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9:07:42 PM
《張自忠日記》
誌和者,不以山海為遠,
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
故有跋涉而遊集,
亦或密邇而不接!
在孫連仲指揮“信陽戰役”的同時,張自忠指揮的“襄東戰役”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日軍占領武漢後,司令官岡村寜次並沒有感覺輕鬆,周圍是薛嶽第九戰區和李宗仁第五戰區的百萬大軍,使岡村寜次有尖刀刺心之隱痛。 為盡快擺脫中國戰事,日本駐中國派遣軍 總司令西尾壽造 決定派 岡村寜次 集中力量打垮國軍主力, “襄東戰役”隨即爆發。
“襄東戰役”為“棗宜會戰”的第一階段。此番日軍進擊襄東主要目的有三:第一、對中國政府軍1939年底發動“鼕季攻勢”全麵報復,那次齣擊,給日軍以很大的打擊。第二、企圖以軍事進攻來減輕中國軍隊對武漢方麵日軍的威脅。第三、妄圖以軍事進攻擊破第五戰區主力,略取宜昌,叩擊重慶的大門,以摧毀中國的抗日信心。為瞭實施這一作戰計劃,日第11軍投入瞭五個整編師團以上的兵力。這五個整編師團為:山脅正隆第3師團;稻葉四郎第6師團,田中靜一第13師團;滕江惠蒲第16師團;村上啓作第39師團。日第11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將作戰指揮部設在應山。
李宗仁對第五戰區的應對做齣相應安排,將第五戰區部隊分成左翼兵團、右翼兵團、江防軍、機動兵團、大彆山遊擊兵團五個部分,共投入兵力6個集團軍,共21個軍、54個師。地域從信陽以北經隨縣、安陸、棗陽一直延伸到襄河西岸。具體部署是:“左翼兵團”以孫連仲第2集團軍守桐柏山以北地區,約6個師負責迎擊信陽方嚮的日軍;劉汝明第68軍約3個師和田鎮南豫南遊擊兵團部署在唐河以北拒止敵人。“中央兵團”以黃琪翔第11集團軍守襄花路正麵,隨縣以北布防,約8個師;“右翼兵團”以張自忠第33集團軍轄張自忠59軍、馮治安77軍、曹福林55軍共有3個軍守襄河西岸隨棗地區的正麵防務,約8個師,張自忠兼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和第59軍軍長。
另有機動兵團湯恩伯第31集團軍約10個師部署在南陽附近和棗陽東北地區,擔任側擊西犯之敵的任務。王贊緒第29集團軍守襄河以東大洪山地區,約3個師。江防軍司令郭仟指揮第26、第75、第94、第128師等10個師,鞏固大洪山南側各隘路,主力配置於長壽店以北地區,阻敵北犯。預備兵團為川軍孫震第22集團軍,轄第41軍3個師在洛陽店、隨縣以西布防; 鄂豫皖邊區遊擊總司令李品仙 指揮第21集團軍5個師及遊擊部隊,對日軍沿江據點和平漢路南段開展遊擊,襲擾戰。
1940年4月28日,日軍開始嚮第五戰區全麵進攻。日軍村上啓作第39師團從隨州沿襄花公路西擊,在第五戰區正麵吸引我軍主力。敵憑藉飛機、炮火掩護,並以戰車、騎兵嚮陳鼎勛第45軍、覃連芳第84軍的隨縣涼水溝、塔兒灣等陣地進犯。黃琪翔中路兵團節節阻擊,激戰甚烈。由於敵軍多處突進,並陸續增強,棗襄公路被敵切斷。29日傍晚,李宗仁電話指示“黃琪翔迅速北撤,以確保棗陽、掩護襄樊,以免被圍”。日軍迅猛占高城、陽店、吳傢店,30日攻下棗陽。
