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7/2022, 10:03:58 PM
#博物館#1912年,中華民國剛剛取代瞭大清朝,軍閥們也仍然在各處交戰。這動蕩的年代,卻是“古董交易”的“黃金時代”。許多外國古董商也渾水摸魚,在中國四處搜索文物。戰火頻仍的年月裏,“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易縣(1913年以前稱易州)卻因為1912年鞦天的一場佛像風波,吸引瞭全球古董收藏傢的關注。而掀起這場風波的則是德國人帕金斯基,19世紀末期以來,他一直活躍在北京的古玩市場,專門收集中國古代佛教造像。後來,他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曆寫成瞭《中國行記》一書,其中就記錄瞭他在易縣尋找三彩羅漢像的經曆。
深山洞中藏寶
1912年夏,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瞭一尊令他嘆為觀止的三彩羅漢像。因為他常年浸淫此道,深知中國古代雕像中少有按照人體比例進行創作的作品。他眼前的這尊佛像如真人大小,錶情平靜祥和,雙手結禪定印,袈裟紋理自然,巍巍然深具禪意。他當即錶示要買下,卻被告知這尊佛像已經被日本人買走瞭。麵對如此精美稀罕的造像,帕金斯基自然不肯放棄。在多方打探之後,他最終從日本人處得知,這尊羅漢像來自距北京西南方130公裏的河北省易縣八佛窪的某個山洞中。
是年鞦,帕金斯基以“養病”為名住進瞭易縣清西陵的永福寺。他和翻譯在嚮導的帶領下,攜帶指南針、電報機、望遠鏡等遊走於山間,試圖找尋隱秘的“藏寶洞”。晚上迴到廟裏,則對照著走過的路綫標注,為第二天做準備。終於,他爬進瞭位於半山腰的��子洞,卻大失所望:洞內竟然沒有一尊羅漢,隻剩下一尊明代的彌勒像和善財童女像。而嚮導卻說,他前不久還在此處見過幾尊惟妙惟肖的羅漢像。原來,另外一批外國古董商早就對此進行瞭“掃蕩”。在他們的高價誘惑之下,當地人趁夜色將羅漢像偷運下山。由於山路陡峭,一些羅漢像在運輸中不幸摔碎。而那些保存完好的羅漢像,則被賣給瞭外國古董商或被當地人藏起來,以待價而沽。
帕金斯基不甘心空手而歸,便讓嚮導找人繼續打聽這批羅漢像的消息。很快就聽說當地的衙門沒收瞭兩尊羅漢像,這讓帕金斯基既喜又憂。他在書中寫道:“當地政府獲悉此事後,也曾虛張聲勢,采取措施,逮捕懲處瞭一批盜運藏匿羅漢像的竊賊。當我第一次離開易縣後,地方官便下令戒嚴,並逮捕瞭我之前派去探聽消息的古董商。但不久後,這名商人就被釋放瞭。當我第二次從易縣離開後,當地駐軍還偷偷搜查瞭我在永福寺的住所,並嚴禁當地村民嚮我齣售任何文物。”事實上,地方官員眼紅於羅漢像帶來的巨大利益,故作姿態而監守自盜。
帕金斯基將自己的發現寫的如敦煌文書一樣寶貴,並為自己的發現和經曆感到自豪。他在書中努力營造一種探險的氛圍,時而感慨沿途的風景,時而喟嘆不講信用的綫人。看似輕鬆的遊記背後卻隱藏著他欲蓋彌彰的野心。經統計,這組易縣��子洞內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至少毀壞瞭3尊。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共10尊。據說其中有8尊經由帕金斯基之手運到海外。這些塑像一經麵世,便在古董文物收藏界引起瞭巨大的轟動。
現收藏於各大博物館的10尊易縣三彩羅漢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彆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年輕)、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加拿大皇傢安大略博物館、日本現代美術館、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大英博物館、俄羅斯鼕宮、法國吉美博物館。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中看到展齣的羅漢像大都安放在岩石底座上,但帕金斯基當時轉賣羅漢像時並沒有底座,在他的書中也未曾提及底座。然而,從這些岩石的尺寸、樣式和色彩來看,又都是羅漢像的原配底座。那麼這些底座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這又要牽扯齣另一個人――盧芹齋。
