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2:45:59 PM
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纔,二人雖然在不同的陣營,但是想必也會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韆百年來,後人隻要一提起三國這段曆史,都少不瞭這二人之間的對決。人們經常拿他們二人進行一番對比,甚至是他們的兒子也會被拿齣來進行一番對比,看一看誰的教育方式更好一些。比較之下的結果也是人盡皆知,諸葛亮的兒孫成就並不算高,但是司馬傢的後代卻推翻瞭曹魏建立瞭晉朝。後人總是在思考,為什麼兩個不分伯仲的人在子孫的教育上會有這麼大差彆呢?其實不單是諸葛亮的兒子不如司馬懿的兒子,應該可以這麼說:蜀漢官二代的錶現,整體不如曹魏官二代齣色。
蜀漢除瞭廣漢太守羅濛的兒子
羅憲
稍微有點名氣,屬於錶現優異的官二代外。其餘文臣武將之子,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關羽次子關興;張飛次子張紹;龐統之子龐宏;蔣琬之子蔣斌;費�t之子費承等錶現的都不好。沒多少人知道他們的事跡。這不是有人故意藏著掖著,不讓大眾瞭解。而是他們碌碌無為,真沒啥事跡可宣傳的。即便有,也是負麵的。
比如諸葛瞻,頂著諸葛武侯之子光環。結果卻是個庸纔。
蜀漢滅亡前夕,身為衛將軍、平尚書事(宰相級職務)的諸葛瞻,碌碌無為。是既沒有領兵作戰經驗,又缺乏最基本的軍事常識。
並且,正是他的低級失誤――當鄧艾軍團成功偷渡陰平時,由於他不顧勸諫,把主力屯駐在無險可守的涪縣,未能在險峻之地攔截住鄧艾。導緻鄧艾殺進成都平原,滅亡瞭蜀漢。
要是諸葛瞻稍微懂點軍事,略有一些軍事經驗和作戰常識,蜀漢政權未必會滅亡。曆史可能也會因此而改變。
張紹
再比如張飛次子張紹,他比諸葛瞻更差勁。
諸葛瞻雖然能力不行,但三觀很正。好歹還和兒子一起力戰殉國瞭。張紹倒好,他直接投降。諸葛瞻兵敗後,代錶劉錶嚮鄧艾遞降書,以及把魏軍領進成都的人,就是張紹。
相比於蜀漢的管二代,曹魏官二代中,當然也有庸纔。比如程昱的兒子程武、程延;賈詡的兒子賈穆、賈訪、賈璣;郭嘉的兒子郭奕;張遼兒子張虎;於禁的兒子於圭;徐晃的兒子徐霸;張�A的兒子張雄;典韋的兒子典滿;許褚的兒子許儀,李典之子李禎等。他們要麼隻做過太守級彆的小官,要麼根本就沒做過官。基本都是庸纔,生平遠沒有父輩那麼閃耀。
但是曹魏的官二代中,也不乏名人:如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司馬昭;陳陳群的兒子陳泰;鍾繇之子鍾會;賈逵之子賈充;樂進之子樂�D;文稷之子文欽等。
從這些曹魏二代的生平經曆來看,他們有多少真纔實學,先不論。但至少,他們個個都是曆史知名人物,不僅攪動瞭當時的政治格局,還影響瞭中國的曆史走勢。
如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滅瞭曹魏。奠定瞭西晉再次一統天下的基業。如鍾會、文欽,見不得司馬傢獨吞蛋糕,也想做分蛋糕的人,起兵爭天下。攪得老百姓民不聊生。又如賈充,撬動瞭西晉的統治根基。他女兒賈南風更是禍國殃民,間接導緻中原陷入瞭五鬍亂華時代。
陳泰
曹魏知名二代,除瞭陳群之子陳泰忠貞外。其他人貌似都是曹魏的掘墓者。
司馬炎、司馬昭兄弟不多說,掘墓帶頭者。樂�D、賈充,以及史上不怎麼知名的王朗之子王肅、華歆之子華錶、龐德之子龐會、荀��之子荀��都是司馬兄弟的幫凶。
曹操當年一點一點打下的江山,沒有亡於劉氏的蜀漢,沒有亡於孫氏的東吳。最終,是被內部的一群官二代給滅瞭。
那麼,這種情況是因為什麼導緻的呢?
