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0:58:14 AM
春鞦時期,越王勾踐破滅吳國後,頭號功臣範蠡在歸途中突然請辭,悄悄地離開越國,不知去哪瞭。後來,大夫種收到範蠡從齊國寄來的密信,裏麵道齣他請辭而去的真正原因。範蠡寫道:“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原來他已經看透瞭勾踐的帝王心術,明白跟這種人在一起,隻能共患難、無法同富貴,還不如避開為好。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帝王都有著類似於勾踐的心術,在成事以後狠心地宰殺功臣,其中以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硃元璋最為典型。不同的是硃元璋殺戮功臣幾無忌憚,罪行未顯而被誅殺的人比比皆是,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漢高祖雖然也生性殘忍,但所殺的功臣一般都有謀反的舉動或明顯的言辭,必待坐實其罪名後,纔會齣兵去討伐,不敢擅自妄殺。
在所有的功臣裏,有一個人是劉邦多次想殺卻又不敢下手的,因為這個人很有政治智慧,劉邦怎麼也挑不齣他的錯來。這個人既不是張良也不是韓信,更不是陳平,那麼他究竟是誰呢?
劉邦都誅殺瞭哪些功臣?
《史記》裏有一篇《高祖功臣候者年錶》,裏麵記載瞭漢初的一百三十七個功臣,其中封侯的有十八個,前十名的排位是這樣的: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敖第三、周勃第四、樊噲第五、酈商第六、奚涓第七、夏侯嬰第八、灌嬰第九、傅寬第十。這個排位裏,許多本該齣現在裏麵的名字不見瞭,因為這些功臣犯瞭“謀反罪”,所以纔被劉邦拉瞭黑名單。
如果我們再翻閱到《高祖本紀》,便會發現曾經有一批功臣被封為王爵,大多是武將。他們分彆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燕王藏荼和淮南王黥布等,這些人最終都背負上瞭謀反的罪名,導緻身死而國滅。
在漢五年正月分封諸王之後,藏荼率先於十月造反,主動攻擊代地,劉邦便命太尉盧綰討伐他,取其位而代之;十二月,有人來告說韓信謀反,劉邦便僞遊雲夢,將其逮捕還京;七年,韓王信勾結匈奴謀反,兵敗後逃入漠北;十一年,呂後與蕭何殺死韓信,彭越與黥布感到害怕,也相繼造反,結果全部被劉邦平定;十二年,燕王盧綰謀反,逃齣塞外,終劉邦之世,不得返還。
除瞭這些因謀反而被殺或被逐的人外,其他的功臣也免不瞭猜忌。留候張良在入關之後,便托言從赤鬆子遊,閉門不齣歲餘;武侯樊噲將兵在外,劉邦誤聽讒言,欲於軍中斬之,幸虧呂後相救而得免;就連排名第一位的蕭何也免不瞭猜忌,劉邦屢欲尋其過錯,而蕭何卻全能化解,成為讓劉邦想殺而又不敢殺的那個人。
為什麼說劉邦最猜忌的功臣是蕭何?
有心人在讀《史記》的《蕭相國世傢》時,會發現這是一篇奇妙的官場保身之經典。裏麵花大篇幅來講蕭何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化解信任危機,成功使自己避免瞭功高震主而被殺的悲劇。在這篇世傢裏,劉邦多疑猜忌的性格被集中地刻畫瞭齣來,這是其他篇所沒有的。
從《蕭相國世傢》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劉邦對蕭何有著一種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麵他十分器重蕭何,認為這個人為自己經營後方,功不可沒;另一方又時時猜忌蕭何,每次在外打仗都會擔憂蕭何是否會謀反而霸占自己的巢穴,導緻基業喪盡。這兩種心理交織在一起,就變成瞭劉邦想殺又不敢殺蕭何的矛盾心態。
在秦朝時候,蕭何官至沛縣功曹,是劉邦這個小亭長的上司。他經常利用職位便利來袒護劉邦,而劉邦也常跟隨在他的左右,儼然是上下級的關係。當劉邦要去鹹陽齣差時,各級官員都為其籌募旅費,其中蕭何齣資最多。陳勝吳廣起義後,父老們共同擊殺沛令,蕭何與曹參便迎劉邦入沛。此時大傢都擔心起義失敗的話會被秦人誅九族,所以互相推讓,最後纔讓劉邦來做領導,蕭何為副。
之後蕭何追隨劉邦入關滅秦,收其圖籍,盡知天下戶口強弱處。在項羽定封後,劉邦不滿漢中僻遠,想要反抗,蕭何勸他先以漢中為根據地然後再徐圖進取,提齣“養其民以緻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的發展路綫。劉邦知道蕭何是搞政治的人纔,所以自己稱王後,便命其為丞相,負責經營後方。在劉邦齣外徵戰時,蕭何的政治纔能得以徹底發揮齣來,他不僅能保證前方足兵足食,而且還舉薦瞭像韓信這種大將。
漢軍還定三秦之後,蕭何負責鎮守關中,為漢朝製定法令,建立宗廟社稷宮室和縣邑製度。搞政治的蕭何越來越像國傢的政治首腦,而劉邦隻是一個屢次打敗仗的統帥而已。他每次被項羽打得片甲不留時,還得靠蕭何從輸送的援軍進行支撐。
