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太空3人組“齣差”滿5個月 返迴之前他們還有一項重要任務 - 趣味新聞網


2021年10月16日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 太空3人組“齣差”滿5個月 返迴之前他們還有一項重要任務


發表日期 3/16/2022, 7:57:37 PM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到今天,太空“三人組”已在空間站度過瞭滿5個月的時光。飛天五月歸期不遠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 .....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到今天,太空“三人組”已在空間站度過瞭滿5個月的時光。

飛天五月

歸期不遠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將計劃於今年4月返迴地麵 ,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即將圓滿收官。

在迄今時間最長的這次太空飛行中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們

刷新瞭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紀錄

返迴前一個月還有啥重要任務?

2022年是空間站建造決戰決勝之年

未來一年還有哪些計劃?

來看

返迴之前的重要任務:天宮第二課!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 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將於近期擇機開展第二次太空授課活動。

第二次太空授課內容,是從徵集到的意見建議中廣泛遴選的,並結閤中國空間站設施條件進行瞭精心設計。央視新聞客戶端將對授課活動進行全程直播。

延續宇宙級精彩!今年載人航天還將完成這些任務

今年將組織實施空間站6次飛行任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根據任務安排, 今年我國將組織實施空間站問天艙、夢天艙、貨運補給、載人飛行 6次飛行任務 ,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在軌穩定運行的國傢太空實驗室。

今年將再把6名航天員送入中國空間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今年5月,我國將進入空間站工程的建造階段,今年年內我們將相繼發射2個空間站實驗艙、2艘載人飛船、2艘貨運飛船, 再將6名航天員送入中國空間站

年底前 將開啓新一輪“太空”齣差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 今年年底前,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兩個 “會師”太空。

2022年 中國航天發射任務還將實現多個“首次”

據《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1年)發布會消息,中國航天發射任務將實現多個“首次”: 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將一次發射22顆衛星 ,這將創造我國一次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今年我國海上發射能力將進一步提高, 長徵十一號火箭將進行兩次海上發射 。同時, 新型商業火箭捷龍三號首飛也將在海上完成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天纔少年天文學傢”?隻是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天文八卦學

“天纔少年天文學傢”?隻是比你有錢,還比你努力|天文八卦學

    “天纔少年天文學傢”這個人設,並不多見。 今天就來介紹一個非常冷門的少年天文學傢:18世紀末的英國聾啞[1]天文學傢John Goodricke(1764-1786)。 為啥叫“少年”呢,他因為肺炎去世[2]的時候,隻有21周歲;而根據他的觀測記錄,他正式的天文觀測是17歲開始的――他的全部職業生涯,就集中在17-21歲這短短4年多的時間裏。 而他在短短幾年內取得的天文學成就,卻為他在去世前夕贏來瞭英國皇傢學會會員的身份,足以稱之為「天文學傢」瞭。 成就:開闢瞭天文的一個子學科 我們知道有一類.......


中國空間站將支持大規模科學研究

中國空間站將支持大規模科學研究

    新華社北京3月16日電(記者喻菲、劉藝煒)在空間站養魚、種菜,打造太空中最精準的時鍾,研製獨特的新型材料,尋找新的物理規律,探索人類如何在太空長期生存……隨著中國空間站在今年建成,一大批前沿科學實驗將陸續在“天宮”開展。 科研人員交流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研製情況。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項目的主要規劃和組織單位――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近日介紹,中國空間站的“問天”和“夢天”實驗艙計劃於2022年升空,目前實驗艙內的科學實驗設施研製進展順利,將按期發射入軌,支持開展大規模.......


《鈴鐺,火箭,洗碗機》

《鈴鐺,火箭,洗碗機》

    對於人類來說,想象一個未來世界從來不是什麼難題―― 未來的人類需要利用科技逃齣冰箱飛嚮其他世界,把貓咪當成“炸彈”的機器人世界,需要不停地擼貓纔能防止爆炸,從血腥殘酷的決鬥戰場到漫長廣闊的太空旅程,從賽博朋剋的迷幻再到架空曆史的惡搞…… 當然瞭,想象力的延展都是或多或少地能找到一些現實的影子――傳說中早在16世紀,萬戶便開始嘗試用中國先進的煙花技術來産生動力,希望能驅動自己成功飛天,經過百年的探索,今天我國的火箭“胖五” 已經能實現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成功托舉天問一號、嫦娥五號以及空間站的.......


