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2:38:18 PM
王安石變法是古今熱議的一件事,對於王安石變法後世評價非常大,有一部分人認為王安石為國為民,可惜反對派太強外加上種種因素導緻新法失敗;還有一部分認為司馬光是對的,這幫人推崇司馬光的觀點,否定瞭王安石變法。為什麼王安石變法會引起這兩種天壤之彆的評價?王安石初衷是為國為民,為什麼最後成瞭害國害民?我們一起來看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以及王安石初衷是如何被扭麯的。
王安石變法的原因
宋朝是如何建立的?陳橋兵變!而陳橋兵變的主要內容就是以趙匡胤為首的武人集團發動瞭兵變,取代瞭後周政權。曆朝曆代都會總結前朝滅亡的原因,然後加以防範,北宋也不例外。吸取瞭後周的教訓,北宋立國後極力分化文官、武將的權力,對官員實施一職多官政策,大型科舉以及采用恩蔭製,這就導緻瞭大量的冗員齣現,官僚機構日漸臃腫;對待武將采取瞭
“更戍法”,導緻“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齣現,形成瞭大量的冗兵;冗員和冗兵的激增導緻財政壓機驟然升高,最終又形成瞭冗費。這三冗導緻大量危機齣現,比如:軍隊戰鬥力弱、財政赤字大、官員貪贓枉法、苛捐雜稅不斷等。
這些問題導緻北宋積貧積弱,一些有識人士洞悉到瞭危機,因此紛紛上書請求改革,其中就有王安石。不過在宋仁宗時期王安石的變法建議並沒有采納,在他之前是範仲淹的
“慶曆新政”。隻不過因為範仲淹被排擠,外加上反對派的不懈努力,最終慶曆新政宣布破産。之後的宋神宗是王安石的鐵杆粉絲,他即位之後就啓用王安石瞭,王安石誇下海口說:“民不加賦而國用足”,這句話打動瞭宋神宗,並且在宋神宗大力下開始變法。
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政策
:-
經濟方麵
1
:
均輸法
均輸法的主要內容就是盡可能降低百姓的賦稅成本,要知道古代賦稅需要交納錢、糧,有的一些地方齣現天災導緻糧食價格飛漲,如果還強迫百姓交糧,那麼雖然看似公平,但是卻加重瞭百姓的負擔。豐年時的一石糧和災年時的一石糧有著天壤之彆,價格差距非常大。均輸法就是不固定各地繳納糧食賦稅,如果地方有天災糧食價格飛漲,那麼就準許地方繳納錢財,然後拿這筆錢去豐收的地方購買物資。如果豐收的地方多,那麼就選擇去距離最近的地方購買,降低運輸成本。
比如說陝西要繳納
50
萬石糧食,但是陝西齣現瞭天災,糧食價格飛漲,原本買
50
萬石糧食需要
100
萬貫錢,那麼現在就需要
200
萬貫。這種情況如果還強令陝西繳納
50
萬石糧食,那麼勢必會加重百姓的負擔。於是準許陝西繳納
100
萬貫錢,然後朝廷用這
100
萬貫錢去豐收的地方買糧食。河南和四川的糧食價錢都便宜,那麼朝廷就要去近的地方(河南)買糧食,降低運輸成本。這種政策是好的,在沒有降低朝廷收入的前提下減輕瞭百姓的負擔。但是此舉還是打擊到瞭商人的利益,畢竟商人主要賺錢手段就是囤貨居奇。
2
:
市易法
市易法沒什麼新意,主要內容就是在北宋重點城市(東京、邊境城市、重要城市)設置市易務,根據市場物價購買滯銷貨物,然後等市場短缺的時候賣齣(允許商販貸款或者賒賬),說白瞭就是低買高買。市易務在漢朝時期叫
“平準官”,在王莽時期叫“五均官”,本質上都是一類人,都是朝廷取代商人,從事投機倒把行為。從客觀角度來講市易務確實從一定角度上打擊瞭商人“囤貨居奇”,但是市易務導緻中小商戶大量破産。
僅以開封為例,商人共計欠朝廷
237
萬貫錢,其中小商小戶(
2.7
萬戶)共計欠
83
萬貫錢,還有
2.5
萬戶(每戶欠錢不超過
200
貫)共計欠錢
46
萬貫。
市易法
一方麵打擊大商人
“囤貨居奇”,但是另一方麵導緻中小商戶破産,此舉導緻大商人、小商人都對此不滿,民怨沸騰。而且這還是以最富庶的開封為例,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3
:
青苗法
青苗法是指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官府給百姓發放貸款、貸糧,然後等百姓豐收時歸還貸款(糧),利息則是二(三)分。現代人的眼裏看這利息肯定覺得高,但是在當時這個利息可以說是非常良心的瞭。那麼這條法律有什麼問題那?這一點從蘇軾的態度可以得知。
青苗法頒布前,蘇軾的態度為:
地主們在百姓們飢餓時發放高利貸,導緻百姓們賣兒賣女,百姓苦啊。
青苗法頒布之後,蘇軾的態度為:
朝廷發放貸款,但是那些腐敗官吏趁機剝削百姓,百姓不給官吏好處就拿不到貸款。每次發放貸款的時候,酒傢就會漲價。苛捐雜稅加重百姓的負擔,百姓苦啊。
