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9/2022, 8:06:32 PM
在南京中山陵的享堂內,正中位置安放著一座孫中山先生的坐像,這尊坐像高4.6米,由大理石雕刻而成,
隻見先生一身傳統的長袍馬褂,雙腳靠攏,雙膝之上攤開著一副展開的文捲,腰背挺拔,目視前方,神情非常地專注,透著一股渾然天成的精氣神
,讓人見到就不禁想起百年之前那位中國革命的先行者。
中山陵內的孫中山坐像
而在整個中山陵裏麵,並不僅僅隻有這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在享堂後麵的墓室中,有一具大理石的石棺,棺麵之上,仰臥著另一座雕像,這座雕像由日本雕塑傢高琪精心雕刻而成,是一座臥像,同樣是白色的大理石材質,而如果有細心的朋友到現場就會發現,
和享堂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不同的是,這座臥像穿的是中山裝。
中山陵內的孫中山臥像
同一陵寢中的兩座雕像,卻穿著不同的服裝
,這事乍一聽沒什麼,細想之下卻十分不閤理。
陵寢,尤其是孫中山先生這種偉人的陵寢之中,最注重的就是莊嚴肅穆,統一和諧,相同的服飾更能體現主人的性格或事跡,有助於深化其形象,而不是像時裝展覽會一樣,一座雕像一種服裝,有失莊重。
那麼這樣一處很明顯的瑕疵為什麼會齣現在中山陵呢?
“長袍馬褂”還是“中山裝”?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膽囊癌在北京病逝。逝世前一天,先生曾對自己的身後事提齣過要求,
希望效仿列寜保留遺體,並要求葬於南京。
作為中華民國當時的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對於南京有著深厚的感情,而在死後葬於南京這件事,早在1912年3月,他就曾提齣過。
當時孫中山和鬍漢民在紫金山打獵,他看眼前之地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於是說道:
“等我他日辭世後,願嚮國人乞此一�g土,以安置軀殼爾。”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而在彌留之際,孫中山再次對宋慶齡、汪精衛等人說:
“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因此,孫中山逝世後,按照其遺願,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瞭防腐處理,另外一邊,國民黨派專人成立瞭喪事籌備委員會,專門負責在南京修建中山陵的諸項事宜,而在陵墓修建完成前,
孫中山的遺體暫時存放於北京西山碧雲寺最高處的金剛寶座塔的石龕之中。同時,在寶塔下方丈院的普明妙覺殿設立瞭靈堂。
北京西山碧雲寺
中山陵修建過程中,有一件事引起瞭國民黨內部的爭議。中山陵內必定會有孫中山的雕像,而對於雕像的著裝問題,孫中山喪事籌備委員會的眾人各執一詞,分歧很大。
其中主要有兩種意見,
以蔣介石、鬍漢民、譚延�]等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提齣瞭復古的主張,要求按照民國文官服飾條例,為塑像穿上長袍馬褂,他們認為隻有這樣的服裝纔符閤“國粹”;而以廖仲愷、宋慶齡、何香凝等國民黨左派則極力反對,在他們看來,孫中山先生的雕像最閤適的服飾是中山裝。
眾所周知,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設計的,這種服裝在歐美服飾的基礎上,綜閤瞭日式服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簡約乾練,深受中國男子的喜歡,毛主席就經常在公開場閤穿著中山裝,而毫無疑問的是,作為設計者本人,孫中山對於這套服裝也是非常喜愛的,況且孫中山生前很反對穿長袍馬褂,那麼在雕刻塑像時,尊重逝者本人的愛好和意願肯定是第一位的。
身穿中山裝的孫中山
並且在宋慶齡看來,
相比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山裝還體現瞭孫中山與時俱進、堅定剛毅的革命精神,
因此她主張雕像穿著中山裝。
兩派意見相左,爭論不休,誰也不肯讓步,當時負責孫中山喪事籌備事宜的是國民黨西山會議派領袖、後來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麵對兩方的爭執,他想瞭個摺中的法子:
既然有兩種意見,那就建兩座雕像,享堂中修建一座坐像,穿長袍馬褂,而在墓室內修建臥像,穿中山裝。
這樣兩方的想法都滿足瞭,皆大歡喜。
如今看來,這個方法確實有些和稀泥的意思,但也在當時中止瞭兩方的爭論。
宋慶齡的遺憾
不過對於著裝問題的分歧,並不僅僅體現在雕塑上,還體現在孫中山遺體的著裝上,並成為瞭當時國民黨內部鬥爭的一個縮影。
孫中山去世時,由於仍在實行“三大政策”,全國工農運動風起雲湧,國民黨左派力量占上風。所以,當時孫中山的遺體是按照左派的意見,身著黃呢中山裝入殮的。
1929年,南京中山陵竣工,國民黨決定舉行奉安大典,將孫中山的遺體從北京迎迴南京安葬,喪事籌備委員會派齣專員前去北平碧雲寺,眾人先把孫中山的遺體從金剛寶座塔移至下麵的靈堂,然後更換服裝並改殮銅棺,
由於遺體已經在碧雲寺停放瞭四年之久,因此有關方麵將改殮前遺體所穿的衣服留在瞭碧雲寺,重新放迴瞭之前的楠木館內,被封存在金剛寶座塔的石龕中,作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塚”,得以讓北平的人們聊寄哀思。
孫中山先生衣冠塚
我們前麵說過,孫中山去世時是按照左派的意見身穿中山裝入殮的,那麼本次改殮更換服裝後,遺體又是穿著什麼衣服呢?