太空“三人組”齣差5個月瞭

太空“三人組”齣差5個月瞭

    從中國空間站拍攝的地球景觀。航天員 王亞平攝 翟誌剛(右一)、葉光富(左一)在空間站為王亞平慶祝生日。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畫麵,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機械臂拖動下,以核心艙節點艙球心為圓心進行平麵轉位。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攝 王亞平在空間站核心艙內“飛翔”。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天宮課堂”上,翟誌剛展示通過科學實驗方式“變”齣的奧運五環。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葉光富齣艙畫麵。新華社記者 郭.......


雲南“望天神蛙”會飛,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雲南“望天神蛙”會飛,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今日(15日),央視新聞用約1分半的時間,講述瞭一種會滑翔的“飛蛙”為什麼會“飛”。這種會滑翔的“飛蛙”,正是生活在我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的黑蹼樹蛙。 該項研究成果的背後團隊,是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傢堂研究團隊。曆經四五年時間,李傢堂研究團隊以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飛蛙”――黑蹼樹蛙為研究對象,解析瞭“飛蛙”樹棲適應性復雜性狀的遺傳基礎,闡明瞭與其滑翔行為相關錶型的調控機製。 該成果對人類並指癥等相關疾病的防治和治療,以及相關仿生機製運用場景有著重要基礎科學價值,於3月15日在國際學術期刊.......


中國發現一新屬種有甲類恐龍——科氏玉溪龍

中國發現一新屬種有甲類恐龍——科氏玉溪龍

    我國發現一新屬種有甲類恐龍――科氏玉溪龍 3月16日,雲南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脊椎動物研究團隊,在國際生物學著名期刊《eLife》上報道瞭一件基乾有甲類恐龍的化石骨架,依據其頭骨、脊椎和肢骨的自近裔特徵,認為是一新屬種,取名為科氏玉溪龍(Yuxisaurus kopchicki)。 從平闆式劍龍到坦剋式甲龍,有甲類恐龍是地球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類生物。有甲類恐龍化石在1億5韆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岩石中較為常見,但在近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則很少發現。 科氏玉溪龍發現於玉溪市易門縣腳傢店村1億9韆.......


【國際漫評】到底有沒有?你懂的!

【國際漫評】到底有沒有?你懂的!

    美國副國務卿紐蘭在國會錶示,“要阻止設在烏剋蘭的生物實驗室的材料落入俄軍之手”。兩天後,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說,美國沒有在烏剋蘭運營生物實驗室。到底哪句是真話,大傢都懂的哈。 齣品|國際在綫 監製|張霽蒼 製片人|蔣麗麗 主編|梁生文 策劃|柳�� 來源:中央廣電總颱國際在綫 .......


太空3人組“齣差”滿5個月,返迴前他們還有項重要任務

太空3人組“齣差”滿5個月,返迴前他們還有項重要任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名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到今天,太空“三人組”已在空間站度過瞭滿5個月的時光。 飛天五月 歸期不遠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將計劃於今年4月返迴地麵,我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即將圓滿收官。 在迄今時間最長的這次太空飛行中,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們刷新瞭一個又一個中國航天紀錄,返迴前一個月還有啥重要任務? 2022年是空間站建造決戰決勝之年,未來一年還有哪些計劃? 來看 返迴之前的重要任務:.......


燈塔傳承|第一代航天人陳敬熊院士逝世,他給導彈裝上瞭“眼睛”

燈塔傳承|第一代航天人陳敬熊院士逝世,他給導彈裝上瞭“眼睛”

    陳敬熊,1921年10月齣生於浙江省鎮海縣,1947年6月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電機係,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電信研究生畢業。曾擔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精彩語錄 “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有發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 ――陳敬熊 陳敬熊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起,一.......


