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5:39:17 AM
中國的近代史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傲骨錚錚的反抗史,因為不願被三座大山壓迫,無數中華兒女奮勇起義,最終纔有瞭我們如今的太平盛世。
其中,在抗日戰爭期間,無數同胞為瞭護衛民族融入,同胞安全曾經不惜一切對抗敵寇,他們中,有衝殺在戰場上的鐵血士兵,有活躍在各種場閤的文人誌士,當然,還有無數不為人知,卻一直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孫增善,一個普通的再也不能更普通的鉗工,
他生於亂世,親眼見證瞭日寇對中華大地的侵略,為
瞭保傢衛國,他甘冒生死危險,將日軍原本想要用來對付中國軍隊的軍艦鑿沉,挽救瞭國傢和人民的安全,轟動瞭上海灘。
即使當時無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後人會記得。
“民生號”的由來
1931年5月5日,
“民生號”軍艦
的下水儀式在上海黃浦江畔的
江南織造所
舉行,彼時正值廣州革命政府建立十周年,因此這次“民生號”的下水儀式舉行地十分隆重。
“民生號”的名字由來來源於
孫中山
先生的“三民主義”,作為此前“民權號”內水炮艦的延續,“民生號”在軍艦的很多方麵都做瞭改進,在技術和資金的支持下,當時的“民權號”幾乎代錶瞭中國內河炮艦的最高水平。
“民生號”的試水成功,在當時不僅大大加強瞭中國海軍的實力,而且也給政府和民眾打瞭一劑強心針。
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國海岸綫綿長,但在當時軍艦稀缺,除瞭外敵虎視眈眈,內河一帶的海上也經常有盜匪齣沒,為瞭實現追剿迅速,建立穩固軍防的目的,“民生號”開始瞭它的巡查之路。
然而,在
淞滬會戰
期間,日軍艦隊本想渡江而上,侵占我國領土,“民生號”齣兵攔截,最終因為敵軍兵力和武器裝備數倍於我軍,隻能麵臨將敗得下場。
當此之際,“民生號”因為身中炮彈,無法迴航,在經過上級指令後,最終艦艇上的海軍決定將其自沉於長江,目的是為瞭盡可能地堵擋水道,切斷日軍的渡江之路。
最終,氣急敗壞的日軍隻能繞過原先的水路,另尋他路,而“民生號”自此沉沒在江中,無人打撈。
然而,就在1939年,日軍部隊卻突然對已經沉沒多年的“民生號”實施瞭打撈工作,並在成功打撈之後,開始瞭對“民生號”的修繕工作。
原來,彼時日軍侵占我國領土,在內河作戰時,嚴重缺少可以在我國作戰的內河軍艦,如果現行設計製造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所要花費的時間也更多,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不可行的。
也正是在這個關頭,他們想起瞭曾經給瞭他們狠狠一個教訓的“民生號”,於是,在有關人士的力薦下,
日軍決定將昔日沉沒的“民生號”軍艦打撈起來,修繕之後再將其用在攻打中國人的海戰中。
製定計劃,鑿沉軍艦
“民生號”被打撈齣來後,日軍並沒有大肆宣揚,而是將其再次送到瞭上海的江南織造所進行修繕。
彼時的上海已經淪陷,江南織造所中雖然也有一些中國工人,但是每天都有大量的日軍在此駐守。
而在這裏,有一個名叫孫增善的造機部工人很快發現瞭日軍的陰謀,
但是因為他勢單力薄,苦思冥想之後,他先去找瞭
中國海軍部駐滬辦事處的劉武
做瞭匯報。
劉武原本也是江南織造所的一位科長,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十分震驚,隨後便深覺憤怒。
而令他憤怒地原因也十分簡單,
“民生號”本是我國設計研製的內河艦艇,從下水到後來的自沉都是為瞭保護國傢和人民的安全,然而如今日軍卻想將它的炮筒對準中國人,這不僅是一種挑釁,更是一種恥辱。
然而,憤怒地劉武很快整理好情緒,盡管仍有些心緒不平,但是考慮到“民生號”修復在即,他們必須要想方設法摧毀日本人的陰謀。
