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8:21:59 PM
施耐庵在對人物角色的個性以及故事的生動詮釋,使得每位起義者都在“官逼民反”的情境下被塑造成大忠大義的英雄豪傑式人物
,
其中,
“豹子頭”林衝,“行者”武鬆,“花和尚”魯智深這三位,成為人們但凡談論《水滸傳》被提及頻次更高的對象。
《水滸傳》:梁山聚義,替天行道
且論這三人,在《水滸傳》梁山聚義的故事中,落草為寇之前,他們皆在大宋朝廷辦差,而且皆屬於武藝高強之人,被“逼上梁山”後,他們又憑著一腔赤膽忠心,熱血心腸,跟隨梁山一大幫義勇兄弟,一路南徵北戰,建功無數,且所發揮作用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從人們對他們的評價,如
“
馬上林衝,馬下武鬆”
,
以及
“魯達是上上人物”
等便可看齣。
同是梁山好漢中齣類拔萃的精英人物,有人止不住好奇,
林衝、武鬆、魯達這三人,他們在被“逼上梁山”之前,在大宋朝任職時,其官職角色中,他們誰更為厲害一些呢
?
準確來說,《水滸傳》中,他們三人尚在宋朝為官時,
林衝的官傢頭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
,
武鬆的頭銜為“陽榖縣步兵都頭”
,
而
魯達則為“渭州經略提轄”。
如果單從字麵意思來看,可能會給人這麼一種錯覺:
《水滸傳》:林衝、武鬆、魯達
人們似乎會覺著,
應該是
林衝在宋朝官府的社會地位比較高吧?
畢竟林衝那
“八十萬禁軍”的名號聽著還是蠻令眾人頓生敬畏之感的。
而武鬆無非一個“都頭”,也沒說下屬能“都”多少人,魯達也隻是個“提轄”,更沒說能下“轄”多少眾。
然而,更多人對此錶示不理解,因為既然林衝的官職與“八十萬禁軍”緊密掛鈎,
緣何他會在遇到太尉高俅百般刁難和欺侮陷害時,所做齣的反應竟是那麼的隱忍和無助?
其實,宋朝的官職大小,尤其是《水滸傳》中的這“特色”三人,我們絕對不能僅從職位的字麵意思去解讀他們實際社會地位的高低,而真相,也往往會令我們十分驚訝!
林衝:“八十萬禁軍教頭”的無奈
《水滸傳》中的林衝,有著萬夫不當之勇,常
自詡身為“八十萬禁軍教頭”
,不僅
自己是個禁軍教頭
,就連
他的嶽父也是一位禁軍教頭
,可在讀《水滸傳》的過程中,讓不少人十分不能理解的是,
在一個傢族之內,有著兩位威名赫赫的教頭背景,為何林衝還會在麵對當朝太尉高俅的養子高衙內看上自己的娘子後,所發齣的百般刁難選擇無限製隱忍?
直到被逼得走投無路上瞭梁山落草為寇?
林衝:綽號“豹子頭”
這在常人看來,林衝人生所遭遇的極大不幸,最關鍵的因素,是除瞭太尉高俅的奸邪霸道外,便是與林衝本人忍辱求全的個性嚴格相關。
當然,對於林衝的遭遇,令眾人不能理解的還有一點,那“八十萬禁軍”兄弟呢?林衝作為他們的教頭,在遭到高俅欺淩時,怎麼就不見一人杖義挺身而齣呢?
其實,當您真正瞭解瞭林衝職業中“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這一名號在大宋朝所對應的真實社會地位時,也許,當時林衝的無奈,您也許能稍為體會幾分,而並不盡是滿滿的責備於他的個性使然瞭。
林衝“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身份的四種無奈:
其一,“教頭”為大宋朝對教授武藝之人的稱呼,屬於武師類彆,類似於我們今天武校的老師,因此上,大宋朝的“教頭”,它隻能算作一種職業,而非官職。
從這點來說,
有著“禁軍教頭”頭銜的林衝,論身份,他也隻是為禁軍傳授武藝的一介武師,不論自身功夫多麼瞭得,官職卻是不帶一個
。
在這種情況下,林衝要較量身為朝廷二品大員的高俅,那簡直是以卵擊石,尤其是在當時黑暗的朝政下,就算林衝不隱忍,他也難以占得上風,有名無實的尷尬社會身份,注定林衝在此情景下,必然要吃苦頭的結果。
其二、大宋朝的“教頭”設置,也是有級彆的,按照層級大概有:巡教使臣、都教頭、教頭。然後,教頭又根據所教授十八般武藝的不同分為:馬術教頭、射箭教頭、槍棒教頭等。
《水滸傳》中,
林衝作為槍棒教頭
的身份齣現,顯然
這是大宋朝教頭這一職業中處於底層級彆教頭中的一類
。
正因為林衝的這種尷尬身份,便注定瞭他除瞭默默無聞地做好槍棒教頭的本職工作外,幾乎是沒什麼發言權的。由此,便齣現瞭在《水滸傳》中,麵對高俅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與陷害,林衝都是選擇瞭忍辱和退讓,絲毫沒有想著要提早反擊一下。試想,一個在朝廷一沒實權,二還沒發言權的人,如果想繼續在那裏混下去找口飯吃,除瞭一味的隱忍,他又奈何得瞭哪位官爺呢?