核酸的檢測有多麻煩?看完我都不好意思催結果瞭

核酸的檢測有多麻煩?看完我都不好意思催結果瞭

    疫情反反復復 很多人的日常如下 做核酸上班迴傢或者是上班迴傢做核酸 除瞭“排隊求簽” 大傢最急的就是催核酸報告 很多人以為核酸檢測就像血常規一樣 結果卻發現―― 到底是怎麼迴事? 其實,真正的核酸檢測 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一般是到指定地點進行核酸采樣。 一般采樣點和檢測點不在一起,不可能采一個送一個,所以這裏就耽誤瞭一點時間。 那麼又有人說,不能就在采樣點進行檢測嗎? 核酸檢測是極其靈敏且精密的實驗,核酸檢測實驗室有特殊的環境要求,不是隨便開闢個地方就能檢測的。.......


大腦會是一種寄生生物嗎?

大腦會是一種寄生生物嗎?

    前段時間看到有位網友提齣“大腦有沒有可能是一種寄生生物?” 首先,大腦肯定不是寄生生物!為什麼這樣說?最核心的證據就是,腦細胞和其他體細胞擁有完全一緻的全套基因組。而無論是寄生還是互利共生等,都是要求兩種生物,即便是內共生,也必須有兩套基因組。 今天我就從生物鑒定的標準以及寄生角度來說說這個話題。 01,從生物鑒定的金標準來看 ――――――――――― 以我瞭解較多的綫粒體為例 綫粒體跟人類基因組完全兩碼事。綫粒體基因組長度16569,編碼37個基因,主要是呼吸鏈相關的;人類核基因組長度30.......


親近自然的欲望,流淌於基因之上

親近自然的欲望,流淌於基因之上

    你更加熱愛置身於大自然中,還是更願意做一個城市行者?比起在廣大的天地中暢遊,你更樂意在水泥叢林中穿行嗎?早在1986年,美國生物學傢E・O・威爾遜(E. O. Wilson)提齣人類與自然之間有著一種天生的聯結,叫做‘親生物性’(biophilia)[1]。 我們的衣食住行都依靠著自然資源,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幾乎都與自然息息相關。但大傢走進自然的意願卻各有不同。 為瞭瞭解這人與人之間熱愛自然的差異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造成的,實驗者研究瞭1100多對雙胞胎*。此研究發現,基因幾乎可以解釋半數.......


您的生活也本應該是這樣五彩斑斕!並不多見的漂亮蝦缸!

您的生活也本應該是這樣五彩斑斕!並不多見的漂亮蝦缸!

    養觀賞魚,玩自然水景,懂生活的人都關注瞭水族圈! 更多內容按以下動圖方式查找 養魚,水族,造景。相信早已成為很多人生活,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們忘記瞭什麼時候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隻是,我們見證瞭很多新手入坑,很多人跳坑,很多人脫坑! 人生若總如初見,我們相信,那麼及時暫時短暫分離。 有一天,我們必然還會再見! 水族圈,一直都在! 今天帶大傢看看Iain Sutherland的故事! “流行”是短暫的、一股風的。水族中也有流行過的東西: 記得水晶蝦要多少錢一隻嗎? 還記得一種叫深綠的水.......


每張都能做屏保!“吉林一號”航天視角看風電

每張都能做屏保!“吉林一號”航天視角看風電

    自2015年10月首批“吉林一號”商用光學遙感衛星成功發射以來,目前“吉林一號”衛星星座在太空上共有30顆衛星在軌運行,組成瞭我國規模最大的商用遙感衛星“天團”。 最近,“吉林一號”的衛星遙感影像讓小編大呼“張張可做壁紙”。通過“吉林一號”的拍攝,大傢有機會從太空視角領略海上風力發電的壯闊美景。 ▲魯能江蘇東颱 海上風力發電場(吉林一號 寬幅01B星 拍攝於2022年3月9日) ▲河北唐山樂亭菩提島 海上風力發電場(吉林一號 寬幅01A星 拍攝於2022年2月20日) ▲華能如.......


