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那句“老許,你到底要不要老婆?”遍布網絡。
隨著這句話的流行,觀眾驚訝地發現,說這句話的“郭撇子”正是“老頑童”牛犇先生
迴顧牛犇的演藝生涯,他演繹瞭許多深入人心的小人物。
是下層勞動人民苦不堪言卻很善良。
而他的人生也正如他所扮演的角色一樣,艱辛程度絲毫不亞於熒幕上的他。
從小當乞丐,6歲父母雙亡,我和弟弟相依為命。讀完《牛犇成長史》,人們不禁潸然淚下。
1935年,牛犇齣生在天津,原名張學景
作為傢裏最小的孩子,我從來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快樂。
因為貧窮,他年紀輕輕就不得不和兄弟姐妹一起外齣乞討食物。
如果有幸遇到一個好人傢,再多的食物也能勉強填飽肚子,也不是白乾一天。
“學校”這個詞對小牛犇來說是一個寓言
每次看著同齡人背著書包上學,牛犇都充滿瞭羨慕。
6歲時,牛犇的父親因病去世,而他的母親也因為過度悲傷而在同一天過早地去世瞭。
小牛犇和許多兄弟姐妹突然成瞭孤兒。
他對未來感到非常睏惑,以至於在恐慌中忘記瞭哭泣。
為瞭生存,大哥帶著最小的妹妹和弟弟牛犇到北京投奔親戚。
當時有親戚在電影廠工作,就把他們兄妹安頓在電影廠。
然而,依賴他人並不容易。畢竟彆人有彆人的難處。
當我第一次到達北京,時,牛犇從未見過完整而新鮮的水果。
看到彆人丟在街上的剩餘西瓜皮,牛犇發現周圍沒有人站著。
馬撿起來再啃幾下。人傢吃剩的蘋果核,牛犇也會拾起來再啃兩口。
飢腸轆轆是兄妹三人的常態。
直到哥哥在這裏給工作人員們當司機後,纔算有瞭好轉。
當時在電影廠大院,住著很多有名氣的演員導演。
平日裏,牛犇非常機靈,除瞭幫哥哥打下手,也會幫院裏鄰居乾雜活。
院子裏的人沒有不誇他的,再加上他的身世可憐,鄰居們對他可謂是照顧有加。
其中,謝添導演就是牛犇走上演藝道路的引路人。
牛犇10歲那年,謝添和女朋友在談戀愛時,自行車的鏈子突然壞瞭。
牛犇二話不說,扛起自行車就去給兩人修瞭。
修完後謝添便以此為理由,給瞭他一些零花錢。
從那以後,謝添就經常找牛犇“幫忙”,然後給他零花錢。
1946年,瀋浮導演正在籌劃拍攝《聖城記》。
開拍前,缺一位飾演“村童”的演員,謝添就藉機嚮瀋浮推薦瞭牛犇。
11歲的牛犇首次演戲,麵對劇組裏的眾人非常緊張。
其中一個錶情,牛犇怎麼也做不好。
本該對著鏡頭哭的他,反而笑起來。
謝添在旁邊焦急地說著:“你這樣怎麼能行”。
因為膠片昂貴,導演的耐心也不足瞭。
眼看導演就要喊停時,謝添直接走上前“啪”給瞭牛犇一巴掌。
突然被人打瞭,牛犇自然是委屈的。
當時就“嗚”一下哭瞭齣來。
這個鏡頭纔算完成瞭。
拍完後,謝添攬過牛犇對他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打你嗎?”
“你剛剛耽誤大傢工作瞭,作為一名演員,這樣是不行的。”
這是謝添給牛犇的第一個教誨,就是這個教誨讓他受益終生。
拍完電影後,牛犇成功地被大傢記住瞭,還被大傢親切地叫做“小牛子”。
就這樣,牛犇被謝添“一巴掌”打進瞭演藝圈。
1948年,牛犇再次受邀,在《清宮秘史》中飾演兒童角色。
拍完後,牛犇決定到香港去試試。
臨行前,傢人商量著:“三個字的名已經不受歡迎瞭,最好改成兩個字的”。
可是一傢人的文化水平都不高,這怎麼辦呢?
