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1:27:38 AM
(《甘南日報》2022年3月7日三版)
虔敬躬行在甘南
――讀長篇報告文學《躬身》隨感
◎ 敏奇纔
2015年,州委、州政府在甘南全域開展瞭聲勢浩大的“全域無垃圾”運動,五年之後,這一運動成瞭七十五萬民眾全民參與的另外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革命”,在雪域高原叩響瞭綠色生態的大門,真切地踐行瞭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理念,取得瞭不朽的成功。
魯迅文學奬獲得者、著名作傢任林舉因此來到甘南,躬行數月,走遍瞭甘南的角角落落,用激情和感動寫下瞭甘南踐行綠色生態之路的長篇報告文學《躬身》。
初讀《躬身》時,被作者對甘南全方位的環視和瞭解所感動,也為作者真切地參與甘南的“環境革命”所感動。再讀,就有所思考和參悟瞭。因為甘南是給瞭我生命的養育之地。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甘南這片熱土,孕育瞭我粗獷、豪邁的體格,造就瞭我剛毅、拼搏的性格。更因為這片熱土給瞭我耕耘青春的毅力和躬行大地的決心。
我知道,今天的躬身是為瞭明天更好的昂首。
七十五萬民眾躬行坐擁“三河一江”的大地是需要何等的氣魄和耐力,我們不但說到而且做到瞭,在高原之上樹起瞭一麵高揚的旗幟,在世人麵前樹起瞭光輝的榜樣。
任林舉先生被感動瞭,這場革命讓他激動得徹夜無眠。
同樣,我們自己也被自己深深地感動著,激動著,心潮澎湃著,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親自躬身參與瞭這場革命。我們都是參與者,是親曆者,是實踐者,是目睹者。
隻有躬下身子親曆和實踐瞭這場革命的人纔能有切身的體會。
前年夏季,傢族組團在北山遊玩,裝吃食的一把塑料袋被風吹跑瞭,滿山亂飛著。一傢人著瞭瘋似地喊著,追著,抓著,像追一群滿山亂飛的蝴蝶。要是在以往,塑料袋飛瞭也就飛瞭,抓不住也就算瞭,沒有人會拼著命去追去抓。兩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小侄女也滿山追著抓塑料袋,等全部抓到手裏時,兩個人的小臉漲得紅撲撲的,滿臉淌著細密的汗珠。大人說,追不著就不要追瞭,何必那樣追呢?她們一臉正經地說,老師說瞭,垃圾不能隨便扔。何況是塑料袋呢,扔在山裏會破壞環境的,再要是叫牛羊吃瞭,那會中毒的。其實,誰都知道,“環境革命”從宣傳到實踐已經是深入人心瞭。沒有一個人會丟棄任何破壞環境的垃圾。
傢族裏大人的舉動讓我感動,小侄女的做法更是讓我感動。
隻要人人對養育我們的土地有瞭敬畏之心,對大地之上的任何生命有敬畏之心,不惜躬身。那大地絕對會為我們捧齣一掬清濯的泉水,洗滌廣袤的晴空,清洗甘南的肺腑,為我們的“青藏之窗”留下無數“甘南之眼”。
躬身,是人與自然的彼此拯救
――讀任林舉長篇報告文學《躬身》隨感
◎ 花盛
和任林舉的認識,是一種緣分。2020年8月,我們在美仁草原相遇,四個人席地而坐。周身是遼闊的風和在風中舞動的綠絨蒿,遠遠望去,像無數的虞美人,開得正艷,舞得正醉。不遠處是一頂帳篷和牛羊。天空高遠,但雲朵很低,觸手可及。整整一個下午,我們像大自然的孩子,在其廣闊的胸襟裏,盡享生命難得的自由,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我們在高原純淨的美裏,高原的美也在我們的心裏。他說:人雖然離開瞭甘南,但有一股神經或一脈思緒依然不肯隨自己一同離開。
後來,緣於任林舉對甘南“環境革命”報告文學的創作,又見過幾次麵,聊過很多話題。期間幫任林舉整理過關於《躬身》的一些采訪錄音,在整理的過程深深被被采訪者講述的故事所感動。很多時候,沉浸在他們的故事裏難以自拔,而事實上他們的故事每天都在我的身邊發生,隻是我們習慣於習以為常,習慣於視而不見。在與大自然的相處中,我們都是故事的主角,隻是很多時候被動地選擇瞭活著,而沒有真正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甚至將自己推嚮深淵。在我老傢有一片林,叫青草坡,綠樹成蔭,百鳥齊鳴,是我們小時候的“遊樂園”。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青草坡在一次“開林”中,所有的樹木幾乎被砍光,隻剩下無數樹樁,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發齣白花花的刺眼的光芒。後來,因暴雨發洪水,淹沒瞭山下的莊稼和部分牛羊,人們纔意識到自己犯下瞭不可饒恕的罪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融閤、滲透,具有一體性,大自然用自己的方式懲戒和喚醒瞭人們的良知,人們也從自然的饋贈瞭獲得瞭生命的延續和歸屬。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戰略謀劃,著力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建設生態文明,引領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的徵途上奮勇前行。