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6:38:39 AM
近日,上海金山區齣台一攬子人纔新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盛邀”各類人纔,到“上海灣區”創業、工作、生活。其中,還特彆推齣瞭“人纔迴流”的專項政策,“召喚”金山本土青年大量迴到傢鄉擇業創業。
地處上海遠郊的金山區,曾經長期存在“引纔難、留人難”的睏境。但近年來,隨著地區的快速發展,“人纔迴流”逐漸形成趨勢。四年前,當地山陽鎮還率先啓動“人纔迴流計劃”,迄今已吸引瞭70多名金山籍優秀青年從市中心迴到小鎮,他們中不少人迅速在不同崗位上脫穎而齣。
年輕人紛紛從市區迴到郊區小鎮,吸引他們的到底是什麼?這是“逆城市化”的選擇,還是“同城化”的體現?迴到小鎮的年輕人,如今工作生活如意嗎?記者最近采訪瞭多位迴到山陽小鎮的年輕人。
上海灣區科創中心
理由
33歲的許錦程,是金山石化人。他的迴鄉曆程,頗具代錶性。
他本科畢業於同濟大學,學的是工程力學,2011年,還去台灣逢甲大學讀瞭研究生。2013年迴滬後,在市區工作,跳過幾次槽,但一直在房地産公司,做地産開發的政策研究。 六七年打拼下來,他在行業內小有名氣,年薪也達到瞭三四十萬元。
許錦程
2019年,他聽說山陽鎮正招聘迴流人纔,立刻投瞭簡曆,之後經過筆試、麵試,於2020年1月正式迴到小鎮,在上海灣區科創中心園區服務部上崗。
從市區迴到小鎮的大膽決定,讓身邊同事和朋友很意外,而小許則是經過瞭深思熟慮。他告訴記者,當時,自己主要基於三方麵因素的考慮。
一個是傢庭因素。 當時,他已經成傢,孩子2歲,父母妻兒都住在金山新城,他隻能每天開車往返於虹橋與金山之間,全程高速也要1小時,晚上下班到傢,總是過瞭晚飯時間,通勤上頗為辛苦。
第二個是經濟因素。 市區動輒每平米七八萬、十幾萬的高房價,讓想要成傢的年輕人望而生畏,而金山就不一樣瞭,當地房價前些年一直在1萬元/平方米左右,即使眼下也隻有2-3萬元/平方米。2014年,他購置瞭100多平方米的婚房,單價1萬元齣頭,總房款100多萬元,與在市區購房相比,壓力值驟減。也因此,小許笑稱――“低房價是金山吸引年輕人的最大優勢”。
第三個則是職業上的考量。 一方麵,當時文旅地産不太景氣,另一方麵,他眼看著傢門口的山陽鎮、金山濱海地區日新月異,“上海灣區”建設熱火朝天,而自己正好是做地産開發的,應該能在傢鄉找到施展拳腳的舞台。
不僅如此,他還講瞭一個故事。兩年前,他和小區居民一起維權,與鎮領導進行瞭對話,對方的態度和素養讓大傢頗有好感,最後拿齣的解決方案也讓他颳目相看。也許, 正是打破瞭對小鎮“營商環境”的刻闆印象,撥動瞭他內心深處“迴鄉發展”的那根弦。
記者采訪的另外幾位年輕人,理由也大抵相似。
張英姿
1993年齣生的張英姿,老傢在金山衛鎮,與山陽鎮、石化街道相鄰。她曾留學新加坡,畢業後還在那裏工作瞭一年半,2015年迴國。之後,在金山區民政係統工作,2020年入職瞭上海灣區科創中心。
對於直接迴金山工作生活,小張坦言:“ 在國外生活,還是比較孤單,離父母很遠,互相照顧不到。還有,經濟壓力也很大,買房比較睏難… …長期來看,不是個辦法。”
華麗
1984年齣生的華麗,是金山區呂巷鎮人,目前在山陽鎮旅遊公司擔任副總。大學畢業後,她一直在保險公司工作,2018年迴金山前做到瞭部門主管,年薪20多萬元。但2016年底,她生瞭雙胞胎兒子,休完産假後,把孩子留在金山托父母照顧,自己則每天往返於陸傢嘴與金山之間,“金山小火車”轉地鐵一號綫,再轉地鐵二號綫, 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至少4小時,實在辛苦。 這成瞭她迴鄉應聘的最大原因。
通勤壓力、房價壓力、照顧傢庭的需求,以及對傢鄉發展機會的重新認識,是這些年輕人選擇迴到小鎮的理由。 相比而言,對收入的考量,被放到瞭後麵。比如許錦程,迴鄉後的兩年內,每月可獲得3000元的人纔補貼,但年收入還是從30多萬元降到瞭12萬元左右。華麗剛迴來時,年收入也從20多萬元降到瞭12萬元左右。
但許錦程說:“我相信上海灣區會越來越好,也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本地人生活成本沒那麼高,不必太計較眼前的薪資待遇。”迴鄉不到一年,他競聘成為上海灣區科創中心園區服務部經理,薪酬逐步提高,而華麗也在迴鄉工作10個月後,從普通員工被提拔為公司副總經理,年收入漲到瞭20萬元。
山陽田園景區
質疑
對於許錦程迴小鎮工作,他曾經的同事聽說後,錶示瞭各種質疑: “你怎麼越混越差瞭?”“迴去後,再想跳齣來就難瞭!”“好好的前途放棄瞭,選擇瞭安逸的生活……”
迴到小鎮,就意味著“安逸生活”?
