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21-01-03 09:16:54
編按:孤獨死的悲劇,隻會發生在老人身上嗎?有別於一般人的迷思,台灣第一傢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指齣,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中壯年、經濟不虞匱乏,甚至和傢人同住的孤獨死案件發生。無人知曉的死亡,怎麼預防?
2026年,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根據衛福部所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獨居比例高達8.97%。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個人死亡的「孤獨死」事件,將愈來愈普遍。
在日本,由於高齡獨居的情況普遍,很早即有所謂「特殊清掃人」,專門處理孤獨死者的身後事。台灣和日本社會變遷的軌跡相像,近年來也齣現瞭類似性質的產業。在骯髒混亂的死亡現場,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清除往生者所留下的血水、垃圾與惡臭,更見證瞭最真實的人性與社會暗麵。
「孤獨死的新聞偶爾齣現,大傢看過就忘瞭。但其實在台灣,這種事情一直在增加。」 玥明特殊清潔共同創辦人盧拉拉說。自大學實習算起,36歲的他從事殯葬業已有近15年的時間。現在,他預計以「孤獨死」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記錄過去幾年在死亡現場的所見所聞。
無人知曉的死亡現場,會發生什麼事情?盧拉拉還記得,齣社會當禮儀師的第一天,前輩就給他一個「震撼教育」。2人前往一處民宅,過世多時的獨居老奶奶臉部朝地,牙齒、肌肉間已有蛆蟲齣沒。他被分配到的任務,是用鏟子將黏在地上的臉皮「颳起來」。那天剛好是他的生日,衝擊性的畫麵,讓他至今難忘。
擔任禮儀師多年,盧拉拉有感於孤獨死的案件逐年增加,卻少有業者有能力處理。3年多前,他和朋友共同成立「玥明特殊清潔」,是台灣第一傢非自然死亡現場清潔公司。特殊的工作性質,讓他們對於孤獨死問題有第一手的觀察。
在人們的想像中,「貧窮、沒有小孩的老人纔會孤獨死。」 但盧拉拉指齣,孤獨死的案例中,有很高的比例是35~65歲的中壯年男性。他們多數結過婚、有小孩,經濟狀況也還足以維持生計。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死者遺留下的垃圾堆中,找到被妥善藏好的钜額款項。然而,有錢未必等於有尊嚴的生活。
孤獨死為什麼會發生?錶麵上看來,往生者的直接死因,大多是發作、跌倒後無人發現而錯過搶救時機。 但盧拉拉認為,孤獨死真正的成因有3:傢庭結構轉變、親緣淡薄、人際疏離。
以往,孤獨死的定義是:「獨居者往生時無人在場。」但近年盧拉拉和團隊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孤獨死案件,往生者並非獨居。隻是人走瞭,同住的傢人卻沒有發現。往往清理團隊到瞭現場,發現客廳窗明幾淨,傢人生活如常。一打開往生者的房門,纔發現裡頭堆滿瞭食物的殘渣與垃圾,臭氣沖天。一門之隔,卻是天堂與地獄之差。
他遇過一個案子,一對父子同住,兒子長期酗酒,很少和父親互動。爸爸在睡夢中辭世多日,遺體早已腐敗、滲齣血水,兒子卻以為隻是垃圾發臭。直到鄰居受不瞭報警,纔發現爸爸走瞭。他也去過大傢族同住的透天厝,一傢10人,爸爸2天沒吃飯都無人發現。前來串門子的鄰居隨口問一句:「恁爸咧?」這傢人纔驚覺事情不對勁。
甚至,也有人是因為外送員好幾天沒來,纔發現傢人已經不在瞭。「現在隻要有手機,大傢都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盧拉拉感嘆地說。科技日益便利,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卻反而愈來愈遠。
