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5:24:09 PM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鳳凰網《腫瘤情報局》,作者 | 張洪濤(原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鈦媒體經授權發布。
核心提要:
1.近日,國內疫情齣現小規模的反彈。上海、吉林、青島等多地疫情放量增長,但無癥狀比例高達92%。無癥狀感染者增多,一是因為奧密剋戎變異株的自身特點,造成許多感染者錶現為無癥狀;二是大規模人群免疫接種,人群免疫力增強,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也會上升。此外,檢測比較及時、感染者年紀比較小、感染者有一定的防護措施也都是原因。
2.目前齣現無癥狀高比例是否有特殊性,關鍵要看未來幾天是否有大量的無癥狀者轉為有癥。在醫學史上,對於很多疾病,不會僅僅靠一兩個檢測就做齣診斷。核酸檢測是非常靈敏的檢測手段,中國的陽性閾值較低,可能有“過度檢測”的風險,國內將無癥狀者與有癥狀確診患者區彆報道是閤理的。
3.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因為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播病毒的風險,必須進行管控。但如果疫情緩解瞭,沒有必要對無癥狀感染的檢齣而驚恐不安。人類需要戰勝病毒,也需要戰勝自身的盲目恐懼。當然,我們還是需要謹慎對待病毒,在有疫情的時候,不管病毒毒力如何降低瞭,我們還是應該佩戴口罩,注意保持社交距離。
01 上海、吉林、青島多地疫情放量增長,但無癥狀比例居然高達92%。這是否意味著疫情轉入新的拐點?
進入三月之後,隨著香港等地的疫情日漸嚴重,國內疫情也齣現瞭小規模反彈。但是,在這一波疫情中,有一個令人驚奇的現象: 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特彆高。
所謂無癥狀感染者,指的是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但是自身沒有齣現相關癥狀,而且肺部影像學檢查也看不到肺炎的案例。
在上海,截至3月10日,現有本土確診新冠感染病例34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70例,無癥狀感染者比例高達92%。
其實不僅僅是在上海,在其他地方,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也很高。
在青島,根據3月9日的萊西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所通報的數據,自3月4日萊西疫情暴發以來,截至3月9日12時,萊西已報告確診病例233例, 無癥狀感染344例。無癥狀感染者比例高達60%。 3月10日,再增本土確診病例103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221例。
在吉林市,3月9日報新增本地確診病例134例, 無癥狀感染者149例,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也高達53%。 吉林市爆發的疫情,跟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有關,該校齣現瞭聚集性疫情暴發。吉林省省委已免去該校黨委書記張立峰的職務。 3月10日,吉林再增本地確診病例98例,新增本地無癥狀感染者148例。
不過,新冠病毒感染後齣現無癥狀感染者,這並不是一個新鮮事。 自2020年初武漢疫情以來,無癥狀感染者就一直存在。
比如在新疆,從2020年7月15日至8月18日齣現的疫情,總共有826名確診感染者及 238名無癥狀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比例為22%。 在疫情一開始時,無癥狀者比例也高達75%,但是隨著疫情的進展,確診時有癥狀的人數增加,並共有155人從無癥轉有癥,轉化率39.4%。
新疆2020年疫情中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左軸)和纍計確診數(右軸)
比如在大連,從2020年7月22日開始齣現,共有99名新冠確診患者,以及38名無癥狀感染者,在所有確診感染者中, 無癥狀比例為28%。 同樣,疫情一開始時在所有初始診斷為“無癥狀”的感染者中,共有72例無癥轉為有癥,轉化率為65.5%。
大連2020年疫情中的無癥狀感染者比例(左軸)和纍計確診數(右軸)
據國傢衛健委3月11日公布的相關數據,截止3月10日,尚在醫學觀察的無癥狀感染者達3972例(境外輸入1387例)。
目前齣現的高無癥狀比例是否有特殊性?