其三,“東京禁軍”,這是一支在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之後,所建立的專門用來護衛北宋中央集權的特殊軍隊,禁軍直接由皇帝負責調遣,其下分多職互相製約以聽皇帝號令,以此遏阻唐代齣現的藩鎮割據之禍。
也即是說,
宋朝的“東京禁軍”,除瞭皇帝無人可以調遣得動。作為教頭的林衝絲毫不能例外。
對於禁軍的主要職責,《宋史・兵誌》描述得十分明白,曰:
“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徵戍,曰禁軍”
由這段記述可以看齣,
宋朝的禁軍,它主要是用來負責護衛帝王或皇宮安全,以及首都的警備事務。
除此之外,
禁軍還有一項“備徵戍”功能
,但按照大宋朝的規定,能夠行使這一特權的,並非是某個將軍,或者什麼有點身份的人可以辦得到的,而是禁軍每發一兵,都必須經由樞密院頒發兵符纔可以。
從這一點也不難理解,縱然
林衝可以是“東京禁軍”的教頭,可除瞭教授禁軍的槍棒技能外,他是一兵一卒的發兵權都沒有的。
也正因此,當在林衝遇上太尉高俅對他的刁難和陷害時,昔日看著練兵場上一聲教令遂下,禁軍兄弟們整齊劃一的排山倒海響應之“勢”,
拿到彼時,林衝是一點勢也“藉”不上的。
其四、
林衝的職位全稱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這一
頭銜中的“八十萬”,確切來說也是一個“號稱”的說法,而非具體的真實數字就有那麼多。
雖說在我國曆史上,宋朝所養禁軍為曆朝之冠,但禁軍的數目在宋朝的不同曆史時期,數量變化上的差彆也是非常之大。
關於宋朝的禁軍規模,錢穆《國史大綱》提到,宋朝開國之初禁軍數目為20萬左右,往後持續增多,直到宋朝中葉,禁軍人數的規模達到鼎盛時期的80餘萬人。《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八年》也提到,在宋仁宗時期:
“嚮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廂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
也就是說,在宋仁宗那會,宋朝禁軍的總人數,確實有過,甚至超過80萬之多。
可自此之後,宋朝的禁軍規模便齣現瞭持續消減之勢,宋英宗趙曙時期大約為66.3萬,宋神宗趙頊時期大約為61.2萬,再往後也是一番持續消減
,直至北宋末年,由於政治腐敗,軍隊缺額極多,由京師三衙統領的實際禁軍人數僅是三萬。
《水滸傳》中的林衝所處時代為北宋宋徽宗趙佶時期,雖然那時候的禁軍規模有些許擴大,但這一時期,正值北宋即將滅亡的末期
,由此可以推斷,《水滸傳》所說
林衝為“八十萬”禁軍教頭的這一稱呼,絕對是個號稱的虛數,而非實際數量
,也即是說,可供林衝教練的中央禁軍人數不會是80萬之多,能有60萬已經實屬不多瞭,極有可能還會比這更少。
通過如上四個因素,我們完全能夠理解當時林衝雖然職務的頭銜看似為威名赫赫的“東京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實則在僅是為文官的高太尉高俅麵前也是百無一用,因此栽跟頭,受欺侮,且不計成本的忍耐,直到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的遭遇,我們除瞭滿滿的同情,便是感嘆其怒也無可爭的實力瞭。
高太尉高俅
說白瞭,
林衝在大宋朝所任職的權力角色,其實和現在武校教師體係的武師無異,隻不過是多瞭個國傢正規編製的“光環”而已。
武鬆:“陽榖縣步兵都頭”一個奇怪的存在
武鬆,作為《水滸傳》中的又一重要人物,人們對他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傢喻戶曉的在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虎的故事,因此,武鬆在《水滸傳》眾梁山好漢中算是更為齣色,且頗具傳奇色彩的一位!現在,就連沒看過《水滸傳》的小孩子你若提到武鬆,他們基本都不會陌生。
武鬆:又稱“武二郎”,行者
如此影響力非凡的人物,那武鬆在被逼上梁山之前,在大宋朝為官時,他又身居何職呢?
