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20:24 AM
一、秦以後又一個儒傢、道傢和法傢共存的時代
春鞦以來的諸子百傢,在不同朝代有著此起彼伏的不同錶現。
秦始皇一統華夏並“焚書坑儒”後,法傢思想成瞭正統。
漢代文、景二帝很清楚地知道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於是廢秦法而以道傢無為而治,國傢修生養息,迅速富強。漢武帝雄纔大略,需要對外用兵,對內樹立絕對權威,因此啓用瞭經董仲舒變革後所謂天人感應的儒傢,於是,儒傢思想在漢代獨大。
雖然漢代時儒傢獨大,但是道傢和法傢思想也很興盛,隻是很多都披著儒傢的外衣,漢武帝本人就是外儒內法的最大法傢。漢末三國時的諸葛亮,則是外儒內道,錶麵是儒傢人士,其核心卻是道傢。
魏晉時期,源齣道傢的玄學開始興盛,而玄學的公然興盛,意味著人們不再受儒傢一傢之言的約束,各類思想又得以重歸社會,這時名士輩齣,隨著這些名士們進入廟堂,就使得朝廷之上齣現瞭儒傢、道傢、法傢和陰陽傢共存的局麵。
這樣多傢思想的共存,又使得一批名士們對儒傢、道傢、法傢兼容並收,三位一體,並將所學思想運用到拯救國傢危難之中。
其中代錶人物,就是溫嶠。
二、為撥亂反正而齣世的道傢人士
溫嶠是太原人,齣自太原溫氏。太原溫氏的地位雖然不能和琅琊王氏,潁川庾氏、太原王氏、陳郡謝氏這樣的一流高門相提並論,卻也和這幾個大姓有姻親關係,因此也算得上豪門大戶。
溫嶠長得很俊美,而且口纔非常好,情商也高,“風儀秀整,美於談論,見者皆愛悅之。”後來通過舉薦秀纔,成瞭上黨潞縣的縣令。
溫嶠是“聞雞起舞”第二主角劉琨的姨侄,劉琨的妻子是溫嶠的從母。有瞭這層關係,劉琨擔任平北將軍,並州刺史時,溫嶠做瞭他的參軍。劉琨與強敵匈奴劉聰和羯人石勒作戰時,多得益於溫嶠的齣謀劃策。
西晉洛陽和長安先後淪陷,兩任皇帝都被匈奴人俘獲後,劉琨看好江東的司馬睿,因此對溫嶠說:“今晉祚雖衰,天命未改,吾欲立功河朔,使卿延譽江南,子其行乎?”
劉琨看好司馬睿,因此他要將溫嶠做為司馬睿身邊的一個旗子,他在外立功,溫嶠在司馬睿身邊輔佐,對雙方都有好處。但此時,晉朝在長江以北的河山大部分都已經淪為敵手,劉琨所處的並州已經成為孤島,需要溫嶠闖過石勒的敵占區突圍下江南。
溫嶠對劉琨說:“我雖然沒有管仲張良的纔華,但是你有齊桓公晉文公的誌嚮,我就義不容辭。”
溫嶠要走,受到瞭他母親的阻攔,他的母親齣身太原崔氏,也是名門望族,臨走前,他的母親拉著他的衣袖不讓走,他扯斷衣袖而去。
此時的溫嶠以道傢人士管仲和張良為榜樣,在國傢危難之際毅然齣世,體現齣道傢人士撥亂反正的風範。
三、隨性而有原則的智慧
溫嶠拿著劉琨的《勸進錶》闖過重重關卡到瞭江東。
溫嶠到江東見瞭司馬睿,他的口纔就震驚四座,令“舉朝屬目”,受到司馬睿的特彆器重,也和王導、周��、謝鯤、庾亮、桓彝等一乾名臣成為朋友。
溫嶠手上的《勸進錶》是送給司馬睿的大禮,他代錶瞭並州、幽州大批漢、鮮卑、烏桓等一乾文武官員的態度,使得司馬睿登基成為東晉皇帝有瞭天時地利人和的支持。
司馬睿對溫嶠非常信任,他登基後,讓溫嶠擔任太子司馬紹的中庶子,這是太子的參謀,也是未來太子組閣的班底。溫嶠和太子相處非常好,而且他提齣的意見,都能讓太子接受,這是溫嶠高情商和高水平口纔的結果。
太子要大搞基礎建設,要在西池修建觀池樓,溫嶠反對,建議太子節儉,應該把錢花在農業和軍事上,太子接納瞭;太子喜歡玩騎馬射箭,溫嶠提意見說不要貪圖享樂,要著眼於萬代江山,太子又接納瞭。
後來大將軍王敦在武昌叛亂,兵勢洶洶,一路乘勝而來,太子一腔熱血,要親自帶兵徵戰沙場,被溫嶠攔住:“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你一個太子,乃是皇帝接班人,為何以身輕天下?”並抽齣身上寶劍將太子手中馬繮割斷,太子終於清醒瞭。
溫嶠口中“善戰者不怒,善勝者不武”之語來源於老子《道德經》的“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因此,溫嶠此時的錶現又是一個道傢人士。
太子司馬紹的大舅哥名叫庾亮,齣生潁川庾氏,是晉朝的高門大戶,庾亮是不太好打交道的人,此人非常看重禮節,可是溫嶠卻和他處得很好。溫嶠還喜歡賭博,輸瞭又沒錢給人,最後總是庾亮齣錢把他贖齣來。
溫嶠隨性和不顧常理的做派,也正是魏晉時期玄學傢的道傢風範。
四、倡導儒傢忠孝大義的儒傢人
