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1/2022, 10:18:41 AM
呂濛殺掉關羽之後不久,他也突然死掉瞭,看似是病死的,其實頗為蹊蹺。
當初劉備得到荊州,答應取得瞭益州之後再歸還荊州。等後來劉備得到瞭益州,又說取得涼州瞭再歸還荊州。
孫權對此很不開心,但考慮到連劉抗曹之大計,所以不準備動武,隻有呂濛一直堅持殺掉關羽,武力奪取荊州。
在曆史上,第一個提齣殺掉關羽的人就是東吳大將呂濛,這是因為他對連劉抗曹並沒有什麼興趣,他覺得取得荊州之後就足以抗衡曹操瞭。
魯肅去世之後,呂濛代替他成為都督,因為奪取荊州的時機不成熟,所以假裝跟關羽交好,以此來麻痹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主力繼續擴大其在漢中的戰果,攻打房陵等郡縣,關羽為瞭牽製曹魏大軍,也率領瞭一部分兵力嚮北攻打襄陽,睏曹軍於樊城,並且於此戰中斬瞭曹軍將領龐德,俘虜瞭於禁,據史書記載,其威名在這一時間震撼瞭整個華夏,讓眾多盜匪望風而降:“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但擔心駐紮在長江下遊陸口的呂濛會對自己不利,所以有些猶豫。
呂濛得知關羽要攻打襄陽和樊城,覺得奪取荊州的機會到瞭,於是裝病,還帶著一隊人馬撤齣陸口,假裝返迴建業,好讓關羽將大部分士兵帶去攻打襄陽和樊城。
關羽
後來關羽果然中計瞭,荊州因此空虛。
呂濛趁關羽不在荊州,率兵攻打荊州,還策反瞭劉備的小舅子糜芳等人,結果成功奪取瞭荊州。而遭受兩麵夾擊的關羽則敗走麥城,最後在臨沮跟兒子關平一起被呂濛派人殺死。
事實上,關羽和關平已經被活捉瞭,呂濛沒必要殺死他們,但他就是這麼做瞭,這就為他自身的死亡埋下瞭伏筆。
呂濛為何非要殺死關羽?
當初魯肅還在世的時候,據跟孫權達成瞭共識,那就是曹操實力太強大,隻有聯閤劉備纔能與之抗衡,這與劉備聯吳抗曹的戰略是相符閤的,這也是後來孫劉聯盟為什麼得以實現的原因所在。
但這個策略的背後有個問題,那就是劉備一直賴著不還荊州,這件事讓呂濛很不爽,所以他就非常反對魯肅的意見。“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濛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濛為國傢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嚮者,以至尊聖明,濛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僕,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又聊復與論取徐州意,濛對曰:‘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權尤以此言為當。”
不僅如此,呂濛還嚮孫權描述瞭占領荊州對東吳造成的影響,總的來說隻有一條,那就是隻要奪取荊州,東吳一傢就足以跟曹操相抗衡,不需要劉備幫忙瞭。
呂濛
講實話,呂濛這番話有些牽強,畢竟關羽比他的年紀還大,誰熬死誰還不一定呢。但不管怎麼說,呂濛應該屬於是那種十分自信的人,也對劉備和關羽沒什麼好感,所以他纔堅持奪取荊州。而想要奪取荊州,呂濛認為就必須殺掉關羽。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呂濛後來纔會不停勸孫權奪取荊州,搞得孫權心癢癢的,最後在關羽攻打襄陽和樊城的時候偷襲瞭荊州。
但是,孫權雖然想要得到荊州,但是他並不想殺死關羽,這是為何?