於是,在經過仔細思索之後,他告訴瞭孫增善自己的想法,“民生號”雖然作為技術水平很高的長江內河軍艦,如果能用在戰場上無疑是對海軍實力的一大助力,然而麵對當時風雨飄搖的上海灘,從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將“民生號”偷走,絕非易事,甚至可以稱得上絕無可能。
既然如此,索性不如再次將它鑿沉,讓日軍斷絕瞭將它用在戰場上的想法。
劉武的提議得到瞭孫增善的認可。
彼時的孫增善纔不過二十多歲,作為親眼目睹瞭日寇侵略自己傢國的行徑,他心中時刻都在悲憤呐喊,因而,
在聽到劉武的提議之後,他便將這個危險而又艱巨的工作攬到瞭自己身上。
因為時間太短,詳細的計劃還來不及製定,因而孫增善在告彆劉武之前,還被叮囑切記不要輕舉妄動。
隻是,大丈夫生於天地,又怎捨得看國傢滿目瘡痍,年輕的孫增善迴到江南織造所後,便開始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觀察停靠在碼頭上的“民生號”。
為瞭能夠萬無一失地完成計劃,
他需要一個機會,盡可能地將碼頭和織造所裏的日軍都調開,
因為隻有這樣,他纔能有機會偷偷溜到艦艇上,趁機將“民生號”鑿沉。
除此之外,
他還需要一個幫手,
因為要想將這麼大一艘艦艇鑿沉,單單靠他一個人是很難完成的,而且根據孫增善的計算,這麼大的工程量起碼得四個人纔行,不過考慮到人多眼雜,
孫增善決定再找一個人就行,思來想去之後,他選擇瞭與自己私交甚好的工人張林寶。
張林寶與孫增善是同一個班組的員工,在此之前,二人因為誌趣相投,所以一直交情不錯,而張林寶在聽說瞭孫增善的計劃之後,不過思考瞭片刻,就同意瞭與他一起冒這個險。
彼時,國土淪喪,無數同胞流離失所,張林寶雖然也隻是一個普通工人,但卻時刻謹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盡管在聽說這個計劃時,心中也十分惶恐,卻仍然自己安撫好瞭自己的情緒,並決定跟隨孫增善一起實施這個計劃。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二人就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一邊觀察一邊模擬,目的是在閤適的時機一舉成功將“民生號”鑿沉。
幸運的是,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瞭,9月21日,作為當時日本天皇的生辰,大部分的日軍都收到命令前往租界為他們的天皇慶賀,碼頭和製造所內也是如此,除瞭一些負責值班的士兵以外,大部分日軍都前往瞭租界。
孫增善在觀察到織造所內的大部分日軍都撤走之後,他很快找來瞭張林寶,決定趁機溜上“民生號”,實施他們的計劃。
齊心協力,民眾歡騰
二人商量之後,決定白天一切如常,等到夜深人靜之時,再開始實施他們的計劃。
就這樣,9月21日那天,孫增善和張林寶二人像往常一樣在所裏工作,下班之後,兩人裝作分頭迴傢的樣子告彆瞭工友,嚮廠門口走去。
然而,這兩人卻並沒有齣廠門口,而是找瞭一個隱蔽的角落躲瞭起來,一直等到天黑,兩人這纔悄咪咪地起身,往“民生號”的方嚮摸過去。
一直走到碼頭附近的廢料廠,兩人纔停下腳步,廢料廠和碼頭僅有一牆之隔,但是就在這堵圍牆上,有著日軍安裝的24小時不間斷的探照燈。
而根據他們此前的計劃,他們應該先爬上附近的圍牆旁邊的電綫杆,用暴力手段將電綫掐斷,這樣一來就能躲避敵人的探照燈,進而減少他們被發現的可能性。
事實也正如他們二人所預料的那樣,當廢料廠陷入一片黑暗之後,二人先是在黑暗中蟄伏瞭一段時間,發現並未有人來查看情況,也沒有維修工來檢查電綫之後,二人這纔翻過圍牆,到達瞭碼頭。
此時的碼頭一片寂靜,除瞭很遠的地方有兩個值守的日本士兵外,整個碼頭隻能聽到海風的聲音,孫增善和張林寶二人一前一後爬上瞭“民生號”。
盡管兩人此前已經做瞭完全的準備,但是當他們真的順利地爬上“民生號”後,還是忍不住鬆瞭一口氣。
為瞭盡快完成鑿船的任務,兩人分頭行動,由孫增善潛入艦艇內部鑿船,張林寶留在上麵負責望風和傳遞信號。
或許有人會問,這麼大的工程量僅靠孫增善一個人能來得及完成嗎,為什麼張林寶不能跟著他一起下去鑿呢?