牛犇想到瞭大導演謝添。
謝添說:“現在大傢都叫你小牛子,那就再來三個牛,叫犇吧。”
“這也是我對你的期望、祝願”。
從此,張學景這三個字就徹底該成瞭牛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牛犇又迴到瞭內地,事業也開始發展的越來越好。
雖然都是飾演“綠葉”一般的配角,但牛犇還是憑藉著精湛的演技齣彩瞭。
傢裏的奬杯擺滿瞭櫥櫃。
在拍戲時,牛犇還多次身受重傷,但他牢記謝添的教導,從來沒有耽誤過拍戲的進度。
但後來再次提起時,卻隻剩下瞭雲淡風輕。
頸椎錯位、肋骨骨摺、被狗咬留下瞭13個牙印,就連胳膊90度變形,牛犇都沒有放在心上。
最嚴重的一次,牛犇在拍攝時掉進瞭黃河裏,直接昏迷瞭。
細數之後,牛犇竟受過7次緻命傷。
但這7次,都沒有打倒他。
敬業的程度、對藝術的追求讓陳道明見瞭他都主動彎腰問候。
就是這樣為事業獻身的態度,纔能讓牛犇有瞭今天的成就。
而且經常活躍在熒屏前的他,收獲瞭很多粉絲、影迷,他的妻子就在其中。
1954年,19歲的牛犇與教書匠妻子王慧玲相遇瞭。
王惠玲一直非常喜歡看牛犇演的電影,每次提起都是如數傢珍一般。
除此之外,王慧玲還對他的名字很感興趣。
每次和彆人提起“偶像”時,都是說“那個牛,疊三個牛怎樣怎樣”。
因此鬧齣過不少的笑話。
恰巧牛犇就住在王慧玲姨媽傢的樓上。
一次王慧玲去姨媽傢玩,姨媽一臉神秘地告訴她:
“知道樓上住的誰嗎?是牛犇(bēn)”。
王慧玲這纔知道他的名字原來是這麼讀。
吃完飯,姨媽提齣讓錶姐帶著王慧玲上樓去看牛犇。
但王慧玲非常害羞,隻敢隔著門洞悄悄地看他。
牛犇聽到瞭門外的動靜,故意使壞。
在門洞邊戳瞭下,正好戳疼瞭王慧玲的鼻子。
王慧玲拉著錶姐就跑下瞭樓。
粉絲和偶像的第一次見麵就這麼失敗瞭。
後來二人在樓下打乒乓球時,兩人正式認識瞭。
兩人都是非常熱愛乒乓球的球友,因為年齡相當,就組瞭隊。
起初王慧玲老師輸給牛犇,後來就成瞭牛犇老是輸給王慧玲。
其實,牛犇不隻是球輸給瞭王慧玲,心也輸給瞭王慧玲。
在王慧玲的介紹下,牛犇和王慧玲的傢人認識瞭。
得知牛犇的身世後,王慧玲的姐姐和媽媽都很同情他。
就這樣一來二去,牛犇和王慧玲一傢的關係相處的很好。
此後,一到周日就到王惠玲傢去蹭飯,並趁機錶現一下自己。
牛犇沒有明星架子,每次都主動幫王慧玲一傢乾活。
除瞭幫忙和麵,擦桌子、掃地、洗碗這些活也都被牛犇包瞭。
一嚮對自己節儉的牛犇,卻在衣服花樣、布料上新時為王慧玲和她的姐妹們買來。
平時發瞭津貼,也會第一時間帶她們上街玩。
看著這麼體貼、暖心的小夥子,老人傢也深感欣慰。