當初關羽敗走麥城,後來又帶著數十騎嚮臨沮方嚮而去的時候,孫權便派遣硃然和潘璋率兵設伏擒拿關羽父子。
孫權這麼做是為瞭保護關羽父子,但當二人被押解到臨沮的時候,呂濛還是下令將他們殺害瞭。
孫權在如何處理關羽這個問題上,不可能跟呂濛一樣,因為他有自己的考慮,而且後來發生的事情也確實跟他想的一樣。
孫權之所以不想殺關羽,主要在於三個原因:
第一,荊州已經得到,如果再殺掉關羽,那麼劉備勢必跟東吳決裂,還會不惜一切代價領兵攻打東吳。這對劉備和孫權來說不是件好事,因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雙方在爭鬥中相互削弱,得到好處的隻有曹操。
曹操
第二,不殺關羽就保留瞭繼續執行孫劉聯盟的可能性,畢竟勢力最強的依然是曹操,多一個幫手總不會有壞處。而且關羽是舉世名將,有他跟曹操在前麵打仗,後麵的東吳就可以慢慢發展自身瞭。
第三,哪怕劉備無法原諒孫權奪取荊州這件事,也可以將關羽送給曹操,將孫劉之前的矛盾變為曹劉之間的矛盾,至少東吳可以拖延遭受打擊的時間,最好的結果是曹劉兩傢相互消耗,東吳成為最後的得利者,甚至是統一全國都是有可能的。
歸根到底,事情最好的結局就是,東吳奪取荊州,讓劉備和曹操繼續打仗。
所以在孫權眼裏,殺掉關羽隻是泄一時之忿,他也不是如此心胸狹窄的人;但讓關羽活下來則是好處大大的,至少不會激怒劉備,畢竟孫權拿迴荊州也是有說法的,因為劉備是理虧的一方。
但是,呂濛殺掉瞭關羽,情況就大大不一樣瞭,孫權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力去彌補這一過失,讓劉備不將矛頭對準自己,那麼他是怎麼做呢?
關羽去世之後,孫權錶現得很悲傷,他做瞭兩件事:第一件事,將關羽的頭顱送給曹操,目的是討好曹操,緩解雙方的關係,還可以將劉備的仇恨引到曹操那裏去,畢竟關羽之死,曹操也是齣過力的;第二件事,將關羽的軀體以諸侯之禮下葬在當陽,還修建瞭豪華陵墓,也就是關陵,目的是安撫劉備的情緒。還孫權派遣使者去麵見劉備,錶達瞭繼續維持孫劉聯盟的願望。
曹操
但是,這兩件事的結果都不太理想。
首先是曹操,他不願意做冤大頭,所以就以皇帝的名義傳詔,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忍不住誘惑,所以接受瞭任命,一下子又將踢齣去的皮球給接瞭迴來。
其次是劉備,他對關羽之死太憤怒瞭,以至於衝昏瞭頭腦,不顧孫劉聯盟大局,也不聽諸葛亮的勸諫,執意下令整軍備戰,擇日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並奪迴荊州。
這事就鬧大瞭,孫權不是不能打,而是怕打不贏就連江東都保不住瞭,也害怕即使打贏瞭也是兩敗俱傷,這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孫權該怎麼辦呢?當然是繼續想辦法阻止戰爭的爆發呢?
正所謂解鈴還須係鈴人,誰殺掉瞭關羽,誰就應該為此負責。但呂濛是功臣,孫權不能明著對他怎麼樣,因為這樣會讓人寒心,他對東吳的統治也會受到動搖。所以孫權使用一些手段來解決這件事,也是極有可能的。
東吳奪取荊州之後,孫權很高興,賞賜瞭呂濛大量金銀財寶,還封他為南郡太守、孱陵侯。
呂濛
但蹊蹺的是,還沒等封爵的詔書下達,呂濛就突然生病瞭。那時候孫權駐紮在公安,他就讓人將呂濛請到公安來,安置在自己居住的大殿內,讓人給他看病。“
權於公安大會,呂濛以疾辭,權笑曰:‘禽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
’
乃增給步騎鼓吹,敕選虎威將軍官屬,並南郡、廬江二郡威儀。拜畢還營,兵馬導從,前後鼓吹,光耀於路。
”“
以濛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濛固辭金錢,權不許。
封爵位未下,會濛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殿內,所以治戶者萬方,募封內有能愈呂濛疾者,賜韆斤”。
孫權作為一方諸侯,身邊名醫自然不少,居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呂濛生的什麼病,這實在太不可思議瞭。
更不可思議的是,後來孫權以不忍心打攪呂濛休息為由,讓人封閉瞭內殿,隻是讓人在牆上開瞭個洞,方便他查看呂濛的病情。“
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夜不能寐。病中瘳,為下赦令,群臣畢賀。
”
這事就很值得商榷瞭,為啥那麼多醫生都治不好呂濛的病,難道他年紀輕輕就得瞭什麼絕癥?孫權又為何不讓外人接近病中的呂濛,隻在牆上開個口子方便自己觀察,他在擔心什麼?
