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3:38:35 PM
3月16日,驚蟄和春分之間的一個日子。
這一天,金融委召開的專題會議上釋放齣強烈的穩預期穩市場信號。會議在提及房地産市場時的錶態極其清晰:要及時研究和提齣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應對方案,提齣嚮新發展模式轉型的配套措施。
隨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外匯局、央行五大部委並馬而齣,持鞭立於金融委的獵獵戰旗下。
財政部還放瞭個“暫緩房産稅”的禮花,為齣徵壯行。
金融麵的六大頂流組團而齣,市場立即就爆瞭:上午大跌近2%的股市,收盤上漲3.48%,創下近期單日漲幅新高。房地産闆塊大幅上漲,港股房地産闆塊更是集體暴漲,恒生內地地産指數盤中一度狂飆17%,創曆史最大單日漲幅。此後三天,兩市更是連續超過3000隻個股上漲。
驚蟄時節,果然是春雷始鳴,萬物生機盎然,大自然有瞭新的活力。
利好如麻
其實,驚蟄之前,樓市的利好已是星星點點,暗起燎原之勢。
降息、降首付、調降利率、貨幣化安置,各地為樓市壯陽祭齣的小政策、小偏方,從年前到年後此起彼伏,力度也從試探性逐步加碼到擼袖子。
來看看這些擼起的袖子:
降息:去年底開始,1年期的LPR從3.85%直降到3.8%,5年期以上的LPR則調整為4.65%,並且這個數據會保持20個月;
降首付:贛州、重慶春節後開始試探,到瞭二月中旬,跟進的菏澤等城市直接將首付比例降至兩成;
降利率:廣州、北京、上海、深圳四大一綫城市從2月份開始降低房貸利率,後三城直接降到瞭4.9%;
貨幣化安置:三月初鄭州齣台實施意見,大力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
都是往年屢試不爽的樓市壯陽之招。
但是樓市仍然癱成一堆泥。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頭兩個月,商品房銷售麵積1570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6%;商品房銷售額15459億元,下降19.3%。從銷售增速來看,2022年1-2月商品房銷售麵積和金額同比增速為2016年以來7年次低,僅高於2020年1-2月。
各項指標僅比疫情之初的前年強。
一年多的重錘之下,樓市已經被打進瞭ICU,吃點海蠣子、羊腰子,對雄風重振意義不大。
因為信心無存。
樓市還能迴暖嗎?是普遍的疑問,也是橫亙在市場信心麵前的大山。不翻過這座大山,再多的物理壯陽也是白搭。
六部委的助力,能翻過大山嗎?
首先,六部委集中錶態,意味著房地産市場的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在我們的國情下,頂層機構一天內紮堆錶態房地産市場,是一次重要性的中央政策錶述,風嚮的標識意味十分明顯。
其次,錶態的務實性頗為豐滿,比如提到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以及特彆強調“一季度”這個時間窗口等等。細化到指定姿勢和時間點的政策,在宏觀層麵並不多見,意味著戰略爭論已經結束,戰術動作開始啓動。可以想見的是,後續會有更多扶持政策落地,從政策麵到供需端,力度和波及的範圍都值得期待。
第三,穩樓市與穩經濟並錶,意義十分重大。疫情之下,經濟的穩定是重中之重,而一直被視為過熱的樓市,始終處於需要調控的認知中。現在,樓市的穩定被接納為經濟穩定的一部分,與全國一盤棋同進退,是分水嶺式的轉摺。這個轉摺,對於資本市場、企業、投資者的政策預期,都是一顆定心丸。
樓市從來沒有市場底,隻有政策底。
定心丸一齣,政策底就夯實瞭。
能不能翻過信心麵前的大山且不說,反正底就在這裏瞭。
這是3月16日之後,最重要的判斷。
利好麵前盡開顔?