原因很簡單,他們隻有兩個人,一旦艦艇開始進水,船身開始沉沒,勢必會引起碼頭上值守的士兵的注意,因此,
船要鑿,但是不能讓它一下子就沉,而是要讓它沉沒地神不知鬼不覺。
既然如此,就必須要有人留在船上時刻注意底下鑿船人的動靜,一旦動靜過大,就要齣手提醒。
除此之外,萬一碰到巡邏的士兵,留下望風的人也能第一時間通過敲打信號提醒下麵的人。
而至於時間是否來得及的問題,孫增善為瞭這一天已經準備瞭很久,速度自然毋庸置疑,再加上這個晚上時間特殊,他們料定不齣意外,一整晚都不會有人齣現,因而時間的問題自然而然也就不成問題瞭。
就這樣,張林寶在船上找瞭一個既隱蔽視野又清晰的角落用以望風,而孫增善則帶著工具潛入到瞭艦艇底部。
他先是在爐子間敲掉瞭兩個海底閥,閥門被敲掉的一瞬間,海水就湧瞭進來,為瞭不讓岸上值守的士兵發現,孫增善還特地從附近找來瞭麻袋,稍微地堵住瞭閥門口。
然而,就在他一心一意進行“鑿船大業”時,他忽然聽見頭頂傳來瞭敲擊甲闆的聲音,孫增善心中一驚,誤以為是動靜太大新來瞭值守的士兵,他慌忙找瞭一個角落躲瞭起來,由於心中緊張,腦袋還被撞齣瞭一個大口子。
然而,即使如此,他也忍痛不敢呼聲,頭頂的敲擊聲響瞭很長一段時間,纔漸漸遠去,察覺到來人已經離開的情況後,孫增善又接著開始鑿船。
他隨後又溜進機艙,將機艙的兩個海底閥敲掉,然後也找來兩個麻袋,堵住瞭閥門口,讓海水不至於一下子洶湧而齣。
緊接著,他又將數個關鍵部位的閥門敲掉,依樣畫葫蘆地用麻袋做阻擋,最終有驚無險地完成瞭計劃。
待到他從艦艇底部鑽齣來時,張林寶都已經等得有些著急瞭,而當他看到滿頭鮮血的孫增善時,大吃一驚,連忙問是不是齣瞭什麼意外。
孫增善解釋瞭一番,便問道剛剛的敲擊聲是什麼情況,原來剛剛在他鑿船的時候,來瞭兩個日本人到甲闆上吹風,由於他們穿的是木屐,所以走起路來會發齣噠噠噠的聲音,而聽到孫增善耳朵裏,就將其誤認為是有人在敲擊甲闆。
兩人從“民生號”上跳下來之後,並未急著離開,相反,他們躲在碼頭上,仔細觀察瞭一下艦艇是否真的已經被鑿沉,
在確定“民生號”確實在緩慢下沉之後,二人這纔收拾東西準備離開。
因為他們早早就製訂好瞭逃跑路綫,再加上那天晚上碼頭上的風特彆大,二人毫無意外地順著逃跑的路綫迴到瞭廠裏,然後依舊找瞭一個隱蔽的角落躲瞭起來。
等到第二天一早,大傢都來乾活時,二人再混在人群中,裝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的樣子。
盡管這兩個人一整晚都沒有休息,但是卻絲毫沒有流露齣疲憊的神色,相反,
在途經碼頭的時候,看到“民生號”上的煙囪都已經沉沒地快看不見的時候,兩人心中齣奇地興奮與激動。
因為他們知道,計劃成功瞭。
而被鑿沉的“民生號”在被發現人為損毀之後,船身已經大部分沉沒水中,日軍方麵的專傢經過研究,認為已經沒有瞭再次修復的可能,盡管這讓當時駐守上海的日軍海軍暴跳如雷,卻依然沒能改變既定的事實。
而這件事不久之後也得到瞭《申報》的報道,在報道中,記者推測,這是不明身份的愛國人士所為,而知曉這件事真相的也隻有劉武,孫增善和張林寶三人。
隨後的幾天,憤怒地日軍開始在碼頭附近,包括江南織造所裏進行嚴密地排查,希望能夠抓到鑿船的人,但是最終也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
而得知這個消息的其他工人和上海民眾,雖然錶麵上為瞭不引起日軍懷疑而不露聲色,但是背地裏都在為這個不明身份的愛國人士默默喝彩。
而這件事一度成為當時上海灘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大傢紛紛揣摩這個鑿船人的真正身份究竟是什麼,各種各樣的猜測層齣不窮,不過,誰也想不到,這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鉗工所為。
這個世界,英雄很少,普通人很多,然而,民族危亡之際,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變身為英雄,不畏艱險,不懼生死,孫增善和張林寶,就是如此,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雖渺小如塵埃,卻依然能為之奮不顧身,雖九死而不悔。
參考文獻:
《民生號QDII戰艦觸礁沉沒記》 財經時報 崔帆 2008-4-1
《上海船舶工業誌》 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 王樹春 1999年
《江南造船廠廠史(1965-1949)》 江蘇人民齣版社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