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59:51 AM
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 60.9% ,從國際的發展經驗來看,城鎮化率達到 60% 後,至少還將有 10年 的快速城鎮化發展期。
在城鎮化率高速增長的同時,城市空間治理的短闆問題日益突齣。 早在2017年3月,總書記就已提齣 「城市管理應該像綉花一樣精細」 的城市管理精神。如今,「城市精細化管理」已成為眾多城市不斷摸索、完善的發展新命題。
�� 2021年上海印發《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細化「十四五」規劃》
城市公共空間治理是典型的「製定滯後於實踐」「新問題快於新條例」的城市化新挑戰。 因此,藉鑒他山之石,是提升公共空間精細化管理多維度思考、預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 上海前灘太古裏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
本次我們將聚焦空間治理的城市更新、産業新城以及未來空間門類,探尋一些精細化治理的解題思路。
01
城市更新類公共空間治理
權益剝離、網絡化管理
MEASURE THE WORLD
在城市更新的治理中,有關老舊公共空間的治理,由於權屬復雜、社會關注點高,成為最有挑戰的類彆。
目前,針對老舊公共空間兩大類型,即 集中空間、分散空間, 已有較為有效的治理實踐。
�� 成都猛追灣通過更新、治理,成為城市新地標
1. 集中空間的治理
集中空間的治理, 主要通過權益剝離,即分離「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 引入專業化團隊運營,實現有效管理與效益的平衡。
�� 治理集中空間的權益剝離模式
如紐約布萊恩特公園曾經由於缺乏管理,導緻環境惡化、毒販橫行。後通過權益剝離的方式,引入非官方機構負責運營,公園扭轉為紐約最受歡迎的公共空間。
�� 治理後重現活力的布萊恩特公園
當然,權益剝離韆頭萬緒,會牽扯著多方利益,實施起來絕非易事。目前看,有效的剝離主要聚焦「所有權」「管理權」,通過 「公屬空間,專業管理」「私屬空間,協同管理」 兩種方式實現權益剝離。
. 公屬空間,專業管理
城市政府作為城市的管理者與經營者,其優勢在於對城市宏觀發展層麵的把控,而對於微觀層麵韆頭萬緒的項目空間管理往往是弱項。
因此,我們看到在眾多舊城更新的公共空間中,城市政府往往會主動退讓一步―― 推動管理權轉讓,引入第三方運營機構,通過收益共享的方式剝離所有權與管理權。
�� 公屬空間,專業管理模式
讓我們通過紐約高綫公園的案例,瞭解一番「公屬空間,專業管理」的運行機製。
高綫公園是眾所周知的紐約城市名片,自2009年開放以來,年均接待人數超過 400萬 人次,拉動沿綫投資資金規模近 50億 美元,預計到2027年,纍計為紐約貢獻 14億 美元的稅收。
�� 高綫公園
在這些華麗的數字背後,「公屬空間,私人管理」的治理方式功不可沒。
公屬空間,公私協同: 2001年,麵臨被拆除命運的高綫鐵路,齣現瞭轉機:紐約城市經濟發展機構的研究錶明,對高綫再利用的經濟效益與帶動力,遠比拆除高得多。新任市長Michael Bloomberg認可瞭高綫的更新發展戰略。
2005年,政府從地麵運輸委員會收迴高綫鐵路的所有權,城市政府成為高綫的所有者,這為後續的統一治理鋪平瞭道路。經過規劃,高綫將打造為開放的城市公園, 沿綫私人土地的開發,從功能到形式需要符閤控規,以保障更新的有效性。
�� 位於城市中心的高綫公園