最讓老兩口感動的還是,牛犇在孩子姓氏上的不計較。
牛犇對老兩口說:“我傢兄弟多,您傢裏姐妹多,我不在乎孩子跟誰姓”。
“如果我們生瞭男孩,就跟您姓;如果是女孩,再跟我姓”。
這樣的說法彆說是在那個年代瞭,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會讓人大受感動。
老兩口一聽,連連點頭答應瞭。
就這樣,兩人走到瞭一起。
後來,在眾人的幫襯下,步入瞭婚姻的殿堂。
自此,牛犇纔算有瞭傢。
婚後,兩人一起築起瞭溫馨的小傢。
很快,王慧玲懷上瞭兩人的愛情結晶。
隨著大兒子王維的齣生,小兩口的感情更好瞭。
牛犇每天給妻子熬小米粥、煮雞蛋。
怕妻子吃膩瞭,就從自己的口糧裏省齣錢,變著法的尋找産婦能吃的食物。
都說生孩子是婦人的鬼門關,王慧玲卻在牛犇的照顧下日漸圓潤瞭。
平日裏兒子的尿布換洗也都是牛犇的活。
怕妻子碰水著涼,牛犇都不讓妻子下地。
得知女兒生産的嶽母,原本想來照顧,卻被牛犇勸退瞭:
“媽,您就在傢好好休息吧,慧玲這一切有我呢,想外孫瞭您就來玩”。
看到牛犇這麼盡心盡力,嶽母也放下心來。
一傢三口的幸福生活就此開啓瞭。
1960年,二兒子王侃也降臨瞭人世。
這次牛犇照顧起妻子來,更是輕車熟路。
隨著兩個孩子的慢慢長大,牛犇對母子三人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
因為不放心外麵買的衣服、鞋子,就拿起針綫親手給孩子們做。
不管是裁剪樣子,還是縫縫補補,牛犇樣樣在行。
就連鄰居都說:“牛犇除瞭不會生孩子,沒什麼他不會的。”
王慧玲在牛犇的寵愛下,生活的越來越自在。
成為瞭眾姐妹最羨慕的對象。
就連嶽母都說:“你再這樣,我這閨女可就更離不開你嘮”。
傢庭穩定後,牛犇為瞭承擔起養傢的重擔,開始更拼命地拍戲。
妻子則成瞭他堅強的後盾。
不過因為妻子是老師,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隻好自己帶著小兒子,把大兒子拜托給嶽母照看。
嶽母每天負責接送孩子上下學,給王慧玲做完飯後再迴到自己傢。
年輕人步行二十來分鍾就能到的地方,嶽母卻需要走四十多分鍾。
每天這麼來迴奔波,嶽母沒有說過一句怨言。
牛犇知道嶽母的付齣,所以非常感激她。
再加上牛犇從小就失去瞭父母,便更加珍惜嶽母瞭。
每次拍戲迴傢前,牛犇都會在當地轉轉,給嶽母買一些當地的稀罕玩意。
迴傢後,也是第一時間帶著妻子來到嶽母傢探望,每次都要把嶽母傢的傢務乾完纔肯離開。
麵對女婿的孝順,嶽母非常滿意,逢人就會誇:“我傢牛犇是個好孩子!”
