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3/2022, 10:56:16 PM
一直以來,學區房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甚至牽動著億萬傢庭的心。2020年至2022年,在很多重要會議上,高層也不斷提及“治理學區房”現象。不斷要求調節房價機製和學區教育機製,一方麵要推進教育公平,另一方麵要防止學區房價格過熱。
然而,學區房的頑疾似乎由來已久,10多年以來,各大城市無不想盡辦法去治理,例如打擊房産中介利用學區名義炒作房價,再例如禁止二手房以學區房名義掛牌等。然而至今收效甚微,學區房不僅高燒不退,反而呈現齣愈演愈烈的態勢,學區房的價格一輪接著一輪上漲,新學區房價格也鶴立雞群。
一、學區房從何而來?
首先,咱們需要區分2個名詞,第一個是“學區”,第二個是“學區房”,這二者不可同日而語,根據規定,城市的傢庭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采用“就近入學”的機製上學。這也就是說,A學校附近的幾個小區,全部納入A學校的入學範圍;B學校周邊的一些小區,子女全部進入B學校讀書。這樣一來,就齣現瞭A學區和B學區,由此學區應運而生。
隨著A學區和B學區以及CDEF等一係列學區的誕生,在學校成立不久,這些學校可能沒有多大的差彆,老師水平相似、學校規模相似、學校的製度相似。然而隨著時間越來越久,經過多年時間沉澱之後,總有1-2個學校成為瞭“優秀級”,其他學校自然黯然失色。一旦父母親發現瞭這個規律,額外的事情就齣現瞭。
例如,張三的父母親研究發現,城市有一個“優秀級”的學校,升學率遙遙領先,入榜年度中考狀元的每次都在這個學校。所以張三的父母也希望張三能在這所學校讀書,這該怎麼辦?根據就近入學的原則,張三父母買瞭一套這所學校片區內的房産,把戶口轉移過來,然後張三就獲得瞭上學資格。
無數個張三的齣現,直接催生瞭該學校片區內的房子炙手可熱。試問,誰的父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優等學校讀書更有概率讀上好的高中呢,在僧多肉少的情況下,該片區的房子價格被越推越高,甚至到瞭90%以上的普通人買不起的地步。
“孟母三遷”的故事由來已久,人曆來高度重視對傢庭子女教育資源的配置,擇校本身是人們麵對教育資源不均衡這一客觀事實做齣的應對行為,從而實現傢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選擇。
至此,學區房誕生瞭。
在每一個城市,幾乎都有幾個較大片區的學區房,這些房子有典型的3個特點:第一位於城市繁華地帶,因為教育質量需要磨閤沉澱,頂級學區都是老城區範圍內;第二房子很老舊,內行人形容“城市土著族”傢傢戶戶都是學區房;第三年代久遠,優質學區房的房齡基本都在20年以上。
二、學區房導緻瞭什麼結果?
這一點,相信很多人有目共睹:第一個是直接催生城市的高房價;第二個是增加瞭父母養娃成本,以至於生育率快速降低;第三則是入學的平等性受到挑戰,甚至有人擔憂齣現“階層”固化的可能性。
先說第一個:在每一波城市房産價格上浮中,學區房總會一馬當先。在房地産買賣市場,學區房始終被認為是“樓市的常青樹”,在房價下滑期,學區房價格堅挺,繼續上浮;在城市房價上升期,學區房快速上揚,漲勢更加強大。比如在2021年初,深圳、閤肥、成都、南京等多個城市局部齣現“新房和二手房高熱”的情況,哪些房子最先熱起來的?內行人分析錶示,第一波就是學區房,學區房價格上浮之後,帶動周邊一般房産價格上浮。例如霸都閤肥,某小區的房價從原價2.8萬元直接提高至3.6萬元,進而帶動周邊小區價格上揚。
再說第二個:高房價降低生育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人口學傢梁建章就發文指齣“影響生育率降低的因素中,主要有2座大山”。在人口學傢梁建章看來,降低生育率的第一座大山是教育成本,第二座大山是房價。而這兩個疊加在一起,不言而喻就是“學區房”瞭。
有房産機構做齣過一項統計,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綫大城市裏,把一個孩子從齣生養育到18周歲成年,至少需要280萬元的現金開支,如果匹配上一套房産,那麼至少600萬元起步;而在一般二綫城市,養育孩子的成本也不低,把孩子從齣生養育到18歲,也需要至少100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買房的開支,如果為孩子買套房,那麼動輒300萬元起步瞭。
再說第三個:教育的公平性。專傢研究指齣,隨著高價學區房的齣現,新一輪擇校齣現瞭“高端匹配”的傾嚮。比如在二綫城市,一套40平米的學區房,單價可能在5-6萬元,總價格就達到瞭200萬元至300萬元。想要買下這套房子,可不是一般人能輕鬆實現的,要具備雄厚的財力纔可以。
首先,學區房由於房齡很老,銀行普遍不願意給購房者按揭貸款,那麼買房人隻能全款購房;其次,學區房的居住體驗感很差,買房單純地為瞭上學,所以麵積不會太大,往往以多層住宅為主,上下樓都需要爬樓梯,所以買這類房子的人,多數不會居住,屬於純粹為瞭讀書。這樣的房子基本屬於傢庭3套房以上的房産。
所以,專傢研究錶示,傢庭的財力逐漸轉化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獨有占據優勢,進而影響到下一代的起點和資本積纍差彆,進而轉換為職場的起點差距和財富的纍計程度。久而久之,則可能意味著“階層”固化瞭,上下人群的流動性降低,這是違背“公允”預期的。所以專傢們纔說,長期而言,必須要解決“學區房”的頑固問題。
三、未來該怎麼辦呢?
1、住房調控,平抑房産價格。一直以來,持續推動住房市場的調控政策,是持之以恒的樓市策略。2016年的下半年,房住不炒應運而生,2017年全年調控200次,2018年達到400次,2019年超過500次,2020年至2021年,基本上每一年都在600次以上。密集而且逐漸增加的調控次數,直接預示著今後對房産的摁壓程度越來越嚴格。
限製高房價之外,還專門限製學區房的價格,多個城市提齣“不能讓高學區房價格驅趕走瞭買房人”。二手房指導價已經齣現,城市為各個區域劃定二手房交易的最高限度,直接把二手房價格進行鎖定,即便房東想要上調銷售價格,但是無法備案和網簽,終究是泡影。
2、 新規下,未來子女上學統統這樣安排瞭 :多校劃片、學位製度。這兩項製度,被看做是治理學區房“釜底抽薪”的措施,未來的同一個小區會被劃定多個學校,抽簽搖號入學,大傢相互平等;6年一個小學學位、3年一個初中學位,直接降低學區房流動性,避免被炒作的可能。可以說,如果這倆措施真的到來, 學區房“即將消失”瞭。
四、長期而言,學區房有消失的可能,那麼短期內如何呢? 2022年新要求到來,傢長們可以放心瞭。
4月初,教育部發布新一年的“入學政策”《確保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全麵實行劃片就近入學》,這份文件將是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的指導。
歸納為4個字“就近入學”。
所以說,短期內,學區房的熱度或許將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