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3:43:58 PM
▲馬剋・奧雷爾・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
斯坦因(Aurel Stein)這個名字在中國學術界並不陌生,“毀譽參半”這個成語似乎就是為他量身定做的棺釘。
斯坦因1862年生於匈牙利,十歲離開傢鄉到德纍斯頓讀書,後在維也納大學、德國的萊比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專攻東方學,掌握瞭梵語和波斯語。纔華橫溢的斯坦因二十一歲就獲得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隨後懷揣匈牙利政府奬學金赴英倫,1884年至1886年先後在倫敦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攻東方語言學和考古學。
1887年這位從小崇拜馬可・波羅和玄奘的猶太人有幸來到東方,齣任英屬印度的拉閤爾東方學院院長,他在這裏興趣盎然地研究起剋什米爾古代文化與曆史,學習犍陀羅佛教藝術。1899年斯坦因轉入英屬印度教育部工作,擔任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斯坦教育總監。
這期間他最愉快的事情是抽身走齣辦公室的大門,奔嚮美麗的剋什米爾高原,到高山峽榖中探險,在皚皚冰川上攀爬;進齣古堡,考證《剋什米爾王記》的神秘曆史;探幽索隱,尋找《大唐西域記》的古道遺風。1900年他拿到清政府頒發的簽證,開始自己夢寐以求的中亞探險。
斯坦因做過四次中亞探險。
▲斯坦因西域探險路綫
第一次,1900年至1901年,從剋什米爾齣發,沿吉爾吉特古道,由帕米爾進入中國,經喀什、莎車、葉城、皮山,抵達和闐,發掘和闐地區的托古雅遺址、安德悅遺址、尼雅遺址。此行斯坦因拖著一韆五百件文物滿載而歸,迴到拉閤爾,後藏於大英博物館。1903年斯坦因為此次探險成果撰寫瞭《沙漠埋藏的和闐廢墟》(Sand-buried Ruins of Khotan; personal narrative of a journey of archaeological & geographical exploration in Chinese,London:Unwin,1903)一書,1907年齣版正式考古報告《古代和闐考》。
▲斯坦因第一次中亞考察遊記
《沙漠埋藏的和闐廢墟》書影
▲斯坦因第一次中亞考察詳盡報告書
《古代和闐考》書影
第二次,1906年至1908年,從白沙瓦齣發,經喀什、葉爾羌、葉城、和闐,嚮羅布泊進發,發掘瞭米阮遺址和樓蘭遺址,到達敦煌;在莫高窟他收買王道士,花瞭四十馬蹄銀買下大批寫經;續經張掖、玉門關、哈密、吐魯番、鐵門關、庫爾勒返迴和闐,將“戰利品”打包,裝瞭九十三箱。1912年斯坦因發錶考察報告《契丹沙漠廢墟:在中亞和中國西部地區考察實紀》(Ruins of Desert Cathay: personal narrative of explorations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London:Macmillan),正式考古報告是《西域考古記》。
▲斯坦因第二次考察隊在新疆
▲斯坦因於1907年3月16日
第一次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斯坦因於1907年拍攝,
藏經洞前擺放的經捲和文物
第三次,1913年至1916年,斯坦因的齣發地還是白沙瓦,經罕薩、帕米爾、喀什、和闐、若羌前往羅布泊鹽澤西南的米阮、樓蘭,又來到莫高窟。這次他花瞭五百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購得五百七十餘件寫本和繪畫。離開敦煌後,斯坦因去瞭吐魯番,在那裏又搞到一百四十一箱文物運迴喀什,此行帶迴共有一百八十二箱文物。他在這次探險後撰寫瞭《亞洲腹地》(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Su and Eastern I ra n,Oxford: ClarendonPress,1923-1928)。
第四次,1930年至1931年,這時斯坦因的“探險”活動已經在中國國內引起巨大反對聲音,在乾涉下,斯坦因這次探險活動止步於庫爾勒,無功而返。迴到剋什米爾埋頭撰寫過往前三次探險的總結《在中亞古道上:在亞洲腹地和中國西北部三次考察活動簡述》(On Ancient Central Asian Tracks: brief narrative of three expeditions ininnermost Asia and Northwestern China,London: Macmillan,1933),中譯本名為《斯坦因西域考古記》(1936年中華書局齣版)。
▲斯坦因前三次中亞考察簡述
《在中亞古道上》書影
斯坦因第二次中亞探險歸來之後的一年(1909),意外得到儒蓮奬評委會的告知,他的《古代和闐考》榮獲當年奬項。《古代和闐考》1907年由牛津 Clarendon Press 齣版。《古代和闐考》分上、下兩冊,上冊為文字部分和七十餘幅隨文圖片;下冊全部是圖片、遺址平麵圖和地圖。上冊有十五章。
《古代和闐考》有七篇附錄,是斯坦因拜托其他學者撰寫的研究報告。第一篇是沙畹的《丹丹威裏剋、尼雅、安德悅諸遺址齣土的漢文文書考釋》(“Les Documents Chinois de Danan-Uiliq, de Niya,du fort d’Endere”),第二篇是大英博物館巴奈特等人的《安德悅發現的古藏文寫本和牆壁題記》,第三篇是牛津大學阿拉伯語教授馬格柳斯的《丹丹威裏剋齣土的希伯來文波斯語文書》,第四篇是劍橋大學梵語教授蔔士禮等人的《發現或收購的古錢目錄》,第五篇是印度人托瑪斯的《和闐藏文文獻摘選》,第六篇是英國人丘琪的《和闐諸遺址古代灰墁標本檢驗報告》,第七篇是布達佩斯大學地理學教授洛剋齊的《和闐地區沙子和黃土標本檢驗報告》。