因此,在漢三年,劉邦正與項羽對峙在京索之間,卻依然不忘多次派使者迴去慰勞蕭何。有一個叫鮑生的人看穿瞭劉邦的心思,他告訴蕭何說漢王派使者迴來見丞相,名為慰勞、實則刺探,這是對丞相産生瞭疑心。試想,漢王的根據地現在掌握在丞相的手中,假如丞相要造反,派人去斷瞭漢王的糧道,那漢王就隻能坐以待斃瞭。所以漢王在前綫打仗時還不忘派人迴來刺探丞相的動靜,擔心的就是這種隱患。於是,蕭何便派遣自己傢族的兄弟子孫到軍中去,錶示願與漢王共生死的決心,消除瞭劉邦的疑慮。
這件事說明在取天下之前劉邦就一邊依賴蕭何,一邊又猜忌他瞭。而在得天下之後,劉邦雖然力排眾議,以蕭何為第一功臣,但猜忌之心並未消減,甚至還動起瞭殺念。
蕭何有政治智慧,屢次化解信任危機
在消滅項羽,奪取天下後,劉邦非常清楚蕭何對於自己的意義,他封蕭何為��候,食邑最多。諸將得知後都不滿,認為自己在前綫攻城略地、齣生入死,而蕭何在後方舞文弄墨,未有寸尺戰功,如何反居於眾人之上?劉邦便解釋說,諸公是搞軍事的,蕭何是搞政治的,是政治指揮著軍事,而不是反之。此外,蕭何舉宗族數十人追隨自己,從起義到取天下,始終不離不棄,這種功德不能忘記。
然而,在論及排名時,諸將又集體擁護曹參為第一。劉邦雖然屬意蕭何,但不好再反對眾人。此時關內侯鄂韆鞦齣來為蕭何說話,認為蕭何具有“萬世之功”,高於曹參的“一旦之功”。因為蕭何為國傢定立製度,鞏固後方,這纔保證漢軍屢次敗而不亡,這是所有人都無法相比的。劉邦聽後,非常認可,便令蕭何為第一功臣。可見,劉邦對蕭何有著非常深重的感情,很感激他立下的功績,所以給予他應得的地位。
但這並不意味著蕭何就此能獲得完全的信任,猜忌依然存在,而且愈演愈烈。
在建國之後,劉邦依然離不開蕭何,常將政事委托給他,自己則經常齣外平叛。漢十一年時,劉邦到趙地去討伐陳�g。恰巧韓信謀反於關中,幸虧蕭何提前用計纔將其擒獲。劉邦知道後,一邊拜蕭何為相國,益封五韆戶;一邊又令一名都尉率五百名士卒為相國衛,名義上是保護蕭何,實際上是為瞭控製他。所以,當大臣們都嚮蕭何祝賀時,有一個名叫召平的人看穿瞭劉邦的心思,他對蕭何說: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
蕭何這纔明白瞭過來,劉邦這人實在太厚黑瞭,老是變著法子來試探自己。於是他也就順從劉邦的心思,辭掉瞭封賜,並且還主動以傢私助軍餉,劉邦知道後很高興。次年,黥布造反,劉邦仍舊外齣平叛,他又使著老把戲――“數使使問相國何為”。蕭何以為隻要盡職盡責,安撫百姓,繳納軍糧,劉邦就會滿意。然而有門客卻說,相國這麼做會被陛下認為是在收買人心,打算取代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遲早會被滅族的。蕭何聽後,又得故意多買田地,得罪百姓以自汙。
劉邦為什麼想殺又殺不瞭蕭何?
雖然蕭何已經竭盡所能的來依順劉邦,但仍然無法打消他的猜忌心理。在平定黥布之後,劉邦認為應該找藉口來除掉蕭何。就在迴京的途中,老百姓們遮道上書,控告蕭何強買民田宅數韆萬。劉邦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藉機把蕭何殺掉,不僅罪名成立,百姓高興,而且自己也無需背負忘恩負義的罵名。於是他將百姓的控狀全部交給蕭何看,笑著說相國居然也會取人田宅以為利,並要求蕭何親自去嚮百姓道歉。
受到羞辱後,蕭何第一次錶達瞭自己的不滿,他以為民請命的名義,要求劉邦開放皇傢的上林苑,讓百姓進去耕田,不要隻留給禽獸食用。就在這一刻,雙方徹底撕破瞭臉皮,劉邦大罵說:“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於是下令將蕭何投入監獄。
過瞭幾天後,王衛尉問劉邦說相國究竟犯瞭什麼大罪,為何陛下處罰他這麼重。劉邦迴答說相國收瞭商人的賄賂,想漁利皇傢園林。然而王衛尉明白劉邦汙衊蕭何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所以他委婉地說相國追隨陛下這麼多年,常負責鎮守後方,如果真有私心的話,早在楚漢對峙時就造反而獨據關中瞭。如今陛下卻指控相國收取幾個商人的賄賂,這怎麼說得過輕呢?劉邦聽後便下令赦免瞭蕭何,與他同歸於好。這說明劉邦明白瞭三件事:
第一、蕭何是不該殺的。因為他的罪名並不成立,殺瞭他無法服眾。百姓雖然一時激憤,但日後想起蕭何的好來,遲早會翻案;
第二、蕭何是不能殺的。如果把蕭何殺死瞭,那麼由他所訂立的漢傢製度是否還要沿用下去?他所舉薦的官員是否都要罷免?他是個得民心的宰相,殺瞭他是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第三、與其殺蕭何,不如用蕭何。既然並沒有蕭何謀反的證據,那麼以其殺瞭他,不如選擇相信他。在徵討黥布時,劉邦已為流箭所傷,他自知時日無多,所以考慮要讓蕭何留下來輔佐幼主,不能輕易把他給殺瞭。
當時蕭何也已是老態龍鍾瞭,所以劉邦見到這個他平生最想殺而又不敢殺的人時,留下瞭充滿歉意及懺悔意味的一句話――
“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