關鍵要看未來幾天的變化,觀察是否有大量的無癥狀者轉為有癥。
02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無癥狀感染者?上海高達90%多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為什麼目前疫情中無癥狀者非常高的現象,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有這樣一個解讀: “無癥狀感染者增多,一是奧密剋戎變異株的自身特點,造成許多感染者錶現為無癥狀。二是大規模人群免疫接種,人群免疫力增強,無癥狀感染者比例也會上升。“
鄔驚雷主任說到的確實是兩個關鍵點。除瞭這兩個原因,檢測比較及時、感染者年紀比較小、感染者有一定的防護措施也應該都是原因。
奧密剋戎變異: 從全球的疫情看,奧密剋戎變異株雖然傳染性大大增加,但是毒性有所減小,最明顯的錶現是,感染後缺氧的人數比例大大下降,所以盡管全球疫情很嚴重,目前的奧密剋戎疫情並沒有齣現氧氣瓶嚴重斷供的局麵。 癥狀減輕瞭,無癥狀的比例也會增加。
免疫接種率高:在目前各地的疫情中,上海確診感染者中無癥狀比例最高, 在3月9日的新增本土陽性人員中,有4例為確診病例,76例為無癥狀感染者,無癥狀感染者比例高達95%。 這個極高的比例在其他地方都沒有齣現過,可能跟上海的疫苗接種率有關。
截至今年2月15日,上海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的人數已達2242萬人,疫苗接種已覆蓋瞭全市常住人口的95.1%,並且其中已有1063萬人接種瞭加強針 。 在這次疫情中,一個齣現聚集性疫情的中風險區為入境人員隔離酒店,感染者中大多數為防疫工作人員,相信這些人員已都接種瞭加強針。目前的新冠疫苗並不是特異性針對奧密剋戎變異株,所以預防感染的保護率有限,但是香港等地的數據錶明,滅活疫苗對預防癥狀、死亡還是有一定的保護率。對於重點保護人群,通過加強針,特彆是mRNA疫苗加強針,可以獲得更強的免疫保護。
檢測比較及時: 因為嚴防死守的政策,中國的核酸檢測一般比較及時,一些患者在感染之後,還處於病情的潛伏期,就被隔離和檢測齣陽性,一開始也會被報道為無癥狀感染者,之後纔齣現癥狀。所以, 目前疫情的無癥狀比例到底有多高,這還是一個不確定的事,還需要等疫情繼續發酵,看看最後有多少無癥轉為有癥。
感染者年紀比較小: 新冠病毒是一個極度歧視年齡的病毒,對老年人的殺傷力很高,對於年齡較小的人群,感染後癥狀就很輕。奧密剋戎也不例外。在吉林市的疫情中,感染者中有大量的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生,因為年輕,癥狀本來就會輕,如果已經打瞭疫苗,無癥狀比例自然會很高。
感染者有一定的防護措施: 雖然自兩年前疫情初始,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就已經被注意到,但一開始並沒有那麼高的比例。在毒性較弱的變異株到來之前,無癥狀者比例逐漸增加,這可能跟民眾采取的防疫措施有關。在2020年的新疆疫情中,爆發聚集性感染的是當地的服裝加工廠,從新聞報道的照片來看,工作人員在生産過程中也都佩戴著口罩,可以減少病毒的吸入。此次上海防疫酒店齣現疫情,防疫人員應該有防護服這一標配,同樣可以大大減少病毒的感染量。
大傢可能會存在這樣一個疑問:如果奧密剋戎感染後有那麼多的無癥狀感染者,為什麼國外不見報道?
確實,“無癥狀感染者”是中國的一個特色,在大多數國傢,隻要核酸檢測齣陽性,就統稱為“確診”,並不區分“有癥狀”還是“無癥狀”。所以,在韓國、新加坡等國傢,雖然目前疫情非常嚴重,但由於大部份都是無癥狀、輕癥,並不需要醫院乾預治療。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四天報68例感染者,有學生校內隔離時確診。據吉林市衛健委公布的流調數據發現,從3月6日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齣現第一例新冠確診病例起,隨後的四天時間該高校共報告瞭68例新冠感染者,其中20例確診患者,48例無癥狀感染者
03 國內對於無癥狀感染者如何管理?無癥狀感染者也具有傳染性
正是由於新冠病毒感染之後,有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為瞭嚴格控製疫情,2020年武漢纔不得不采取“封城”的極端嚴格的措施。如果都能通過測體溫、查癥狀檢查齣感染者、及時切斷傳染鏈,那還有必要封城嗎?
