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 logo



2015年11月 台北市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 趣味新聞網


2015年11月 台北市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發表日期 None



     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2015年11月,台北市,細雨霏霏,我去赴宴。是一場既喜悅又悲傷的午宴。邀宴的主人是黃教授,她退休前曾任教東吳大學經濟係,邀宴的理由是想讓我跟她遠從天津來台的姪孫見麵。說得更正確一點,是她去世四十年的 .....


    2015年11月,台北市,細雨霏霏,我去赴宴。是一場既喜悅又悲傷的午宴。

    邀宴的主人是黃教授,她退休前曾任教東吳大學經濟係,邀宴的理由是想讓我跟她遠從天津來台的姪孫見麵。說得更正確一點,是她去世四十年的亡夫的姪孫。

    說是「姪孫」輩,其實年紀也隻差五歲。至於「黃教授」,也是「官方說法」,我們其實是1958年一同進入大學的同學,後來,一起做瞭助教,並且住在同一間寢室裏,所以一直叫她「小寶」。如今,見瞭麵,也照樣喊她「小寶」。這一喊已經喊瞭57年,以後,隻要活著,想必也會照這個喊法喊下去。

    宴席設在紅豆食府,是一傢好餐廳,菜做得素雅傢常而又美味,遠方的客人叫杜競武,他是我老友杜奎英的大哥杜荀若的孫子,老友逝世已四十年,他前來拜望杜奎英的妻子黃教授。他叫黃教授為叔祖母,我好像也順便升瞭格。至於他要求見我一麵,是因為──照他說──讀瞭我寫他三老爺(杜公)那篇〈半局〉(「三老爺」是我的翻譯,其實是指「三爺爺」,但正確的原文卻是「老爺」,有些地方語言中,「老」指「麼」,排行老麼,則稱「老叔」或「老爺」),深為其中活靈活現的描述感動。

    「活靈活現?哈!」我笑起來,「你見過你三老爺嗎?你哪一年生的呀?就算見過,你能記得嗎?」

    他也笑起來。

    「理論上見過,」他說,「我1946齣生,那時候三老爺住我們傢,他一定見過我,我卻不記得他……他的行事風格嘛,其實我都是聽傢裏人說的……。」

    也許DNA是有道理的,他說話的聲口和神采也和當年杜公有那麼一分神似。但也許是少年時候因有台灣背景,受過許多痛苦摺磨,也或許是因為他比當年的杜公年紀大,他看來比較約斂自製,沒有杜公那種飛揚跋扈。但已足以令我在席間悄然一思故人一神傷瞭。

    印尼有個島,島民有個奇怪的風俗,那就是在人死後幾年,又把死人從地底下一再刨齣來,打扮一番,盛裝遊街。他們不覺如此做唐突瞭死者,隻覺得應該讓大傢能有機會,具體地再一次看見朝思暮想的那人。

    我在報上看見圖片,心裏雖然不以為然,天哪!那要多花多少錢呀?世界如此貧薄,資源如此不夠用,厚葬怎麼說都該算一項罪惡。我怎麼知道那是厚葬呢?因為推算起來屍身要保持得那麼完整,而且又要維護得如此栩栩如生,一定是錢堆齣來的。但是,看見圖片上那死者整齊的衣服、宛然的麵目,以及陪行寡婦的哀戚和眉目間的不捨,仍不禁大為動容──雖然我與那人素昧平生。啊!人類是多麼想、多麼想挽迴那些遠行的故人啊!我們是多麼想再見一眼那些精彩的朋友啊!

    我此刻坐在雅緻的餐廳裏,跟五十多年前的老友的姪孫見麵,彼此為的不就是想靠著反覆的陳述來重睹逝者的音容嗎?

    曾經,身處兩岸的我們隔著那麼黛藍那麼憂愁的海峽、那麼綿延的山和那麼起伏的丘陵,以及那麼復雜的仇恨──然而,他輾轉看到瞭我的文字書寫,他覺得這其間有一份起死者於地下,生亡魂於眼前的魅力。我的一篇悼念,居然能令「生不能親其謦欬,死不及睹其遺容」的那位隔海姪孫,要從遠方前來嚮我緻一聲謝。我一生所得到的稿費加版稅加奬章和奬金,都不及那老姪孫的俯首垂眉的一聲深謝啊!

    幾天後,他迴去瞭,山長水遠,也不知哪一天纔會再見麵。人跟人,大概隨時都在告彆,而事跟事,也隨時都在變化──政局會變,恩仇會變,財富的走嚮會變,人心的嚮背會變。而這其間,我們跟歲月告彆,跟伴侶告彆,甚至跟自己曾經擁有過的體力和智力告彆……

    然而,我不知道「書寫」這件事竟可以如此恆久,雖然「壞壁無由見舊題」,如果兵燹之餘,所有圖書館都燒成灰燼,則一切的書寫隻好還原為灰塵(啊!原來人類肉身的「塵歸塵,土歸土」的悲哀法則,也可能齣現在文學或藝術品上)。但在此之前,這篇文章,它至少已活瞭三十九年半,讓遠方復遠方的族人,可以在青壯之年及時瞭解一段精彩的傢人史,呼吸到故舊庭園中蘭桂的芬芳。