這也意味著,高綫公園的建設需要政、企閤作纔能順利進行。首先,政府通過兩種讓利方式,吸引企業主動參與到高綫公園建設中。第一種方式為 「高綫轉換廊道」 :允許高綫廊道下方及控規範圍內的土地所有者,在不投入真金白銀建設的情況下, 將控規範圍內的未建設空間指標,齣售給高綫公園控規範圍以外的企業。 購買後的企業,可突破原有容積率限製進行建設, 相當於將原本的基礎設施用地, 以騰挪的方式,轉換為住宅、商業、辦公等,實現價值共享。
�� 高綫轉換廊道模式
�� 功能公園控規之外,運用高綫轉換廊道模式的建築群
高綫轉換廊道具有一石三鳥的效果。
其一,解決瞭鐵路沿綫風貌控製問題;其二,通過用地功能的置換, 提高企業的參與熱情; 最後,獲得高迴報的土地所有者,以每獲得1平方米置換空間收入,需要拿齣50美元作為高綫改造資金的方式, 成為高綫公園持續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
�� 治理模式作用下,高綫公園既保留瞭風貌,又有瞭資金支持
第二種讓利方式為「最大容積率奬勵」 :該方式主要是針對公園沿綫,不參與「高綫轉換廊道」方式的企業。 核心是企業用於建設城市配套功能的比例越高,所獲得的容積率奬勵就越高。 如配備保障性住房,最高能獲得2%的容積率奬勵。
�� 高綫公園之上,獲得容積率奬勵的建築們
專業管理,收益反哺: 「高綫之友」是高綫公園的第三方運營機構,相信大傢早已耳熟能詳。高綫之友能成為運營機構,與其之前作為高綫鐵路的保護者,10年間不斷遊說、宣傳的行動密不可分。
高綫公園雖然歸紐約市政府擁有,但每年近2,000萬美元的運營成本,基本由運營方自行籌集。接過重任後,高綫之友的身份也由保護者轉換為運營者。於是, 高綫之友轉換思路,將高綫公園作為一個城市品牌進行運營,以解決資金來源及活力可持續的問題。
�� 負責高綫公園日常維護的高綫之友工作人員
首先, 高綫公園要成為市民、遊客的目的地。
於是,也就有瞭高綫之友組織的改造設計競賽,有瞭公園「既有生態,又有生活,既有舊改,又有時尚」的標簽性風貌。如今,散落在其中星羅棋布的多樣化的交流空間,成為市民的休閑中心。
�� 高綫公園成為市民休閑中心
其次,將高綫橋下的灰色空間,轉換為小商業、文化空間,增加收入來源。 如高綫公園酒店下部的灰色空間,更新後成為風格獨特的時尚餐飲區。
�� 高綫公園內的商業配套
高綫公園還提供公園場地的齣租服務,承辦各類時尚發布會、商業品牌活動等。從500人的大型活動,到21至75人的小型活動或私人聚會一應俱全。此外,高綫公園的文創産品也成為收入來源之一。
�� 高綫公園內的各類活動
高綫公園通過運營,使沿綫的土地飛速增值,這也使得土地所有者們心甘情願的以募捐方式支持高綫之友的運營,形成正循環。
高綫公園的成功,可以說是通過「公屬空間,政企協同」「專業管理,收益反哺」的治理方式,實現瞭政府與民間機構、企業、市民,各司其職、各展所長的分工閤作。
. 私屬空間,協同管理
對於企業承擔的大規模空間更新來說,僅憑企業或個人開發運營,缺少城市層麵的細化治理,往往難以為繼。
此種情景下, 這些空間隻有融入城市的管理係統,纔會獲得可持續發展。 麵對這一類問題,日本做過大量探索,形成瞭 「私屬空間,協同管理」 的方式。東京1990年代末,開始重建的汐留SIO-SITE很好的踐行瞭這一方式。
�� 私屬空間,協同管理方式
作為城市中心區少有的由企業主導的超大規模更新區,該項目從建設到後期運營全程采用瞭該管理方式,成就瞭東京新的金融區和文化副中心。
�� 汐留SIO-SITE俯瞰
公私聯閤,統一方嚮: 汐留SIO-SITE所屬的東京港區管理部門,在開發前期,以「輕參與重引導」的方式參與其中。
在區域發展為亞洲企業總部的目標下,提齣 「安心、安全、人性化」 的公共空間管理要求。規劃建設則由地區土地所有者和投資者組成的「汐留地區城市聯閤協會」負責。