在嶽母晚年,為瞭逃避贍養老人的義務,她的幾個女兒踢起瞭皮球。
隻有牛犇主動攬下瞭為嶽母養老送終的責任。
讓嶽母能夠在自己傢裏安享晚年。
對此,妻子非常感動。
除此之外,牛犇還將傢裏的財政大權交給妻子掌管。
平日裏,牛犇隻管接戲、拍戲,獲得的收入分文不留,全部交給妻子。
就連拍戲的閤同,都是妻子在打理。
但妻子也知道丈夫在外打拼的不容易,從來不捨得花錢。
就連坐公交,都會為瞭剩下一站兩站的車票錢,選擇徒步走迴去。
哪怕是傢裏有存款,王慧玲也還是不肯“揮霍”一分錢。
牛犇知道妻子在沒有嫁給自己之前,是傢裏的掌上明珠。
現在卻變得如此節儉,眼裏隻有自己和孩子。
這讓他更加動容,夫妻倆之間的互相體諒讓兩個孩子也一直被包圍在濃濃的愛裏。
妻子也牢牢記地他的一切喜好、習慣。
知道牛犇喜歡吃冰淇淋,便會在傢給他準備慢慢一層的冰淇淋。
每次牛犇迴傢時,都會直奔冰箱。
這個時候,王慧玲就會在一旁充滿愛意的看著他:
“你看你,這麼大年紀的人瞭,還貪嘴,真是越活越迴去瞭”。
雖然嘴上說著嫌棄的話,但話裏卻是濃濃的愛意。
在牛犇參加《花樣爺爺》時,妻子的一封傢書更是感動瞭眾人。
她怕牛犇玩起來會忘記休息,體力跟不上。
更怕沒有她管著,牛犇會吃起冰淇淋來沒完。
於是,在丈夫啓程後,動筆給團長劉燁寫瞭一封信。
這樣細水流長的文字,將二人之間的愛意緩緩流淌在瞭觀眾眼前。
平日裏,王慧玲也會做好飯菜等著丈夫拍完戲迴來吃。
就算牛犇在外麵吃過瞭,王慧玲也不會生氣計較。
而是自己默默地吃冷飯冷菜。
牛犇在劇組迴不來時,王慧玲也會做好飯菜給丈夫送過去。
但王慧玲生性低調,從來不會張揚、攀比。
就算去送飯,也隻是站在劇組外等他。
這也是讓牛犇極為驕傲的一點。
少時夫妻老來伴,這世間最幸福的事莫過於此瞭吧。
除瞭對嶽母好,牛犇對所有遇到過的老人都心存善意。
手裏有餘錢後,便開始捐錢建養老院,讓沒人在跟前盡孝的老人也能安享晚年。
又因為自己童年的悲慘,再加上對知識、學校的渴望,牛犇還不遺餘力的資助瞭上百名大學生,助他們圓夢。
對於這些,妻子王慧玲都在背後默默支持他。
而這也是一個父親給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
原本以為一傢人會這樣幸福的陪伴下去,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牛犇的老伴患病瞭。
2019年,牛犇在醫院伺候患病的妻子。
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浪漫的事,望著躺在病床上的老伴,牛犇悄悄去定瞭一套老年公寓。
想著:“一輩子沒讓她享什麼福,等她齣院瞭讓她好好享享福”。
可惜,老伴沒有戰勝病魔,還沒有齣院就去世瞭。
老伴去世後,牛犇一時難以接受。
和朋友、傢人聊天時,不自覺的就會提起老伴來。
在接受采訪時,牛犇告訴魯豫:“感覺妻子的影子一直在陪伴著自己”。
還感嘆道:“如果她還在就好瞭”。
在兒媳婦收拾婆婆的遺物時,纔發現:婆婆的新衣服都沒有捨得穿過。
經常穿的衣服都是補丁上打補丁。
兒媳婦對傢人說:“媽媽平時那麼慷慨,可對自己卻……”
一句話沒說完,就哽咽瞭。
全傢人也都忍不住跟著再次抽泣起來。
提起這件事,牛犇錶示:“我對她的虧欠太多瞭”。
是啊,親人在世時,不管對他有多好都不覺著,一旦他去世瞭,卻覺著還不夠好。
妻子離世後,牛犇自己一個人搬進瞭老年公寓,給自己和孩子留齣足夠的時間。
在老年公寓裏,牛犇還悄悄在櫥子裏藏滿瞭對老伴的思念。
現在牛犇帶著老伴的愛和自己的思念,孤單卻又滿足的生活著。
有的人會把童年的苦轉化為對這個社會的怨恨,從而自甘墮落、怨天尤人。
但牛犇卻能把經受過的苦痛轉化為前進的力量,以德報怨。
也許是自己淋過雨,所以他總想為彆人撐起一把傘,擔得起“德藝雙馨”的名譽。
而他與妻子相濡以沫65年的相守,值得現在崇尚速食愛情的男女們的深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