許錦程坦言,迴到小鎮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瞭: 房子大瞭, 卻沒什麼房貸壓力; 通勤時間短瞭, 開車10分鍾就到瞭單位; 陪傢人時間多瞭, 早上7:50齣門,先花5分鍾送孩子上幼兒園,一點也不耽擱上班,晚上準時迴父母傢一起吃飯,父母就住在隔壁一棟樓,“一碗湯的距離”,方便互相照顧。
但他並不承認“工作安逸”,相反,工作更忙瞭,職業成就感也更強瞭。
作為上海灣區科創中心園區服務部經理,他現在每天要服務大大小小的企業,全麵推進産業生態的構建,目前正緻力於打造“數字經濟”孵化器,主要從人纔支撐、業務支撐兩個方麵發力,得到瞭各方認可。“以前做地産研發,鏈條太長,許多方案最後不瞭瞭之,經常有無力感;而現在,可以放開手腳推進項目,眼看著一個個想法變成現實,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傢喜歡來找我,希望幫他們一起頭腦風暴,推動數字轉型,輔導商業計劃書……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2021年4月,他和其他幾位“迴流人纔”還被山陽鎮派到深圳,在“上海灣區辦事處”進行為期3個月的掛職鍛煉。在那裏,他參加瞭招商工作,接觸瞭許多的企業界人士,在滬深兩地對比研究中收獲不小,並有瞭不少領悟:“招商引資,不是簡單粗暴的拉企業,人傢在那裏發展得好好的,不可能突然搬走,但可以閤作,你要琢磨對方的需求點,在深入交流中找契閤點,發揮長三角的優勢,幫對方在供應鏈、市場空間上做增量……”
對於在小鎮的工作,許錦程滿懷抱負:“ 我之前做地産的産業研究思路,在上海灣區科創中心這個平台上産生瞭更大能量, 我積纍的東西有瞭更多的發揮空間。”“金山有彎道超車的優勢。再過幾年,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訴曾經的同事,我是上海灣區的第一批建設者……”
而華麗則說, 本以為迴到小鎮,可以有更多時間照顧傢庭,但沒想到,自己做瞭山陽旅遊公司副總更忙瞭, 而且,越是周末和節假日越忙。好在,公司離傢不遠,周末還可以邀請父母帶著兩個孩子來山陽田園遊玩,她和孩子時不時可以看到對方。
但齣乎預料的忙碌,並沒有讓她懊惱。她說,以前,自己每天“兩點一綫”,隻是保險行業的“一顆螺絲釘”,但如今,視野和空間更開闊瞭,做瞭許多“從無到有的事情”。剛迴來,就參加瞭金山嘴漁村4A級景區的創建衝刺,乾得風生水起;最近一年半,又負責山陽田園“民宿一條街”的建設,許多領域以前沒接觸過,但逼著自己學,挑戰很大,成長也很快……她覺得, 迴來這兩三年,自己的能力有瞭全方位的拓展,工作生活也都變得越來越精彩。
迴到小鎮生活,“朋友圈”會否因此變窄?休閑娛樂的選擇是不是變少瞭?
許錦程說,一開始,確實發現朋友少瞭,但一兩年下來,自己在與各類企業傢打交道的過程中,挖掘齣瞭不少聊得來的朋友,大傢互相啓發,思路開闊,“圈子”更廣瞭。到瞭周末,自己會帶妻兒去市區逛一逛、吃個飯,心態放鬆,開車一小時,也並不覺得遠。
而華麗的新生活,已經得到瞭昔日朋友的點贊。如今,她時常邀請市區閨蜜到美麗的山陽田園和金山嘴漁村遊玩,大傢不僅對她心生羨慕,還改變瞭對遠郊小鎮的刻闆印象,不少人甚至一來再來。
山陽田園民宿一條街
“90後”張英姿,則經常和朋友相約去市區探店、看展、看話劇,“很方便呀,坐小火車半小時,周末經常去的”。
在這些年輕人的講述中, 他們迴到小鎮的選擇,似乎不是一種“逆城市化”的趨勢,而是“同城化”的多元選擇。
金山嘴漁村老街
舞台
年輕人迴到小鎮,有沒有遺憾?會不會再度離開?金山新齣台的人纔政策,能吸引更多本土人纔迴到金山嗎?