為什麼時間似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快?答案或許是這樣的

為什麼時間似乎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快?答案或許是這樣的

    科學已經證明瞭時間是相對的。我們都以不同的方式經曆時光亙古的流逝。如今,我們很多人都在成長的途中遇到瞭相似的現象――時間似乎在加速。 今天我們將迴答一些奇妙的問題“為什麼時間看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速流逝?”,“你是孜孜不倦的求真者嗎?”“你是否永遠抱著一顆好奇的心?” 對所有人類來說,時間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逝地越來越快。對老年人來說,曾經覺得“一年”“一月”“一周”長得仿佛永恒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他們重復地嘮叨著:這些同樣長的時間如今如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於是,一種古怪的情況齣現瞭,.......


在軌五個月,“神十三”乘組解鎖哪些新成就?

在軌五個月,“神十三”乘組解鎖哪些新成就?

    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駐留已有五個月 創造瞭中國航天員在軌150天的新紀錄 為期最長的“太空齣差”也進入尾聲 今年兩會期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錶示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迄今為止 已完成計劃的以及根據工作需要增加的各項任務 將於4月返迴地球傢園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即將圓滿收官 迴顧此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 看三名航天員如何齣色地完成各項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瞭哪些新成績? 五個月中 航天員開展瞭空間站組裝建造 關鍵技術試驗 任務期間 通過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 手控遙操作等試驗 檢驗瞭.......


為什麼麵對復雜的環境,我們更需要生物學思維|CyberDaily

為什麼麵對復雜的環境,我們更需要生物學思維|CyberDaily

    by.gettyimage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復雜性?我們應該使用生物係統還是物理係統?答案當然是視情況而定。如果你可以使用這兩種工具就非常重要瞭。 這些是塞繆爾・阿貝斯曼 (Samuel Arbesman) 在其引人入勝的著作《為什麼需要生物學思維》中探討的問題。 生物學係統通常比物理學中的係統更復雜。在物理學中,組件通常是相同的――例如,考慮一個隻有氣體粒子的係統,或者一個單一的整體材料,如鑽石。除此之外,相互作用的類型通常可以在整個係統中保持一緻,例如圍繞行星運行的衛星。 生物學是不同.......


體溫越低,活得越長?中國科學傢團隊發現影響長壽的重要因素

體溫越低,活得越長?中國科學傢團隊發現影響長壽的重要因素

    長壽的鯊魚 在北美洲的北部,有著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它就是格陵蘭島,而在格陵蘭島的深海下,生存著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魚類,格陵蘭鯊魚,據悉隨便在這裏找到一條成年鯊魚,其歲數就能夠達到400多歲,也就是說這條鯊魚齣生的時候,還是在清朝時期。 研究報告 格陵蘭鯊魚為何活那麼長,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傢們重點研究的話題。由中國科學院等研究團隊發錶在自然代謝的論文揭示瞭一個重要的答案。論文指齣,在通過對動物的體溫和代謝率研究來看,普遍發現代謝率越低的生物,它的壽命就會越長,相反體溫越高,代謝率越高的動物,.......


重磅揭秘!美國“洗腦實驗”駭人聽聞

重磅揭秘!美國“洗腦實驗”駭人聽聞

    編者的話:被強行抹去記憶從而導緻性情大變,生活支離破碎,一輩子掙紮在難以名狀的痛苦之中……對一些人來說,這不是科幻片橋段,而是赤裸裸的現實。2021年12月27日,一部名為《尋找自我》的紀錄片在丹麥播齣,係統地揭露瞭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上世紀在311名丹麥兒童身上進行精神控製實驗的醜聞。該實驗的代號為MK-ULTRA。 《環球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尋找自我》中所展現的內容僅僅是中情局進行非法人體實驗的冰山一角。2010年,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以及國務卿希拉裏嚮危地馬拉總統道歉,原因是媒體.......


北大新布局!

北大新布局!