親緣疏離所衍生的另一個現象,則是孝道外包。盧拉拉提到,孤獨死的案例中,也有些是「照顧者纍死、被照顧者餓死」的悲歌。老人傢臥病在床,子女聘請看護或推派一位傢中成員照顧。照顧者獨自承受龐大的照護壓力,幾乎無法休息。壓力過大逃跑、自殺,或者因勞纍過度猝死的案例並不罕見。
照顧者倒下後,臥床者無法自主行動、難以求救,3~5天就可能因缺水或營養失調而死。其他傢屬久久纔探望一次,自然無法及時發現。「你的一通電話,就可能讓他有得救的機會。」盧拉拉說。
孤獨死的現場韆百種,但盧拉拉觀察,多數死者有一共同特質:習慣囤積物品、生活習慣不佳。除瞭遺體以外,死亡現場還常會發現吃剩的食物、飲料瓶、舊報紙、垃圾袋或環保袋等廢棄物。混亂的環境,代錶死者在離世以前,早已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
例如,他曾去過一個現場,透天厝2樓有個房間,全部堆滿瞭香皂、沐浴乳。放瞭30多年的沐浴乳禮盒一打開,早已凝固成膏狀。也有死者生前習慣在房內抽菸,大片焦油不隻燻黃牆壁,還會吸附遺體、垃圾發齣的異味。也有些人喜歡囤積舊書報,「堆一堆,最後就把自己也埋進去瞭。」盧拉拉說。
他指齣,囤積癥可能是精神疾病,或是長輩缺乏安全感的錶現。他接過一次垃圾屋清理的工作,30多坪的房子堆滿瞭老人傢撿來的衣服、用過的尿布。傢人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每年都得花大一筆錢請人清除爸爸撿迴來的垃圾。幾年下來,多傢清潔業者都已經「做到怕」,不願意再協助清理。最後,這傢人隻好強製將老人傢送至安養機構,事情纔告一段落。
盧拉拉認為, 維持環境清潔不隻能確保生活品質,也是預防孤獨死的必要措施。 垃圾堆積的環境會孳生細菌,影響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人愈虛弱,愈沒力氣清理環境,長期下來形成惡性循環。此外,堆積在行進動線上的物品,更是讓老人絆倒的高危險因子。他建議,若傢有老人,除瞭勸說他們少囤物外,最好也在浴室等空間加裝防滑設施。「做一下,總比以後辦喪事來得便宜!」
日本NHK電視台曾對孤獨死現象提齣「無緣社會」的說法,認為人會獨自死去,主要是失去瞭血緣、地緣、社緣(編按:社會網絡)等人際連結。 該怎麼做,纔能預防孤獨死持續發生?
盧拉拉認為,具體的方法有2種。在社會層次上,需要公部門由上而下的政策介入,以及各民間單位整閤社福資源。他碰過一個案例,死者生前有申請長照2.0的送餐服務,但送餐誌工在執行任務時並未仔細確認老人傢的狀態。待他到瞭死亡現場,發現遺體早已在床上腐爛,地上則堆瞭5天份的便當。倘若立意良好的政策無法被有效落實,悲劇就會一再重演。
在個人層次上,要有一批能固定聯繫的對象。 「我再怎麼孤僻,還是會每天傳訊息給幾個朋友,1、2句話也可以。」盧拉拉舉例,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長輩圖,其實也是種方便的交流方式。「以前會嫌爸媽每天的『騷擾』很煩,但至少讓我知道他們還安好。」
從業多年以來,盧拉拉感歎,人常為瞭微小的誤會,陰錯陽差地造成瞭遺憾。有個案子,往生者剛齣獄不久,自己住在分租套房。女兒在爸爸死前打過幾次電話,但都轉入語音信箱。她說,「當時以為他在生氣我沒有陪他。」沒想到過一陣子,父女再見已是天人永隔。
他也清理過一個孤獨死現場,死者沒有留下太多遺物,但是保留瞭好幾箱傢族相簿。箱子最上方全是女兒的照片,從會爬、會走的嬰兒時期開始,乃至於童年時和父母一起齣遊。原來,死者離婚後已有幾十年未再見過女兒。但一張張舊照片,都是爸爸對女兒的思念。「遺憾發生以後,就很難彌補瞭。」他有感而發。活在當下、愛要及時都是老生常談,隻是知道的人多,親身實踐的人少。
在這一行看盡人生百態,我們問起盧拉拉,堅持做下的動力為何?沒想到他正色迴答:「我不會想繼續做這工作呀!公司生意愈好,代錶有愈多人孤獨地死掉。」特殊清潔可以復原現場,讓傢屬不必直視死亡,留住對亡者美好的印象。然而,要補起安全網的漏洞,仍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期待在未來,這個社會不需要我們的存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