在進攻棗陽時,日軍先以飛機猛烈轟炸,以坦剋衝擊我軍陣地,摧毀工事後,再以騎兵突擊,最後纔是步兵輪番衝擊。因此,我守軍往往犧牲殆盡。覃連芳第84軍所部鍾毅第173師擔任掩護棗陽撤退任務,與敵激戰。該師寡不敵眾,且戰且退,節節抵抗,損失頗重。不久師長鍾毅中將在新野縣 太平鎮 一帶 遭 遇 日機突然轟炸,不幸以身殉國。而主力部隊陳鼎勛第45軍,覃連芳第84軍的張光瑋第174師、淩壓西的第189師共三萬餘人,已經趁勢,安全撤齣日軍大包圍圈轉人外綫。
日軍滕江惠蒲第16師團於4月30日下午,從隨縣沿襄河北上,嚮第五戰區右翼張自忠部發起猛攻,當即死傷軍民300餘人。這路日軍有戰車20餘輛、飛機40餘架,並配有毒氣瓦斯,與北路山脅正隆第3師團相互配閤,從南北兩方閤擊,以形成對襄河流域的包圍態勢。5月1日,張自忠右路兵團所部曹福林第55軍配閤王贊緒第29集團軍在長壽店一帶阻擊,曹福林在長壽店西南,王贊緒在長壽店東南,至敵無法前進。日第16師團主力嚮長壽店發起全綫猛攻後,以密集炮火及戰車為先導,再以飛機輪番轟炸,前沿陣地,敵我往復衝殺、肉搏,戰況十分慘烈。不久日軍突破長壽店防綫,繼續沿襄河北上,並切斷瞭襄花公路。
頑強守衛長壽店的曹福林第55軍、王贊緒第29集團軍傷亡慘重,從長壽店撤退到張傢集一綫,繼續頑強阻擊日軍北進。曹福林與王贊緒互相支持,堅守張傢集、豐樂河、流水溝一綫,就地與敵周鏇,襲擾日軍的後勤運輸綫。
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副總司令馮治安將軍與敵軍在鍾祥一帶作戰。敵16師團長滕江惠蒲積極在京山增兵,準備節節西犯,並分三路嚮漢宜、京鍾兩公路及三陽店、襄河左岸發起全綫進攻。企圖切斷南北交通,進攻湘北。但是他們遇到的是張自忠第59軍、馮治安第77軍兩軍六個師。
在漢宜戰綫上 ,日軍共1200餘人進攻京山瓦廟集、義和集,雙方往復爭奪,激戰血拼,雙方均傷亡殆盡,日軍終不得逞。其中國軍魏作斌營長在救援友軍時,與日敵進行瞭半天的血肉戰,負傷數處,歸隊時一營戰士僅剩8人。在麒麟觀,我軍消滅日軍機械化步兵五六百人。不久日軍先後4000餘人直逼永隆河,雙方在譚傢橋、何傢集一帶展開血戰,此次血戰日軍受到重創,屍首裝滿37輛汽車,我軍亦傷亡官兵六七百人。
在京鍾戰綫上 ,日軍賀古旅團5000餘人在炮兵和空軍支援下分三路嚮我陣地猛攻,我軍沉著應戰,在京山孫橋鎮,斃敵1000餘人,但自身也傷亡慘重,並放棄孫橋。在東橋戰事中,雙方戰鬥更加慘烈,日軍集中大炮、飛機輪番轟炸,甚至多次施放毒氣瓦斯,守軍劉振三第180師將士不畏日軍優勢火力,頻頻反擊,雙方拉鋸作戰,傷亡慘重。陣地更是往復爭奪五六次。此時戰事已經達到瞭最猛烈的階段,我軍相繼轉移陣地,日軍迫近鍾祥縣城。
日軍攻城的第一天便投入瞭大量的火炮、戰機乃至毒氣彈,大有長驅急進的態勢。鍾祥城完全陷入日軍的火炮轟擊下,毒氣彈的煙霧四處彌漫,中國守軍傷亡慘重。後日軍分路猛攻鍾祥,一路由大改湖嚮城內急進,一路由京鍾路西犯,同時六房咀汪傢店的日軍,也到達縣城東北。日軍第16師團用大炮、坦剋開路,火力很猛,雙方展開正麵拼殺!彼此激戰七天七夜。日軍在傾盆大雨中緊逼城關,雙方發生悲慘巷戰,數次衝入城關的日軍,均被我軍大刀砍倒。奈何日軍裝備優良,在飛機、大炮、坦剋的助攻下,不久鍾祥失守。
鍾祥失守後,第33集團軍退過漢水,堅守在漢水東岸,伺機打擊日軍。張自忠所轄右翼兵團的部隊看起來很多,但這時能夠隨時調動的機動作戰兵力已經捉襟見肘,難以應對戰局變化。西綫戰場危機凸顯。此時漢水東岸的右翼兵團防綫如果再被突破,日軍兩個師團將繼續瘋狂北進,勢必會給整個第五戰區的作戰帶來嚴重後果。
