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9/2022, 8:45:21 AM
作者|宇多田
齣品|虎嗅科技組
頭圖|視覺中國
3月28日下午4點20分左右,即便孟晚舟悄無聲息坐在瞭華為深圳總部K座會議大廳的第一排,長槍短炮們仍然敏銳捕捉到瞭“異動”,將鏡頭齊齊對準瞭這個穿著黑色套裝、微低著頭的女人。
這次2021年華為年報,由孟晚舟發布。
虎嗅於現場拍攝
由於這是這位華為首席財務官在2021年9月獲釋迴國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相比於財務報錶裏的冰冷數字,她的齣現,釋放齣的信號更具有象徵意義―― 2022,華為會繼續為生存而戰,而創造的價值也必將高於“生存”。
現場,孟晚舟似乎並不希望詳談自己這半年裏的經曆與生活。從開始演講,她便從個人視角迅速將大眾目光引到這傢聚集瞭19萬人纔的中國科技公司身上: “迴國後的這幾個月裏,感受到祖國變化很大,我在不斷學習,希望能夠跟上社會腳步。因此大傢也可以想象,華為在這一年的變化也非常大。”
的確。這份財報的字裏行間,埋著的是華為近三年來“嚮死而生”式的業務進化史。而這些變化,不僅僅是隻關乎華為一傢公司的産業洞察。
很顯然,一傢中國高科技企業的生存之戰,不由理想化與符號化意義所掌握,而是果斷的放棄與係統性反擊。
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拍攝:虎嗅
體現“艱難”最直觀的,永遠都是數據。
早在2021年12月,華為輪值主席郭平便在內部的新年緻辭中指齣,公司2021年的總營業收入預計為634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是華為2018~2020年以來的最低點,與2017年幾乎持平。
而昨天(3月28日)年報公布後,真實數據與預測幾乎無異:華為在2021年的總銷售額約為6368億元人民幣,同比2020年(8913億)減少瞭28.6%。
值得注意的是, 盡管近3年來,華為收入增幅在 逐年放緩 , 但這一次,是在過去10年裏,華為首次銷售額齣現大幅下滑。
針對這一點,孟晚舟在年報發布後的答記者問中給予瞭相應迴復:“首先,美國的多輪製裁,讓華為手機等終端業務遭受瞭巨大壓力。其次,中國5G基站建設已經在2020年基本完成,所以在中國的5G部署業務已經沒有那麼多客戶需求。第三,華為與全球絕大多數企業一樣,也遭遇瞭疫情的打擊。”
其中,製裁對消費者業務是最為緻命的。
如下圖所示,手機等終端産品所在的“消費者業務”闆塊,收入僅是2020年的一半。“缺芯”的殘酷現實與所剩無幾的庫存,讓這一在2019、2020年占華為收入半壁江山(54%)的主營業務,在2021年陷入很長一段時間“有市無貨”的尷尬境地。
此外,從全球地域收入來看,雖然各地區占比與2020年沒有太大變化,但幾乎每個區域的收入都有所下滑,包括中國區。其根本原因與孟晚舟上麵的分享大緻相同。
有趣的是,盡管華為2021年的銷售額有一定下滑,但其運營利潤與淨利潤卻分彆暴增瞭67.5%與76%,這顯然有些奇怪。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報錶中的一項數據對華為2021年的淨利潤有直接貢獻―― “其他淨收支”所得約600億人民幣。
而這項“其他經收支”中的主要收益,則來自於 “處置子公司及業務的淨收益”(下圖) 。有分析師猜測認為, 這筆收入很可能來自於此前“齣售榮耀”獲得的相關收益 。
一位分析師指齣,早在2020年年報中,華為就指齣,榮耀這筆交易將會放在“持有待售資産”與“持有待售負債”中,買傢 深圳智信 將會在 2021年 以後 分期支付收購對價 。
再根據2020年前後網上對這筆交易數額的各種猜測(1000億人民幣上下),也許這筆交易持續進賬的收入,仍可能寫入下一年年報。
另有分析師告訴虎嗅,以這種形式獲得的收益在很多巨頭企業的財報中並不少見, 譬如騰訊與華誼,也通過這種齣售類似資産的形式獲取不少利潤。
不過,雖然華為總收入與利潤不可避免承載瞭外界環境的 擠壓 ,但這傢中國最名副其實的科技公司, 在研發投入上的決絕,仍然讓人感到敬佩 。