    長城腳下、雁棲湖畔 一座嶄新科學城正在拔地而起 它是綜閤性國傢科學中心集中承載地 為積極服務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製建設 完善大學創新體係 在這裏 北京大學又有新戰略、新布局 懷柔科學城位於北京市東北部,跨懷柔、密雲兩區,是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三城一區”主平颱之一。 北京大學深度參與懷柔科學城建設 承建三個重大項目 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北京激光加速創新中心 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颱 基建工程將於今年迎來全麵竣工 北京大學懷密醫學中心 分子影像與醫學診療探針創新平颱等 也在緊鑼密鼓.......


平民、囚犯都成中情局實驗對象,美國“洗腦實驗”駭人聽聞

平民、囚犯都成中情局實驗對象,美國“洗腦實驗”駭人聽聞

    【環球時報記者 範淩誌 王雯雯 夏溫新 劉 欣】編者的話:被強行抹去記憶從而導緻性情大變,生活支離破碎,一輩子掙紮在難以名狀的痛苦之中……對一些人來說,這不是科幻片橋段,而是赤裸裸的現實。2021年12月27日,一部名為《尋找自我》的紀錄片在丹麥播齣,係統地揭露瞭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上世紀在311名丹麥兒童身上進行精神控製實驗的醜聞。該實驗的代號為MK-ULTRA。 《尋找自我》紀錄片畫麵 《環球時報》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尋找自我》中所展現的內容僅僅是中情局進行非法人體實驗的冰山一角。.......


太空“三人組”齣差5個月 刷新多個中國航天紀錄

太空“三人組”齣差5個月 刷新多個中國航天紀錄

    太空五個月 書寫新傳奇(新時代畫捲)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位航天員翟誌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中國空間站迎來瞭第二批航天員和首位女航天員。到目前,“三人組”已在空間站度過瞭5個月的時光。 執行迄今時間最長一次太空飛行,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趕上瞭第一次在太空跨年,第一次在空間站過春節。在地麵團隊的精心保障下,航天員們除夕夜為人們送上來自太空的新年祝福,在空間站度過瞭年味十足、充實精彩的虎年春節。從太空齣艙、“天宮課堂”開講,到手控遙操作完成貨運.......


我國發現侏羅紀早期的有甲類恐龍

我國發現侏羅紀早期的有甲類恐龍

    新華社昆明3月16日電(記者嶽冉冉)有甲類恐龍,是恐龍中十分受人關注的一類。這類身披“鎧甲”的恐龍常被認為生活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在近2億年前的侏羅紀早期地層中,古生物學傢們很少發現它們的身影。 3月16日,雲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脊椎動物研究團隊在國際生物學著名期刊《電子生命》(《eLife》)上發錶論文,介紹瞭一具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有甲類恐龍化石骨架。依據其頭骨、脊椎和肢骨的特徵,古生物學傢認為這是一個新的有甲類恐龍屬種,取名“科氏玉溪龍”。 玉溪龍復原圖(陳瑜繪) 玉溪龍為植食.......


策辯:新冠迷霧掀開一角時,再現華人生物學傢“意外”?

策辯:新冠迷霧掀開一角時,再現華人生物學傢“意外”?

    【編者按】本文由我的戰友,作者“星空與思考”本人授權秦安戰略平颱獨傢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 策辯 ”,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大傢關注。 昨日,夥伴私信推送策辯一則北美消息:聖地亞哥一位名叫李燕的華裔女性,在自己傢中被以“威脅公共安全”的名義,被美國警察數槍打死。 事件發生在當地時間3月3日。該女士亡故後,網上開始流傳她是“精神病”,長期“威脅”小區公共安全。詭異的是,她在領英上的個人資料,很快被以“保護”隱私的名義清空。 不過在北美華人圈裏,有知情人對外透露該女士還有幾個身份標簽: 耶魯大.......


太空五個月 書寫新傳奇(新時代畫捲)

太空五個月 書寫新傳奇(新時代畫捲)

    來源:人民日報 從中國空間站拍攝的地球景觀。航天員 王亞平攝 翟誌剛(右一)、葉光富(左一)在空間站為王亞平慶祝生日。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畫麵,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在機械臂拖動下,以核心艙節點艙球心為圓心進行平麵轉位。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攝 王亞平在空間站核心艙內“飛翔”。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天宮課堂”上,翟誌剛展示通過科學實驗方式“變”齣的奧運五環。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拍攝的葉光富齣艙畫麵。新華.......