王敦的勢力強悍,最終打進瞭建康,但是他一時還不敢廢黜司馬睿,因此學起瞭司馬睿爺爺的二哥司馬昭,成瞭權臣。
王敦意圖是先斷掉太子司馬紹即位的可能,因此在一次大會百官時,突然對溫嶠說:“太子能有什麼德?”這句話的潛台詞,就是要廢黜太子。
王敦突然一問,將滿朝文武嚇住瞭,誰都知道王敦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太子被廢,後果必定是死。
溫嶠則不慌不忙,從容地說:“太子品德高,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而且還很孝順。”王敦一時無話可說。
司馬氏創立的晉朝,提倡以儒傢孝治國,此時的溫嶠,成瞭一位儒傢人士。
司馬紹即位,也就是晉明帝,讓溫嶠擔任中書令和侍中。但是王敦將溫嶠任命為自己的左司馬,讓溫嶠為自己工作,可以隨時掌控溫嶠。
溫嶠初始並沒有將王敦看成敵人,他看到王敦專權,還專門進行瞭勸說:
昔帝舜服事唐堯,伯禹竭身虞庭,文王雖盛,臣節不愆……願思舜、禹、文王服事之勤,惟公旦吐握之事,則天下幸甚。
溫嶠以儒傢推崇的唐堯舜禹和周公來啓發王敦,儼然又是一位儒傢人士。
可惜,溫嶠苦口婆心之說,王敦並不理睬。而溫嶠“知其終不悟”後,下決心要除掉王敦。
溫嶠開始對王敦錶現齣誠心誠意,而且還和王敦的信任的謀士錢鳳拉好關係,逢人就誇奬錢鳳。
負責京畿地區管理的丹陽尹職位空缺,溫嶠施展“欲擒故縱”之計,他假意推薦錢鳳,結果王敦偏偏用瞭他。
溫嶠擔任丹陽尹就得以離開王敦,他到建康組織人馬討伐王敦,終於將王敦鏟除。
王敦被滅後,有人要求徹底鏟除王敦黨羽,若真如此行事,將造成又一輪自相殘殺,隻能削弱國傢實力,溫嶠要求明帝寬厚待人,纔使得東晉沒有齣現內部殺伐之事。
晉明帝司馬紹死後,溫嶠又輔佐晉成帝司馬衍,司馬衍稱帝時纔4歲,因此司馬紹死時任命瞭7個顧命大臣,溫嶠是其中之一,可是顧命的實權卻掌握在王導和庾亮手中。
庾亮和溫嶠關係很好,可是和其他大臣們的關係卻很緊張,他四處樹敵,尤其對在外帶兵的武將們看不順眼,認為他們都要造反,於是對他們多有牽製,使得這些武將們很憤怒,有滅王敦大功的冠軍將軍蘇峻最先反叛。
蘇峻反叛後,庾亮卻找不到人平叛,他不得不逃跑。唯一可以平息蘇峻反叛的,隻有荊州刺史陶侃。
但是陶侃和庾亮的矛盾很深,因此讓陶侃起來平叛的難度非常大。
此時的溫嶠又成瞭儒傢中人,他對陶侃曉以春鞦大義:
成敗之由,將在於此……僕與仁公當如常山之蛇,首尾相衛……望仁公悉眾見救,況社稷之難……假令此州不守……將來之危乃當甚於此州之今日也……公進當為大晉之忠臣……
在曉以大義之外,溫嶠還承諾以陶侃為盟主。
在溫嶠的感召之下,陶侃終於率大軍參與平叛。
雖然陶侃終於齣兵,但是他對庾亮依然痛恨,朝中也有人認為蘇峻的叛亂是庾亮一手造成,因此要求陶侃殺庾亮。
庾亮驚恐萬狀之計,還是溫嶠齣麵協調兩人的關係,使得兩人終於和解。
平蘇峻的戰事進行到關鍵時刻,軍中缺糧,於是溫嶠設立行廟,設祭壇祭奠皇天後土祖宗之靈,他親自讀祭文。溫嶠的祭文讀得“聲氣激揚,流涕覆麵”,感動得三軍將士們勇氣倍增,個個奮勇,一鼓作氣破瞭蘇峻。
溫嶠如此,乃是典型儒傢人士的做派。
五、法傢和道傢的交替
蘇峻的部下有在平叛中期歸順的,在蘇峻之叛被平息後,以道傢無為而治的王導要對這些人進行褒奬。這時,溫嶠又成瞭法傢人士,他認為,這些人參與叛亂,本就是大罪,雖然中途醒悟,但“未足以補前失。全其首領,為幸已過,何可復寵授哉!”意思是功是功,過是過,功不能抵過。
溫嶠被封“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可謂位極人臣,朝廷希望溫嶠擔任輔政大臣,可是溫嶠又成瞭“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道傢人士,他迴到瞭封地武昌。
可惜溫嶠由於拔牙而引起中風,迴到武昌不到10天就去世瞭,享年42歲。
六、儒、法、道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藏
隨著社會的發展,儒、法、道智慧越來越相互融閤,無法分離,這三種思想的結閤,也越來越體現到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溫嶠身上體現的儒、法、道智慧,是中華民族的思想寶庫,不僅能在亂世匡扶社稷,救國危難,在和平時代,同樣可以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