這個其實還是國民黨內部的鬥爭息息相關。孫中山病逝後,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不久便遭暗殺身亡。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宋慶齡、鄧演達等國民黨左派流亡海外,楊杏佛等被免職,左派力量損失殆盡。
因此1929年奉安大典之時,國民黨內部已完全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掌權,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奉安前更換殮衣時,孫中山的中山裝被換下,按照國民黨右派的意思改成瞭外穿藍緞長袍、黑緞馬褂,戴白絲手套,腳穿白絲襪、黑緞鞋,頭戴大禮帽。
此時麵對這種情況,匆匆從國外趕迴的宋慶齡也不得不做齣妥協。
宋慶齡
值得一提的是,奉安大典之時,中山陵享堂內的孫中山坐像還沒有製作完成。當時確定瞭雕像的衣著後,喪事籌備委員會便開始在世界範圍內招標,選擇雕塑大師為孫中山先生雕刻坐像。
最終,這個事情落在瞭法國著名雕塑傢保羅・蘭竇斯基身上,在國民政府的委托下,他經過艱苦的創作,曆時兩年,最終在法國巴黎用意大利白石完成瞭這座雕塑。
在這期間,孫中山的長子孫科為他送來瞭大量的照片和資料供他參考,並且每天下午前往他的工作室端坐數小時,供他通過父子間的相似之處揣摩孫中山的神態。
在這種創作精神下,蘭竇斯基的雕刻的這座孫中山雕像神采奕奕,很有中國人的個性,也能錶現齣民國締造者的那份堅毅和魅力。
孫科
奉安大典九個月之後,這座精心創作的雕像終於完成,並在中山陵享堂內與民眾見麵,
宋慶齡也承認,單就雕像本身來說,其實是非常令人滿意的,但這座坐像身穿的長袍馬褂,仍然讓她意難平,成為瞭她心中揮之不去的一個結,以至於多年之後仍然耿耿於懷。
宋慶齡的三件事
1953年,宋慶齡嚮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提齣要辦三件事。
第一是在北京設立“孫中山紀念堂”;第二是發行孫中山標準像;三是調整南京中山陵享堂中的坐像。
宋慶齡
大傢都知道,宋慶齡是一個很不喜歡麻煩彆人的人,讓她以個人名義主動提齣的這幾件事,可見在其心中的分量,除瞭第三件我們已經說明白之外,其他兩件又是怎麼迴事呢?
首先是設立“孫中山紀念堂”,我們前麵說過,在中山陵建好之前,
孫中山的遺體在北京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停放瞭四年之久,並在寶塔下方丈院的普明妙覺殿設立瞭靈堂,在靈堂中也舉行過包括公祭在內的許多相應的儀式和活動,因此,宋慶齡認為碧雲寺對於孫中山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所以提齣將當時作為靈堂的普明妙覺殿設置為永久的孫中山紀念堂。
其次是發行孫中山的標準像,這個其實也很好理解,當時在國民黨內部,關於孫中山的衣著都産生瞭巨大的分歧,更遑論民間瞭,
當時包括新中國成立後,各地印製的孫中山像各色各樣,有穿中山裝的,有穿西裝的,有穿中式服裝的,有穿毛皮領大衣的。宋慶齡對此很不滿意。她建議發行統一的孫中山標準像。
第三件就不用說瞭,宋慶齡希望把享堂裏穿長袍馬褂的坐像改為穿中山裝。
民革瞭解到宋慶齡的這三個要求後,也是非常地重視,馬上派專人進行上報和落實。
1955年3月,由普明妙覺殿改造而成的“孫中山紀念堂”正式揭幕,並由宋慶齡親手題寫瞭門牌橫匾,
館內還修建瞭一尊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像。
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
第二件事也很快得到瞭落實,由周總理親自批交文化部齣版事業管理局照辦。而為瞭給統一的孫中山標準像提供一個較好的藍本,宋慶齡特地將掛在傢裏牆上的穿中山裝的像摘下來交給瞭相關部門,此後由人民美術齣版社重畫印刷,
幾乎在“孫中山紀念堂”揭幕的同時,孫中山的標準像也在全國各大城市發行瞭。
這前兩件事都落實地非常快,幾乎是毫不拖泥帶水地就完成瞭,但這第三件事可就沒那麼順利瞭。
宋慶齡提齣更換中山陵坐像的要求後,很快得到瞭周恩來總理的同意,並由國務院秘書廳通知南京市政府作初步估價及設計,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件事被拖瞭下來,一直沒有成行,
直到1981年宋慶齡逝世,她也沒能見到中山陵內換上穿中山裝的坐像,這也成為瞭宋慶齡最大的遺憾之一。
孫中山與宋慶齡
此後,當時負責這三件事的民革中央副主席吳茂蓀多次為中山陵更換雕像一事奔走,但均無果。
如今,中山陵享堂內的雕像已經靜靜佇立瞭90餘個年頭,見證瞭中國大半個近代革命曆史,恐怕已經很難再輕易更換,但宋慶齡對於孫中山先生的深深情義,將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