盧芹齋。他在巴黎建造瞭著名的“巴黎紅樓”,並在一段時間內,每天免費在紅樓內資助中國留學生一頓午餐。他總結自己的一生充滿瞭矛盾,承認自己使不少國寶流失海外,又為這些國寶避免瞭戰亂得到瞭保護而感到慶幸。
盧芹齋是浙江湖州人,二十世紀初著名的國際大古董商。據說,20世紀上半葉被販賣到海外的中國文物中,有一半是經盧芹齋之手,其中許多屬於中國國寶級文物,比如五代時期慈勝寺壁畫、昭陵六駿石刻中的颯露紫和拳毛�m。當他看到易縣三彩羅漢像在歐洲引起轟動後,立刻到河北省易縣淘寶。在這裏,盧芹齋找到瞭留在易縣的最後一尊羅漢像(後被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收藏),同時收購瞭一些岩石底座,並把它們轉賣給瞭世界各大博物館。
佛日增輝東西洋:三彩羅漢造像的藝術價值與斷代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是對梵語“arhat”的音譯,意指“有價值的那位”(“theworthyone”)。在小乘佛教中,羅漢是人通過修行所能達到的最高果位。在原始佛教的經文中,阿羅漢即可以獲得涅��,從而得以獲得永恒的解放(parinirvāa),永遠脫離輪迴。佛陀在世時期,阿羅漢作為釋迦牟尼(ākyamuni)最得意的弟子,往往具有最高水平的知識和美德,而在佛陀涅��後,他們也承擔著維護世間佛法的責任。
從魏晉時代以來,安士高、鳩摩羅什等大德通過翻譯佛教經典,將佛教的信仰、哲學、對宇宙世界的理解和修行方式傳入瞭中國。4和5世紀的譯經中提到,佛陀1250個弟子中有十六位資格最老、果位最高,這就是佛陀的十六個護法或十六個婆羅門(Brahman)。但直到唐朝,完整的十六羅漢名單纔齣現於中文佛經當中。因為羅漢擁有至高無上的知識和精神,他們被信眾視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修行者。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隨著佛教日益中國化,逐漸成為瞭民間信仰的重要因素,人們對羅漢自然也越發推崇。而這種宗教發展在藝術上的體現就是各種形式的十六羅漢。
易縣十六羅漢是手工塑形、施釉的三彩釉瓷器。雖然其體量比真人尺寸略大,卻在人體比例和結構上拿捏得甚為精確。塑像麵容古樸祥和,袈裟自然下垂,漏齣手和腳。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易縣羅漢品相完美,在展廳中相對而視。大英博物館所藏的羅漢像結禪定印的雙手最為齣色。西方人認為,這些羅漢像是極為罕見的中國寫實主義雕像,就藝術和技術水平來說,堪稱中國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故此,這一係列造像從被發現以來,就一直深受美術史學界的關注。
梁思成先生在留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期間,曾經親眼瞻仰過易縣三彩羅漢像。在其《中國雕塑史》中,梁思成寫道:“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或容態雍容,……或蹙眉作懇切狀,要之皆各有個性,不徒為空泛虛緲之神像。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皆由對於平時神情精細觀察造成之肖像也。不唯容貌也,即其身體之結構,衣服之披垂,莫不以寫實為主;其第三量之觀察至精微,故成忠實錶現,不亞於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最精作品也。”
對於這批三彩羅漢像的年代斷定也是幾經變化。因為羅漢像采用白色陶胎,質地緊密,通體施三彩釉,與唐三彩相似,故最初被認為是唐代之物。之後經過一係列的研究,專傢們對羅漢像的年代又提齣瞭多種不同意見,從北宋到遼、金時各有人支持,甚至有人認為這些雕像可能製作於明代。直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學界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其年代當為950-1050年。
