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1/2022, 12:09:47 AM
「惡意」二字用得太失敗。
撰文 | 佘宗明
「快生活,慢就業。硬隔離,軟著陸。高風險,低需氧。正反饋,負增長。」
前不久,闌夕在微博上列瞭些挺能反映時代麵相的詞組。
在我看來,還有兩個詞絕對不能漏:惡意返鄉,善意拘留。
就在這兩天,比亞迪和特斯拉,又用「惡意××,善意××」的百搭句式造瞭個句:惡意關聯,善意造謠。
對應的新聞分彆是:
網傳長沙工廠排放超標緻兒童流鼻血,比亞迪迴應:惡意捏造關聯
溫州特斯拉刹車失靈事件車主道歉:承認捏造事實,係踩錯踏闆
▲媒體報道截圖。
眼下的比亞迪跟之前的特斯拉一樣,都深陷輿論漩渦之中。
那,比亞迪能像特斯拉那樣順利從負麵輿情捆綁中解套嗎?
01
對大廠來說,捲入輿情事件是必經考驗,區彆隻在於輿論危機的烈度強弱、頻次高低。
要是完全沒有,那隻能說明兩點:友商是真的友好;企業還不夠「大」。
作為新能源汽車賽道雙雄的比亞迪和特斯拉,此刻就充分領會到瞭:
高曝光度的另一麵,是負麵輿情傳播的加速度。
連日來,比亞迪儼然住在瞭熱搜上。
「一周三起跳樓」的一波還未平息,「被指超標排放」的另一波又來襲擊。兩件事都跟比亞迪長沙工廠有關。
就算是藍翔齣來的畢業生,可能都挖不掉比亞迪PR的心理陰影麵積。
比亞迪起初的迴應挺剛:一方麵說對居民反饋的異味情況已采取相關措施,並積極改善,另一方麵說網傳「排放超標引起流鼻血」的情況,屬於惡意捏造關聯。
▲比亞迪方麵的聲明。
結果舊輿情未去,新輿情又來。有網友質疑:「惡意捏造關聯」說法是善意的嗎?
當此之時,比亞迪可能很需要娛樂圈兩大勢力「吸毒隊」與「齣軌隊」的麯綫救企。
可它迎來的,卻是兩連擊:
一是長沙工廠部分産綫停産整頓。
二是特斯拉來瞭一波輿論大翻身。
特斯拉看瞭看比亞迪,像看到去年4月份的自己。
比亞迪也想成為如今跳脫輿論危機的特斯拉,得到「捏造事實」者的道歉,可它能如願嗎?
02
得看到,在輿情應對上,比亞迪和特斯拉都挺剛。
特斯拉似乎是「命裏學不會彎腰」:
多地車主維權,它起訴;
汽車類自媒體、車評大V曝它「黑幕」,它起訴;
代駕貼「刹車失靈」海報,它還是起訴。
這多少有些不講武德:在咱們這,慣常操作難道不是先拿「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先行震懾嗎?
可它的幾次勝訴,總能給人以「又被他裝到瞭」之感――盡管跟安陽女車主的恩怨依舊未瞭。
▲特斯拉起訴韆萬粉絲級汽車大V。
比亞迪也挺硬。
今年2月13日,網上傳齣兩段視頻,稱廣東中山一輛比亞迪秦PLUS DM-i起火。
次日,比亞迪方麵在迴應中對第一段視頻進行瞭證實,但對第二段視頻的車主死亡傳言和串剪視頻、關聯誤導等情況予以否認,錶示這是不實信息,將報警處理。
對汽車企業來說,汽車駕駛安全是個長尾場景容錯率極低的事情,安全性稱得上是車企的命門。
對車輛質量問題上的外部抹黑「零容忍」,訴諸法律手段、予以堅決迴擊,是該有的舉動――尤其是在輿情跟股價的反饋鏈路被充分打通的情況下。
「清者自清」「沉默是金」的公關策略,在一個渾濁的輿論場裏,約等於拱手讓齣道義製高點,是已經過時的輿情應對法則瞭。
很多時候,該剛還得剛。
03
隻不過,理直氣壯纔叫剛,理不直氣也壯隻能叫杠。
在「排放門」上,比亞迪的官方迴應至少有兩點值得商榷:
1,沒領會到「輿論共情弱者」的弱傳播定律要義,光是那句「惡意捏造關聯」就挺刺眼。
網傳的附近居民區孩子流鼻血圖片,就像一下又一下錘擊,將「惡意捏造關聯」6個字釘在瞭惡意的柱子上。
比亞迪能拿齣足夠證據,證明附近打齣「我們要福不要毒」 標語的業主是像溫州特斯拉車主那樣搞無理取鬧式維權嗎?
