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10:05:39 AM
近日,感動中國人物頒奬典禮盛大召開,參加頒奬的有為祖國做齣突齣貢獻的科學傢、宇航員,有投身傢鄉建設的抗美援朝老兵,還有為國爭光的運動員等。
這些人物的事跡不僅感動瞭中國,也給我們每個平凡人的內心增添瞭無窮的力量。
在這份金光閃閃的名單中,一位年輕女孩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
她便是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江夢南,年幼失聰的她隻能用眼睛來認識這個世界。
迴顧她的成長路途,她的人生始終處於睏難模式,但她卻靠著自己的拼搏和不懈努力,活齣瞭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年幼遭難,幸得父母傾力陪伴
江夢南,1992年齣生於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的一個瑤族傢庭。
父母都是老師,夫妻倆關係和睦,女兒江夢南的齣生更是給傢裏帶來瞭更多的歡聲笑語。
沒想到,江夢南半歲時的一次高燒,讓原本幸福的傢庭濛上瞭一層難以消散的陰霾,也給年幼的江夢南帶來瞭無法挽迴的傷痛。
江夢南突發高燒時卻恰逢父母遠在百公裏外的市醫院照顧江夢南的外公,傢中老人隻能先帶著孩子在村裏看病。
但是高燒卻遲遲不退,傢裏好不容易托人聯係上父母,將年幼的夢南帶到醫療資源更好的市醫院看病。此時,距江夢南開始發高燒,已經過去瞭好幾天。
在市醫院治療瞭近一個星期,江夢南纔退燒。
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敏感的爸爸卻發現女兒變瞭,和生病前判若兩人,變得有些木訥瞭。大人們故意發齣動靜來逗她,她卻不似往日那般積極地迴應。
夫妻倆開始擔憂起來,趕緊將女兒帶去醫院檢查,湖南省內的醫院去瞭一傢又一傢,檢查瞭無數次,得到的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 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治愈希望極其渺茫。
所謂十聾九啞,對於一個年幼失聰的孩子來說,學會說話幾乎難於登天。
更何況自江夢南生病以來,纔半歲的她再也沒發齣過聲音。
尋常孩子的吵鬧和哭泣,或許會讓疲憊的父母頭昏腦漲,而江夢南的父母卻巴不得自傢女兒能夠再吵一些。
隻要孩子能齣聲,讓他們做什麼都願意。
這樣看來,江夢南的歸宿似乎隻有特殊教育學校。
看著聽力被判瞭死刑的女兒,父母又心痛又不甘心,自己的女兒難道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努力考上大學,最後找個順心的工作嗎?
但是,教半歲就失聰的孩子說話哪有這麼容易?
為瞭教會女兒說話,江夢南的父母給她戴上瞭助聽器,哪怕這對於重度聽障的她來說作用微弱,父母也依舊堅持每天跟她說話,用盡一切辦法渴望著奇跡的發生。
媽媽跟醫生說:“如 果聽力神經可以移植,我寜願把自己的給孩子換上 。”
醫生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目前沒有任何治療可以恢復孩子的聽力。
這是夫妻兩人生中最絕望的時刻。
但就在他們決定放棄時,小夢南在玩耍中偶然發齣的聲音卻給父母帶來瞭新的希望。
為瞭女兒,夫妻倆再次振作起來,媽媽還自費參加特教老師培訓,最後成功拿到瞭當時縣城第一張特教老師資格證書。
為瞭讓女兒學會說話,兩人一有空就在傢裏跟女兒一起對著鏡子,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有些字和句子,甚至重復上萬次,隻為瞭孩子以後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年幼的江夢南也特彆地聽話,雖然聽不到父母的聲音,也不明白為什麼要學說話,卻始終跟隨父母的腳步,一個字一個字地堅持學。
最後在一傢人的共同努力下,奇跡終於發生瞭。兩歲時,江夢南的語言錶達能力便跟同齡的孩子相差無幾。她不僅學會瞭普通話,還學會瞭當地的方言。
這是一傢人堅持不懈的結果,也是父母的陪伴和智慧帶來的教育奇跡。
自幼好強,成績優異
如果說父母的言語教育讓江夢南具備瞭基本的學習條件,那麼江夢南的好強則支撐著她在這條艱難的求學路上始終名列前茅。
為瞭愛女的未來,父母始終堅持讓女兒在普通學校讀書。
學校考慮到她的聽力嚴重受損,擔心不能趕上學習進度,便建議她推遲一年入學,於是江夢南便在學前班多讀瞭一年。
在她多讀一年的時光裏,與她同班的同學都已經上瞭小學,隻有她留在瞭學前班。
當時學前班和小學中間有一段台階,小學在台階上,而學前班在台階下。
小夢南看著自己的同齡人和往日的同班同學都順著台階往上爬,唯獨自己要順著台階往下走。
年幼的她在台階上放聲大哭。
時至今日,聊起這段往事,好強的她仍坦言這是她人生中印象非常深刻的片段。
或許也是這段經曆,讓進入小學後的她,始終保持著嚮前衝鋒的姿態。
雙耳失聰是客觀事實,但努力依舊可以決定後天的高度。
聽不見老師上課的聲音,她便在課堂裏的每一分鍾都保持高度的集中,全神貫注地用眼睛解讀著唇語。
之後,更是花費全部的課餘時間提前一年學習課程內容,她硬把書本給啃瞭下來,始終保持著班級前三的優秀水平。
或許有人會問,她為什麼這麼拼?沒有人會忍心責備她的成績不好。
可是在年幼的江夢南心中,那個關於台階的記憶始終刻在她的心中,從未磨滅。
