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6/2022, 9:43:04 AM
在被“催婚”和“催生”方麵,女性所要承擔的壓力常常要比男性更多一些。一過瞭30歲這條綫,好像總有人在替你擔心:
“女人過瞭30,對象就不好找!再晚個幾年,生孩子都不好生!甚至想懷都懷不上,想生都生不成!”
可是仔細想想,現在的人普遍晚婚晚育,各種內捲和壓力,看起來貌似能讓人願意生孩子就已經不錯瞭,那麼整天被很多人拿來說的“最佳生育年齡”,究竟是不是誇大其詞呢?
首先,先說這個“最佳生育年齡”是不是真的存在?
理論上來說,確實有,醫學上一般認為女性的25~34歲為生育的最佳年齡段。而這個“最佳”,可以主要從兩個方麵來理解。
一方麵是女性的生育力,也就是能夠“懷上”的概率。
目前認為,女性對著年齡的增加,生育力會齣現下降,尤其是在35歲之後,整體來看,年齡越大,生育力越低。雖然也有一些例外的情況,但是43歲以後的女性,能夠自然受孕並且順利活産的很少[[1]。
生育能力是指在1個月經周期內受孕的概率,生育力的下降可能跟多種因素有關。
女性齣生時,卵母細胞的數量是一定的,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卵母細胞的質量也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因為年齡越大、減數分裂異常發生得就越頻繁[[2],排卵中的染色體異常卵母細胞數量增加,導緻生育力下降、自然流産風險也隨之增加。
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年齡越大的女性,不僅自然受孕概率降低,進行人工周期或者人工授精順利懷孕的概率也更低。
比如一項因男性不育(無精子癥)而接受人工授精女性的經典研究就發現,≥35歲的女性受孕率較低,需要更多周期纔能實現受孕[[3]]。
其中,26-30歲與25歲及以下女性的受孕率相似,而31-35歲的女性受孕成功率為中等。31歲以下、31-35歲以及35歲以上女性的受孕率分彆為74%、62%和54%。
來源:站酷海洛
另一方麵,就是女性在生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各種並發癥,還有胎兒的異常和不良預後。
在妊娠早期,年齡較大的女性發生自然流産率更高,其中絕大多數流産發生在妊娠6-14周[20]。這些流産的原因之中,最常見的就是染色體異常,既有三倍體也有整倍體,主要由卵母細胞質量下降引起,子宮和激素功能改變可能也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除此之外,年齡≥35歲女性的異位妊娠風險是較年輕女性的4-8倍[a4]。同時,胎兒齣現染色體異常,尤其是非整倍體的風險,隨著女性年齡的增加而呈現穩定增加的趨勢[5]。
來源:站酷海洛
年齡較大的女性,妊娠相關並發癥的風險也會增加,比如一項人群研究納入美國華盛頓州近830,000例單胎分娩,結果顯示,與25-29歲孕産婦相比,年齡≥40歲孕産婦發生羊水栓塞的風險增至8倍,産科休剋風險增至3倍。
女性妊娠最為常見的兩種內科並發癥―高血壓和糖尿病,在年齡較大女性,尤其是肥胖的女性中均增加,胎盤問題也是同樣如此。其中普通産科人群中子癇前期的發病率為3%-4%,40歲以上女性中該發病率增加至5%-10%,而在50歲以上女性中則高達35%[[6]。發生早産和死産的風險也存在增加
但是話說迴來,是不是因為這些“最佳生育年齡”所附加的種種因素,我們就必須急吼吼去訂立一個目標,要趕在35歲之前把“生育任務”給完成掉?
哪怕隨便湊閤拉一個人來結婚生子,甚至是對這個人根本沒有足夠的瞭解,目的就是為瞭避免讓自己成為“高齡産婦”?
因噎廢食,真的沒必要。
其實對於“高齡孕婦”來說,目前並沒有一個絕對的,通用的定義,年齡對於生育的影響,也往往是連續的,並非是存在一個特定的閾值,不是說你34歲生娃就一定OK,這邊過瞭35歲生日,生育的開關就對著你“啪”地關閉瞭。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活的更加的避孕措施,可以選擇更多的學業深造和職業發展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晚婚晚育已經成為一種難以避免的趨勢,而生育這件事情,更應該是女性的一種選擇,並不應該是成為壓在女性身上的一項必須完成的指標。
在晚婚晚育的浪潮之下,我們並非不能做任何事。
如果選擇瞭等待,那麼可以努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營養均衡,戒煙限酒,來讓自己的身體盡量保持一個健康的生活狀態,為今後可能會晚點到來的生育做好準備。
即使過瞭 35 歲這個年齡,你也依然有很大希望可以安全生下寶寶,在讓自己充分瞭解可能麵對的風險的情況下,保護好自己的健康,做好該做的産檢,能夠讓意外的風險盡可能的降低。
來源:站酷海洛
同時,我們更要明白,生孩子並非隻是用精子和卵子創造瞭一個受精卵,然後通過分娩讓這個孩子來到世界上。
生育,是兩個人攜手,它意味著成長與責任,意味著兩個人共同創造瞭自己染色體的延續,在孩子降生而自己成為父母這件事情上,今後如何做好孩子的養育,更是應該進行的長遠考慮。
在生育之前,年齡帶來的焦慮不應該成為生育的強迫原因,也許真正最閤理的“生育年齡”,更應該是考慮生育的兩個人,在充分知曉自己要做什麼,自己需要麵對什麼,需要付齣什麼之後,他們依然決定,做齣瞭那個冷靜而且鄭重的選擇。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麵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