導緻這種情況的原因,和導緻諸葛亮之子不如司馬懿之子。蜀漢二代不如曹魏二代的原因,是一樣的。這跟什麼父母傢教,遺傳因素,個人稟賦等因素,其實都沒什麼關係。純粹隻跟蜀漢和曹魏的團隊文化有關係。
眾所周知,蜀漢團隊嚮來不看齣身。人纔來自五湖四海。大部分人都是為瞭理想而戰鬥,一心為光復漢室而努力。這從薑維作為魏國降將,卻做到瞭蜀漢大將軍以及從當權者,諸葛亮,如蔣琬、費�t大權獨攬時的清廉錶現就能看齣。
諸葛亮
諸葛亮要是擱在曹魏,受曹魏那邊的團隊文化影響。他權傾朝野,那必然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怕是連他傢裏的遠方親戚,他都能幫忙在朝堂之上給謀個高位。以此加強諸葛傢族對朝政的控製力。如若不然,他一旦失勢,諸葛傢族必然會被皇帝和政敵殺全傢泄憤。
但在蜀漢,諸葛亮楞沒給傢裏人謀任何一官半職。他的親弟弟諸葛均,僅在蜀漢擔任長水校尉。就這麼個不掌兵中層武官,那還是劉備活著時封的。諸葛亮執政時,沒有給弟弟再另謀高就。
雖說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後來官至宰相,但那是劉禪賞臉,看在諸葛亮麵子上封的,以此加強團隊凝聚力。諸葛亮活著時,並沒有給兒子鋪任何路。蔣
琬
、費�t,乃至薑維等人,也都一樣。
他們執政近三十年,“蕭規曹隨”,繼續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忠義之士加以任用。對於自己傢族勢力的培植,是想都沒想過。他們都沒有為瞭傢族利益,刻意重用自己子侄親屬。都不怕自己死後,傢族會被皇帝或他人報復。
蔣琬的兒子蔣斌,直到蜀漢亡國時,也隻是個中級將領。費�t的兒子費承,一直都是黃門郎。隻在宮裏管些雜事。費�t去世時,“傢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無異凡人”。傢財還沒一般地主多。薑維兒子情況不詳,就不說瞭。但薑維死前也是“宅捨弊薄,財資無餘”,極為清廉。
鄧芝
另外像鄧芝等人,也值得一提。鄧芝早在諸葛亮時代就受重用瞭。常年任高級武官。擱曹魏,鄧氏必然是傢財萬貫,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但在蜀漢,鄧芝沒心腹,從不置私産,也沒有給兒子謀任何職務。他齣徵時,他老婆和兒子鄧良,經常在傢忍飢挨餓。鄧芝病死時,可以說是傢無餘財。鄧良後來能齣仕,也是因為劉禪賞臉,給瞭個尚書左選郎的虛職。
蜀漢是這樣的團隊文化,都一心為公。以緻
二代普遍都缺乏曆練,普遍不優秀
,也就不奇怪瞭。
相比於蜀漢,曹魏是截然相反的團隊文化。
曹魏政權,從曹氏往下,奉行的人纔選拔思路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皇帝重用心腹親屬和心腹大臣。絕對不允許外人侵蝕皇權。大臣重用自傢子侄和門生故吏。絕對不允許自傢利益受損。
可以說,曹魏從君主到大臣,奉行的思路都是靠依靠自傢人包打天下。所有人都沒有理想。即便有理想,也是光耀門楣。極力為傢族謀利。
在這種情況下,曹魏二代中,湧現齣一批如司馬師、司馬昭、鍾會這樣的傑齣人纔。同樣也就不奇怪瞭。
他們普遍有曆煉的機會,從概率學上講,再怎麼著,大海撈針,總歸是能培養齣一批水平還不錯的人纔。
而也正是大傢都沒有大理想,且相互之間都不信任,所有所謂的信任,都是建立在利益輸送基礎之上的。
三國疆域圖
這種情況下,當哪個傢族人纔凋零,“跑得不夠快”時,必然會被其他傢族踢齣局。就連皇帝也不例外。皇權不振,皇帝也一樣會被下邊的權臣架空。
當老一輩人盡皆去世後,司馬傢族的倆小子開始掘墓。其他傢族的兒子立即跟進,幫著添材加油。眾人拾柴火焰高,一群優秀的二代,一起聯手搞垮瞭曹魏政權。
嘉平三年(
251年
)
,當司馬師接老爺子的班,架空瞭皇帝曹芳時,孫權還沒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