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9:28:47 AM
在我們的印象中,一代勸諫名臣魏徵,與一代賢主唐太宗,他們之間的君臣關係一直被傳為佳話,成為眾多上下級關係的楷模,兩人的和諧關係也一直保持到瞭魏徵去世。
但是這種和諧在魏徵去世5個月後就被打破瞭,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下令砸毀瞭魏徵的墓碑,並取消瞭魏徵之子與公主的婚約。
那句“魏徵沒,朕亡一鏡矣”猶如在耳,怎麼李世民這麼快就翻臉瞭,難道賢君良臣的佳話都是演齣來的?兩人的感情難道也逃不開“塑料姐妹花”的戲碼嗎?且看以下三點原因:
李承乾叛亂引發信任危機
李世民當上皇帝兩個月後,就迫不及待將年僅8歲的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此後太宗更是在他身上傾注瞭諸多心思,前後選瞭十多位名師來教導他,而太子也很長臉,謙遜有禮。
但是就在第9個年頭,李承乾就像變瞭一個人,性情與之前判若兩人。之所以齣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有三:其一,弟弟李泰覬覦太子位,不斷對他進行擠壓。其二,李世民對唐朝的憂患意識,不斷地轉嫁到他身上,對他提齣瞭過高的要求。其三,18歲的少年正值青春期,愛玩是天性,但在重重壓力下,極易走嚮極端,就會沉溺於情色無法自拔。
李世民是玩政治老手,李承乾的言行逃不齣他的眼睛。太子感到瞭深深的危機感,於是決定背水一戰,那就起來造反吧。既然造反總得有自己的團隊吧,於是,他先後將名將侯君集、大內宿衛禁軍將領李安儼,駙馬都尉杜荷(杜如晦之子,城陽公主的老公),開化公趙節(李世民的外甥),榖州刺史杜正倫等拉入造反圈。
但是造反還在路上就被李世民半道攔截瞭,最終胎死腹中。李承乾被廢,貶為庶人,參與者也沒逃齣魔掌。在這個謀反團隊中,有兩位是魏徵當年極力推薦啓用的,就是侯君集和杜正倫。
這樣的巧閤不由得讓太宗懷疑,魏徵錶麵上維持一個勸諫名臣的形象,而私下實際在結黨營私乾預朝政,而且他很可能是“阿黨”,由引發瞭對魏徵的信任危機。
但此時魏徵已去世5個月,死無對證,太宗又感覺自己被欺騙瞭,怎麼發泄呢?於是,他一怒之下便派人去砸毀瞭魏徵的墓碑,還取消瞭魏徵之子與公主的婚約。
可以說,太宗砸毀魏徵墓碑純屬宣泄情緒。因為647年對他來說是個多事之鞦,先是魏徵走瞭,隨後太子李承乾、齊王李佑相繼叛亂,兒子們圍繞太子位展開的你爭我奪,一度讓他焦頭爛額。
因此,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拿魏徵齣氣也不是沒有可能,更何況在魏徵活著的時候,他們君臣二人沒有少拌嘴,魏徵也沒有少惹他生氣。
愛恨交加的君臣關係
有人說,李世民啓用魏徵是為瞭竪起“忠義”的大旗,以嚮太子黨顯示自己為君的雅量。而魏徵也正需要一位明主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二人的集閤基本是建立在你情我願的基礎之上的。
此後,二人在17年裏總體關係也算是和諧,但吵架的事也沒少乾。魏徵就像一個多事的“後妃”,事事加以阻撓,太宗也恨不得“會須殺此田捨翁。”
魏徵也確實婆媽,在政事操心也就算瞭,還時常把手伸嚮太宗的私生活。比如太宗要嫁女兒,想給長樂公主雙倍於永嘉公主(李世民妹妹)的嫁妝,但魏徵就是不同意,而且理由還讓人無法拒絕。
他說,永嘉公主是長公主,長即為尊,長樂公主作為晚輩,怎麼可以逾越永嘉公主之上呢,這是為禮不尊啊,李世民無奈隻好咽瞭這口氣。
還有一次,有人送瞭李世民一隻鷂鷹,太宗愛不釋手,一有空就把玩在手上。一次太宗玩得正高興,魏徵突然來瞭,李世民怕他嘮叨,趕緊把鷂鷹藏在懷裏。魏徵來瞭以後東拉西扯地聊瞭好久,鷂鷹最後被活活憋死瞭,李世民隻好又吃瞭啞巴虧。
魏徵的勸諫多瞭,在李世民心裏估計形成瞭條件反射。有次他想去南山遊玩,車馬都備好瞭,但一想到魏徵,他最後還是決定不去瞭,在皇宮老實呆著。
所以,在李世民心中,他已經習慣瞭君臣之間愛恨交織的相處模式,你一拳,我一掌,正所謂小夫妻之間的情感,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相愛。
因此,太宗砸毀魏徵的墓碑又顯示齣瞭君臣二人的另一重關係,那就是在我遇到睏難的時候,你不在我身邊,我就拿你齣氣嘛,反正你也不會介意,正如“夫妻”打架,床頭吵架,床尾和。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魏徵死後兩年,當李世民東徵高句麗失敗,遭遇生平最大的失敗時,他不禁喟然長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他又以“以少牢祠其墓,復立碑”,將魏徵的墓碑又親手扶瞭起來。
他們之間是同床異夢的政治盟友嗎?
玄武門之變時,魏徵當時是太子府的人。而在此之前,魏徵還跟過不少主子。他先是投靠瞭元寶藏,待元寶藏歸順李密後,他又成瞭李密的部下。在李密投降李唐後,他也跟著走入大唐,之後被太子李建成看中,遂成瞭太子府的人。待李建成被射殺後,他又投到瞭李世民的名下。
在三國時代,像魏徵這樣的人不是應該被稱為“三姓傢奴”嗎?縱觀他的前半生,不是在投靠主公,就是在投靠主公的路上。這麼說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因此,有人認為,魏徵與李世民的感情,完全不能與跟著李世民齣生入死的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相比,他們君臣二人本身的感情基礎就薄弱。更何況,魏徵當年還曾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把李世民給殺瞭,隻不過李建成沒有聽。
所以,李世民不砸彆人的墓碑,單挑魏徵的墓碑,不懷疑彆人就懷疑魏徵,這樣的行為也暴露齣他們君臣二人之間的信任存在很大的瑕疵,他們的關係經不起事關大唐命運的緻命考驗。
那麼他們二人之間究竟是同床異夢的政治盟友,還是生死過硬賦有劉關張三人的兄弟情感?李世民的一段話暴露齣端倪,他說: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他們之間的確是牢靠的政治盟友,但絕不是同床異夢,隻不過君臣情感沒那麼深而已。
時光飛逝,歲月荏苒,這對君臣佳話穿越厚重的曆史,到如今依舊活躍在我們腦海中,已充分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隻不過也如曆史一般,麯麯摺摺,一路有故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