美科學傢發現獨特的性信息素,可以誘捕誘殺入侵的殺人大黃蜂

美科學傢發現獨特的性信息素,可以誘捕誘殺入侵的殺人大黃蜂

    據最新一期《當代生物學》雜誌刊發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傢發現入侵北美的亞洲大黃蜂會分泌一種獨特的“性信息素”,這些化學物質可以幫助科學傢誘捕誘殺被稱為“殺人大黃蜂”的可怕昆蟲。 亞洲大黃蜂(上)和北美普通蜜蜂的體型比較。 據報道,亞洲大黃蜂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黃蜂,也是當今威脅美國農作物的最大入侵物種之一。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蜜蜂研究員James Nieh教授錶示,這種緻命的物種在試圖吸引配偶時,會在體錶分泌被稱為“性信息素”的化學物質,科學傢可以用它作為誘餌來誘捕誘殺這種昆蟲。 .......


光學顯微鏡看不到原子?是因為倍數不夠?錯

光學顯微鏡看不到原子?是因為倍數不夠?錯

    通過光學顯微鏡,我們能夠看到平日裏肉眼看不見的細菌與細胞,但對於更小級彆的事物,比如原子,就無能為力瞭。 光學顯微鏡為什麼看不到原子呢?你可能很自然地會認為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倍數不夠,但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或者說這種說法是不夠準確的。在17世紀以前,人類對於微觀世界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直至顯微鏡的齣現。不過最早的顯微鏡放大倍數極其有限,想用它來觀察微生物是絕無可能的,最多也就是能用來觀察跳蚤。盡管如此,顯微鏡在當時仍舊是不可多得的昂貴物品。一個名為“列文・虎剋”的看門人對顯微鏡也十分感興趣.......


馬斯剋暗示2029年登陸火星

馬斯剋暗示2029年登陸火星

    Tech星球3月17日消息,SpaceX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剋周三在推特上迴答瞭推特賬號“Space_Hub”關於人類何時登陸火星的提問,並以“2029”作為迴答。在上個月一次活動上,馬斯剋曾錶示,他對今年將星艦飛船送入軌道“非常有信心”。(鈦媒體) .......


人類何時登陸火星?馬斯剋:2029 年

人類何時登陸火星?馬斯剋:2029 年

    IT之傢 3 月 17 日消息,SpaceX 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剋周三在推特上迴答瞭賬號“Space_Hub”關於人類何時登陸火星的提問,並以“2029”作為迴答。 今年早些時候馬斯剋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要實現載人登陸火星,最好的情況下需要 5 年,最壞的需要花 10 年。在 2 月份的 SpaceX 發布會上,馬斯剋錶示,希望“星艦”可以運送大量物資,在火星上建造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火星城”。 IT之傢瞭解到,馬斯剋的最終計劃是,建造 1000 枚星際飛船火箭,每天發射 3 枚,最終.......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為補全大豆基因組提供“拼圖”

山東農大科研團隊為補全大豆基因組提供“拼圖”

    人民網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李依環)據山東農業大學消息,該校張大健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大豆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團隊解析瞭大豆進化曆程,挖掘瞭大豆基因組的結構變異,拓寬瞭分子育種可利用的基因資源,為大豆遺傳基礎解析、馴化性狀調控基因挖掘及種質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植物》日前在綫發錶瞭這一研究成果。 據介紹,該成果首次構建Glycine大豆亞屬基因組,是多年生野生作物資源研究的重要突破,填補瞭Glycine大豆亞屬基因組的空白,為創製大豆高産優質新品種提供瞭有效的基因靶點。 .......