2021年,在銷售毛利降低的情況下,華為仍然增加瞭研發投入(1426億元),研發占總收入比重高達22.4%。而在過去10年裏,華為在研發領域的纍計投資已經超過8450億元人民幣。
甚至對應到人纔數量上,華為2021年研發人員比2020年增加2000人,而非研發人員則減少4000人。
正如孟晚舟在這次年報匯報尾聲時所說:“客戶價值優先於股東利益, 華為對研發的投入從不受利潤的約束”。這是華為一貫堅持的做法 ―― 每年把收入10%固定投入瞭研發領域,這一條已寫進瞭華為公司的“基本法”。
“一個企業的價值不僅僅是反映在財務報錶的結果上。對於像華為這樣的高科技企業,麵嚮未來的強勢投資,更能說明一個企業的真正價值。”
拍攝:虎嗅
轉型三年,何時看到手機最佳替補
我們發現,三大業務在2021華為年報裏的“地位”,發生瞭微妙變化:
曾經排在最前麵的“消費者業務”,被調到瞭最後;而“ 企業業務 ”,作為三大業務裏唯一一個實現瞭平穩增長(2.1%)的闆塊,權重則上升至第二位。
圖片來自華為2021年報
企業業務,包含瞭華為跟前沿技術相關的一切2B服務與産品。從3年前,它便一直被宣傳為可以幫助華為逆轉戰局的新興闆塊――
在幾乎失去瞭最賺錢的消費者業務後, 你能想到的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五花八門的新技術,被華為用作一把利劍,去尋找每一個傳統行業最薄弱的切口。
特彆是從2019年開始,華為“雲與計算”業務 頻繁變動的組織架構 , 華為智能汽車業務的多舛命運 ,“ 煤炭、智慧公路以及智能光伏等10大軍團 ”的陸續成立,就足以說明這一點。
不過,包括“華為雲計算”“ICT産品與解決方案”“數字能源”在內的多個企業級闆塊, 都從來沒有在年報中被單獨披露過財務數據 。甚至有人猜測,有一部分收入也可能會納入運營商業務,畢竟在許多傳統産業裏,華為仍然在通過運營商優勢來“鏈接”新業務。
但這一次,孟晚舟在接受采訪時,首次披露瞭華為雲在2021年的銷售數據――“銷售收入達到201億人民幣,實現瞭34%的同比增長”。
2021年最底層的“區域組織”劃分,代錶著華為如今最受矚目的産品與服務
另一邊,華為現任輪值主席郭平,幾乎把年報會議的後半程,變成瞭一場 “麵嚮客戶的新技術商業價值動員大會” :
無論是“加法神經網絡”的節能價值,還是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的功耗優勢,都藏不住華為想在“數字化、智能化與低碳化”三個維度上撈傳統市場份額的野心。
拍攝:虎嗅
當然,在華為的企業業務裏,從2020年開始,最受矚目的業務闆塊非“汽車解決方案”莫屬。甚至是“華為造車”這個名詞,成瞭三年來經久不衰的産業熱議話題與流量密碼。
不過,從2019年華為徐直軍在一場汽車人聚集的大會上高喊“不造車”,再到這場2021年報會議上另一位輪值主席郭平第N次重申“不造車”,隻能讓我們更加好奇: 華為到底給予瞭汽車産業多大的壓力?
而事實全都掌握在年報裏: 這個在過去一年裏人纔流失嚴重,架構頻繁變動,但照樣規模達到瞭5000人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群,2021年投入高達10億美元,同比增長50%。
不過,汽車市場在2021年也給瞭我們另一份數據以供參考:
在過去一年時間裏,華為雖然與小康、北汽、寜德時代等盟友達成閤作,並成功上市2款新車型,但每一款銷量業績都不亮眼;此外,華為內部關於“是否造車”也在持續搖擺不定中。但是,最近一些跡象顯示,汽車BU負責人餘承東想要通過“賣車”來“彌補手機業務銷量”的想法,似乎一直未曾改變。
目前來看,汽車業務尚未給華為帶來可觀收益,甚至將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如特斯拉早年淒慘的月交付量一樣: 投入遠大於收入,燒錢成為常態,人員動蕩將持續不斷, 需要一張具有偶像力量的大嘴持續嚮粉絲輸齣“故事、信念與熱愛”。
但對這個市場方嚮的堅持,沒有任何問題。
同時, 我們也恰好提齣一個疑問:建立一個如此龐大且昂貴的汽車人纔團隊,就隻圖做一個強勢到令人反感的智能化全棧供應商?
聽起來,有點不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