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7/2022, 10:05:38 PM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徐丹
Pixabay
身背美國芯片禁令的華為,在芯片領域的動作和布局卻一直沒有停止。
2019年,專注硬科技領域投資的哈勃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為哈勃)成立,至今已經有78起公開投資事件,也捕獲瞭不少半導體領域的優質項目。
時代財經注意到,隨著被投項目的成熟,華為哈勃也迎來瞭投資收獲期。納芯微、唯捷創芯、山東天嶽等不少今年IPO的芯片公司背後,都有華為哈勃的身影。截至5月6日,華為哈勃已經收獲瞭9個IPO的半導體項目,纍計投資迴報達到約52億元。
今年實現瞭22個“小目標”
4月22日,今年最貴的芯片股蘇州納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納芯微)成功於上交所科創闆上市。
雖然在IPO前遭到瞭A股罕見的大規模棄購,但納芯微上市首日錶現頗為驚艷,盤中漲幅一度超過19%,給持續低迷的A股市場打瞭一劑強心劑,也讓投資者賺得盆滿鉢滿。
納芯微IPO背後,有一批機構獲利頗豐,其中就包括華為。
華為在2020年9月,通過投資基金紅土善利間接入股納芯微。後者招股書顯示,紅土善利以200元/股的價格認購瞭納芯微20萬股,持股比例為2.37%。同年11月底,納芯微召開股東大會,以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資本公積,嚮在冊股東按持股比例轉增股本6737.6萬股。轉增完成後,紅土善利的持股數量為180萬股,持股比例不變。
也就是說,紅土善利獲得納芯微股份的成本價為4000萬元,按照納芯微5月5日269.9元/股的股價來算,紅土善利持有股份的市值為4.85億元,淨賺4.4億元。
華為是紅土善利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2%,華為哈勃為其第四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7%。按此比例計算,華為通過納芯微IPO所賺的錢約為1.5億元。
另一傢給華為帶來豐厚迴報的公司是山東天嶽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天嶽)。該公司於今年1月12日在科創闆上市,是國內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襯底的龍頭。
2019年8月底,華為哈勃嚮天嶽先進投資瞭1.1億元,持有後者10%的股份。經過多次外部增資後,根據山東天嶽招股書,華為哈勃最終持股比例為6.3%。按照目前山東天嶽188億的市值計算,華為哈勃賺約10億元。
蘇州東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華為哈勃所投資的IPO企業之一,該公司專注高性能功率器件研發與銷售,今年2月10日在科創闆上市,被稱為“充電樁芯片第一股”。
華為哈勃於2020年4月29日嚮東微公司投資7530萬元,其中333.0752萬元計入注冊資本,剩餘投資款計入資本公積,目前,華為哈勃持股占比6.5913%。
根據招股書,華為哈勃入股數量為333.0752萬股,入股價格22.6075元/股。根據東微半導體目前168.18元/股的價格計算,華為哈勃淨賺約4.8億元。
唯捷創芯也是今年IPO的華為係公司,該公司專注於射頻前端及高端模擬芯片的研發與銷售,産品是手機中的核心芯片之一,4月12日登錄科創闆。
招股書顯示,2020年10月,華為哈勃以18.85元/股的價格獲得3.57%的股份,按照此次股權轉讓價格計算,唯捷創芯整體估值為10.35億元。目前,唯捷創芯股價47元,市值191.28億,華為哈勃淨賺約6.45億元。
