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10:29:51 PM
在明朝的曆史上,崇禎皇帝作為最後一位皇帝,自然而然地背負瞭“亡國之君”之名。但“亡國”這個鍋究竟應不應該由他來背?也不能輕易地下結論。
因為他在接手時,當時的大明朝已不復往日的強盛,而他登基時纔剛滿17歲,如果不具有驚天偉地之纔實在是難以打贏這場翻身之仗。
更何況他本人也是用盡瞭渾身解數做齣瞭抵抗,而且叛臣的倒戈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比宋徽宗等軟弱之輩多瞭那麼一分悲情色彩。
隨著人們開始對於明朝的滅亡曆史孜孜不倦的研究,很多曆史的真相也再一次走進瞭大眾的視野,其實當時的明朝本是有機會避免亡國的。而在葡萄牙所展示的兩封信件中,也更加證實瞭這一觀點。
無奈之中的“求助”
在嘉靖年間,雖然當時的大明朝處於一個在明朝曆史上的強盛時期,麵對虎視眈眈的葡萄牙人,他們也是毫不畏懼,並在多次戰爭中擊敗瞭他們。但明朝皇帝卻為瞭每年葡萄牙進貢的500兩白銀,讓他們繼續占據著澳門。
而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可以說一繼位就接到瞭一個“燙手的山芋”。萬曆年間三大徵讓明朝在世界上展現瞭鋒芒,但戰爭必定勞民傷財,國庫日漸空虛,使得大明朝在經曆連續兩任皇帝早逝之後變得搖搖欲墜。
為瞭挽救日漸式微的大明朝,崇禎皇帝可謂是不遺餘力,他也不想在自己這一代葬送瞭祖輩的江山。於是他開始勤儉治國,勤於政事,鏟除閹黨,算是給苟延殘喘的大明朝帶來瞭一絲生機。可無奈的是,當時內憂外患,朝廷內黨爭不斷,使得大明王朝仍舊不斷徘徊在崩潰邊緣。
這時的崇禎皇帝因為多疑這一性格上的缺陷,居然殺掉瞭清軍一直懼怕的袁崇煥,算是給敵人獻上瞭一次助攻。而他性格中另一個缺陷便是軟弱,居然想在暗中同清軍議和來給自己博得喘息的餘地。
在葡萄牙首都裏斯本的阿儒達圖書館中,收藏著兩封珍貴的書信。在其中一封中,崇禎皇帝有這樣一句同駐紮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所說的話:“葡萄牙是大明朝的領地,在我朝危難之際汝等應當效力,以謝皇恩”。
首戰效果顯著
這封信寫於崇禎皇帝剛剛登基之初,此時銳不可當的清兵讓明軍節節敗退。而崇禎皇帝之所以有藉助西洋兵力的想法,是受瞭內閣大臣徐光啓的影響。
徐光啓對西洋文化很有研究,他認為西洋人的火炮非常厲害,用來對付八旗兵有齣奇製勝的效果,所以當時的崇禎皇帝也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寫瞭這封信。
由於這是皇帝親自下的詔書,當時的葡萄牙人居然真的派瞭32人,組成一支雇傭軍來幫助崇禎皇帝打清兵。
當時正值皇太極領兵圍攻京城,雖然當時的清兵勢頭正勁,但麵對西洋火炮強大的火力依然被打敗瞭。甚至在這場戰鬥中,皇太極險些被火炮射殺,麵對突如其來的勝利,崇禎皇帝大喜,親自接見瞭這些火槍手。
當時的明朝也擁有火器,隻不過無論從射程還是殺傷力上,都遠不及西洋的先進。徐光啓見勢,直接上奏崇禎,建議朝廷不光要使用西洋火槍,甚至要采用他們的製度來訓練火器營,並由葡萄牙人來指揮作戰。因為已經嘗到瞭甜頭,崇禎就答應瞭。
結果這支由葡萄牙人指揮的火器營,果然不負眾望,在第一戰“宣川之戰”中擊退瞭清兵的騎軍,並擊殺瞭清兵數百人。
內患纔是硬傷
眼見明朝的對外戰鬥迎來瞭曙光,可偏偏就在這時發生瞭“吳橋兵變”,孫元華的部將孔有德率領大批持有火器的部隊投靠瞭清軍,這不僅是削弱瞭明朝的戰鬥力量,更是讓清軍也擁有瞭強大的火器作為戰鬥力。
在隨後的戰鬥中,原來的30多名葡萄牙火槍手除瞭三人幸存以外,死得死傷的傷。以至於徐光啓苦心組建的由西洋人率領的火器營,被孔有德的叛變消滅在瞭萌芽狀態。
二次閤作的流産
雖然徐光啓的火器營計劃宣布失敗,但這卻是由於叛將所導緻的,並不足以質疑這一計劃的可行性。於是徐光啓再一次上書崇禎皇帝,希望再一次引進大規模葡萄牙火器擁軍來重組火器營,一方麵幫助練兵,另一方麵指揮作戰。而第二次給葡萄牙人的一封信,則是由徐光啓親自書寫。
徐光啓本人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禮,所以他篤信天主教,並想以此為契機同葡萄牙人定下盟約。並以答應葡萄牙人在大明朝傳教為籌碼,來完成對葡萄牙軍事援助的閤作。雖然這是以西方文化入侵為代價促成的交易,但在戰況危機之下也顧不瞭那麼多瞭。
這一次葡萄牙派來的雇傭軍是上次的10倍之多,可就在這批部隊進京之時,崇禎皇帝反悔瞭。
這是因為當朝的東林黨大力地反對,而反對的原因主要是:本身明朝擁有火器裝備,沒有必要引入外來軍事力量,如果外軍探知我朝虛實,容易引發外患。於是又把這支葡萄牙火槍隊遣散瞭迴去。
崇禎皇帝的這一決策是對是錯,都隨著計劃的流産變得難以判斷,但由於當初32人的西洋火器雇傭軍的齣奇製勝,很多後人都評價為錯失良機。
小結:
如果說,藉助於葡萄牙火器部隊的援助來打贏當時的清軍是一次良機,那對於大明朝來說確實是有點可惜。
不過第一次的勝利,多少具有因為清兵措手不及而齣奇製勝的色彩,在對方擁有瞭同樣的火器及應對措施以後,能不能再次的奏效誰也說不好。
曆史上藉助於外部力量而取得最終勝利的例子並不多,所以發展自己內部的軍事力量纔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