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2:39:41 AM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曆史、感悟思辨。
靈武稱帝後,唐肅宗請來瞭自己好友李泌,共商平叛大計。郭子儀是韓信式的人物,第五琦是蕭何式的人物,而李泌則是張良式的人物。
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韆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是解決組織戰爭的問題;給饋餉、不絕糧道的蕭何,是解決組織資源的問題。那麼,運籌帷幄、決勝韆裏的張良,是在解決什麼問題?
張良是在解決策劃戰爭的問題。
韓信說去打仗,我就行;蕭何說拿什麼去打仗,我能辦;而張良則說怎麼去打仗,我來策劃。
組織戰爭,是顯而易見的能力,卻是在解決下遊問題;戰爭需要戰士、需要物資,組織資源,是重要卻不顯見的實力,但也是在解決中遊問題。
比權量力、戰與不戰,何時戰、何時不戰以及如何戰,這是在策劃戰爭。而策劃戰爭纔是上遊問題,是最高層的智慧。
所謂兵者詭道、所謂能而示之不能,以及所謂孫子兵法、所謂三十六計,就是在策劃戰爭?就是解決上遊問題的最高智慧嗎?
與其說是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不如說是博弈。參與博弈並設計博弈,纔是張良與李泌這些豪傑所擔負的使命。因此,能讓安史叛軍死無葬身之地的李泌奇謀,是陽謀的博弈,而不是兵者的詭道。
01.李泌奇謀的大前提:現實的博弈對手,可以不是理性人
博弈和經濟學,都要確定理性人假設的模型。就是:參與博弈和市場交易的,得是一群不能太傻的人。甚至,這夥人還能夠把自己聰明發揮到極緻,懂得采取壓倒性的博弈策略。
比如,囚徒睏境中的兩個囚徒,他們的壓倒性策略就是坦白從寬、供述罪行。雖然,其結果不是最好,但采取這個策略,卻能保證自己不會最壞。
但是,這是理論模型。現實的博弈環境中,你往往會遭遇一群不太聰明的對手,甚至他們必須不聰明,你纔能參與博弈。
安祿山和他的三鎮叛軍,就是這樣一群人。如果他們能夠絕對理性,就不會給唐玄宗齣逃四川的機會,也不會給唐肅宗靈武壯大的機會。
叛軍入長安,安祿山下令大索三日,他們索得是什麼?
玄宗齣逃,長安陷入無政府狀態,然後長安百姓就把左臧(即大唐國庫)給搶瞭。所以,安祿山認為長安百姓搶瞭自己的錢,於是放著唐玄宗不追,玩命地要把大唐國庫裏的錢“索”迴來,甚至“銖兩之物無不窮治“。一銖錢、一兩銀都不能放過。長安大索之後,叛軍還把戰利品全都運迴瞭老傢範陽。
於是,李泌對大唐的博弈對手、安史叛軍,做瞭一個判斷。
賊掠金帛子女,悉送範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
叛軍戰士可能不理性,但是叛軍高層精英,卻可以做到很理性。如果從上到下都是一群傻子,安史叛軍也不可能把“聰明”的大唐帝國打到至暗時刻。
華人為之用者,獨周摯、高尚等數人,馀皆脅製偷閤,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
鬍人造反不可怕,因為隻要錢不要命;漢人造反最可怕,因為不要錢隻要命。摧毀舊王朝、建立新王朝,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這是造反的漢人精英能夠想象到的。但是,李泌判斷叛軍高層中,也就周摯、高尚幾個人能夠成為理性人對手,但這幾個人改變不瞭叛軍的大局。
甲戌,其酋長阿史那從禮帥五韆騎,竊廄馬二韆匹逃歸朔方,謀邀結諸鬍,盜據邊地。
在長安搶完戰利品後,蕃將阿史那從禮,帶著所部五韆騎兵,直接衣錦還草原瞭。所以,彆說周摯、高尚這幾個理性人,改變不瞭叛軍的本性局麵,就是安祿山也不能完全控製他手中的蕃將叛軍。
安史叛軍,無意天下。
這就是李泌奇謀的大前提。沒有這個大前提,李泌奇謀不僅不能陷安史叛軍於死地,而且也不可能有施展的機會。因為,大唐王朝一定會在潼關之戰後,死於自己的至暗時刻。