�� 汐留地區城市聯閤協會構成示意
基於公共空間管理要求,聯閤協會拿齣瞭立體步行道路體係的解決方案:汐留地區寫字樓、商業、住宅、車站等多種功能高度復閤, 通過分層的立體交通建設,實現步行、車行、軌道交通的分彆治理。
�� 立體交通從頂層的軌道網到底層車道,實現寫字樓、商業、居住的步行道路人車分流
此外,考慮到辦公功能的復閤化需求,立體交通對於步行廊道又做瞭進一步的定製設計。
如商務區的連廊可以便捷地進入寫字樓、商業,也可去往其它戶外場所、交通節點;沿綫設置多樣化的綠色空間和小品,豐富步行體驗層次感,降低上班族疲勞度。
�� 立體交通沿途多樣的綠色空間及功能
政企分工,管理細化: 進入運營階段,汐留SIO-SITE成立瞭專門的 「汐留城市管理協會」,其職能不同於地區負責規劃建設的城市聯閤協會,管理協會主要以區域的管理維護工作為核心。
區域的運營維護費用由民間和政府共同齣資,費用每年約 3億 日元,其中政府提供 1億 日元,民間負責 2億 日元。
�� 汐留城市管理協會職責及結構
投入使用階段,正值東京都頒布「街區營造團體登錄製度」,激活公共空間活力的時期。加入該項製度的區域可以在公共空間的使用方麵享受更大的權益。
�� 加入街區營造團體登錄製度的前後對比
汐留SIO-SITE加入瞭這一製度,管理協會擔當起在公共空間舉辦展覽、音樂會、集市等活動的 組織運營者角色,商務區開始嚮城市新中心轉變。
�� 汐留SIO-SITE公共空間內的藝術展
最終, 汐留SIO-SITE通過私屬空間,協同管理方式,激發齣區域活力, 於2011年入選日本 「亞洲企業總部特區」 。
2. 分散空間的治理
目前,很多城市均采用瞭容積率奬勵政策,為城市挖掘更多的公共空間。但是, 有些小而瑣碎的空間,不僅高度分散,更大大增加瞭治理的難度。
像紐約中心城區,就有 500多處 呈斑塊狀的分散公共空間,很多空間利用率低下,甚至淪為灰色地帶。
�� 紐約中心城區小型公共空間分布示意
針對這一現象,衍生齣瞭兩種治理思路。
分散空間定製化管理: 政府主導的「以設計帶動管理」方式,在麵對多而散的公共空間時, 往往無法真正瞭解公眾的訴求,導緻空間管理混亂。 因此, 治理這些分散的空間,首要是瞭解使用者的核心訴求,再分而治之。 以德國漢堡港口新城為例,它是歐洲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在規劃階段中,漢堡港口新城開發公司不斷嚮市民、企業、創意工作者,進行廣泛的公共空間需求徵集。
�� 德國漢堡港口新城俯瞰
根據反饋,民眾對區域空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最為看重。由此,港口新城確定瞭以步行係統為核心的空間結構,步行道路將串聯起公園、林蔭道、運動場等公共空間。
�� 德國漢堡港口新城從前期戰略策劃階段,就開始協同各方為後續的規劃、管理做謀劃
�� 公共空間的運動場
�� 步行道路串聯的濱水休閑帶
針對私有建築,政府要求每幢建築必須具有公共開放空間,融入街區的活力, 也使企業參與到公共空間管理之中。
�� 街道兩側作為開放空間,置入瞭多元化的配套服務功能,以激發空間活力
例如區域內的聯閤利華總部,大樓底層並不像傳統的總部辦公那樣「與世隔絕」,居民和遊客可以在此隨便穿行。大堂內還設有便利店等商業設施,室外的大台階承擔著公共活動舉辦地的角色。
�� 聯閤利華總部與公共空間的活動融為一體
針對分散的公共空間,采取瞭「誰使用,誰管理」的定製化管理方式。
如新城的格拉斯布魯剋公園,是為傢庭活動定製的空間,由港口新城的「Spielhaus HafenCity e.V.」工會負責管理運營。每天下午,由工會成員們,也就是孩子們的傢長,維護公園的秩序。
�� 由工會負責管理運營的格拉斯布魯剋公園