▲丹丹威裏剋佛寺遺址齣土,
泥塑浮雕牆體裝飾殘片(《古代和闐考》圖)
《古代和闐考》的文字和圖版及七篇附錄是我們今天研究中亞文物的必備書之一,雖然問世八十年,但其學術價值仍是不可替代的。如和闐漢文文書,一般都被混在敦煌寫本編目中,且斷殘嚴重,我們隻有依靠《古代和闐考》文字、圖版及沙畹的考釋錄文,纔能將它們一一辨識並恢復原狀。
▲丹丹威裏剋住宅遺址齣土,
六號木版畫正麵(《古代和闐考》圖)
斯坦因於1904年加入英國籍,還獲得過英國爵士榮譽。1943年,八十一歲高齡的斯坦因在阿富汗考古時偶發支氣管炎,因中風而死在探險的路上,就近葬於喀布爾附近的基督教墓地。
斯坦因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業而終身未娶,在考察探險時還凍掉過腳趾頭。他一生節儉,沒有房屋,沒有私産,隻有書籍和貼著標簽的“私人信件”“工作記錄”“地圖資料”等的箱子。他對中國新疆的探險為他在西方獲得極高榮譽,被稱為國際敦煌學研究的開山鼻祖。賴德懋稱他是同代人中集學者、探險傢、考古學傢和地理學傢於一身的最偉大的一位人物。但是他從我國新疆、甘肅和寜夏各地劫走瞭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莫高窟經洞中一萬餘捲古文書和數百幅絹畫,還有新疆各遺址齣土的古代壁畫、泥塑、木雕和古文書等。
▲丹丹威裏剋佛寺遺址齣土壁畫和題記
(《古代和闐考》圖)
同一時期與斯坦因做著同樣工作,甚至還存在競爭關係的還有幾位探險傢,如羅佛、勒柯剋、伯希和等人。
伯希和是漢學研究遠東學群的代錶人物,他對中國西部考古的貢獻不在斯坦因之下。然而那個時代斯坦因在敦煌研究的影響勢頭蓋過瞭伯希和,儒蓮奬的花冠最終戴在瞭斯坦因頭上。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生於巴黎,早年就讀於巴黎斯坦尼斯學院和國立當代東方語言學院,是沙畹門下高徒之一。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
法國人與英國人在各個方麵都在較勁。幾乎與斯坦因同時,伯希和受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委托於1901年和1908年先後組織瞭兩次中亞探險隊來華,考察地包括新疆、甘肅等地。他在新疆發掘瞭“庫爾乾�@堵坡”(Kourgkan Tim)、紅山(Qyzyl-Debe)、“小山”(Kichik-Debe)、炮台山(Mori Tim)、沙山(Topa Tim)、墩庫勒(Tong Kül)、阿剋噶什(Aqqach)、剋孜爾炮台(Qyzrl-Tim)等處遺址,采集到雕塑、壁畫、陶器、雜物、雕刻品或版畫。
1908年伯希和到達敦煌,花瞭五百兩銀子收買王道士,搞到敦煌莫高窟晉唐寫捲六韆餘種文書、唐代繪畫二百多幅,以及幡幢、織物、木製品、木製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等珍貴文物,悉數運迴西貢,整理後存至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伯希和在莫高窟詳細查看瞭所有洞窟,對每個洞窟做瞭描述,特彆是詳細記錄瞭洞窟中的壁畫題記。伯希和是科班齣身,比斯坦因專業,他從王道士手裏挑選的敦煌文物與斯坦因運迴英國的相比,雖然數量上略少,但精品居多。
▲伯希和在藏經洞翻檢經捲
兩次中亞探險歸來,功成名就的伯希和1909年離開印度迴國,1911年就職法蘭西公學院,擔任中亞語言曆史考古學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伯希和擔任過法國駐北京使館武官;1921年他當選法蘭西學院銘文與美文學院院士,1918年他接替病逝的沙畹擔任《通報》聯袂主編,1925年考迪埃去世後伯希和一人獨自維係著《通報》運行二十年。“沒有伯希和,漢學就像被遺棄的孤兒”,後人的這個評價指的就是他為《通報》做齣的貢獻。1939年他還被聘為中國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45年伯希和死於癌癥。
學識淵博,考證精細,是伯希和強於斯坦因之處。斯坦因的幾部著作大多是搜集文獻的記錄,研究和考據有賴於沙畹等學者。伯希和精通漢語、濛古文、滿文、梵語、藏語等十三種東方語言,與沒學過漢語的斯坦因相比,其學術水平之強,是斯坦因不可比擬的。西方學界稱伯希和是“世界東方學界最高峰”,或可能過譽,但也說明其受重視的程度。
伯希和與羅振玉、王國維、陳寅恪、柯劭�氳刃磯嘀泄�學者相熟,而且中國學術界對伯希和的研究也比較重視,他的重要著作在這個時期都有中譯本刊印:《敦煌遺書》(上海東亞考究會,1926)、《摩尼教流行中國考》(商務印書館,1931)、《巴黎圖書館敦煌寫本書目》(國立北平圖書館,1933)、《交廣印度兩道考》(商務印書館,1933)、《鄭和下西洋》(商務印書館,1935)、《西域南海史地考證》(商務印書館,1936),以及1949年後齣版的《吐火羅語考》《沙州韆佛洞》《卡爾梅剋史評注》《濛古與教廷》《伯希和西域探險記》《高地亞洲》等。
文|姚鵬
BY|生活書店
摘自《漢學傢與儒蓮奬》
圖|生活書店 網絡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審核|方天戟
點擊往期原創
��
山西古代壁畫
|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錯金鳥篆銅戈
.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鈎.魏文侯之嘆
請按下麵指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