關於武鬆的官職,《水滸傳》裏提到他是“陽榖縣步兵都頭”,而且這一官職,也是武鬆憑藉真本事贏來的!這是武鬆在打虎之後,威名遠播,而後,陽榖縣的縣令大人聽到這一消息不勝欣喜趕來,然後直接對武鬆說:
“我今日就參你在本縣做個步兵都頭。”
武鬆:景陽岡打虎一舉成名
確切來說,武鬆所任職務算是有些實權的,盡管看著官銜不算大,但在地方上也能贏得幾分敬畏,畢竟,人傢武鬆是給縣裏辦差的,而且他當時主要負責地方上的治安,以及盜賊緝捕工作,因此,不論是盜賊還是小混混,以及市井鄉民見瞭,都是不敢去惹的,如果都頭再作風正派,管束下屬嚴格的話,那的確算得上是一方鄉民之福音瞭。
武鬆“陽榖縣步兵都頭”這個官職到底有多大?
武鬆的這一官職至今仍然頗含爭議。原因在於,首先,在北宋,在縣裏沒有“都頭”這一職務,而“步兵”,又是帶有國傢正規軍的軍職色彩,按照宋朝的編製,武鬆的“都頭”一職類似於今天的連長級彆,他是不負責地方治安的。“都頭”負責地方治安基本在元朝纔有這一職責上的定義。其次,在元朝,“都頭”的地位已是很低,演變成瞭村以下的一級組織,那時候的村,基本都有“都頭”,如孫村一都,劉村二都等, 主要以負責村內治安為主。
那《水滸傳》中武鬆當時的官職究竟類似於今天的哪類呢?如果我們非要給它個對比的定義,那麼,隻能說今天縣級的刑警隊的隊長更加接近瞭。
魯達:“渭州經略府提轄”總算有些優越感的官職
魯達,又稱魯智深,在《水滸傳》裏他有一個很特彆的綽號,人稱“花和尚”。關於這一綽號的來曆,以及魯達在《水滸傳》裏在朝廷所任官職的最高職位,用魯達自己的原話說便是:
魯達,又名魯智深,綽號“花和尚”
“酒傢不是彆人,俺是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帳前軍官魯提轄的便是。為因三拳打死瞭鎮關西,卻去五台山淨發為僧。人見酒傢背上有花綉,都叫俺做花和尚魯智深。”
由此可知,魯達的官職為“提轄”,具體為“渭州經略府提轄”,而且屬於軍官類彆。那這在宋朝又屬於一個怎樣的官職呢?
“提轄”這一官職在我國曆史上並不經常齣現,除瞭遼朝有這一官職名詞外,不論在《唐書》還是《明史》中,都是難以覓得其蹤的,而且在《元史》中雖有齣現,但也說的是元人如何與宋朝的“提轄”交戰之類的事情,因此,確切來說,元朝的官職中也是沒有“提轄”這一稱呼的。
對於“提轄”這一官職的齣現,具體在《宋史・職官誌七》如是提及,即宋徽宗崇寜年間(1102-1106年):
“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根據這段曆史記載,我們至少可以明確四點:
第一點,
“提轄”為宋徽宗時期特置的官職名;
第二點,
“提轄”這一官職的全稱應該為“提轄某路/某州兵甲公事”。
第三點,
“提轄”這一官職一般由州經略使或知州兼任。
第四點,
“提轄”這一官職主要職責為負責訓練當地駐軍的軍隊,以及配閤當地治安督察緝捕盜賊之事等。
根據宋朝職官品級規則推測,當時,知州屬於五品,而“提轄”在知州級彆之下,應該屬於六品或七品,至少不會低於從七品。
魯提轄的正義凜然
另外,相對而論,魯達怎麼也屬於州級官吏。根據宋朝地方行政區劃所實行的兩級製,即近400個府、州、軍、監為一級,1234個縣為一級。而且在宋初,州的規模比縣大,州屬於一級行政機構,而縣為二級,一個州下麵往往包含幾個縣。也就是說,宋朝時,在州當公差的,是明顯要比在縣級當公差會有不少的優越感。
由此來看,公門之中的魯達,在大宋朝的官職應該是在武鬆之上的。
魯達與武鬆
結語:
結閤《水滸傳》與曆史的實情,綜上而論,如果隻是從林衝、武鬆、魯達這三人曾在宋朝所任職務的頭銜名號的聽覺感受來講,似乎林衝那“八十萬”禁軍教頭叫得確實響亮,而若論及內涵,聽著高大上未必會很實用,從實際意義來講,魯達居上,武鬆次之,然後纔是林衝。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