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6:05:29 PM
作者:曉洋
“姨媽神真的好準。”
在豆瓣小組內,信女們自覺為“大姨媽”搭建瞭多座虛擬廟宇。每月那幾天遲遲不來,信女會網絡上拜“姨媽神”,祈求血氣順暢。等到姨媽來訪後,又會發帖誠心還願,給姐妹接血氣。
這邊姨媽廟內祈願香火鼎盛,那邊生理期樹洞大量接收痛經傾訴。
豆瓣“痛經傾訴互助小組”裏,有網友錶示每次外齣5個小時以上都要提前安排,工作後所租的房子離公司不能超過20分鍾的步行距離。被痛經摺磨的12年來,她感到自己“活成瞭月經的奴隸”。
每月拜姨媽真管用嗎?/豆瓣
據統計,如果不考慮懷孕的話,女性一生中可能要經曆400多個月經周期。對於受重度痛經睏擾的女性來說,這意味著一輩子要遭受400多個迴閤的疼痛暴擊。
對於痛經嚴重的女性來說,陪伴她們安度生理期的不是紅糖水和暖寶寶,而是每天一顆的避孕藥。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顔惠亞(Sophia Yen)更揚言“除非你想懷孕,否則月經可以是選項”。
你感受過月經的睏擾嗎?生理期難道隻能一直忍著嗎?如果有一個月經暫停鍵,你會按下去嗎?
每天吃一顆卸下痛經的重擔
小靖,95後。從大四開始,她曾兩次因痛經去看醫生,其中一次候診時她痛到躺在醫院地闆上打滾。她說:“如果我夠力氣,很可能就爬到窗邊跳下去瞭。”醫生當場打瞭一支止痛針,她纔緩過來。
小靖後來纔知道那一針是解痙類藥物,僅可暫時緩解疼痛,若長期使用會影響肝髒功能。可是,痛經每個月都來一遭,還能怎麼緩解?懷著“生理期無痛”的美好願望,小靖踏上瞭醫藥自學之旅。
知乎、果殼和丁香醫生裏跟痛經相關的帖子,小靖幾乎都認真研究瞭一遍。跟許多年輕女性一樣,她的痛經屬於原發性痛經,與子宮內前列腺激素分泌增加和血管收縮有關。
《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顯示,調查對象裏原發性痛經的發生率為77.1%,其中66.3%為中重度痛經。常見癥狀包括小腹疼痛、腰痛和虛弱乏力等。
針對這類痛經,不少女性會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例如布洛芬),從而在生理期前抑製前列腺素的分泌。小靖試過吃止痛藥,隻是效果並不理想。
這時候,紅糖水是不夠的。
最後,小靖把希望寄托在短效口服避孕藥上。除瞭不容置疑的避孕效果外,避孕藥可抑製排卵,減輕痛經和經前綜閤徵,如浮腫、痙攣痛、乳腺痛等。停藥後一周內,可模仿月經造訪的情景,産生規律的撤退性齣血,且減少齣血量。
一次看門診時,小靖順便問瞭醫生的意見,醫生的迴復是“可以吃”。對比多種常見避孕藥的副作用後,她從藥房買瞭一盒“優思明(Yasmin)”,每天吃一顆,一個月內連服21天,接著停藥7天。為瞭提醒自己按時吃藥,她會把藥片放在工位的水杯旁。
停藥後的三四天,小靖感到腹脹,有少量齣血的“假月經”。曾經要死要活的經痛不翼而飛,生理期重擔也一下子卸掉瞭。
剛開始吃避孕藥,會容易忘記。/視覺中國
經大規模研究顯示,避孕藥能降低一些婦科腫瘤的發病風險,減少乳腺囊腫的發生。部分避孕藥可用於治療雄激素過多癥,改善中輕度痤瘡。小靖身邊的朋友就有看中這個副作用、想用避孕藥來控油治痘的。
年輕女性最關注的,是服用避孕藥後會否影響生育。研究發現,不連續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排卵恢復略顯延遲,但最終妊娠率是一緻的。大樣本研究顯示,懷孕前意外攝入避孕藥,並不會增加先天畸形發生率。
不過,服用避孕藥的作用不全是有利的。它不僅可能産生惡心、頭痛、情緒改變等副作用,而且會使靜脈血栓風險增加2倍至4倍。至於是否增加乳腺癌風險,研究結果依然存在矛盾。
服藥半年左右,小靖産生沒有原因的情緒低落。從網友的經驗分享中,她明白這是口服避孕藥的副作用之一。她繼續服藥一段時間,直到身體完全適應,心情纔逐漸恢復平常。除瞭情緒波動,另一個副作用是皮膚持續乾燥,小靖的臉從普通乾皮變成“沙漠大乾皮”。
無論是假月經還是膚質變化,小靖認為都比痛到打滾更可接受。為瞭緩解痛經,她已吃瞭4年的短效避孕藥。
月經,季經,年經可能是一個“選項”?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文章曾指齣,一百多年前的女性一生要經曆約160次月經。到瞭當代社會,女性一生的月經次數可能多達400次。其中原因在於過去女性發育較晚,生兒育女較多,而懷孕加上哺乳期會有10多個月至兩三年不來月經。
月經周期好比女性身體為孕育新生命所做的反復演習。既然現代女性一生不用生八九個孩子,那麼,月經是否非得要月月來,甚至月經還有必要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年批準瞭季經藥和年經藥,允許醫生利用避孕方式減輕育齡婦女每月大量失血的身體負擔。