分散空間數字化管理: 對於公共空間過於分散,管理睏難的問題,另一種思路是藉助數字化的手段。目前,很多城市都已搭建瞭城市公共空間數字化平台。
不過, 公共空間數字化目的核心,不隻是讓大眾看到城市數字化的進程,更是藉助數字化手段,解決「供需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問題,藉助數字化讓市民主動參與公共空間的治理。 其中,紐約的公共空間數字化平台治理效果最為突齣。
�� 紐約公共空間數字化平台多樣化的大數據可視化
2012年,紐約通過瞭《開放數據法案》,城市開始探索用數字化治理分散的公共空間。由大學機構組成的公共空間倡議組織、紐約市藝術協會以及城市規劃部門聯手,搭建起紐約公共空間的數字化管理平台。
數字化平台包含所有公共空間發展概況、配套設施等信息,還包括空間更新的具體設計方案,以便徵求民意。數字化平台還鼓勵市民監督公共空間的運營維護狀況,並為其評分,還為公眾提齣的空間改造設想及臨時性活動提案,提供瞭展示窗口。
02
産業新城公共空間治理
精準管理、適度「放養」
MEASURE THE WORLD
新城的公共空間治理與舊城更新不同,特彆是 産業新城類,其管理核心在於「放多寬」與「管多準」的配閤使用。
因為,新城發展的很長一個時期內,普遍會麵臨缺人氣、缺配套的問題。
�� 光鮮亮麗的鬆島新城,始終麵臨人氣不足的問題
管理者首要目標是激發新區的活力,如何引人,而不是治理的多麼井井有條、安安靜靜,産業新城更是如此。 所以,治理需要轉變視角, 要以運營者的角度,賦予公共空間更高的自由度。
被譽為首爾經濟增長引擎的數字媒體城(簡稱DMC),就是通過切換管理視角,成功運營科技新城的成功案例。
�� 「熱鬧」的數字媒體城
1. 精準管理建築的「公共職能」
DMC在規劃階段,就已經考慮到瞭産業新城麵臨的活力與管理的問題,規定建築(1-3層) 50% 外牆要具有開放性,以保證建築與室外步行係統構成活力空間。
�� DMC對建築的管理要求
�� 有街就有鋪,形成連續的積極界麵,提升區域親和力
此外,企業建築1-2層必須具備 「公共職能」屬性 ,其中 70%以上 的建築麵積僅限於文化展覽、商業零售功能。
�� 建築內多彩的文化體驗
2. 公共空間的「寬鬆」管理
DMC對人行道兩側的 公共空間實行「寬鬆管理」 ――專賣店、西餐廳、咖啡店等商業功能,可以占用公共空間, 公私空間的模糊化,增加瞭街區活力。
�� 有活力的公共空間
允許企業占用公共空間舉辦活動, 如企業的路演、産品展示、銷售等,在提升企業知名度的同時,為空間注入瞭活力。
此外, 街區內開放的底商空間+多元化活動, 不僅為本地商務人群帶來便利,更吸引到市區的人群來此休閑消費,DMC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氣磁極。
�� 公共空間內,深受市民喜愛的創意集市
2010年竣工後的5年間,DMC匯集瞭超過 600傢 企業和 60,000人 工作於此,代錶瞭首爾發展的前沿和未來。
03
麵嚮未來的公共管理
全民參與、共同治理
MEASURE THE WORLD
說完瞭城市更新、産業新城這些「已知空間」的治理,我們再聊一聊對城市未來公共空間治理的一些暢想。
當今突飛猛進的科技技術,無疑會對未來的城市公共空間産生深遠影響。以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在可預見的 10年內,極有可能對公共空間産生巨大影響的技術,不是元宇宙,不是物聯網,而是無人駕駛。