據統計,山陽鎮自2018年4月第一批“迴流人纔”到崗,迄今已招聘四批75名本土優秀青年,目前已提拔使用、內部晉升近20名,流動近20名。這裏的“流動”,並不是指離開金山,而是“流”去瞭區內公務員崗位、事業單位等。近4年來,離開金山的隻有一兩位。
1992年齣生的陶超凡,就是“區內流動”的一個案例。
他的故事,頗為勵誌。迴到小鎮的三年多時間裏,他拿到瞭華東師範大學MBA學曆,工作中幾個作品被同事們津津樂道,去年7月成功考上瞭區裏公務員,如今在金山區經委工作。
他自小長在金山石化,本科考去瞭中央財經大學,念的是國際金融專業。2014年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上海市中心幾傢證券公司上班,做投資顧問,曾經做到區域營銷總監,帶六七個人的團隊,年收入近20萬元。
陶超凡
那時的小陶,上下班可不輕鬆。由於傢住金山濱海新城, 為瞭趕早上7:06的直達小火車(金山鐵路),他必須每天6:30起床。 7:40準時到達上海南站,再趕緊換乘地鐵3號綫,8:10到達上海火車站。齣站後,步行15分鍾,路上順便去麥當勞買個早飯,正好可以趕在8:30前進公司。“ 最不好的體驗,就是有時真的要掐點趕時間,因為錯過一班車要等很久。”
2018年4月,他成為山陽鎮第一批“迴流人纔”中的一員,在上海灣區科創中心宣傳策劃部上崗。“ 之所以選擇迴來,一個是因為當時股市行情下來瞭,另一個則是因為媽媽身體不好,自己作為獨子,想迴來多照顧點父母。”
迴來後,他再也不用早起趕火車,從傢到單位路上隻要10分鍾,從此擁有瞭“穩穩的早飯”,每天下班可以陪父母吃晚飯,還經常從食堂給傢人帶飯帶菜。 晚飯後,他就去離傢不遠的金山區圖書館自習,一直到到20:30閉館 。這樣的生活日常,聽聽就讓人羨慕。
工作中,也是亮點頻頻。2年前,記者前往上海灣區科創中心采訪時,工作人員就曾指著園中一個造型獨特的路燈,說“那是陶超凡的創意作品,融入瞭園區的logo”。 後來,他和團隊小夥伴們又設計齣瞭上海灣區IP形象“灣貝”,“ 這個更牛,我們沒請設計公司,用瞭西周時期‘貝’的文字符號,而且‘貝’同BAY(灣區)……”說起這些,被同事們戲稱為“灣貝爸爸”的小陶自豪不已。
陶超凡和“灣貝”吉祥物
“在上海灣區科創中心的那段日子,是我感到特彆開心的日子,因為可以比較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到這兒,陶超凡又補充道,“現在到瞭區經委,平台和視野更寬廣瞭,我可以為建設傢鄉做更多的事”。
許錦程也遇到過“離開的誘惑”。一次是阿裏體育有人找到他,準備挖他去做體育地産,他抱著“市場調研”的心態參加瞭麵試,最後成功拿到瞭offer,待遇也十分誘人――“年薪50萬元,還有4000股的股權”。後來,他在服務園區企業的過程中,一傢企業也伸齣瞭橄欖枝,請他去做公司的運營官。他拒絕瞭這些邀請,一是因為不想遠離傢人, 更重要的則是很喜歡現在的工作平台,讓自己覺得“原來我可以在這麼多領域發揮作用,既得到瞭行業認可,又得到政府部門認可”。
在采訪中,這些年輕人都不約而同提到“舞台”的重要性:一個想乾事、能乾事、乾成事的環境,讓他們最有獲得感。許錦程說,要是在十年前,自己還看不到小鎮的機會和舞台,肯定不會考慮迴鄉擇業。
記者看到,在金山區新齣台的人纔迴流政策中,共有四大項11條內容,除瞭“給補貼”“給奬勵”,還特彆注重“給機會”“給舞台”。比如,構建金山籍青年人纔梯度培養體係,持續加強青聯、青企協、青年五四奬章、“鑫青年人纔”素養提升班等推優培養;每年邀請和組織在外金山籍人纔迴金參觀考察、交流洽談和項目閤作等。
不過,一些年輕人也實話實說,要讓本地年輕人願意“迴流”,同時吸引外地人纔“近悅遠來”, 除瞭要有精準的政策,更多還在於成體係的綜閤競爭力,比如交通、教育、醫療、商業等各項優質配套的跟進。 “哪天,郊區居民不再把孩子送到市區讀書,引纔留人也就不愁瞭。”有人如是說。
位於山陽鎮的上海金山區世界外國語學校
“最近,在金山南部,濱海國際旅遊度假區項目已經啓動,在金山北部,上海樂高樂園項目正在推進之中……不管是産業發展,還是城市形象,金山都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對於未來,華麗充滿瞭信心,“ 我希望,我們的迴流和努力奮鬥,能帶動更多年輕人迴來。人來瞭,産興瞭,城市會越來越好 ,我們的下一代將在這裏更好地工作生活。”
大城繁華,小鎮美麗。也許,過不瞭多久,兼具“美麗風景”和“新經濟”的滬郊小鎮,會成為更令人嚮往的地方。
山陽鎮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