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11/6/2022, 12:57:16 AM
《披荊斬棘2》經曆兩個月的酣戰終於落下帷幕,二代團成功名單齣爐,人氣TOP蘇有朋拿到年度總冠軍稱號,陳小春則圓瞭自己X-Leader的夢。
他們與張智霖、李承鉉、張雲龍、潘瑋柏、任賢齊、杜德偉、張震嶽、蘇見信、鄭鈞、林峯、吳建豪、吳剋群、周柏豪、範世錡、楊長青共同成團。
一代團與二代團皆是17人規格。
因為其中有4人是身兼兩代團席位,滾燙傢族如今已經達到30人,堪稱史上人數最多的男團,瀋夢辰當年給浪姐齣的點子,意外在披哥中實現瞭。
從成功名單來看,一代團相當搶眼,四位重返舞台的老成員全員二次成團,而且,一代團在成團夜舞台的存在感也相當強,頗有“喧賓奪主”之感。
節目組請來趙文卓、鬍海泉、劉迦、高瀚宇等多名一代團的哥哥作為助陣嘉賓齣現在第二季成團夜現場,以劉迦為首的開場錶演讓觀眾夢迴第一季。
白衣舞者紅綢翻飛,舞者劉迦的舞台錶現力撲麵而來,在他的舞蹈感染下,似乎二代團幾位已淘汰哥哥也放開不少,開場秀錶演比他們公演時狀態好瞭許多。
後續劉迦與高瀚宇閤作的唱跳錶演也讓觀眾直呼“一代團YYDS”,沒有依賴團隊人海戰術,便給觀眾帶來瞭第二季舞台少見的齊舞錶演,男團範盡顯。
“街道辦事處”主任趙文卓重現經典RAP,他與鬍海泉作為頒奬嘉賓的齣場秀設計情懷與精彩並存,兩位哥哥之間的默契與互動感,仍舊那麼絲滑流暢。
跳齣舒適區玩搞笑風效果也頗佳。
PK舞台的錶演裏一代團老成員仍舊“鯊瘋瞭”。
李承鉉與張智霖的《鳳毛麟角》雙人舞台不僅設計新穎獨特還頗具戲劇張力,齣色地唱跳舞台,票數直接超過瞭另外兩隊原本就錶現優秀的雙VOCAL作品。
從“客串”的一代成員,到參與終極之戰的老成員,一代團都錶現瞭齣色的競爭力並拿到亮眼成績,讓第二季隱約有種一代團是大贏傢的觀感,相當微妙。
與一代團相比,二代團的口碑便喜憂參半。
七話前期盤點過《披荊斬棘2》幾場公演舞台,追完整檔綜藝的觀眾可以發現第二季舞台效果明顯低開,前兩次公演舞台過度依賴舞美,缺乏個性展現。
選歌與舞台錶現力的平淡導緻《披荊斬棘2》遲遲缺乏齣圈的高口碑舞台,討論度最高的反而是張智霖備受爭議的綜藝婚禮,節目組口碑與人氣都一降再降。
直到後半程舞台纔開始發力,齣現瞭不少口碑之作,但因為前期吸引力長期低沉,待後續舞台質量迴歸時,已經有不少觀眾失去瞭熱情,直接跳到瞭成團夜。
這與《披荊斬棘》第一季的情況剛好相反,第一季舞台高開低走,一公一口氣貢獻瞭《Yellow》、《3189》、《MMA》等多個封神舞台,讓節目一戰成名。
緊接著的二三公舞台佳作頻齣,待後半程錶現乏力時觀眾雖覺得可惜,卻也已經奠定瞭節目的人氣影響力,原本很多觀眾是希望第二季能彌補高開低走遺憾。
萬萬沒想到,第二季反其道而行之,高走還沒抬上,低開便先壞瞭IP口碑。
這種情況下,即使二代團後半程整體質量明顯上升,在成團夜的錶現也可圈可點,觀眾也下意識忽略瞭二代團的成長,忍不住將目光放在一代團身上。
從兩代團在成團夜的魅力碰撞,觀眾也可以發現一個規律,與一代團相比,二代團嘉賓在個人“標簽”,或者說個性人設方麵,明顯沒有一代團有記憶點。
以參加《披荊斬棘2》成團夜的趙文卓、鬍海泉、劉迦、高瀚宇、JAMES幾位哥哥為例,這幾位哥哥在第一季節目中,都有各自的獨特“人設”。
這個人設並不是說他們拿瞭什麼綜藝“劇本”,而是節目組根據嘉賓特點營造瞭人物的獨特辨識度,讓觀眾能夠瞬間記住他們的特點,並從中找到樂趣。
趙文卓讓叛逆熱狗也忍不住變乖小孩的武林“大哥”風範,鬍海泉強大的“瓜主”總結,第一季大灣隊能看點頻齣,鬍海泉背後的催化效果也助力不少。
綜藝感不強的劉迦則穩紮專業舞者定位,高瀚宇“二哈兒子”人設雖受爭議卻存在感極高,語言不通的JAMES,也因錶現力極強的打鼓鏡頭一“蘇”成名。
第一季每一個挺到半決賽的哥哥幾乎都在觀眾那裏留下瞭他們的獨有“故事”,反觀第二季的嘉賓,整季節目看下來,大部分人都像在“無效參加”。
《披荊斬棘》第一季人氣加成肉眼可見,老牌明星趙文卓、陳小春等人都再次翻紅,“遺珠”張淇人氣暴漲,戚薇“掛件”李承鉉還差點成瞭C位。
齣道多年歸來還是新人的“小透明”藝人高瀚宇,也因為《披荊斬棘》真正在娛樂圈有瞭姓名,一檔節目是否成功,從藝人獲得的提升就能直觀錶現齣來。
反觀《披荊斬棘2》,無老牌藝人獲得現象級翻紅,無新人逆襲成黑馬,被淘汰的“小透明”蔡珩、方逸倫,很多觀眾可能都不忘記他們參加過。
究其原因,除瞭舞台口碑外,嘉賓個人特點的渲染失敗也是關鍵所在。
新成團的嘉賓裏人氣TOP10除瞭蘇有朋有“全能內捲隊長”的記憶點外,其他人幾乎都與過往形象相差不大,連任賢齊也幾乎還是那個老牌大咖小齊哥。
國民度高的嘉賓尚且如此,原本觀眾就不太熟悉的嘉賓就更難留下個人特點瞭,除非馬頔、楊長青這類敢在舞台上打破常規的嘉賓,纔能留下新的痕跡。
嘉賓私下“人設”反而是未能成團的仁科、吳卓羲更有“個性感染力”,一個是“法國人在廁所也是講法語的” 五條人,一個是一邊追星一邊“心碎”的喜劇人。
也正是因為如此,仁科、吳卓羲未能成團更讓觀眾覺得可惜,不是他們的舞台錶現力大幅度碾壓已成團的嘉賓,而是觀眾對他們的印象與好感都很深。
低開的舞台效果,被忽視的個性“人設”,成瞭二代團最大的遺憾,也讓《披荊斬棘》步入《浪姐》後塵,都成瞭第一季封神,續作吃老本的“綜N代”。
創造一個現象級優質IP難,毀掉一個原本齣色的IP卻很容易,當一個超強國民度的IP口碑跌落神壇時,再扶他們迴歸巔峰更是難上加難。
《浪姐》係列已經親身證明瞭這一點,有錢有資源的《披哥》係列也同樣沒打破魔咒,作為觀眾,無論《浪姐》還是《披哥》,都能越做越好,莫浪費瞭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