「從建築學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城市看起來不會有本質上的變化――就像古羅馬也沒有和當今城市有多大的差彆一樣。但是,未來所改變的是我們感受、體驗城市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齣行、旅行的角度來說。
在未來的十年中,無人駕駛將會給人類的城市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 Carlo Ratti
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主任
�� 北京首鋼園內的L4級無人駕駛測試
「替代」與「重塑」是無人駕駛的關鍵核心, 因為它的發展目標是部分或全部替代司機、停車場等與傳統汽車有著直接或間接關係的事物。這意味著, 無人駕駛時代將會把更多的與車輛相關的空間,轉化為城市公共空間。
更意味著, 城市空間治理將進入「增量爆發」時期。
「……每輛共享汽車大約能夠取代10-30輛營運車輛,自動駕駛汽車還將加劇這一趨勢。這將對城市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因為它會使得私人和公共交通方式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你的汽車在早上送你去上班後,轉而去接載你的鄰居或其他人。也就是說,你周圍的鄰居、社交朋友或者同城的居民都有可能和你使用同一輛汽車。」
―― Carlo Ratti
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主任
�� 蘇州高鐵新城正在測試的無人駕駛小巴士
那麼,這些大量「釋放」的公共空間,應該如何使用?又該如何治理呢?
其實,這些疑問已在那些「去燃油車化」、大力發展綠色齣行的城市,有瞭答案。譬如被譽為綠色首都的哥本哈根,20世紀末,市內自行車網絡已接近 300公裏 。到2012年,哥本哈根市民的自行車齣行率上升至 41% ,而小汽車通勤比例則降至 12% 。 不斷擴大的自行車網絡,主要來自於對汽車行駛、停放空間的壓縮,並産生瞭大量的新公共空間。
��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網絡
�� 哥本哈根的自行車道路,多來自於對燃油車道路的壓縮
為此,城市治理的方嚮轉為 「共同創造哥本哈根」 ,全民可參與、共同經營的管理思路成為主流。
於是,在哥本哈根的公共空間中,湧現齣眾多的跳蚤市場、街道遊樂園、露天集會場所等 「新功能場所」 。2010年至2015年間,城市戶外座位許可數量上漲瞭 225% ;流動攤檔的許可總量增長瞭 300% ;公共空間活動許可總量增加瞭 216% 。
�� 基於城市被釋放的道路空間改造的superkilen park超級綫性公園
�� 老城內的「新港」,曾作為區域的停車場使用,如今成為老城的活力地標
其中一些 「退路還綠」的道路,成為企業的綠色技術試驗場。 如布魯格萬根街改造,減少瞭9,000平方米的瀝青路,改造齣自行車道、步行道路,還改造齣3,000平方米的「城市自然化」的綠地。
�� 布魯格萬根街改造融閤瞭眾多低碳技術
在道路改造的綠地之下,是韌性城市的技術實踐。 包含瞭地麵雨水滲透、滯留、蓄存、淨化、使用、排放,以及與景觀的技術組閤,實踐可行後將嚮城市其它區域推廣,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
哥本哈根對於新增公共空間的治理理念,為「未來公共空間」管理實踐提供瞭一種確實可行的思路。
綜上所述,城市更新、産業新城、未來公共空間的細化治理雖然各有側重,但實現公私之間的「製約與平衡」是不變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