在此緊要關頭,張自忠決定破釜沉舟、派齣奇兵,打擊日軍神經中樞。遂決定抽調4個師組成攔截縱隊,東渡漢水打擊日軍。由黃維綱率第38師、第132師為左縱隊;張自忠自率第74師、騎兵第九師為右縱隊,趁夜繞道偷襲日軍設在鍾祥縣的總指揮部。部隊齣發前,他對官兵們訓話:“國傢養兵就是為瞭打仗,打仗就會有傷亡。人總是要死的,多活二十年少活二十年,轉眼就過去瞭。但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為國傢為民族而死就重於泰山,死得其所”。
期間所部參謀人員都認為:總司令不能過江進入日軍密布、戰局險惡的襄東。太危險,應該坐鎮指揮。但張自忠過江親赴第一綫督戰之意已決,不顧眾人再三勸阻,執意過江。齣發之前,他在緻蔣介石的密電中錶示,如不能挽迴危局,“決一死以報軍座”。
張自忠,號藎忱,1891年8月11日生於山東臨清縣,幼讀詩書,天津法政學校畢業,曾任天津市市長,是地方軍抗戰頭號名將,因戰功顯赫、忠勇、敢擔當,更被稱為戰神。自1914年投筆從戎後,先後在馮玉祥、宋哲元、孫連仲部(孫連仲手下四大金剛之一)任職。“七七事變”後,奉宋哲元之命暫留北平以北平市市長名義,忍辱負重,與日周鏇,掩護宋部撤退。1939年11月在南京見蔣介石後,獲準迴部任59軍軍長,不久劃為第五戰區統轄。臨沂戰役後,因功升為第27軍團長歸孫連仲指揮。武漢失守後,第27軍團改為第33集團軍,張自忠始任第五戰區右路兵團總司令、第33集團軍總司令。
張自忠惱羞成怒,為奪迴鍾祥,決定以死相拼。張自忠北渡襄河對日軍發起逆襲,襲擊部隊當晚潛行十五公裏,在棗陽、宜城一帶阻擊日軍,將數韆日軍截為兩段,並猛攻日軍據守的橋梁、公路,切斷敵人的電話綫,斷敵後援,一舉端掉日軍聯隊指揮部數個,日軍第16師團猝不及防,被西北軍的大刀片子砍得有些迷糊。
王長海第132師渡河由賀傢集嚮洋梓、長壽店攻擊,截斷敵人的後續部隊第16輜重聯隊。在張自忠的決死精神感召下,右集團軍各部嚮敵人展開瞭猛烈反攻。與幾韆名敵人激戰6小時,斃傷1400餘敵,並擊斃日軍中隊長矢野靜一,參謀長鬆井一郎,虜獲軍馬74匹、113件呢大衣、30隻九五式摺疊橡皮舟,機槍、鋼盔、彈藥、文件無數。由於輜重聯隊被消滅,日軍渡河攻擊襄樊的計劃落瞭空。此戰又被稱為襄東大捷。老百姓拍手稱快,稱張自忠為逆襲曹操的“活關公”。
此時,第五戰區李宗仁電催張自忠:“敵進攻老河口受挫南竄,令你集團軍迅速迴擊該敵。”這股“南竄”的日軍是田中靜一第13師團,張自忠所率部隊正好擋住瞭日軍的南竄之路。臨時起變,事齣意外,張自忠將軍接奉命令,深感身單力孤,遂以必死的決心緻書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錶示:“因為戰區全麵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阻敵一拼”,如不能與各師取得聯絡,即“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但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自現在起,以後或暫彆,或 永離 ,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為奪路而竄,日軍第13師團猛攻張自忠部。兩軍發生激戰,敵以飛機、大炮輪番轟炸,而後發起衝殺。與敵血戰竟日,經猛力截擊,激戰至晚,斃敵甚夥、斬獲頗多。孫連仲在12日緻蔣介石密電中說:“我張集團軍於襄花路之豫傢灣一帶截獲敵之大批瑙重,其補給已發生睏難”。
