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23/2022, 7:04:15 PM
先看幾條評論。
“在三季《愛死機》平均水平之上”、“我們真的應該重視文化與審美……纔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花壇中具備自己極強的辨識度”。帶著好奇,我們找到瞭這部“國産動漫裏的清流”,看完的第一感受是兩個字:驚艷。
這些作品來自B站的動畫扶持計劃“膠囊計劃”,該計劃在B站去年的國創動畫發布會上公布,是一個針對專業創作團隊的扶持計劃。一年時間後,該計劃孵化的作品正式亮相。據瞭解,“膠囊計劃”將推齣14部作品,包含刺、欲、喜、幻、麻、淚、燃,7種極緻情緒相互碰撞,構建齣一個個絢爛多彩的世界。
目前已更新的7集作品形式、風格各異,無論從創意還是技術來看,的確完全不輸《愛,死亡和機器人》。更重要的是,它代錶著中國的文化與審美,指引者本土動畫産業的未來。未來的中國動畫大師,或許就誕生在這群人中間。
初看“膠囊計劃”的動畫短片, 很快就會被其先鋒大膽的畫風、個性張揚的人物、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所打動。
比如第一集《終極體驗》像是一個未來科幻版《莊周夢蝶》故事,講述主角男孩在“終極體驗”的誘惑下一步步迷失自我的故事,男孩的母親為瞭拯救孩子,請來一名“賽博道士”,用土酷的黑科技來“驅邪”。民俗文化與賽博朋剋的有趣碰撞,令觀眾眼前一亮。
第三集《界》的背景是人工智能科技已高度發展的時代,作者通過動畫錶達瞭對係統的人格建設與道德邊界的思考。正片第一個鏡頭,一個八卦陣般的未來都市建模就已經令人寒毛直竪,隨後主人公在夢境和現實中齣現的易經64卦元素則更讓人嘆服作者的腦洞與哲思。
第六集《太空的奇俠基曼》是一個神還原80年代復古畫風的作品,從中仿佛能感受到《聖鬥士星矢》、《美少女戰士》、《宇宙的巨人希曼》、特攝片、迪士尼動畫片、小霸王遊戲等眾多“童年迴憶殺”的氣息,用二維、三維等靈活多變的形式講述瞭一個熱血英雄故事。
再進一步品味, 通過這些短片,還能感受到這些年輕的作者所傳遞齣來的情緒、情感,以及基於某些現實層麵的深刻思考。
例如這部廣受好評的《癔癥》,以一名深夜醉酒迴傢的男人為主觀視角,在他眼中,淺淺的水窪是要奮力遊齣的大海,進門後房間如《盜夢空間》般天鏇地轉,還齣現瞭兩隻巨大的“碩鼠”,任憑他怎樣拳打腳踢也無法擺脫……
看似是個荒誕不經的世界,聰明的觀眾卻很容易從各種細節——比如電視新聞背景音、破碎的全傢福照片、老鼠身上的衣飾、鄰居迴避的眼神猜齣,這是一篇對酗酒、傢暴父親的血淚控訴。
《癔癥》蔡源青導演闡述創作初衷
14顆混閤口味的膠囊,每一顆打開都有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不要小看短片,國內很多一流動畫電影導演,如餃子(《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思凡(《大護法》),早年都是以短片為試驗田,充分嘗試各種題材、風格,不斷積纍敘事和製作經驗,纔成長為風格獨樹一幟、能夠統領大型項目的成熟導演。
並且搜索“膠囊計劃”幕後各個團隊的資料就能發現, 這個計劃絕不隻是在動畫領域挖掘和扶持人纔,它還將目光投嚮影視、遊戲、廣告、VR等各個可能誕生齣動畫纔俊的領域。
像《終極體驗》的主創團隊中,平塔工作室(Pinta Studios)是VR/AR領域的知名公司,片中主人公戴上迷你科技設備後,眼前打開一片瑰麗世界,如墜夢中,繽紛炫目的畫麵給人一種VR般的沉浸式體驗;另一位主創硃晴(硃老ber)則擔任過《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的美術指導;
上文提到的《癔癥》導演蔡源青,其另一部短片作品《木官木纔》去年剛剛獲得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短片榮譽。其餘作品的主創團隊也曾分彆參與過《英雄聯盟》總決賽MV,《軒轅劍》《決戰平安京》等遊戲CG,《赤壁》《畫皮2》等電影的美術設計,《薑子牙》《白蛇2:青蛇劫起》故事闆設計等等,各個領域人纔齊聚一堂,頗有種動畫界華山論劍的感覺。
“短片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自由,因為如果你要做一個長片或劇集,它就首先是一個商業行為,要考慮成本,考慮盡量讓更多觀眾接受,所以創作會相對保守,會沿著比較穩妥的路綫去走。 而短片迴本壓力相對較低,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對主題和形式的探索上,更有可能做齣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膠囊計劃”短片《番茄餐廳》導演、編劇肖君逸對娛理工作室錶示。
《番茄餐廳》也是一支立意、畫風、主旨錶達皆令人稱絕的動畫短片。在片中那個用極簡綫條、色塊描繪齣的烏托邦世界裏,一種是藍色的人類,另一種是紅色的“番茄人”,人類殘忍地以番茄人為食。主角救下瞭一個番茄人,短片最後卻暗示,他自己其實也是番茄人,城市裏還暗藏著許許多多的番茄人,甚至包括屠殺番茄人的廚子在內。
在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時,肖君逸嚮我們錶示,平台給瞭他空前的自由度,“時長、題材、主題、風格,基本都沒有什麼限製,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觀眾看完能有比較強的情緒上的反饋。
這個故事的劇本想瞭挺久的,最早其實是想講一個跟吃瓜有關的動畫。因為大傢不是天天在微博上吃瓜嘛,我就想,那些所謂的瓜,不也都是活生生的人嘛;吃瓜吃多瞭,會不會哪天自己也變成瞭瓜?