02.李密奇謀的終極目標:讓安史叛軍死無葬身之地
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
叛軍要錢,但不要命。所以,隻要搶到錢,叛軍就會失去作戰的動力。於是,李泌接下來又做瞭一個非常樂觀的前景估計,兩年時間足矣;也給大唐定下瞭一個平叛的總基調,就是不能著急。即:不齣二年,無寇矣,陛下無欲速。
但是,這個“無寇矣”,不是叛軍自己把自己消滅瞭,或者叛軍搶瞭錢就跑迴草原放牧、跑迴河北種地瞭。而是因為能搶的都搶瞭,長安和洛陽這兩個超級大城市都搶完瞭。其他地方,要麼是不值得搶,比如已經不再富庶的關中;要麼就是真心搶不動,比如以河南為屏障的江淮財源。
所以,在博弈層麵上來講,叛軍已經實現瞭先發優勢,範陽起兵而掃蕩河北、潼關大捷而攻略長安,一陣雷霆就把盛唐打成殘唐、把大唐打到瞭至暗時刻。
但是,叛軍與大唐的博弈,不是一個靜態博弈,而是輪流齣手的動態博弈。在動態博弈的過程中,先發者取得瞭先下手為強的優勢,但是後發者卻可以獲得信息和齣手權。
叛軍獲得瞭先發優勢,但也為大唐提供瞭信息。李泌看齣瞭他們是什麼貨色:至天下大計,非所知也。
大唐也獲得瞭後發者齣手權,肅宗稱帝、靈武壯大,大唐重建中央。而這個中央朝廷手中還捏著四張王牌:
第一張王牌,河南沒有全丟。
範陽起兵的時候,唐玄宗就任命瞭河南節度使。叛亂之前,大唐隻在緣邊的河北、西北以及西域建立節度使。但是,叛亂剛起,大唐就在中原腹地河南、建立瞭節度使。這是保證河南一直沒丟的核心關鍵。
第二張王牌,江淮財源還在。
中國曆史的大趨勢,一直是政治中心北移、經濟中心南移。開天之際,正是河北中心嚮江淮中心轉移的交錯檔口。所以,大唐雖然丟瞭河北,但還有江淮可供支撐。安史之亂導緻瞭又一次北人南遷,使得江淮獲得瞭人口資源注入,有瞭成為經濟中心的可能。
第三張王牌,雄踞山西高地。
安史叛軍一起,大唐兩路齣擊:一路是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入洛陽,組織中原平叛;另一路是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入河東,組織北方平叛。黃河突破、洛陽城陷、潼關喋血以及玄宗齣逃,敗在瞭中原一路。但是,朔方軍卻控死瞭太原,雄踞山西高地。
第四張王牌,西北邊軍集結。
潼關喋血,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兵敗被俘。中亞雄鷹高仙芝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竟被玄宗處死。加之西北邊軍的翹楚人物,名將王忠嗣,在叛亂之前就抑鬱而終。這時候的西北邊軍已經徹底失去瞭領軍人物。但是,肅宗靈武稱帝後,西北邊軍加快嚮靈武集結,匯閤郭子儀的朔方軍,構成瞭大唐的新力量。
雖然安史叛軍是當時的最強軍事存在,但是捏著四張王牌的大唐,還是能與叛軍一較高下的。也就是說,至暗時刻的大唐,並非一無是處,它能夠成為叛軍的博弈對手。
於是,大唐與叛軍之間就陷入到瞭一種囚徒睏境。雙方采取的壓倒性策略都是整兵備戰,要麼大唐打服叛軍、要麼叛軍打殘大唐。但是,博弈聚焦點是可以轉化的,也就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即叛軍投降、大唐綏靖,這也是安史之亂的最後歸宿。
但是,李泌反對這個博弈歸宿。原因就是: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叛軍是要錢不要命的,而圖久安的大唐一定是要命不要錢的。
03.李泌奇謀的博弈攻略:最高智慧是設計博弈
戰國七雄是一個囚徒睏境,漢末三國是一個博弈的均衡態,北周、北齊和南朝是另外一個三國時代,也是一個博弈靜態。在這個局麵下,博弈進入瞭死鬍同。彼此博弈的對手,其壓倒性策略都是整軍備戰,但局麵卻是:你滅不瞭我、我也沒不瞭你。
那麼,怎麼纔能走齣這個博弈的死鬍同,以結束死纏爛打的博弈局麵。博弈勝齣者,都是那些能夠把壓倒性策略發揮到極緻的博弈方。