敵我勢均平手之際,不曾想一直被張自忠截擊的日軍第39師團、第16師團這時卻突然返過身來攻擊張自忠所部。日軍拉開架勢廝殺,並派齣飛機趕來助戰,炮兵以密集的炮火從南北兩個方嚮嚮張自忠所部陣地猛攻。此時張自忠所率4個師、1個特務營已在漢水東岸與日軍拼殺旬日以上,後勤已被日軍切斷,部隊缺糧少彈,師老兵疲,傷亡日增,與洶洶而上越來越猛的日軍相比,兵力火力均處於劣勢,形勢萬分危急!張自忠臨危不亂,沉穩果敢,指揮4個師分彆占領有利地形,阻擊日軍。
我軍士氣雖然十分旺盛,但因敵在兵力和裝備上占絕對優勢,所以我軍官兵傷亡慘重,已損失韆人,其中以74師尤甚。由於寡不敵眾,所部被敵擊散,張自忠隻好率餘部,馬貫一74師、張德順騎兵第九師、特務營共計兩韆餘人,嚮位於宜城縣新街鄉境內的南瓜店撤守。根據敵情,張自忠令74師在南瓜店附近占領陣地,443團占領南瓜店以南高地,444團占領雞鳴山,對西南警戒。騎9師占領兩乳山東西之綫,維護南瓜店至宜城之間交通,440團占領杏仁山對東南警戒。
5月15日拂曉,“敵續由西、北兩方麵增加,並增炮十餘門嚮我戰鬥指揮所施行包圍及炮擊,並以飛機多架往返轟炸、掃射,我官兵浴血苦鬥。鏖戰至午,敵已迫近我戰鬥指揮所與我特務營發生激烈肉搏,往返衝殺,血肉橫飛,附近之山頭得而復失者四次。”除總部非戰鬥人員和蘇聯顧問在午前撤離戰場外,74師和警衛團、特務營、總部參謀人員均傷亡甚重。當敵人在火力支援下迅速推進,包圍圈越來越小時,張自忠始終在杏仁山麓督戰,屹然不動。
9時許,日軍第11軍情報處發現漢水東岸有中國軍隊的“大魚”。從電台的發射功率、周率、頻率、波長、拍發電碼的手法等諸方麵,日軍判斷張自忠總司令就在漢水東岸軍中。進攻之日軍,接到通信部隊的通報:“敵第33集團軍總部即在南瓜店”,頓時緊張起來,並迅速加強瞭攻勢,決定網住這條“大魚”。而張自忠將軍的第33集團軍,在去年底的“鼕季攻勢”中,成為第五戰區最敢戰的部隊,也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為瞭拔掉這麵“華北抗日的旗幟”,日第11軍司令園部和一郎,不惜下令已經南下的第39師團摺返,目的就是一定要消滅張自忠和他的司令部。
16日晨,日軍攻擊更加凶猛,趁著夜色,日軍第39師團嚮南瓜店步步緊逼,拉網式的圍定瞭張自忠將軍所在的區位。此時,圍攻的日軍已經達到10000餘人,而張自忠所率第74師、騎兵第九師幾乎傷亡殆盡,身邊所剩兵力主要是特務營。形勢危急,張自忠在特務營的護衛下且戰且走,退進十裏長山一個製高點。
此時,張自忠已經六處負傷,血染徵衣,沒有包紮也無法包紮,隨從參謀、副官已有多人傷亡,特務營也犧牲殆盡。正麵與日軍相距不過七八百米,日軍小鋼炮的炮口都看得清清楚楚。左右參謀力勸將軍過漢江以圖再舉。作為一個戎馬疆場、九死一生的高級戰將,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生命最後的時刻已經來臨。張自忠環視十裏長山,斷然說道:“就是這裏瞭,後退一步無死所。請大傢相信我,直到最後一人,我也絕不會離開你們。我力戰而死,自審對國傢、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矣!”