青苗法被取消時,蘇軾的態度為:
這麼好的法律為什麼要取消?好不容易有條生路,現在取消,這不是逼百姓賣兒賣女嗎?百姓苦啊。
青苗法頒布之前百姓隻能去藉高利貸,最終賣兒賣女賣土地,不僅導緻流民四起,更是加劇瞭土地兼並。而青苗法頒布之後,官吏強行讓百姓藉貸,有些百姓不需要也被迫藉貸,畢竟要做一些成績給朝廷看。而且一些腐敗官吏趁機剝削百姓,加重瞭青苗法的代價。司馬光曾經做過一個統計,那就是陝西百姓藉青苗貸一石糧食需要還
1.75
石糧食,利息將近八分。趙翼認為腐敗官吏通過青苗法剝削百姓,利息經常高達五分。而取消青苗法之後百姓又不得不藉高利貸,最終導緻賣兒賣女。
王安石和宋神宗說的是不加重百姓負擔而增加收入,青苗法確確實實增加瞭朝廷收入,朝廷一年僅靠青苗法就收利息四百萬貫錢。但是熟讀經史的司馬光一言就看穿瞭王安石,他認為王安石和桑弘羊是一路貨色,都是在與民爭利。但是小編在此認為司馬光的看法是不對的,青苗法最關鍵的一環是吏治清明,青苗法有錯嗎?沒有啊,官吏苛捐雜稅和青苗法有什麼關係?沒有青苗法難道就沒有苛捐雜稅瞭?真正要解決苛捐雜稅的方法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裏,而不是頭疼醫腳。
因為就算取消瞭青苗法,那麼官吏還會通過其他手段剝削百姓。司馬光是經學大佬,他不應該看不見問題的本質,為什麼司馬光對此事避重就輕?原因有二,其一是司馬光對王安石的偏見,他想要通過攻擊青苗法來迫使王安石下台;其二就是司馬光意識到瞭官吏腐敗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避重就輕,隻是盡可能取消青苗法,讓官吏無法通過青苗法來剝削百姓。這一點(官吏腐敗)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好好的政策被扭麯成剝削百姓的手段。百姓因此埋怨王安石,鄭俠曾繪製《流民圖》給宋神宗看,看看百姓有多慘。此圖迫使王安石下台,新法也被廢除。
4
:
免役法
古代百姓是需要服徭役的,王安石的免役法就是讓百姓繳納免役錢,然後讓官府雇人來服徭役。對農民來說沒什麼,與其自己去服勞役,還不如齣點錢讓彆人服徭役,自己好好工作。這一點不僅保證瞭農民勞動時間,促進瞭農業發展,而且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瞭無業遊民的就業問題。但是這件事最大的問題是有一些人是免除徭役的,宋朝與士大夫共天下,這些士大夫是有免徭役特權的。而此次免役錢是所有人都需要繳納的,士大夫也不例外。士大夫本來不用服徭役,現在卻要交錢讓彆人代替自己來服徭役,這不就是變相剝削士大夫嗎?因此有免服徭役特權的人拼命反對王安石變法,原因就是自己利益受損。
5
:丈量土地
丈量土地就沒什麼新意瞭,曆朝曆代的改革都有丈量土地這一項政策。王安石重新丈量土地,然後根據土地的土質劃分交稅的標準,此舉清查齣大量的隱瞞土地,增加瞭朝廷的稅收。但是此舉還是動瞭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地主的反對。
6
:興修水利
王安石鼓勵百姓興修水利,百姓也可以嚮朝廷貸款,但是朝廷要收一分的利息。這一點政策導緻大量豆腐渣工程齣現,而且有的地方為瞭政績強行攤派水利工程,導緻大量
“麵子工程”齣現,不僅沒有意義,反而加重瞭百姓的負擔。
王安石變法的具體政策
-
軍事方麵
1
:保甲法
保甲法其實就是將百姓加以編製,十戶為一保,民戶傢裏有兩丁的就齣一個丁當保丁。在農閑的時候聚集在一起,接受軍事訓練,以加強對農村的統治,並且建立起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人員,避免瞭新兵的訓練費用。政策原本是沒問題的,但是政策遭到瞭扭麯。那就是最富有的人(保長)會靠此手段壓迫窮苦百姓,並且強行攤派徭役給那些反對者或者保丁,導緻有一些保丁為瞭逃避徭役自斷手臂。而且保甲法的實施很有可能讓宋朝走軍國主義路綫,原本宋朝的主要上升通道就是讀書,因此士大夫的特權非常多。但是如果走軍國主義路綫,那麼軍功爵製很有可能應運而生,士大夫的優勢、特權蕩然無存,所以遭到士大夫的強烈反對。
2
:裁軍
為瞭提高軍隊戰鬥力以及降低軍費開始,王安石規定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並且裁剪那些不閤格的軍隊。
3
:
置將法
置將法就是規定一軍一將,取代瞭更戍法。每個軍隊的將軍專門負責每個軍隊的訓練,避免瞭
“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局麵齣現。大大的提高瞭軍隊戰鬥力,但是增加瞭很多不必要的職位,軍官階級日漸臃腫。
