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1:21:20 PM
傢,是組成國的最小單位,在我們的印象中,當一傢庭繁衍起 來後,成年後的傢庭成員又會各自成傢,就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著。
然而,在古代江西的江州,生活著一傢人,這傢人從沒分過傢,曆經三百餘年,傳瞭十多代人,將近四韆口人,他們以孝義為本,耕讀傳傢。這傢人,就是先後被多位皇帝錶彰過的“江州義門陳氏”。
旺公遷居常樂裏,耕讀傳傢陳氏聚
公元731年,中國正處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一位叫陳旺的大唐官員被調派到九江郡(今江西省江州市)任職,隨後陳旺便在當地的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今江州市車橋鎮義門村)購置田産,紮下瞭根。
陳旺的祖上是南陳皇傢,陳旺一脈在永清村繁衍生息,以孝義為本、耕讀傳傢,從來沒有分過傢,這個大傢庭日益昌盛。
公元877年,大唐動蕩不安,農民反抗戰爭不停,戰火遍及大唐全境。這時同為南陳皇傢子孫的文人陳伯宣(因注釋史記而聞名)為避戰火,舉傢遷往永清村,與陳旺的後人閤族共居。
這麼大傢子人,在管理上光靠傢長的威望是遠遠不夠的。通過德高望重的長輩們的推薦,陳伯宣的兒子陳崇當上瞭永清村陳傢的第三任傢長,陳崇是唐朝舉人,在當時的陳傢算是文化水平較高的。他上任後,製定瞭陳氏傢法三十三條,係統地規範瞭陳傢子弟的行為和傢族的大小事務。
九重天上旌書貴,韆古人間義字香
在陳崇的帶領下,陳傢飛速發展,人丁興旺,從始祖陳旺算起,已有八代未分過傢。以孝義治傢,陳傢子弟個個知書達理,在當時名聲頗佳。
公元884年,在傢長陳崇的努力下,唐僖宗有感於江州陳傢八代共居未分傢的孝義,同時也想樹立“忠義”榜樣,便禦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並賜堂聯“九重天上旌書貴,韆古人間義字香”旌錶江州陳氏。自此,陳旺紮根江州永清繁衍的後人、與陳伯宣一脈閤族共居的這支陳氏傢族,之後便以“義門陳氏”著稱。
八百鬥牛耕日月,三韆燈火讀文章
皇帝認證的招牌“義門陳氏”有瞭,怎樣把這個招牌經營得更輝煌、萬世流芳?義門陳氏先祖們不負眾望,先後在村裏建起“學堂、東佳書院”。並規定凡是年滿七歲的陳傢子孫,免費到學堂學習,15歲畢業,成績優異的同學,保送東佳書院深造,參加科舉。
義門陳氏的傢族式“九年義務教育”,再擇優送入傢族學府“東佳書院”深造,不僅普及瞭義門陳子弟的文化知識,使他們知書達理、德智兼備,而且還培養瞭大批科舉入仕的棟梁之纔,為傢族的持續發展奠定瞭基礎。
據統計,從書院於公元889年成立、到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通過科舉任官的就有四百多人。宋代文學傢黃庭堅遊曆義門陳的東佳書院後,感慨於義門祖先的長遠目光,揮筆寫下瞭“義門流芳”四個大字。
義門陳氏不光重視文化,還設置瞭幼兒園“百嬰堂”、敬老院“百壽堂”,退休乾部之傢“太學堂”、“醫俗院”等便民機構。這所有的便民機構,隻要滿足這個條件就能免費享受,那就是你齣自“義門陳氏”。
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
曆史上很多大世傢,因為改朝換代而煙消雲散。然後“義門陳氏”,始祖陳旺於唐玄宗時期紮根江州起,傢族曆經“安史之亂、黃巢起 義、五代十國亂戰時期。直到趙匡胤統一中國建立宋朝,義門陳氏在亂世生存瞭下來,並且越發人丁興旺。
到瞭公元992年,義門陳氏已在江州定居三百餘年,這個傢庭已經有3000多口人瞭。這還是義門陳氏始終遵守傢法規定“一夫一妻”製度的成果。
300多年沒分過傢,這是需要多大的自律和信念纔有的世間壯舉?從側麵也證明瞭義門陳氏“忠孝仁義為本、耕讀傳傢的治傢成果。
義門陳氏還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內異物皆效義;一犬突起百犬齊怒,寨中同聲共護門”的奇觀。(收錄於《中國姓氏通史》,於1996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之後宋太宗禦筆旌賜“義居人”,並賜聯:“三韆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傢”錶彰義門陳氏。又於公元996年旌賜“忠孝世傢”,還親自創作一首詩:“金門宴罷月如銀,環佩珊珊齣鳳城。問道江南誰第一,鹹稱惟有義門陳。”賜給義門陳氏予以錶彰,並派遣內侍官裴愈題寫瞭“天下第一傢”匾額交給江州義門陳氏。
義門陳奉旨分傢,子孫遍布天下
公元1062年,在包拯等人的建議下,宋朝皇帝終於下定決心,讓江州義門陳氏分傢。宋仁宗的理由是:“義門陳孝義傳傢,分析各地教化天下”。
當分傢的聖旨到達義門陳傢時,3978名陳氏族人跪在旌錶台前抱頭痛哭,泣不成聲。他們心中都知道,即將告彆親人,遠離故鄉。
當那口見證三韆族人同飲共食的大鐵鍋,從房梁上落地,碎成瞭291塊鐵片後。也誕生瞭義門陳氏分齣的291個義門莊。他們各自拿著一塊鐵鍋片,拜彆祖地,奔赴到華夏各地,繼續傳承著義門陳氏的“忠、孝、仁、義”。
結語
義門陳氏被分傢瞭,韆萬個義門陳氏卻繁衍開來瞭。如今,全世界有幾韆多萬的陳姓人口,這當中有多數人源自“義門陳氏”。從分傢至今,已近韆年,但是他們不曾分心,也從未忘本。遍布在世間的陳姓傢庭,堂上都高掛“義門世傢”。
現在的中國,處於很好的時期,人民當傢作主。如今,分散各地的義門陳氏子弟,人更多瞭、心更齊瞭,愛傢、愛國,與十四億中華兒女一同齊心協力,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奮鬥著。
參考資料:《宋史 陳兢傳》、《義門陳文史考》、《陳氏譜考輯要總論》-陳氏研究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