根據以上數據,今年以來,華為哈勃通過芯片領域IPO項目獲得的迴報共計22.75億元。
據時代財經統計,華為哈勃成立以來,投資的已上市的半導體項目還包括思瑞浦、燦勤科技、東芯半導體、長光華芯、好達電子,加上今年上市的公司,纍積迴報金額達到51.59億元。其中信號鏈模擬公司思瑞浦的上市給華為帶來瞭22億元的迴報,迴報率達到2600%。
這隻是華為哈勃投資迴報之路的起點。在其投資的未上市項目中,好達電子、長光華芯等多個項目已經過會,源傑半導體科技上市申請已被受理,中科飛測也進入瞭上市委會議階段。
投資迴報縮水
自受到美國芯片製裁後,華為謀求自力更生,同時加大對國産供應鏈的扶持力度。
2019年華為成立哈勃投資基金,打破瞭“不投供應商”的原則,在半導體産業鏈上進行大規模投資。目前華為哈勃公開投資事件已經有78起,經過數次增資,注冊資本達到7億元。
在投資風格上,華為擅長挖掘並扶持早期項目,且投資的許多公司本身就與自己有密切的業務聯係。創道谘詢執行董事步日欣對時代財經錶示,哈勃投資的項目基本是沿著華為的産業鏈嚮上遊延伸,多數公司産品可應用於手機、智能終端、5G等領域中。
所以在不少公司中,華為既是股東,也是客戶,不少公司就是藉助引入華為投資或者打入華為供應鏈被資本關注。
比如,山東天嶽引入的第一筆外部投資便是華為哈勃,當時其估值隻有10億元,如今已經成長為第三代半導體“全村的希望”。
剛上市不久的“年內最貴新股”納芯微也少不瞭華為的支持。該公司2020年的營收實現瞭飛躍式增長,從淨虧900萬元到盈利超5100萬元。招股書披露,2020年1月,納芯微導入瞭“國內信息通訊行業一綫廠商”客戶A,客戶A采購額占當期營收的17.4%,據投資界求證報道,客戶A即為華為。
思瑞浦也是由華為一手扶持成長的企業,作為思瑞浦曾經的第一大客戶,華為曾是思瑞浦50%的收入來源,為其彌補瞭創業以來的所有虧損;射頻器件製造商燦勤科技得到的支持更甚,來自華為的收入最高占91.34%。
步日欣錶示,在國內的投資機構中,華為哈勃是最典型的産業投資機構,除訂單和資金外,被哈勃投資的企業還會得到技術、管理等其他方麵的扶持。
當然,除業務閤作方麵的考慮外,華為投資也重視財務運作。時代財經發現,華為哈勃對納芯微、東微半導體、炬光科技、思瑞浦、燦勤科技、東芯半導體的投資均為IPO前突擊入股,且入股價格較低。
比如,華為哈勃2020年入股東微半導體,入股價格為22.6075元/股,而同期入股的國策投資、禹東微、豐輝投資及上海燁�F的入股價格為52.5407元/股,是前者的兩倍多。
投資燦勤科技時,也是在後者進入IPO輔導期的後兩個月突擊入股,且價格隻相當於預計發行價的七分之一,華為哈勃也是燦勤科技股東中唯一一個“外來戶”,燦勤科技其餘6大股東均為公司實控人及其控製公司、員工持股平台等。
由於與被投企業有較強的業務聯係,華為哈勃對被投企業有較強的話語權。即便是對於其他投資機構,華為哈勃也是非常強勢的存在,投中網曾引用投資人說法錶示:“不止一位投資人感受到過哈勃投資的強勢,有一個項目原本已經敲定,但在最後時刻哈勃突然殺齣搶走領投席位。”
不過,長遠來看,項目投資的收益還是與公司的業績和資本市場錶現息息相關。近一年以來,被投企業中的燦勤科技、炬光科技、山東天嶽的股價均跌去一半左右,迴報最高的思瑞浦股價也隻有巔峰時期的一半。
今年年初,在唯捷創芯、納芯微和東微半導體尚未上市之時,華為哈勃的IPO收益約60億。但現在,獲得3個新IPO後,華為哈勃的收益反而縮水瞭近10億元。
不光是華為係公司,整個半導體行業的估值都呈下行狀態。“半導體公司市值下降的原因,一方麵是受市場大環境影響,另一方麵也是市場此前對半導體行業期待值太高、溢價太高,現在大傢的期待值逐漸迴歸到瞭正常水平。”步日欣說道。“之後機構會偏嚮謹慎投資,投資風格也不會那麼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