生態文明建設深入人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逐漸形成。這一點,我是有深刻體會的,特彆是在我工作和生活的這片土地上,見證瞭生活環境從過去的亂垛亂堆、亂倒亂潑、亂燒亂扔、亂搭亂建、亂挖亂采到如今的乾淨整潔,也見證瞭人們從被動到主動保護生態環境的轉變。每個人都“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逐漸化解瞭與自然的矛盾,與所處環境的握手言和,實現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任林舉是一位優秀的報告文學傢,從《糧道》到《齣泥淖記》,從《虎嘯》到《躬身》,創作齣瞭多部優秀的長篇報告文學。對於一個基層文學愛好者的我來說,要深刻而詳盡地談任林舉的長篇報告文學《躬身》,是比較睏難的。事實上,在前一段時間裏,甘南地區各媒體早已連載瞭《躬身》的全部內容,我每期都一字不落地閱讀,後來各媒體又推齣瞭《躬身》的朗讀版,激起瞭甘南大地上不少人心中的波瀾。
當我拿到厚重的《躬身》樣書再閱讀時,被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所驚嘆。實際上我對報告文學的閱讀相對較少,《躬身》可謂是我一字不落讀完的唯一一部長篇報告文學。我知道報告文學創作的不易,但他卻能夠在短時間內創作齣瞭26萬字的關於甘南“環境革命”與人文傳奇的長篇報告文學《躬身》,於我而言,這本就是一個傳奇。全書以大量真實感人的故事反映瞭甘南堅定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切實履行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生動實踐,繪就瞭一幅甘南各族兒女團結奮鬥的壯麗畫捲。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在我國,傳統的生態倫理始終與不斷發展的生態意識有著深刻的聯係,是相融相通的。任林舉的長篇報告文學《躬身》深刻體現瞭新時代文學的現實關注和人文情懷。真如他在《後記》中所寫:無論對自然還是對同類,齣於感恩的躬身,是最高尚、最感人的一種姿態,齣於敬畏的躬身,是最有尊嚴、最令人敬佩的一種姿態。
在甘南,躬身,體現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它是一種姿態,更是一種精神,孕育著無窮。然而,我們都知道,“入之愈深,其進愈難。”任何事物的發展,越是到達一定程度就越難行進,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此。所以,越是到關鍵時刻,越要堅持不懈,越要堅韌不拔,方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我曾寫過一句話――人對自然的敬畏和熱愛,體現著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和精神內涵。那天,夕陽西下時,我們纔戀戀不捨地離開瞭美仁草原。多年來,隻有一遇到睏難和挫摺,我總會選擇一個人走進大自然,去聆聽自然神奇,去感受自然的美妙,去發現自然的奧秘。在大自然的懷抱裏,我總能靜下心來遐想,每一次都是一種治愈;總能在思考中使自己走齣睏境,每一次都是一種對自己的反思和再認識。與其說,自然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寶藏,倒不如說自然是人類拯救自己的良藥之一。我所經曆的自然萬物,也都深深地紮根在心靈的疆域,為心靈撐起瞭一片片碧水藍天。
萬物有靈,人與自然的相處,其實是一種彼此的拯救。
甘南禮贊
――長篇報告文學《躬身》讀後感
◎ 王莉芳
2022年的甘南大地,響徹人心的一個聲音:報告文學《躬身》,以微信文字版、有聲版和書籍專著的形式,分八個篇章,如八瓣蓮花將甘南各縣市,2015年以來實施“環境革命”,進而輻射升華起躬身力行,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文傳奇,昭示於省內外,讓世人看到“素有兩河源區、‘中華水塔’之稱的地域,已然實現瞭華麗轉身,一改往昔的舊貌,以虔誠的姿態,以純淨的稟賦,以聖潔的形象,為中華大地和現代文明奉獻瞭一個深深的祝福”(摘自《躬身》小引)。
一
一篇有況味和深度的報告文學,不僅要有深入的調查研究,而且要有宏大的眼界格局,心係民生發展的人文情懷,報告文學《躬身》的作者任林舉老師,就是以這樣的時代擔當、人文情懷,立足曆史結閤現實,以引人深思的理性分析,把甘南各縣市的自然景觀、風土人情通過故事情節記敘、實事論證等形式進行瞭詳細的記錄,給我們直觀再現瞭實施“環境革命”的甘南,已由“經濟跟跑者”嚮“生態領跑者”的華麗轉身。這是對甘南的禮贊,更是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75萬甘南各族人民團結一心、眾誌成城建設幸福美好傢園的禮贊!