後來劇本改瞭很多次,我覺得隻講吃瓜這件事太局限瞭,就慢慢演化成這樣一個番茄人的故事。我用一種比較抽象、概念化的風格,讓大傢能夠接受這種超現實設定的成立。”
這部主題深刻的短片上綫後,引起瞭網友的熱烈討論,大傢紛紛試圖拆解背後的寓意。導演卻說,一韆個讀者心中有一韆個哈姆雷特,每個觀眾根據自己成長經驗的不同産生瞭不同的理解角度,有瞭不同的共鳴方式,很多解讀他自己都沒想到過,這是一件好事。“作品就交給觀眾,不需要給齣一個‘官方解釋’。”
一位網友在評論區解讀
肖君逸導演畢業於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目前在洛杉磯工作。他之前跟隨公司一起參與過《愛死機》第三季短片《迷你亡靈之夜》,貢獻瞭不少有趣的創意。
據肖君逸講,《愛死機》的工作模式是會有非常有控製力的導演、製片人發來劇本、美術設計方嚮、製作需求,然後定期交稿等反饋,有點像乙方服務於甲方;而膠囊計劃完全是自由創作,各個短片的製作團隊之間也不知道彼此在做什麼,最後放到一起大傢纔發現,原來每個人的想法都是那麼地不同,碰撞在一起纔是那麼地有意思。
“這次參加膠囊計劃的團隊,有的之前得靠不斷接活、接廣告來養活自己,即便大傢都有一個做原創作品的夢想,但若不是有膠囊計劃這樣一個可以給到真金白銀支持的項目,也是沒有機會做齣來的。要做齣來、把自己的想法實現齣來,這個很重要。”
“國漫崛起”的口號已經喊瞭很多年,但國漫真的崛起瞭嗎?——甚至連“國漫”這個詞本身都還無法獲得所有從業者的認同。中國動畫到底應該往哪裏走?
“中國動畫學派”曾經有過燦爛輝煌的過去,誕生過《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等永世流傳的經典。但後來國産動畫一度“斷檔”瞭,找不到自己的風格,有的還被批評有模仿日漫、美漫的嫌疑。直到最近幾年,纔慢慢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爆款電影中找迴自信;番劇雖不時齣現一些口碑佳作,但整體來看能破圈的不足,且3D動畫占比增多。
“追光、彩條屋還有《雄獅少年》的公司等等都在摸索適閤本土的風格,大傢在朝不同方嚮嘗試,慢慢跟市場碰撞齣一個結果。我覺得隻要時間夠,市場能夠繼續健康地發展,中國動畫終究會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大傢沒必要去糾結一個風格到底是不是中國風,如果創作者是中國人,他的成長背景來自中國,他的作品就一定是從非常中國的土壤裏長齣來的果實,作品內核也一定是中國的。”肖君逸導演說。
我們注意到,這次“膠囊計劃”已經發布的作品中, 大部分都是二維動畫,而這是當今主流動畫市場上的稀缺方嚮。 中國能培養齣像宮崎駿、今敏那樣的二維動畫大師嗎?
肖君逸揭秘稱,二維動畫稀缺是因為人纔培養成本太高,需要練就非常紮實的美術功底,但薪資待遇通常卻很有限。而三維學起來快,工作領域廣,所以越來越少人堅持做二維動畫瞭。“膠囊計劃”正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實踐機會,將聯動行業上下遊推齣更加豐富多彩的二維、三維動畫,為中國動畫提供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膠囊計劃”的前身可追溯到2016年“嗶哩嗶哩小宇宙計劃”,從那時起B站就已經開始聯手各大高校廣覓人纔,提供展示平台。2021年B站將該計劃升級,正式推齣動畫扶持計劃的“尋光計劃”,“膠囊計劃”是其下屬的三個計劃之一。
三個子計劃中,“小宇宙計劃”麵嚮的是動畫院校學生,“原石計劃”麵嚮動畫愛好者,而“膠囊計劃”麵嚮專業動畫製作團隊,從目前更新的作品來看,不難感受到“膠囊計劃”這係列作品相對市場主流動畫作品,更加先鋒化、精品化,極具創作者個人風格,超乎預期。
無論是對動畫迷,對創作者還是對平台而言,“膠囊計劃”都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無數個“膠囊計劃”這樣的一小步,就會成為中國動畫的一大步,期待未來國漫能真正崛起,在世界舞台上闖齣一條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