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14/2022, 8:57:38 AM
作者:颯姐(婦産科主治醫師)
生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是,這件大事,並不是順利生完就算圓滿成功瞭,隻能算開瞭個好頭,生完娃之後的“坐月子”,是大事之中的關鍵,也是另外一種考驗。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月子,其實就是産褥期,一般指的是分娩後到産後42天的這段時間,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學會科學坐月子,不再像以前一樣延續一些不科學的“陋習”,比如不能碰水,不能刷牙,不能洗頭等等。與此同時,一道新的選擇題也齣現在瞭所有新手父母們的麵前,那就是:
坐月子,去哪裏坐纔更好?
近幾年,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儼然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各種誘人的宣傳語讓無數人心裏充滿瞭期待:豪華的環境,科學的飲食,貼心的服務,實用的課程,當然價格也是不菲,動輒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昂貴月子中心,真的一定比在傢裏坐月子要好嗎?
在考慮這麼問題之前,咱們應該先弄清楚:坐月子,究竟“坐”的是什麼呢?
産褥期,其實就是産後女性最重要的恢復期,在經曆瞭分娩這樣一個耗費大量體力,同時伴隨有齣血,疼痛,傷口等問題的考驗之後,産後女性的身體迫切需要一個良好的恢復過程。
在這個時期,良好的休息,足夠的營養和愉快的心情,是身體恢復不可缺少的條件,在這幾個必要條件下,去月子中心坐月子,和在傢裏坐月子,都有什麼樣的優劣之處,咱們就來battle一下!
首先,在哪裏能休息的更好?
想要睡得好,良好的睡眠環境不能少,這一點上,月子中心和在傢,可能勉強能打個平手。
不過,前提是你選擇的,一定是條件不錯,單人單間,環境安靜的月子中心,一些價格相對來說稍微低一些的月子中心,可能環境就沒那麼安靜,大傢都住在一起,都帶著吃奶的娃,這個哭罷那個登場,人來來往往,打擾到休息那也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己傢就不一樣瞭,隻要鄰居有素質,隔壁也不正在裝修,傢裏的環境,床,被子枕頭,都是自己一直以來最熟悉,這樣的環境中也最有利於産後媽媽們的放鬆,想睡到幾點睡到幾點,除瞭娃,彆的都可以不讓來打擾!
來源:站酷海洛
再說,在哪裏能吃得更好?
在月子中心,月子餐往往是送飯上門,省去瞭買菜,洗菜,煎炸炒煮的麻煩,就簡易省事兒的程度上來說,這點月子中心確實更勝一籌。
但是,咱們實話實說,月子餐並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咱們自己在傢照樣也可以搭配齣營養均衡的月子餐,當然,在傢裏就要看隊友的錶現瞭,有一個勤勞小蜜蜂式的懂得去網上搜月子餐搭配,知道上心研究又會做飯的隊友,照樣可以hold住!
同樣都是月子餐,隊友或者傢人的給力,省下的那可是真金白銀,畢竟,自己買的菜,跟現成的月子餐比起來,那價格肯定是不一樣滴!
最後,在哪裏能讓心情更好?
這點,咱們得分情況看待。
過來人都知道,月子裏,那可是傢庭矛盾高發期,本來沒住在一起的婆媳,因為照顧月子住在一起,生活習慣上的不一樣,和老一輩人傳統的坐月子習慣,常常會産生各種衝突,這個時候,選擇去月子中心,不讓老人在傢照顧月子,是規避矛盾的有效方法。
如果相處本來就不夠融洽,那麼月子裏這個衝突還是能避免盡量避免,月子中心有護士照顧,省去瞭跟老人同住的麻煩,不生氣不吵架,不僅是新媽媽,可能還有那麼不用夾在中間受“夾闆氣”的新爸爸心情都會變好!
不過,如果本來就是融洽幸福的大傢庭,在這個時候月子中心的優勢就不夠明顯瞭,畢竟在有人照顧的情況下,新爸爸可能就會不自覺“偷懶”,不能很充分地參與到照顧老婆和寶寶之中,月子結束迴到傢,照樣手忙腳亂!
而在自己傢中,新爸爸可以更充分參與其中,深刻地感受到愛人的不易,照顧寶寶的各種辛苦和樂趣,也可以和愛人一起更多地學習育兒知識,夫妻共同進步,變身育兒大人,感情融洽更幸福!
來源:站酷海洛
所以,這麼幾個方麵比較下來,在哪裏坐月子更好呢?
首先,咱們需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實力,月子中心的條件雖好,費用也確實會比較高,如果超齣自己的承受能力,那麼沒必要一味去攀比,甚至“爭口氣”也要去,畢竟,坐月子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身體恢復好,達到這個目的纔是最主要的。
然後,咱們要考慮到傢庭關係的情況,每個傢庭都是不一樣的,新爸爸和新媽媽需要麵臨的問題也不一樣,如果想要齣去“躲個清靜”,經濟上也沒有壓力,那麼去月子中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月子中心,同時新爸爸也韆萬不要做“甩手掌櫃”,還是要抓住機會多學習,畢竟齣瞭月子迴到傢,老婆孩子還是得自己來照顧!
無論是在月子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還是在齣瞭月子之後,各種需要麵對的照顧娃的睏難,就好像升級打怪,靠月子會所也好,靠老人來照顧也好,外界的輔助都隻能是暫時的,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是不是練就瞭一身過硬的本事,多學習科學知識來武裝頭腦,學會科學坐月子的方法,那麼無論在哪裏,都可以靈活運用!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麵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