又要帶特斯拉上天?馬斯剋稱7年後登陸火星:最終送百萬人上去

又要帶特斯拉上天?馬斯剋稱7年後登陸火星:最終送百萬人上去

    3月17日消息,SpaceX CEO馬斯剋在Twitter上迴復他人提問時錶示,人類將於2029年登陸火星。 去年年底,馬斯剋在接受播客Lex Fridman的采訪時被問及一樣的問題,馬斯剋錶示“最快大約5年,最慢10年”,這應該是馬斯剋更嚴謹的迴答。 馬斯剋錶示他們在5年前就已經有這樣的計劃,將建造1000枚星際飛船火箭,每天發射3枚,最終將100萬人類送上火星。馬斯剋介紹道,把人送上火星最關鍵因素得看“火箭工程”,星際飛船是有史以來製造最復雜、最先進的火箭,目前仍在優化以降低發射成本。.......


關於基因,你想瞭解的一切都在這本書裏瞭

關於基因,你想瞭解的一切都在這本書裏瞭

    揭秘操控我們一生的小小基因 大腦也許會遺忘,但基因不會 《基因宇宙》 作者:【澳】埃德文・柯剋 譯者:張慶美 齣版:四川文藝齣版社 |酷威文化 我們的基因中,真的有祖先留下的記憶嗎?你做過基因檢測與篩查嗎?基因齣問題會引發哪些病癥?基因改造能製造齣“完美人類”嗎? 基因是構造生命的基礎,它記錄著每個人的孕育、遺傳、突變、成長、凋亡等全過程,與生命的起源、存續、繁衍、進化、未來密切相關。是現代醫學的終極方嚮,也是科學發展的最大課題。但除瞭基因很小之外,我們對它可能一無所知…… 《基因宇宙》.......


MIT設計深度學習框架登Nature封麵,預測非編碼區DNA突變

MIT設計深度學習框架登Nature封麵,預測非編碼區DNA突變

    選自MIT News 作者:Raleigh McElvery 機器之心編譯 編輯:小舟、張倩 來自 MIT 和哈佛大學博德研究所等機構的一項研究剛剛登上瞭 Nature 封麵。他們創建瞭一個數學框架來預測基因組中非編碼序列的突變及其對基因錶達的影響。研究人員將能夠利用這些模型來設計細胞、研發新藥、尋找包括癌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內的疾病新療法。 盡管每個人類細胞都包含大量基因,但所謂的「編碼」DNA 序列僅占人類整個基因組的 1%。剩下的 99% 由「非編碼」DNA 組成,非編碼 DNA 不攜帶.......


MIT“神諭”模型登Nature封麵!破譯DNA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MIT“神諭”模型登Nature封麵!破譯DNA的前世今生和未來

    新智元報道 編輯:好睏 拉燕 【新智元導讀】一個模型即可破譯非編碼DNA的進化曆史和未來? 今天,機器學習再次登上Nature的封麵! 這次,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瞭一個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模型――「神諭」。 利用數億次實驗觀測結果進行訓練之後,「神諭」可以預測酵母中的非編碼DNA序列的突變會如何影響基因錶達。 此外,研究人員還提齣瞭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在兩個維度錶示適應度地形,從而讓理解酵母之外的生物體更加輕鬆。甚至還能設計齣一種通用的基因錶達模式,用於推.......


科技不是文明?科技帶給瞭人類很有“底氣”的文明

科技不是文明?科技帶給瞭人類很有“底氣”的文明

    文明是什麼?或者說文明的定義為何? 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應是“野蠻”的對立麵,也即不文明的行為必然是麵目可憎的“野蠻”行為。 文明在漢語中,最早齣自《易經》中的《易・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大概意思是:象徵春天的龍星升起在瞭田間,這錶明文明又在這個世界開始瞭一個輪迴。 不得不說,如此定義的文明實在太過狹隘瞭:“文明”這麼好的一個詞,為何非得與耕田聯係在一起呢?難道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中,除瞭耕田是文明的,其他都屬於野蠻行為嗎? 當然這是古人對文明狹隘理解的一麵,畢竟早期人類.......


在軌五個月,“神十三”乘組解鎖哪些新成就?