秦戰國能夠做到一打六,所以就自然可以統一天下。三國的魏晉,南北朝的北周和大隋,也是這個套路。而且,他們都是內部挖潛。秦戰國用百年時間貫徹法傢思想,北周和大隋貫徹的則是府兵製和均田製。曹魏和西晉差點兒意思,內部挖潛就是靠人多、靠地盤大,用時間耗死對手。
那麼,這時候的大唐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設計博弈。
李泌和大唐,必須解決當下的燃眉之急。而當下的燃眉之急就是:
安史叛軍是最強軍事存在。縱橫整個大唐天下,安史叛軍想怎麼打就怎麼打,而且打誰誰死。
所以,李泌的博弈不能隻有戰略而無攻略。解決燃眉之急的攻略,就是不能讓安史叛軍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於是,李泌就要設計博弈:三地禁四將。
今詔李光弼守太原,齣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誌不敢離範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
李光弼守太原、齣井陘,從山西嚮東打擊河北,控住範陽的史思明和常山的張忠誌;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從關中和山西雙嚮壓製兩京,控住長安的安守忠和田乾真。
這就是所謂的以“三地禁四將”,即以範陽、常山、長安三地鎖死叛軍的四名悍將。
還可以更簡單地理解“三地禁四將”,那就是:從山西高地打擊河北,則河北叛軍不敢輕舉妄動;從山西高地和關中之地壓製長安、洛陽兩京,則兩京叛軍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雖然在行動上都是戰術守勢,卻在局麵上形成瞭戰略攻勢。
通過接下來的曆史事實,就能發現:李泌的這個博弈設計,確實發揮瞭作用。
甲戌,子奇以歸、檀及同羅、奚兵十三萬趣睢陽。
河南戰場上,擔當主帥的是叛軍河南節度使尹子奇,而不是叛軍的四大悍將。而尹子奇所率十三萬部隊主要來自媯州(今河北懷來)、檀州(今北京密雲)。大體判斷應該是叛軍在收復河北後增派的部隊。因為睢陽之戰的同時,叛軍以十萬兵力應對唐軍收復長安之戰。所以,“三地禁四將”,不僅控住瞭叛軍的悍將,也控住瞭叛軍的精兵。
但是,這個博弈設計的作用,遠非解決當務之急那麼簡單。
使子儀毋取華,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範陽,西救長安,奔命數韆裏,其精卒勁騎,不逾年而弊。
唐軍不取兩京,就是把長安和洛陽這兩個看似光鮮的超級大城市留給叛軍。這個布局的目的,是把叛軍睏在北自範陽、南至兩京的“風箱”之中,使叛軍成為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
郭子儀威逼長安,則範陽騎兵烽火馳援;李光弼兵鋒範陽,則兩京叛軍烽火馳援。在一條幾韆裏的“風箱”中來迴奔波,不齣一年時間,即便叛軍甲士還堪能戰,叛軍的戰馬也會被跑死。
“風箱老鼠”的簡單解釋,就是利用山西高地的地形優勢,來迴調動叛軍,不是打死他們而是纍死他們、耗死他們,特彆是消耗叛軍最精銳的騎兵部隊。
04.李泌奇謀的兵者詭道:想象力是最大的兵者詭道
你能想到的,對手也能想到。
你也能想到對手能想到你能想到的,對手也能想到你能想到他能想到你能想到的。
範陽是叛軍老傢。所以,釜底抽薪的做法,就是唐軍把叛軍的老傢、範陽根據地給抄瞭。
A:唐軍想到襲擊範陽。
B:叛軍能夠想到A,即叛軍能夠想到唐軍想到襲擊範陽。’
C:唐軍能夠想到B,即唐軍能夠想到叛軍能夠想到唐軍想到襲擊範陽。
然後就是依次遞歸:D即叛軍能夠想到C、E即唐軍能夠想到D、F即叛軍能夠想到E;G即唐軍能夠想到F。
博弈的理性人假設,就是你不能把對手當成傻子,你要把對手當成理性人,而且是跟你一樣的理性人。凡是你能想到的,對手也一定也能想到。
所以,所謂兵者詭道,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所謂的計謀,都是一廂情願地把對手當成瞭傻子。非但諸葛亮的空城計是如此,就是更多樣、更復雜的三十六計,也是如此。
難道博弈就不允許有詭計瞭嗎?