她的一切努力都是為瞭趕上同齡人的進度,她不想成為自己心目的“留級生”。
憑藉著優異的成績,四年級的她主動嚮學校請求跳級,想要趕上以前學前班同學的步伐。
因此,在四年級的暑假期間,她堅持學完瞭五年級的全部課程知識,開學後成功地升入六年級。
而小學畢業後,為瞭進入更好的中學就讀,培養自己的獨立能力,她放棄瞭父母的嗬護,主動選擇在離傢一百多公裏的重點中學就讀。
在學校寄宿,寒暑假纔能迴傢的江夢南擔心自己聽不見起床鈴聲,便整夜攥緊調瞭震動的手機,連睡著瞭都不放過。
大傢都知道,睡前拿在手裏的東西,很難保證睡醒瞭依舊在。但是對於江夢南而言,為瞭準時起床,她必須做到。
與其說她攥緊的是叫醒她的手機,不如說她攥緊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信念。
因為她知道,如今她能依靠的隻有自己。為瞭更加光明的未來,她需要比彆人付齣更多的努力。
高考填誌願時她也主動選擇瞭位於北方的吉林大學,從小生活在南方的她即使聽力障礙,也沒有選擇熟悉的傢鄉,而是努力擁抱著遠方的醫學夢。
普通人到離傢2000多公裏外的學校求學都要思考很久,更何況是重度聽力障礙的江夢南。
隻有她自己知道,到底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纔會邁齣異鄉求學的第一步。
她的人生生來就是睏難模式,但她從來沒有畏懼睏難,而是堅定地選擇自己想要的道路,即使前方荊棘遍布。
她說:“我知道自己聽不見,所以需要比彆的孩子更早地去適應外邊的社會。”
所以江夢南總是一步步地推著自己走齣去,變得優秀,再優秀,努力成為更好的人。
圓夢清華,迎接新的挑戰
不同於部分學生考入大學後就開始放飛自我,江夢南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學習熱情。
為瞭實現從小治病救人的理想,她綜閤考慮自己聽力障礙的身體條件,報考瞭同樣能夠實現價值的藥學專業,並被該專業成功錄取。
在本科期間,她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連續三年獲得校級奬學金,還獲得瞭東榮奬學金和白求恩醫學奬學金。
不過,雖然在課堂上百分百地集中注意力,但依舊存在遺漏的地方。
班裏的其他同學隻需要認真聽課,努力學習,而江夢南需要剋服的還有聽力障礙帶來的太多不便。
沒有人知道她付齣瞭多少課餘時間來彌補,但好強的她最終憑藉自己堅定的意誌,一直保持年級前幾名的好成績。
厚厚堆砌起來的證書便是對她的努力和付齣最好的證明,這些金燦燦的榮譽也讓她順利地在母校繼續攻讀研究生。
在讀期間,她對所學領域的認識越發深入,順利地在知名學術期刊發錶自己的論文,甚至成功考上清華大學的博士。
這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都是難以企及的成就,但江夢南卻一一做到瞭。
這一路走來,麵對著比彆人更艱難的學習模式,她毫不畏懼,反而迎難而上。
江夢南一直覺得自己與大傢一樣,卻不知她比一般人優秀太多。
成功考入清華大學後,命運又給瞭這個勤奮的女孩一份絕妙的禮物。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前,江夢南做瞭人工耳蝸植入手術。從小生活在無聲世界裏的她,第一次真切地聽到瞭世界的聲音。
不過,對人工耳蝸的適應也遠沒有說得那麼簡單,為瞭將聽到的聲音與文字聯係起來,夢南每天都會堅持1到2個小時的聽力訓練。
然而,清華大學的課業非常繁重,身為博士研究生的江夢南,每一分鍾都十分可貴,這成為瞭她人生中新的挑戰。
不得不說,她始終都做得很好,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好。
江夢南的博士生導師藍勛談起她時,話語裏全是贊賞,稱江夢南如今做的模型已經達到瞭世界頂尖水準。
迴顧江夢南的成長曆程,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她達到如今的高度,良好的心態也提供瞭相當大的助力。
據她清華的捨友迴憶,當她在入學前知道江夢南的消息時,還想著怎樣在生活中去鼓勵她。
但是當江夢南第一次站在她的麵前時,她卻仿佛看到瞭一朵嚮日葵,永遠微笑,永遠樂觀嚮上,從不輕易放棄。
麵對質疑,江夢南也曾說:“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彆人差,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雖然對於自己的聽力障礙,江夢南也曾感到難過,甚至是不甘。但是她明白,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剋服這點。
畢竟,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
在接受《麵對麵》采訪時,節目的最後,采訪大廳裏響起瞭張韶涵的《引信的翅膀》。
當主持人問江夢南,最喜歡那句歌詞。江夢南跟著音樂輕聲吟唱:
“我終於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追逐的年輕歌聲多嘹亮,隱形的翅膀......”
那一刻,她的眼中閃爍著一道光。
雖然命運給她設置瞭太多障礙,但江夢南卻用努力,做到瞭揚帆起航....
―END―
作者|泡芙
編輯|沐陽
排版|李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