張自忠為瞭保證友軍的反攻,抱必死決心拖住敵人,一直堅持到所部將士傷亡殆盡。“16日午,張自忠負傷,或勸迴部綁紮,堅背迴,神色自若,並不斷呼嚮前衝殺。未幾胸部又受重傷, 為防落入敵手, 即拔槍自殺,為隨從副官硃增源所奪,為時已晚。隨即倒地,微聲曰:‘對國傢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大傢要殺敵報國!勿負我誌!’遂瞑目壯烈殉國”。張自忠至死不降,用生命守住瞭崇高的愛國尊嚴。
張自忠所率右路兵團在“襄東戰役”中,無論力量強弱,均能與敵血戰,尤其是張自忠本人,在戰局最危險的時候,抱著必死的決心,親臨第一綫督戰,極大地鼓舞瞭士氣,激發瞭官兵的鬥誌,為扭轉戰局及會戰的勝利作齣瞭巨大的貢獻。此戰,張自忠將軍麵對日軍三個師團的來襲,斃敵六七韆人,擊斃日寇2名聯隊長,擊傷敵軍1名旅團長,炸毀裝甲車十餘輛,為國軍贏得瞭“襄東大捷”,可以說是武漢會戰以後,日軍碰到的頭一個硬釘子。
張自忠將軍是中國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同時也是二戰中同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張自忠將軍戰死十裏長山之後,日軍對其忠義愛國之情也很敬重,遺體停留於方傢集廟內,置一木牌,上書“支那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之靈”。第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迴瞭張自忠的遺骸。張自忠的屍骨運迴後方,經檢視,發現張自忠將軍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三處,槍彈傷五處。
張將軍的遺體裝殮之後,於1940年5月20日,由李宗仁派齣專門部隊護送張將軍遺體過漢水,轉宜昌,溯長江送迴戰時首都重慶,舉行國葬。沿途,黨政軍要員和民眾哀聲震野,民眾紛紛走齣傢門,公祭者愈十萬。到重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和諸要人馮玉祥、於右任、孔祥熙、孫科、徐永昌、陳紹寬、何成�F、劉峙等到江邊迎候緻祭,重慶各界和全國各地隆重悼唁,舉國上下哀婉激憤。
國民政府對張自忠將軍大加褒奬,接連發布通電、褒揚電、入祀忠烈祠令、榮哀狀,特頒恤金10萬元,追晉張自忠將軍為陸軍二級上將。蔣介石的通電稱:“……藎忱雖死,猶不死矣。願我全體將士,其共勉之。”的挽詞“精忠報國”,周恩來的挽詞“為國捐軀”。李宗仁題“炎黃的優秀子孫,模範的民族革命軍人,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孫連仲痛徹肺腑,敬獻挽聯:“國仇未復,喪我肱股,遂聞噩耗,震悼實深。”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閤葬於重慶梅花山麓。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鬍同改為張自忠路。後來,天津、上海、武漢均設立張自忠路。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張自忠為“革命烈士”。張自忠將軍的英名與日月同輝!
《絕命詩》
【近代】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嚮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雄媒社原創文章,文中觀點不代錶本平台,請知悉。
作者:宗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