在軌五個月,“神十三”乘組解鎖哪些新成就?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424期】 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駐留已有五個月 創造瞭中國航天員在軌150天的新紀錄 為期最長的“太空齣差”也進入尾聲 今年兩會期間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錶示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迄今為止 已完成計劃的以及根據工作需要增加的各項任務 將於4月返迴地球傢園 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即將圓滿收官 迴顧此次飛行任務的主要目的 看三名航天員如何齣色地完成各項任務 中國載人航天取得瞭哪些新成績? 五個月中 航天員開展瞭空間站組裝建造 關鍵技術試驗 任務期間 通過機.......


卡洛·羅韋利的全新科普作品:一位物理學傢的智性冒險

卡洛·羅韋利的全新科普作品:一位物理學傢的智性冒險

    “偉大的科學和偉大的詩歌一樣,都是有遠見卓識的,有時可能會得齣同樣的見解。” 喜愛科普讀物的讀者一定熟悉卡洛・羅韋利這個名字。作為意大利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傢、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者之一,卡洛・羅韋利在學術研究中成果斐然,被譽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與此同時,卡洛・羅韋利在學術界之外也廣受贊譽,科普著作《七堂極簡物理課》在全球銷量超過瞭百萬冊。他的最新著作《物理學傢的智性冒險》從詩意的宇宙望嚮復雜的世界,以浪漫的語言來解答關於我們所棲居世界的真相。 歡迎大傢持續關注“評審團”,我們將不間斷地為大.......


最新新冠診療方案看不懂?張文宏:看懂瞭就不正常

最新新冠診療方案看不懂?張文宏:看懂瞭就不正常

    國傢新版診療方案剛剛公布,齣院標準和隨後隔離管理要求也都有調整,大傢都比較關心,接下來上海具體防疫措施會不會隨之進行改變?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傢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進行瞭解答。 最新新冠診療方案看不懂? 張文宏:看懂瞭就不正常 針對新冠肺炎第九版診療方案,張文宏介紹:從第一版到第九版迄今為止,從對新冠病毒一無所知,最早診療方案都是憑醫學方麵的經驗製定,隨著科學證據越來越多,最終《診療方案》必須完全基於科學製定一個最閤理的方案。 張文宏解釋,診療方案是整個醫療機構要用的,很多老百姓在.......


衣服可聞聲辨物?國際最新研發齣特殊縴維織物能有效探測聲音

衣服可聞聲辨物?國際最新研發齣特殊縴維織物能有效探測聲音

    聲學縴維和編製中的織物(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衣服能聽得見聲音並根據需要進行辨彆嗎?這種以往看似不可能的技術通過科學傢們的努力,已經成為可能並有望走嚮實際應用。 聲學縴維和編製中的織物(圖源:論文作者)。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錶一篇研究論文稱,科研人員研發齣一種含有特殊縴維的織物,這種特殊縴維能有效探測聲音。該研究以人們耳朵的精密聽覺係統為靈感,讓這種能聽見聲音的織物可以用來進行雙嚮交流,輔助定.......


鯊魚的確會睡覺證據首現

鯊魚的確會睡覺證據首現

    鯊魚睡覺嗎?這一古老問題終於有瞭確定答案。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4日報道,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鯊魚的代謝率,首次證明鯊魚會睡覺。該發現有望為研究其它鯊魚物種的睡眠打開大門,甚至可讓科學傢們更深入揭示人類睡眠的秘密。 在最新研究中,西澳大利亞大學生理生態學專傢邁剋爾・凱利及其同事以24小時為周期,監測瞭頭絨毛鯊的能量消耗。為此,他們在新西蘭海岸附近捕獲瞭七隻頭絨毛鯊,並將其置於專門的水箱中,然後讓鯊魚處於12小時的光照和黑暗周期中,以模擬白天和黑夜。 在此期間,研究人員監測瞭水中的氧氣含量。鯊.......





前一篇新聞
古玉收藏•觀物|韆年古玉,更為珍貴
后一篇新聞
被深圳衛健委迴復的早餐店店主:社區訂瞭300個包子 我猛加餡料





© 2025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