    後記:1975年,8月,四十年前,我的朋友杜奎英謝世,我當時人在美國,不及送他最後一程。隔年我寫瞭一篇〈半局〉悼念他,刊於《中華日報》。不意近四十年之後,有一位朋友跨海而來,嚮我殷殷緻謝。

    (人間)

分享鏈接



看最新新聞就到趣味新聞網
quweinews.com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tag

相关新聞

台南漫遊食光(下)

台南漫遊食光(下)

   還有一個繼承外婆米糕手藝的鮮肉男,下午兩點用腳踏車載一桶木箱裝的白米糕,停在文學館跟孔廟的人行道上,有時兩個小時內就賣完,一溜煙地消失瞭。以及在友愛街遇到一颱改裝的三輪車,賣現炸臭豆腐,也是排隊美食。這些都不會列在遊颱南必吃的800傢指南裏,所以颱南人賣東西是賣自己的驕傲,不為賺大錢,那些個獨傢祕方美食得自己追、或是巧相遇,吃到的人還可以在臉書上大吹特吹,「終於吃到瞭傳說中的XX瞭」!◆年輕人心心嚮農哪個城市還留著這樣讓人追著、等著、盼著的流動美食呢?隻能說颱南人,你真敢。敢,是我要註解颱南的第.......


如果張愛玲

如果張愛玲

   如果猛火還有餘燼/餘燼將散聚一幅枯山水/許是雪景,那人落落穿行去/不辨清白,不辨川壑 窄長中國,無橋無塔/也無旗幟垂落/包裹被熱風破開的振臂/飛廉戰鬥著窮奇 有人吃德賽,有人吃主義/你吃臭豆腐玉米麵糊糊/紅樓虛構瞭赤都/你不虛構廢姓外骨 仍有遊行隊列,你仍第一次/碰觸那溫溼的戰馬的臉/那分明是尼采的血/你們認作飼馬草上的露 如果死者還在/你們將用隱語交易一迴:/這妙皴的奇嶺你袖去/這凍凝的小河我帶走。六年前,大概是五四運動九十週年後的一個悶熱的晚上,我在遠離北京的一個香港的島嶼上如常讀書,讀罷止.......


張愛玲遺稿》愛憎錶:最怕死

張愛玲遺稿》愛憎錶:最怕死

   編按:張愛玲一九三七年高中畢業時,在聖瑪利亞女校校刊《鳳藻》填過一個名為「學生活動紀錄,關於高三」調查欄,就「最喜歡吃、最喜歡、最怕……」等六個項目各以一句話作答,「最怕死」即張的其中一項答案。竟到瞭五十餘年後,為瞭解釋那個調查欄,纔催生齣終究還是未能完成的〈愛憎錶〉遺稿。女傭撤去碗筷,泡瞭一杯杯清茶來,又端上一大碗水果,堆得高高的,擱在皮麵鑲銅邊的方桌中央。我母親和姑姑新近遊玄武湖,在南京夫子廟買的仿宋大碗,紫紅磁上噴射著淡藍夾白的大風暴前朝日的光芒。她翻箱子找齣來一套六角小碗用做洗手碗,外麵.......


忘歸洞及其他

忘歸洞及其他

   天上一日,人間一年,日本紀州五日,颱灣多長?前去紀州忘歸洞泡湯也許就知道。我生長在「颱灣最大的湖」,澎湖,從小愛海。前往紀州浦島飯店要坐烏龜造型的小船,我喜歡。旅館房間麵海,我更喜歡。最有名的忘歸洞溫泉可以望嚮欄杆外的太平洋,我超喜歡。一日黃昏我跟妻子去泡忘歸洞的男湯和女湯,我自己目睹一波海浪濺進泉水。海水的冷冽遇上溫泉的熱氣,不知産生什麼微妙的化學變化?是那一波海浪覺得溫暖?還是一池熱湯喊爽?我倒認為溫泉的「熱」情抵擋瞭大阪灣的驚濤駭浪。在恣意享受人間能得幾迴聞的波濤聲時,我默默對太平洋說,溫.......


獻給母親和她那一代人

   袁瓊瓊是颱灣外省第二代女作傢中的佼佼者。她筆下的眷村記憶,在眷村小說常有的特質之外,還帶有瞭更多的個人風格與特色。比如對大時代中小人物掙紮求生的人文關懷,對溫暖感傷的眷村傢園生活的追憶,以及她作為女作傢對女性生存處境的關注等等。這些方麵的疊加,使得《今生緣》成為一部具有多重意蘊的小說,亦成就瞭袁瓊瓊獨特的眷村書寫。在《今生緣》序言中,袁瓊瓊說自己寫《今生緣》,「是我想獻給我母親和她那一代人的一本書」。這是她寫作《今生緣》的初衷,她也的確以自己的文學筆觸勾勒齣那個大時代的斷麵,道齣瞭「外省第一代」.......




一篇四十年前的文章

《馬森文集》將麵世 老友話當年


前一篇新聞
一筆字成招牌 星雲全球同步開展
后一篇新聞
一級秘密嗑臭豆腐作嘔 來台募新兵 5天嘗遍台灣味





© 2024 - quwei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 - quweinews.com. 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