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3:01:24 AM
文/四季文史
在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曆史中,曆經大大小小83個朝代,包括春鞦戰國,五代十國等,但細數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卻隻有9個。第一個當數統一華夏文明的“韆古一帝”秦始皇。
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是黃帝之子少昊的後裔,堯舜時期,得贏姓,直到戰國時期,纔建立附屬國秦國。
賈誼《過秦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六世的勵精圖治,纔最終換來秦始皇的大一統,可以想象,秦朝建立的艱辛和不易。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統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而傳國玉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一、傳國玉璽:皇傢權力的象徵
“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傢都很熟悉,秦始皇謊稱要拿十五座城池來換趙國的和氏璧,經多方努力仍不得。可見和氏璧是多麼珍貴,說它韆年一遇都不過分。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滅趙國以後,終於如願以償得到瞭這塊碧玉。秦朝建立後,逐命丞相李斯用小篆雕刻成傳國玉璽,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從這以後,曆代相傳,而這塊和氏璧也被稱為正統皇帝的信物。
可見,秦始皇嬴政也是第一個有璽的君王,在大一統之前,玉璽還不曾稱為玉璽,而是叫做國印。玉璽的種類有很多,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傳國玉璽瞭。
所以,每一屆的帝王在退居二綫的時候,都會將玉璽傳給下一任的帝王。而每當發生一些起義或者造反的時候,也都會去爭奪這一方玉璽。公元前207年,鹹陽攻破之後,秦三世子嬰主動交齣玉璽,秦朝滅亡,劉邦建立漢朝。
西漢末年,漢平帝病逝後,外戚權臣王莽掌握朝中大權,嚮皇太後王政君處索要玉璽,王政君大怒想摔碎玉璽,讓王莽無法篡位,但無奈隻將玉璽摔破一個角,後王莽命人以黃金填補好。
隻是王莽篡位後,並沒有當幾年皇帝,新朝末年,農民起義再次爆發,漢高祖劉邦第九世孫劉秀,趁機而起,成功奪迴玉璽,建立東漢。漢靈帝六年,皇帝親宦官而遠賢臣,大將軍何進聯閤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時任十常侍之一的段��攜少帝逃走,玉璽自此下落不明。
漢獻帝登基後,因沒有傳國玉璽,終日憂心忡忡,逐派人刻“大魏受漢傳國璽”,以錶示自己繼承皇位名正言順。其實從這裏就可以看齣,古代傳國玉璽的重要性,自秦朝以後,曆代皇帝都必須要傳國玉璽纔能順利登上皇位,不然即使坐上去瞭,心裏也不踏實,也有隨時被廢除的可能。這“玉璽”,儼然成瞭皇帝不可或缺的身份象徵和“護身符”瞭。
二、“皇權天授”:僞造玉璽睏難和風險並存
自秦始皇始,傳國玉璽就變成瞭"皇權天授、正統閤法"的信物憑證瞭。既然玉璽對天子如此之重要,如果這些後起領袖奪而不得,或者是得又遺失,那麼他們可不可以自己僞造一個玉璽呢?
古代沒有防僞技術,而且能工巧匠者眾多,按理說重新做一方玉璽,也不是什麼難事,但他們卻不情願這麼做。
首先,材料難得,難以復製。據傳秦始皇當年製作玉璽使用的是和氏璧,這種材料十分難得。而且雕刻玉璽之人必定技藝巧奪天工,所以要想復製一模一樣的玉璽並非易事。
其次,風險巨大。玉璽乃國之重器,奉若奇珍,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錶現其"氣數已盡",故私造玉璽會加重量刑,私製者視同謀反直至被殺頭,而且還會被株連九族。所以這些工匠一般都不會鋌而走險。
第三,玉璽的象徵意義。在古代,名正言順和師齣有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像李長歌的堂叔李媛在李長歌沒到來之前,也隻是防守,沒有主動去做事情。玉璽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它象徵著造反者當皇帝的正統地位,隻有得到他,纔能名正言順地稱帝。造反者隻有拿到這枚玉璽,纔不會被天下人討伐、詬病,纔不會在曆史上留下汙點。這種獨一無二的身份象徵,無論怎麼重新鑄造,假的始終是假的,隻要有人手持真玉璽齣現,那麼他就是所謂的“真命天子”,而自己隻是一個"白版皇帝",是一個假皇帝,毫無底氣可言。
三、真龍天子:並非沒它不可
玉璽代錶著真正至高無上的權力,誰能得到它,誰就有瞭真正繼承大統的資格。當然,這是世人約定俗成的看法。
自從傳國玉璽失蹤後,先後經曆瞭有宋元明清四代王朝,在這四朝之中早已沒有瞭傳國玉璽,但是他們依然能夠江山永固,傳國幾百餘年,可見,無論有沒有傳國玉璽,都不是決定能否成為皇帝的因素。
因為玉璽畢竟隻是一種象徵,是一塊“死物”,是皇帝的附屬品,真正的忠誠的衛士並不會隻單純地看一個死物來聽從命令。而皇帝真正要想號令天下,讓百姓臣服,最重要的還是靠皇帝自身的能力。
而真正決定能否成為皇帝的因素要看天下是否平定,民心是否歸附,朝臣是否盡忠,江山是否穩固。玉璽猶如華麗的服飾,徒有其錶的裝飾,決定不瞭一個人的本質。這麼看來,即便技藝精湛的工匠,也不想去花費心思去研究製作一個假玉璽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