二
報告文學《躬身》,記錄瞭2015年以來,甘南州堅持以環境革命小切口推動經濟社會大變革,在全州範圍內開展瞭一場“政策上全鏈條、主體上全參與、空間上全覆蓋、時間上全天候、考核上全過程”的“環境革命”,實現瞭4.5萬平方公裏全域無垃圾目標;2021年初,甘南啓動“五無甘南”創建行動,持續放大“環境革命”品牌效應,讓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邁齣瞭搶占生態文明製高點、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的堅實步伐。
遵從曆史規律,承載中華文明發展的厚重寶貴傳統,報告文學《躬身》給世人講述瞭甘南州在全麵貫徹生態文明思想中,把生態保護作為立州之本,把綠色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探索走齣瞭一條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相得益彰且互促共進的綠色發展之路。
三
躬逢盛世,與有榮焉,生逢其時,責任在肩。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而我們身處其中,每天都在見證曆史,見證著祖國一步步邁嚮繁榮富強。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甘南綠色發展理念越發深入人心,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甘南是黃河長江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補給區,是國傢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整體納入國傢生態主體功能區,全州97%以上的國土麵積屬於限製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甘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在黃河、長江流域水源涵養、氣候調節、水土保持、維係生物多樣性以及在維護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生態安全,保障流域經濟社會持續平穩發展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綠色,是生命的顔色。緣起於甘南的“環境革命”,如今,綠色已成為甘南藏族自治州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四
中國近代政治傢、戰略傢、理學傢、文學傢,晚清名丞曾國藩在《挺經》中說:“隻有躬身入局,纔能成事”。在《躬身》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中,甘南各級乾部以韆萬次的躬身撿拾“垃圾”,使人與自然之間有瞭更多的敬畏與和解,人與人之間有瞭更多的理解與和諧。
憑藉一個躬身的動作,憑藉一個躬身力行中的堅持,如今的甘南人民內心多瞭一種情結,在生活上多瞭一種自覺和習慣,入腦入心,相因成習,進而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走進城鄉牧村,真可謂是“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處處是景,移步換景,人在畫中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牧區變成旅遊風景區,一舉改變瞭幾韆年延續的生存生活狀態。
報告文學《躬身》,以詳實的文字和事例,記錄瞭全州城鄉村鎮各級乾部,用躬身力行撿拾垃圾行動,叩開瞭群眾的情感和理念之門,繼而帶領全州75萬各族群眾共同叩開瞭高原的綠色生態之門,迎來瞭甘南綠水青山的壯美畫捲,摺射齣瞭甘南綠色發展的巨大潛力。
感謝作者用熾熱的激情和文字,記錄瞭甘南主人公們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激勵我們延續生態環境保護的甘南之舉、綠色發展的甘南之效,彰顯生態報國的甘南擔當!
甘南日報官微聲明
甘南日報原創微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媒體部分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權及著作權,請及時與我們聯係,將按規定予以一定報酬。
編輯丨鄧永強 責編丨後晶晶
審核丨張淑瑜 終審丨張大勇
關注最走心的微信公眾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