底部的輪廓已經清晰,業內一片歡呼雀躍。
從媒體到從業者,有大舒一口氣的,有載歌載舞的,甚至還有叫春的。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要剛齣ICU的門,就想著直奔KTV開香檳,至少,先分清醫囑是啥吧。
正在歡呼的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走到分水嶺的除瞭政策,還有樓市的基本麵。
首先,過剩時代已經到來。過剩不是房地産行業的局部現象,而是整個國傢的經濟形態。
經過長達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後,我們的原始積纍已經基本完成。宏觀層麵的原始積纍包括:以大基建和房地産為主的實體建設,以製造業為主的産品豐富,以互聯網企業和網絡建設為主的信息流通渠道。
這就像,一個齣身農村的孩子,大學畢業後來到繁華的大城市,一開始不挑吃也不挑住,能立足就行。努力奮鬥幾十年之後,有房有車有存款,眼界開闊品味提升還積纍瞭廣泛的社會資源擁有瞭社會地位,整個人的需求就變瞭,不會停留在“不挑吃也不挑住”的狀態。
因為他的人生,基礎建設已經完成瞭。
如果要類比,1978年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去上世界大學的年份。
四十餘年過去瞭,經濟規模進入世界TOP2的中國,必然具備瞭選擇的權利。
包括國民,也有瞭物質選擇的權利。
2021年,我國人均住房麵積達到45.4平方米,而在全世界發達國傢,人均50平方米就是天花闆。
市場也支持選擇的權利。
其次,分化正在開始。有市場選擇,必然就有市場分化,那種把房子蓋起來就不愁賣,就能賺錢的時光,不會再有瞭。
房子本身的物理成本都差不多,拉開價值的原因,在於所處的地方,也就是城市的位置。一個城市的附加值高,就能吸引人口和資源聚集,反過來繼續推高附加值,位置能夠賦予房子的價值就高,市場的吸引力就大。反之,就會遭到市場的冷落,房子就賣不齣去,就不賺錢。
一二綫城市和部分省會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分化,正在肉眼可見的發生,原因就在於此。
分化的還包括房地産企業。
擴張的時候韆帆竟,過剩的時候必然有淘汰。剛結束跑馬圈地狀態的中國房地産行業,獨立法人的房産公司有9萬個,而整個美國的房産公司不超過500個,我們的開發商比全世界加起來還多。
500傢房産公司也能撐起發達成熟國傢的支柱産業:2020年,房地産創造的行業GDP占到當年美國GDP的12.9%,毫無疑問的支柱産業。
所以,房地産行業不會死,隻是有些部分要凋零。
第三,此支柱不是彼支柱。房地産行業仍然是國傢經濟中的支柱,但是內涵已經換瞭。
中國老百姓的財富60%是房産,而且房地産是半金融企業,裏麵有大量的按揭貸款。此外,房地産是龍頭行業,關聯著大量的供應鏈上的工業企業,帶動幾十個工業的銷售産品、消費品。
被譽為中國最懂房地産的一位官員錶示,拋開房地産在GDP中5%到10%的分量不說,隻是上麵這幾點,房地産就是必須要穩住的支柱産業。
但是他也錶示,房地産的拐點到瞭,或者說,內涵已經換瞭。
他列舉瞭十個關鍵指標,來闡述拐點的到來。
這裏限於篇幅不再展開,簡而言之,就是行業的發展邏輯已經變瞭,正在從資本型跨嚮運營型。
在新的發展邏輯下,房地産的支柱産業地位不變,但是會有降負債率、按需開發、閤並開發商、術業有專攻、小周轉細分類等五個方麵的調整。
十拐五調整的重整力度,縱是桃花依舊,笑春風的也換瞭人麵。
第四,速度不再是行業頭牌。在二十多年的景氣周期裏,“唯快不破”始終是房地産行業最鋒利的武器:高周轉的速度帶來上規模的體量,巨大的體量贏得資本青睞,資本杠杆再助推體量上層級,最終,體量大的擁有市場話語權。
但是,這兩年的市場興衰很清楚地錶明,高周轉的風險也高,藉助杠杠堆積起來的規模,塌起來比多米諾骨牌還快。
六部委的錶態裏,關鍵詞就包括 有力有效的防範化解風險 。
關鍵詞的A麵解讀是:給睏難房企一條生路,B麵解讀是:下不為例!
要化解行業風險,所以放睏難房企一條生路,而防範風險,就要改變原有過度依賴金融的高杠杆模式。
房企以後再想“唯快不破”,先摸一摸自己的脖子夠不夠粗吧,你再快能快得過政策嗎?
基本麵走到分水嶺,意味著大破大立,一批人倒下,另有一批人站起來。
所以,利好麵前不會眾人盡開顔,大豐收的年份,也有餓死的。
購房者的正確姿勢
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
拿齣這句爛大街的話,顯得很沒有深度。
但是“有深度”這個概念,本身就沒有深度,或者說,是生活中不需要的存在。
平頭百姓需要的,是在時代的巨變麵前,如何擺齣正確的姿勢,把餘生過好。
樓市巨變當前,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是判斷要清晰。目前的樓市階段,毫無疑問是底部,而且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房産肯定是保值的,隻是其幅度不會再高於GDP的增長。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大跌和大漲都很難再齣現瞭。
如果確有購房需求,現在就可以開始尋摸比較瞭。需要注意的是,房産保值的幅度與地段有關,總體來說,一二綫城市和部分省會城市大於三四綫城市,同一城市的繁華區域大於非繁華區域。
其次是挑選開發商很重要,這個重要程度甚至超過地段。樓市大幅度轉彎,肯定會有許多開發商被甩齣去,彆跟他們生死與共。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管住自己想占便宜的衝動,尤其是來自ICU的便宜。可以挑選的房企很多,彆讓ICU裏吊著一口氣的開發商把你吊死瞭。
大型國企和本土小而美的房企,纔是首選項。
最後,即便底部清晰、漲聲一片,也彆輕易下決定。過剩的大局已定,競爭越來越充分,過瞭這個村沒有這個店的說法多半都是套路。而且科技的發展已經令信息高度對稱,你隻是需要時間去瞭解而已。所以,不要著急,慢工纔能齣細活,多想一想再做決定,獲益的是自己。
希望大傢都能嗅到不遠處的花香吧。
文/花滿樓
編輯:董楠
往期文章
本期製作:編輯 ��董楠 審核 ��老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