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係(NHS)旗下的性與繁殖健康委員會(FSRH)在2019年更新瞭他們的指南,提供連續服用短效避孕藥的替代方案,包括連續服藥63天停7天或者21天停4天。
短效避孕藥已更新到第三代。/視覺中國
早在20多年前,巴西生殖專傢Elsimar Coutinho 和Sheldon J Segal發錶《月經不再有用瞭嗎?》一書,認為“反復齣現的月經是一種不必要的掉血”。
近年來,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副教授顔惠亞(Sophia Yen)更是主張前衛的“選擇性經期”,告訴現代女性“除非你想懷孕,否則月經可以是選項”。
在顔惠亞的眼中,口服避孕藥不僅是醫生處方給痛經患者的藥物,而且是女性把握個人生活的命門。她常把控製月經頻率類比作“戴近視眼鏡”,用科學的方式解決問題。
在TED的演講中,顔惠亞分享瞭自己關於月經的痛心迴憶。她當時正參加麻省理工生物化學期末考,突然“大姨媽”來訪。她萬分糾結到底要先去洗手間,還是先考完試。
顔惠亞分享月經對女性學習的影響。/TED
不少人擔心長期服用避孕藥會導緻不孕,顔惠亞就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服對方。等到事業進入穩定期後,她停掉服用瞭15年的避孕藥,趕在35歲前懷孕生子。
現在她已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大女兒剛步入青春期。這位高成就追求的媽媽計劃用避孕藥幫女兒“打造一個沒有月經負擔的青少年時代”。她不希望女兒重蹈自己的覆轍,在考試、上台演講或從事體育運動時要為月經而分神。
如今,顔惠亞把醫學生的應考利器,推薦給更多想要控製月經的女性。2016年,她在美國創立瞭一傢女性健康品牌,嘗試根據用戶年齡、BMI、身體狀況等,量身打造少副作用的避孕藥方案,使月經變成“每月、每季、半年,甚至一年一次”。
給你一個月經暫停鍵你想按下去嗎?
每月躺在床上求“大姨媽”高抬貴手,祈禱痛經速速離開。這時候,可能不少人追問過這種日子啥時候是個頭。如今,現代醫藥手段將一個月經暫停鍵放在麵前,你會想按下去嗎?
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時,美娜正遭受生理期和感冒的雙重夾擊,不得不請病假在傢。她常備紅糖和益母草生理期貼,因為經期裏她總是腰疼,隻要忍不住喝瞭冰的就會腹痛。一次全傢去泡溫泉,唯獨美娜來月經去不瞭。
盡管如此,美娜依然不想抑製月經的頻率。“我怕副作用。以前上高中有同學為瞭考試就吃藥調節,試一兩次之後就不太規律。想到月經來一次少一次,又會突然覺得月經不是那麼‘壞’。” 美娜解釋道。
盡管口服避孕藥已使用超過半個世紀,但近年來科學傢纔開始意識到服用避孕藥可能改變女性大腦。由於閤成激素技術的影響,較早期的避孕藥往往含有雄性激素,而更新的藥則含有抗雄激素。
奧地利認知神經科學傢比琳達・普勒策爾(Belinda Pletzer)在2015年發錶的論文裏,將含雄性激素和抗雄激素避孕藥區分開來做實驗,並對比服用與未服用藥物的女性大腦。
與未服用激素的女性相比,服用含雄性激素避孕藥的女性大腦某些區域會呈男性化,例如更擅長思考空間問題。而服用含抗雄激素避孕藥的女性則變得擅長識彆人臉,具有微妙的女性化效果。長遠來說,這些藥物對大腦所産生的影響,目前還待研究。
比琳達・普勒策爾(左)發現避孕藥會影響女性大腦。/ Andreas Kolarik
今年初,小靖開始鬆開控製月經的手,暫停服用避孕藥。她的主要理由不是捨不得月經或潛在副作用,而是“性價比不高”。
以她之前服用的優思明為例,一個月的藥費得要花130元左右。過去幾年的“雙十一”,她都會囤避孕藥,平均每盒通常能便宜20元。“避孕藥的主要作用是避孕,我隻是利用它的附加效果。每個月花這麼一筆錢,感覺並不劃算。”她說道。
停藥的3個月裏,小靖還在觀察身體激素的恢復情況,如果以後的生理期不太痛,她不打算繼續吃藥。
她說:“避孕藥隻是一種藥物,就像胃痛吃胃藥,痛經就吃相應的藥。如果沒有痛經,我是一定不會吃(避孕藥)的。來月經是自然而然的,讓自己活得快樂沒負擔也是自然而然的。”
畢竟,短效避孕藥隻是多一個選擇,是否服用得自己判斷。
參考文章
[1] 女同胞們,這次我們也許真的能告彆月經瞭!丨果殼
[2] 紅顔還是禍水――由Lybrel等控製月經引發的思考丨醫學與哲學
[3] 曾提高女性工資地位,避孕藥為何受冷落丨科學探奇
[4] 女大學生原發性痛經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丨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5] 關掉“大姨媽” 選擇性經期行不行?丨
[6] No One Has to Get Their Period Anymore丨The Atlantic[7] Making Periods Optional丨TEDxBerke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