2,一邊承認一邊強硬。
承認居民反映的異味跟自己有關,同時又指責把異味跟孩子流鼻血關聯是惡意捏造,這波操作注定不被待見。
說異味對人體沒有傷害,異味自己敢答應嗎?
▲涉事地塊土地規劃圖。
在這事上,有幾點需要明確:
首先,排放達標不等於對居民健康一定沒有威脅,有威脅不等於排放一定不達標。
其次,此事牽涉到廢氣排放、用地規劃等問題,可能涉及多重責任主體。
再者,就算是以環保著稱的新能源車企,也會齣現不環保的問題:它的尾氣排放確實清潔,但衝壓、焊裝、塗裝等生産環節都免不瞭要排汙。
「排放門」曝齣後,長沙比亞迪2019年被長沙生態環境局納入重點監管對象一事,又被扒瞭齣來。
得看到,比亞迪麵臨的排汙問題,特斯拉一樣沒逃過:特斯拉德國工廠已經幾次被德國環保組織盯上瞭,還被美國環境保護署罰瞭款。
對車企而言,有排汙問題不可怕,但得妥善應對。
排汙問題乾不死車企,但輿情問題可以――至少可以把股價乾趴下。
比亞迪原本可以把輿情應對滯後與「惡意捏造關聯」摺抵的股價損失,變成進一步清潔化改造的費用,可它愣是交上瞭輿論學費。
04
毫無疑問,比亞迪現在站在瞭國內新能源車企的金字塔尖上。
前不久,特斯拉被曝將擴産,年産能將突破百萬輛以上。
能跟特斯拉一戰的新能源車企,估計就比亞迪瞭。2021年全年,比亞迪共銷售汽車73萬輛,單是新能源乘用車就多達近60萬輛,超過瞭比亞迪有史以來所有的汽車年度銷量。
今年的形勢更稱得上是「不是小好,而是大好」:今年4月份比亞迪銷量達10.6萬輛,同比增長134.4%;1-4月,纍計銷量39.7萬輛,同比增長166.05%。
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起,比亞迪宣布停止純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産,全部押新能源汽車。
這順帶著勾畫齣瞭比亞迪與特斯拉正麵剛的情形。
▲比亞迪與特斯拉業務對比。
如今,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足馬力的關頭,比亞迪長沙工廠部分産綫暫停,難免會錯失些機會。
可以肯定的是,在「雙碳」風口下,作為汽車領域先進生産力的代錶,比亞迪和特斯拉的錢途依舊一片大好。排汙問題不是否定它們「先進生産力」的理由。
但排汙問題終究是它們必須更好地著力解決的問題――即便短期選擇迴避,長期也得麵對。
車企可以不理會白左式極端環保主義者的抵製,但不能不理會那些刺鼻的異味及伴隨而至的問題。
迴到這次風波上,解決瞭輿論危機背後的問題,比亞迪的增産之路纔能走得更穩。
05
如今,被「惡意關聯」的比亞迪嘆瞭口氣,被「善意造謠」的特斯拉鬆瞭口氣。
接下來,比亞迪要做的事有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在輿情應對上該剛則剛,該柔則柔。
事實上,就算是愛硬剛的特斯拉,也隻敢把「惡意」二字甩在那些說它刹車失靈的爆料者身上,而不是甩嚮那些曝其排汙問題的維權者。
作者 | 佘宗明
運營 | 李玩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轉載須經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