在理論的模型中,就是如此。你的前提限製瞭你不能做齣詭計的假設,也就限製瞭你不能施展詭計的行動。
理論和現實之間,總是是天壤之彆的不一樣。李泌在現實中可以假設安史叛軍不是理性人,而且這個假設成立瞭。因此,李泌在現實中,同樣也可以施展詭計。兵者詭道,李泌就要兵者詭道地強取叛軍的範陽根據地。
而最大的兵者詭道,就是想象力。
徐命建寜王為範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範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建寜王李��,取道北方草原、嚮東迂迴,然後從草原自北嚮南齣擊範陽;李光弼從山西齣兵河北,然後自南嚮北齣擊範陽。
這是一個極富想象力的戰略策劃:把山西高地、河北平原以及北方草原全部運用到自己的博弈設計之中。
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撫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
唐軍以逸待勞,把叛軍像風箱中的老鼠一樣來迴調動,打散瞭、打殘瞭,然後齣其不意、兩路齣擊以略範陽。到這個時候,平叛戰爭纔會迎來真正的轉摺點。失去範陽根據地的叛軍,隻能成為一支流寇,深陷兩京與河南。
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
唐軍取定範陽之後,安史叛軍隻能逐漸嚮河南、兩京一帶收縮。這時候就是安史叛軍的最後末日,大唐的河南諸將,就能把叛軍消滅乾淨。
05.李泌奇謀是陽謀博弈,真實的曆史也隻能如此
我們是一個不缺乏計謀的民族。除瞭數不盡的計謀兵法,還有數不盡的計謀演義,但真實的曆史是一個計謀稱雄的世界嗎?
即便是博弈的理論模型,也難以獨自應對現實世界的復雜,同樣需要各種偶然、各種運氣。所以,所謂的兵者詭道,往往都成瞭輪迴鬼道;而所謂的奇計國師,往往也隻是李師師。
李泌奇謀雖然隻被肅宗李亨采納瞭一半。但是,李泌的平叛謀劃,足以讓我們看到:古代謀士到底是怎樣認識對手和捭闔世界的。
謀士的計謀,大多是陽謀,更應該是博弈,而不是兵者詭道和三十六計。
我們習以為常的那些迭齣奇計,或是演義小說的穿鑿附會,或是幸存者偏差,或是某個時刻的一時風采。所以,計謀詭道隻是偶然與傳奇,而陽謀博弈纔是常態與真實。
諸葛亮草船藉箭,是對孫權草船藉箭的穿鑿附會。而且,孫權當時不缺箭,他要到前綫探察敵情,所以順手藉箭,因為他不要也不行,曹軍的箭就射給瞭他。
諸葛亮空城計,隻是演義。西魏王思政,在弘農施展空城計,退劉豐數韆騎兵,則是真實記載。但是,當時之際,高歡在陝地軍事會議已經決定退兵;王思政又有玉璧之戰勝高歡的聲望,所以二流將軍劉峰不敢對戰頂級名將王思政。空城計謀,隻是機緣巧閤下的偶然奏效。
韓信背水之戰,隻有兵仙韓信能玩,而且也隻能玩一次。背水列兵,隻屬於韓信,隻是井陘之戰那個特定時刻、特定對手以及特定環境下的一時風采。
即便已經高深如此的李泌奇謀,也不得不藉助足夠多的曆史變數。安史叛軍,攻略長安後,繼續窮追猛打,大唐隻能死於至暗時刻。安祿山不被刺殺,則史思明攻入太原,就不會有山西高地東打河北、南壓兩京。尹子奇河南戰捷,就不會有江淮財富支撐大唐平叛。
小說和演義讓我們看到瞭太多的奇計迭齣,但那些隻是在博一時眼球。真實的曆史,雖然沒有那麼多的詭道計謀,但要遠比小說和演義更精彩,因為它足夠復雜。
李泌奇謀,能陷安史叛軍死無葬身之地。但為什麼唐肅宗沒有采納?是因為這個皇帝愚蠢嗎?遭遇上帝,一切解釋都將畫上句號。同樣,遭遇愚蠢,一切曆史也將不需解釋。博弈永無止境,唐肅宗也有他自己要設計的博弈,同時還有這位皇帝所遭遇的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