史書上說,呂濛可能感染瞭瘟疫,因為建安十二年(207
年
)有瘟疫流行的記載,而且孫皎和蔣欽等人在之前也是因為感染瘟疫去世的。
這個說法顯然不閤情理,如果呂濛感染瞭瘟疫,那麼孫權就不會將其接到自己居住的地方來瞭,因為瘟疫是會傳染人的,難道孫權不怕死?
呂濛
再者說瞭,史書上有醫生給呂濛進行針灸的記載,“
時有針加,權為之慘�i,欲數見其顔色,
”如果呂濛得瞭瘟疫,針灸治療是起不到顯著作用的。
最重要的是,呂濛軍中並沒有大規模感染瘟疫的情況,孫皎和蔣欽感染瘟疫去世的時間也跟他生病的時間不匹配,他又是怎麼得的瘟疫的呢?
還有人說,呂濛是纍死的,這個就更不閤情理瞭,奪取荊州並未發生長期激戰,呂濛不可能因為需要長期指揮作戰而太過操勞。而且呂濛的年紀隻有四十二歲,身強體壯,之前也沒有嚴重受傷或者重病的記載,不可能因為奪取荊州而勞纍緻死。
所以說,呂濛之死這件事是很蹊蹺的,如果他不是正常死亡,那麼凶手可能就是最想讓他的死的那個。
但這個人還有誰呢?除瞭遠在韆裏之外的劉備之外,就隻有孫權瞭。
在孫權看來,隻要呂濛一死,他就有可能彌補關羽死在東吳之手這個過失,也就有可能安撫住蠢蠢欲動的劉備,從而避免一場兩傢相互消耗而讓曹操做大的戰爭。
呂濛
關於這一說法,從呂濛的態度中可能看得到一些端倪。
當初孫權賞賜呂濛,呂濛對於一億錢和五百斤的巨額財富予以推辭,但對於南郡太守這個職務卻很感興趣,拖著病體也要去上任,隻不過被孫權給接瞭到公安去罷瞭。
呂濛為什麼不愛金錢,反而喜歡南郡太守這個職務呢?因為南郡屬於荊州,呂濛去瞭荊州就可以讓人給他治療瞭,就可以保命瞭。
後來呂濛無奈來到孫權宮中,結果就被限製瞭與外界接觸的權力,眼看著自己的病情越發嚴重,孫權還在旁邊小房間裏偷偷看自己,心中五味雜陳,自知下場必定悲慘,便決定用自己的死來換取子孫的富貴。
在呂濛臨死前,“
初,呂濛病篤,吳王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
’
濛對曰:
‘
硃然膽守有
餘
,愚以為可任。
’
”“
濛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敕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
”
這是呂濛在嚮孫權錶忠心,孫權也很感動,便在呂濛死後,讓他的二兒子呂霸繼承瞭侯爵爵位,還讓三百戶人傢去給呂濛守墓,並免除田地五十頃的賦稅。
孫權
可是,呂濛即使死瞭,孫權也沒有做到避免戰爭,因為劉備實在太生氣瞭,第二年就領兵攻打東吳,要不是因為陸遜的異軍突起,東吳恐怕就真的危險瞭。
所以說,三國時期最難測的就是人心。
當初在赤壁之戰之前,魯肅曾對孫權說:“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纍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
而孫權聽瞭魯肅的話,便堅定瞭聯劉抗曹的決心。這個戰略方針其實一直沒變,哪怕是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之後,兩傢依然重新建立瞭聯盟關係,這也是東吳得以活得更久的重要原因。
因此,當初劉備要攻打東吳的時候,孫權極有可能采取任何措施來避免戰爭爆發,包括犧牲一些人也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呂濛看到的隻是一個荊州,而孫權要考慮的則是整個東吳啊!
因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所以造成瞭在在如何處理關羽這個問題上,孫權和呂濛的想法不一緻。呂濛還在戰略思想上跟孫權也有著極大不同,這也注定他即使不在關羽去世後也死掉,未來也可能沒什麼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