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7:20:42 AM
李鴻章在曆史上是一位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認可他與時俱進的思想,他主導的洋務運動把清朝的軍事、工業技術與世界接軌,但同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是漢奸,更有著“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的說法,原因很簡單,隻因史上著名的兩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都是他齣麵代言簽訂,成為瞭他一輩子也甩不掉的“汙點”。
尤其在《辛醜條約》中,清廷不但要支付八國巨額的賠款,同時英國還提齣瞭嚮清廷租藉香港的要求,時期為100年。在簽訂此條約時,李鴻章與英國談判,最後答應隻肯租99年,隻有一年之差的“還價”,與百年相比並無什麼差異,李鴻章為何要這樣做呢?到瞭如今纔明白他當時是有多麼的聰明。
洋務運動,積重難返
話說清朝也曾有過盛世的局麵,隻可惜因閉關鎖國而使康乾盛世成為瞭曇花一現,到瞭晚清時期,西方已經在工業革命中轟轟烈烈興起時,清廷還在以冷兵器守著國防。在洋人逐漸暴露齣覬覦的野心時,統治者纔認識到再不改革就隻能等著挨打瞭,於是著手搞瞭一套洋務運動,而李鴻章就是洋務運動的主導者。
在李鴻章、曾國藩等名臣的督導下,清朝擁有瞭現代化軍事工廠,江南製造局、天津機器局、輪船招商局等都是他的“傑作”,北洋水師在當時也是占據世界一流水平,在亞洲堪稱第一。在組建湘軍、淮軍時也可以看齣李鴻章是個難得的人纔,鎮壓太平天國也立下瞭不少功勞,從文官到武官,李鴻章都錶現齣瞭優秀的能力。
隻是當時的清政府已經腐敗不堪,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隻知道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利益,上行下效自然帶不齣好兵,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即使再有能力也無法改變清朝積重難返的現狀,八國聯軍進北京,大量的財物被掠奪、燒毀,成為清史上恥辱的一筆記載。
周鏇洋人,外交鼻祖
洋務運動失敗後,當時李鴻章被慈禧推上瞭“前台”與日本人談判,在日本險些被刺殺,好在命大隻是臉部受傷而躲過瞭一劫,在談判時李鴻章曾據理力爭,簽字前還曾透露過與日本抗戰到底的決心:“萬一談判不成,隻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隻是他左右不瞭清朝的命運,在慈禧的授意下簽下瞭不平等的《馬關條約》。
有瞭這次的談判經驗,李鴻章經常周鏇在各國洋人之間,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歐美國傢都留下瞭他的足跡,可以說李鴻章是中國的外交界的鼻祖,不過他對日本的“仇”卻是記下瞭,在齣國時經過日本而不下船,以錶示自己堅定的國人立場。
頻繁地齣國訪問讓李鴻章開拓瞭眼界,認識到清朝與西方國傢的差異,他提齣瞭“須亟設法”的建議,結果並沒引起慈禧的重視,反而給他安排瞭閑差,成為瞭有名無權的“伴食之宰相”。當時的李鴻章已經六七十歲的高齡,可他仍為朝廷奔波,沒人看到他骨子裏的氣節,隻知道他是個賣國求榮的漢奸。
辛醜條約,積勞成疾
《辛醜條約》是壓死李鴻章的最後一棵稻草。當時清廷內憂外患,七十多歲的李鴻章再次被啓用任命兩廣總督,當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與光緒倉皇齣逃時,李鴻章沒有親身經曆,後來在慈禧屢次下詔的情況下,他這纔迴到瞭北京,享受的是高級俘虜的待遇,隻因洋人都給這個外交官個麵子,於是李鴻章也成為瞭《辛醜條約》的簽訂人。
八國聯軍先清廷提齣瞭巨額的賠償金,在李鴻章的周鏇下,將賠償金降到瞭4.5億兩白銀,之所以是這個數字,李鴻章解釋為,清廷全國人口4.5億人,每個人一兩白銀,讓每個人都記住《辛醜條約》的恥辱,可謂是用心良苦。
當時李鴻章的身體已經非常差,但他仍然與八國聯軍談判,當英國提齣要租香港100年時,被李鴻章拒絕,在他的爭取下,最後李鴻章隻肯租99年,減少這一年的時間他費瞭極大的精力,當《辛醜條約》簽訂後不久,李鴻章帶著國恥與傢恨吐血而亡。
一年之差,領土歸屬
李鴻章去世時是戴著“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的帽子走的,沒人對他留下什麼好印象,有些事情已經習慣看結果而不看過程,百姓隻知道他是賣國求榮的漢奸,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在朝廷的授意之下行事,並且已經為朝廷盡可能地爭取最大的“稍資補救”方案,把香港租給英國99年就是他努力的結果。
很多人都會認為,100年與99年隻有一年之差,這個談判並無多大的意義,但是如今纔明白李鴻章當時有多聰明。按照列強國傢製定的所謂“國際法”中規定,任何領土如果被另一個國傢租住100年,含百年以上,那麼這塊領土就歸租賃者所擁有。
如果當時把香港按照英國的要求藉給他們100年,那麼到瞭100年後,香港就會成為英國人的領土,李鴻章顯然不願意齣賣自己國傢的領土,在他據理力爭的情況下,纔簽訂瞭99年之約,這纔有瞭1999年香港迴歸的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否則香港就會從中國的地圖上被劃分齣去瞭。
李鴻章未雨綢繆考慮到瞭這一點,說明他這個外交官還是非常閤格的,熟悉國際公法,看穿瞭英國人的野心,為這一年之爭,他耗盡瞭自己最後的心血,最後頂著罵名而死,他成為瞭慈禧與清朝政府的背鍋人。
小結
我們不得不承認李鴻章非常聰明,在外交這一塊他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簽訂《馬關條約》前他就已經做好瞭“遷都抗日”的準備,之後又明確瞭自己對日本的仇視立場;而在簽訂《辛醜條約》時,他聰明地以減少一年為條件保住瞭香港最後是中國領土的命運,否則又哪裏有今天的中國香港。
或許李鴻章在為官路上也做齣瞭一些利己的舉動,這在當時清廷的大環境下,都是在所難免,即使是曾國藩也沒有例外,李鴻章能在大方嚮上保持著自己的聰明智慧已經是非常不易瞭,後人看待曆史總要客觀一些,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李鴻章的一生所做的事情是利大於弊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