3
:
保馬法
宋朝缺馬,為瞭提高馬的數量以及質量,宋朝允許保甲戶自願養馬。也就是國傢齣錢給你買馬,你隻需要負責養馬就行,而且養馬戶可以免除部分賦稅。原本是為瞭降低養馬的開支,但是沒想到民間養馬死亡率非常高,百姓又賠償不起,因此導緻大量百姓破産,而且還有很多壞賬收不迴來。
4
:
軍器監法
主要內容就是朝廷督造兵器,並且對製造兵器的工藝流程有著嚴格的標準,大大提高瞭武器質量、數量。
王安石變法被廢的原因
1
:官吏腐敗導緻政策初衷被改
上麵的政策初衷都是為國為民,為什麼最後成瞭害國害民?本質上的問題不是政策問題,而是官吏腐敗的問題。因為官吏腐敗導緻原本惠民政策成為剝削百姓的政策,王安石的支持率大大下滑。而且青苗法的弊端(《流民圖》)、保甲法的弊端(保丁自斷手臂)動搖瞭宋神宗,宋神宗不得不罷相(王安石),新法也不得不取消。不去治官吏腐敗的問題,反而是取消新法,這是明顯的頭疼醫腳。蘇軾最開始是積極反對青苗法的人,但是在青苗法實施一段時間後又開始改變自己的觀點,青苗法被廢的時候蘇軾還為其鳴冤。
很明顯,新法正在慢慢被人接受,這期間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正如馬雲說過的話: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部分人會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宋神宗承擔瞭前麵兩天的殘酷卻死在瞭明天晚上,宋神宗不能嚮秦孝公支持商鞅一樣支持王安石,這也是王安石的遺憾。
2
:宋神宗做不到“三不足”
反對派司馬光給王安石扣瞭一個三不足的帽子,那就是: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神宗問王安石的時候,王安石說:“古人認為天災都是上天發怒的象徵,是對君王行為的不滿。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這是上天的規律,和君王的行為沒什麼關係、同樣祖宗之法也並不能恪守成規,仁宗在位多次修改法律,何況陛下這種大有作為的皇帝。而且流言更不足懼瞭,百姓是最容易被煽動、利用的階層,一些目光短淺的小人煽動百姓,對政策發錶不滿。但是這又有什麼,隻有成敗顯現時纔能蓋棺定論。今天聽他(王安石)的,明天聽他(司馬光)的,反復動搖是不會成功的。”
盡管王安石說的已經很詳細瞭,但是宋神宗並沒有做到
“三不足”。正如那句話,“道理我們都懂,但是仍舊過不好一生”,這些道理宋神宗知道,但是宋神宗並沒有堅持下去。在新法頒布之後(熙寜七年),天大旱,反對派以天災為由攻擊新法,《流民圖》也是這個時候送到神宗手裏的。朝野大部分人都開始反對新法,此時還能堅持下去嗎?宋神宗動搖瞭,如果強行推廣新法,那麼會導緻民變進一步擴大,為瞭避免這種情況齣現,宋神宗嚮“三不足”低頭,罷免瞭王安石的宰相職務。王安石可以不在乎民眾,但是宋神宗必須在乎,因為沒有民眾支持的政權撐不久,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最終會摧毀宋朝。
3
:反對派的強烈反對
王安石的反對派太強瞭,王安石初衷是不加稅賦而富國強兵,這期間一定會觸及到商人的利益。曆朝曆代商人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級,更彆說重商的宋朝瞭。官僚(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反對新法、商人反對新法(均輸,市易)、地主反對新法(丈量土地,青苗法)、士大夫反對新法(保甲法、免役法),百姓反對新法(官吏腐敗導緻的苛捐雜稅、強行攤派的勞役),請問王安石還有支持者嗎?王安石的支持者也不過是宋神宗一人。王安石變法後確確實實提高瞭財政收入,因此宋神宗極力支持。但是隨著反對派越來越多,宋神宗還能支持下去嗎?在反對派的強烈反對下,王安石變法也不得不夭摺。
4
:王安石急功近利
此次變法是匆匆上馬的政策,王安石並沒有展開試點工作,導緻官員機構不成熟、民眾對新法不熟悉、反對派團結起來反對新法。比如青苗法,王安石並沒有算到官吏腐敗的問題,因此在青苗法扭麯之後無力解決。而且王安石的改革派魚龍混雜,這一點司馬光還提醒過他,一旦你失勢,那麼你的手下勢必會反對你。這一點在之後也驗證瞭,王安石一手培養的呂惠卿最終把王安石打到瞭,而且昔日他的支持者成瞭最積極的反對者。王安石被罷相之後懷揣著遺憾離世,王安石變法也成瞭滄海一粟,變法最終成瞭春鞦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