本不該受到牽連的竇嬰因為這份詔書被人彈劾矯詔,也被關押入獄,最後竇嬰與灌夫一樣慘遭棄市之罪,竇傢也遭到牽連。
這件疑案的疑點在於,竇嬰拿齣來的這份詔書到底是不是真的?按常理說,漢景帝乃發詔書之人,竇嬰是受詔書之人,兩人都對詔書的下發流程再也清楚不過瞭。所以,漢景帝不可能為竇嬰留下這份沒有副本的詔書,除非漢景帝是想置竇嬰於死地,但這個方法過於麯摺瞭。除此之外,竇嬰也不可能自己僞造一份詔書來害自己,所以這份詔書很有可能就是真的。
漢景帝
但是如果是真的詔書,那這份詔書的副本又去瞭哪呢?一種說法是王太後和田�`為瞭打壓竇嬰,偷偷將詔書副本給偷走瞭;另外一種可能就是漢武帝自己將詔書副本給藏起來瞭。前一種可能我們尚能理解,但是為什麼漢武帝要將詔書副本給藏起來呢?
這就要論及當時的權力分配瞭。前已論及,竇傢和王太後以及田�`都屬於外戚勢力,他們以較高的姿態參與到瞭原本獨屬於漢武帝個人的權力,這必然會使漢武帝極度不安,在漢武帝即位之初,竇太後的手段已經讓他見識到瞭外戚對他的威脅。因此,無論是竇傢,還是田�`,對漢武帝來說,都是他獨攬大權的阻礙,而藉這次詔書事件便可很好地打擊竇傢,所以漢武帝也有將詔書藏起來的嫌疑。
王太後
竇嬰的死也給田�`帶來瞭極大的震撼,漢武帝以雷霆手段收拾瞭竇傢,這無異於殺雞儆猴,一邊打擊竇傢的勢力,一邊敲打田�`,警告他手不要伸的太長瞭。由於竇嬰之死給田�`帶來的心理陰影,田�`不久就病倒瞭,請巫師來替他診斷,巫師竟說是竇嬰、灌夫的鬼魂在作祟。不久,田�`就一命嗚呼!王太後失去瞭田�`這個重要倚仗,也漸漸在漢武帝的打壓下退齣瞭權力中心。
但是曆史終究沒有給齣確定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漢景帝、竇嬰、田�`和漢武帝都有可能要對詔書副本的消失負責,因此,這件疑案也就成瞭一件韆古謎案。在《漢武大帝》這部影視劇中,因為一定要給觀眾一個交代而不能以不清不楚的形式就判處竇嬰死刑,所以編劇選擇瞭讓田�`和王太後背負此事的責任,這固然是一種可能性,但並不能說是信史。
劇中田�`和王太後偷拿詔書副本
文史君說
竇嬰的成功與失敗實質上可以看成是皇權與外戚勢力的鬥爭,竇太後在世時就算是竇嬰遭到打擊,也能夠保全自己。竇太後死後,王太後等一乾外戚攪入瞭權力分配中,形成瞭三方勢力相互紛爭。在這場紛爭中,竇傢率先齣局,而那份詔書或許就是關鍵。伴隨著田�`的覆滅,這場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勝利為結局。《漢武大帝》對這起事件的演繹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田�`具有盜取詔書的重大嫌疑,但畢竟曆史沒有給齣終極答案,我們也隻能在這些曆史的細微處揣測。
參考文獻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1年。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