雖然中國對有癥狀和無癥狀感染者區彆報道,但在管理措施方麵,兩者沒有區彆。
無癥狀感染者在被診斷之後,要求在2小時內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信息係統進行網絡直報,並在2小時內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如後續齣現癥狀,需在24小時內訂正為確診病例。
對於無癥狀感染者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時間,也同樣是14天, 且需要連續兩次采樣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小時,兩次結果都是是陰性,纔可以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集中隔離之後,還需要進行14天的居傢醫學觀察。
因為無癥狀感染者也同樣具有傳染性, 按照國傢有關要求,無癥狀感染者的密接者、次密接者,都需要排查和管控。在防疫措施方麵,不但無癥狀與有癥狀感染者不會被區彆對待,他們的密接者、次密接者,也不會被區彆對待,都要實施嚴格管控。
既然沒啥區彆,為什麼還要分彆上報有癥狀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數字?
核酸檢測是一個非常靈敏的檢測手段,國內的陽性閾值定得較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過度檢測”的風險。
在醫學史上,對於很多疾病,不會僅僅靠一兩個檢測就做齣診斷,有這樣一句金句: “請結閤臨床”。 也就是說,如果隻是某個指標齣問題瞭,如果沒有臨床癥狀,不見得就能對病例確診。
在2020年5月,經過封城之後,武漢疫情結束。從5月14日至6月1日,武漢近990萬人接受核酸檢測,沒有發現確診患者,但檢齣無癥狀感染者300名。這些檢測結果中,不排除有部分屬於假陽性結果,但不可能全都是假陽性。此後的事實已經很清楚,盡管有無癥狀感染者存在,但武漢解封之後,疫情並沒有復發。
因此, 將無癥狀者與有癥狀確診患者區彆報道是閤理的, 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因為無癥狀感染者有傳播病毒的風險,必須進行管控。 但是,如果疫情緩解瞭,沒有必要因為對無癥狀感染的檢齣而驚恐不安。
04 無癥狀感染者那麼多,需不需要恐慌?疫情鬧騰兩年瞭,為何仍有那麼多人習慣性恐慌
對於上海大比例齣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很多人的感覺是: 恐慌!
“無癥狀感染者”這個詞的重點,是感染,但因為常常簡稱“無癥狀者”,讓很多人産生瞭一個印象,以為重點是“無癥狀”,感覺滿城行走的人,盡管沒癥狀,也都是感染者。
這個感覺,是極端錯誤的!
在國外,因為檢測不充分,而且因為已經放鬆對疫情的管控措施,如果感染者還是很多,那麼大街上很多看似沒毛病的人,確實也會是攜帶病毒的感染者。
但是,在中國,尤其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因為核酸檢測很充分,即便有漏網的無癥狀感染者,大街上也不可能有很多行走的病毒攜帶者。
但是因為新冠疫情鬧騰兩年瞭,很多人已經習慣性恐慌。
當疫情開始時,他們恐慌高病死率。
當疫情的防控、治療措施加強,病死率下降,中國自去年1月底之後已經“零死亡”,他們又在恐慌重癥率。
當病毒發生變異,毒力減弱,重癥率減少,他們又開始恐慌“普通型”。在目前中國內地齣現的奧密剋戎疫情中,隻有天津報道過一個重癥患者(為沒有接種疫苗的癌癥患者),並且之後已經緩解。但是,雖然確診病例中大部分是輕癥,也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為普通型,即有肺炎的癥狀。
當疫苗接種率提高,建立瞭不錯的免疫屏障,連普通型、輕癥患者比例都減少瞭,他們又恐慌“無癥狀感染者”。
如果未來感染者都是無癥狀瞭,他們可能還是會恐慌:誰知道會不會有後遺癥?
在疫情剛開始時,因為對病毒的認識非常有限,“恐慌”可能是一種保護。但是, 如果經過兩年多疫情的體驗,我們如今已經有瞭疫苗和藥物,還要像兩年前一樣對疫情恐慌,這似乎纔恰恰是我們需要恐慌的嚴重問題。
病毒在變化,我們接種的疫苗、可用的藥物也在變化。 人類需要戰勝病毒,也需要戰勝自身的恐懼。
有觀察傢指齣,在疫苗接種率大大提高之後,如果95%的感染者都是無癥狀,那麼,高傳染性病毒實際上已經演變成一個理想的“疫苗”,很快可以給幾乎所有人實施加強免疫。
我們不需要對病毒盲目恐懼,不過,我們還是需要謹慎對待病毒,在有疫情的時候,不管病毒毒力如何降低瞭,隻要不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還是應該佩戴口罩,注意保持社交距離。
畢竟,在中國的很多地方,還有很多老年人並未接種疫苗,他們一旦感染,絕對不可能都是無癥狀,也許會重復香港老年人目前所經曆的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