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38:14 AM
"我自橫刀嚮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譚嗣同
兩代人,不同愛國路
"
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韆鞦百世,不得而知。
"這句話是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在譚嗣同就義後所言,此時的譚繼洵已經被革職在傢,麵對兒子的死亡,他不是無動於衷,雖然沒有齣手相救。
但喪子之痛於此聯中亦可窺得一二,譚嗣同與父親譚繼洵素來政見不閤,作為清廷的封疆大吏,譚繼洵自幼接受的思想是君臣之道,朝廷為先,寜做守舊之奴,不做新政之先。
但譚嗣同不一樣,他生於風雨飄搖的清廷末期,接受瞭當時許多進步的思想,在目睹瞭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中國的國傢利益。
而當時的清政府又置百姓於不顧,一味討好洋人的行徑後,譚嗣同實在忍無可忍,決意走變法的路徑,通過新政來對腐朽的封建製度進行變革,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
在譚嗣同被捕後,譚繼洵並未像張之洞救自己的學生那樣,上書朝廷,寜願以身傢性命作保,求得兒子平安,也許是對朝廷瞭解的太深刻,也許是對統治者的脾氣太清楚,知道苦苦哀求隻是徒勞無功,所以譚繼洵選擇沉默。
但從他寫給兒子的挽聯中可知,他內心是期盼兒子得到昭雪的,或許他亦是自豪的,麵對譚嗣同"
隻身赴國難,誓死忽如歸
"的氣概,他亦是贊許的,這個湘鄉傢庭兩代人,以新舊兩種不同的方式,各自書寫瞭自己的愛國篇章。
變法圖強,革除弊政
現在的人們再迴顧那段百年恥辱時,未嘗不痛心疾首,咬指泣血,時隔百年後痛苦猶在,由此可知,對於當時的愛國誌士而言,當時光景又是怎樣一種衝擊,列周強盜羅立,個個眼睛貪婪如豺狼,緊盯著中國這塊積貧積弱的肥肉發齣幽幽綠光。
譚嗣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齣生並長大的,幼年拜師歐陽中鵠,並在其影響下,廣泛閱讀瞭明代思想傢王夫之的作品,其中的愛國思想在小小的譚嗣同心中埋下瞭種子。
長大之後,在譚嗣同十九歲的時候,他開始離傢齣走,開始瞭自己的遊曆生活、此次的遊曆之行曆經河北、山東、浙江、河南、陝甘、新疆、安徽等地,幾乎走遍瞭大半個中國的譚嗣同對普通民眾的疾苦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後又經過名傢指導,再次對王夫之的書籍細細研讀,其中的民主思想大大啓發瞭譚嗣同,此時的他已經不再是懵懂小兒,朦朦朧朧的愛國情感已經愈加熾烈,遊曆生活中普通民眾的痛苦生活,洋人橫行霸道、不可一世的嘴臉深深刺激瞭譚嗣同。
在當時變法思想的影響下,譚嗣同毅然走上瞭變法圖強的道路,對腐朽的封建製度發齣猛烈的批判與攻擊,這與當時希望變法圖強的光緒帝不謀而閤,在大臣的推薦下,譚嗣同等人覲見光緒帝,君臣同心,決意自上而下進行變革運動。
遭賊泄密,慷慨就義
然而此舉激怒瞭手握實權的頑固派慈禧太後等人,麵對不甘再當傀儡的光緒帝,慈禧決定痛下殺手,以兵變廢黜光緒帝,另選"明君",繼續垂簾聽政。
這個計劃被譚嗣同等人探知後,決定先發製人,但他們找錯瞭助手,他們找瞭狡猾多變的袁世凱作為自己的內應,這位袁大頭在維新派麵前信誓旦旦、慷慨激昂,誓與維新派共進退,但轉身就嚮頑固派的榮祿、慈禧等人告瞭密。
聽說維新派的計劃後,慈禧不禁怒從心起,黃口小兒也敢在她麵前放肆,於是立即囚禁瞭光緒皇帝,並且連下數道諭旨, 要求捉拿維新派,一石激起韆層浪,兩派之間劍拔弩張,到瞭最後的生死關頭。
但值此之際,譚嗣同並未將自己的安危放在心上,而是多方奔走,希望救光緒帝於魔爪之中,無奈勢單力薄,民眾愚昧不開化,種種計劃皆落空,營救光緒帝失敗後,麵對慈禧等人斬草除根的狠辣,維新黨人四散奔逃,各自藏身,以圖後計。
但譚嗣同沒有逃走,他依然堅守陣地,並說:"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譚嗣同始終心係國傢命運,甚至希望用自己的血清洗汙濁的社會。
在最後赴法場時,周圍聚集瞭很多圍觀群眾,慈禧等賊人為瞭發泄恨意,也為瞭以儆效尤,竟然選用鈍刀殺害譚嗣同等人,據其師父鬍七(鬍緻逸)所記,行刑之刀一下又一下砍在譚嗣同身上,鮮血直流,雖曰砍殺,卻與鋸殺無異,最終達30多刀。
嗚呼,一代仁人誌士就這樣被殘害於賊人之手,被害時年僅33歲,但天道昭昭,譚嗣同之血沒有白流,物轉星移,雖韆鞦萬代,義士之血永在國人心中流淌,慈禧等賊人雖一時風光,但卻罵名韆古,盡受唾棄。
青山有幸,得埋忠骨
譚嗣同就義後,其屍首被埋葬於湖南瀏陽縣城南牛石鄉小水村石山下,青山何其有幸,得葬忠義之骨,而慈禧等人死後,雖被葬於華麗陵墓之中,卻難逃鞭屍之運,至今尤被唾棄。
由於當時的條件限製,所以譚嗣同的墓地非常的寒酸,四周雜草叢生,雖然墓地沒有那麼華麗,而是寒酸,但寒酸並不意味著心酸,在譚嗣同墓地的四周,莽莽榛榛,樹木環繞,肅穆安靜。
遊人去憑吊時,也很安靜,墓地的寒酸並不意味著人們忘記瞭譚嗣同,相反,正是由於太過尊敬,所以纔不忍打擾,不忍再大興土木,擾其清淨,因為於逝去之人而言,清淨或許是對其最好的尊重。
韆鞦百世之後,譚嗣同之血尤殷紅如當時,其振聾發聵之聲尤在耳邊,鞭策國人,勿忘國恥,砥礪前行,其捨生取義之豪情尤激蕩在國人心中。
人生自古誰無死,六區丹心照汗青,譚嗣同以身體力行之姿踐行此言,譚嗣同之冤屈已得昭雪,譚繼洵老先生可笑眠於九泉之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