1996年,理查德・史密斯(RichardSmithies)通過對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所藏羅漢進行熱釋光測試,將羅漢像的年代定在836-1222年,底座則定在892-1260年。因此他推測羅漢像的年代在12到13世紀之間,相當於遼金時期。後來,這尊羅漢像的修復者斯圖亞特・弗萊明(StuartFleming)對這一斷代進行瞭修正。在他1997年10月給寫給博物館館長詹妮弗・懷特(JenniferWhite)的信中提到,他認為斯密斯的實驗低估瞭環境的影響力。因為這些羅漢像本身體積龐大,胎體對於γ輻射有反作用。因此,他更傾嚮於羅漢像的年代是在1210年前後的一百年(即1110-1310年間)。
科學傢意識到熱釋光可能對文物上老的沉積物的測試效果更好。獨立學者EileenHsiang-LingHsu博士(長於碑文和佛教藝術研究)提齣或許可以嘗試用光釋光法,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博物館或陶瓷專傢發錶過用此法對這批羅漢像進行研究的文章。盡管這些羅漢像在原料、尺寸和製作方法上跟唐代幾尊佛造像頗為相似,但學者們還是普遍認為這些造像應該製作於遼代。盡管現在學者們對此斷代爭議不大,但如此高質量的鉛釉瓷造像為何會齣現在瞭河北深山的山洞中呢?專傢給齣的解釋還並不盡如人意。
《地藏經》有雲:“遇佛塔寺,或佛形像,乃至菩薩、聲聞、闢支佛像,躬自營辦,供養布施。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若能以此布施福利,迴嚮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一般而言,對於這種造像,基本上都會供奉在廟裏,尤其是如此技藝高超的羅漢像。
雖然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依山體修造佛窟的例子,但多取決於地勢。如敦煌莫高窟,地勢特殊,依山體建造洞窟,不僅在荒蕪的大漠中為來往旅人提供遮風擋雨之所,也能給他們帶去一絲靈魂上的慰藉。而懸崖絕壁之間,更是僧人避世修行的絕佳所在。雲岡石窟則直接以山體為基石,佛像直接雕鑿在山體之上。然而,在這些石窟當中,很少會發現有瓷胎的佛造像。
藏著這批三彩羅漢像的��子洞,位於八佛窪半山腰,海拔五百米左右。這一帶山路陡峭崎嶇,河北省考古所的考古學傢輕裝上陣,也經過三個小時的攀爬方進入洞口。而這些等身的羅漢像體積龐大、分量沉重,將十數尊羅漢像安放於此洞中實屬不易。而且經過專傢們的實地勘察,在八佛窪山體也沒有發現上下山麓的捷徑。而這些羅漢像棲身如此的原因,則成為瞭另一個有趣的話題。
一、滅佛說
最初,有學者猜測這跟中國曆史上多次滅佛事件有關。中國曆史上發生過四次滅佛事件:分彆發生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統治時期。每次運動都在全國範圍內廢除佛教,拆廟焚經,燒毀佛像。在曆次法難當中,一些僧人在逃命時也會把一些佛像和經書藏匿起來。然而,如前所述,這些造像應該造於遼代,此時佛教正屬於昌盛之時,此後也沒有大型的法難。故此說實在難以立足。
二、戰亂說
相比之下,為瞭躲避戰亂,將羅漢像藏起來的說法就可靠很多。易縣,古稱易州,自五代起就處在中原政權與契丹政權的交替管製下,在11到12世紀時,遼、宋、金諸國並立,此地常有戰亂。1125年後,遼被金國滅掉後戰亂更加頻繁,故而避亂之說似乎更為可信。
但也有些學者認為,當時佛教較為興盛,一般的軍隊都不會主動去毀壞佛像。而且在戰爭中,人們可能會更需要宗教的慰藉,祈禱保佑他們獲得平安。然而,在真正的戰爭狀況下,這些精美而脆弱的造像難免不受到兵馬之災。
三、修行說
在所有的猜測中,修行說是最為站得住腳的。在很多石窟中都會修建修行窟,供僧人麵壁修佛、閉關修煉。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子洞屬於八佛窪山下的寺廟的一部分,是山下的僧人定期上山閉關修行、打坐修禪的地方。
據成書於1930年代的《易縣誌稿》記載:“八佛窪在峨眉寺溝底之東北支,亦稱百佛洞、百佛山……峨磨山在州西北五十裏,有崖南俯,俗名白臉山……山半有洞名百佛窪……寺中舊有佛像七十二,皆瓷製……峨眉寺百佛窪慈佛在縣西北五十五裏峨眉寺後。百佛窪亦稱百佛洞或稱百佛山、八佛窪,山腰鑿石虎,內有大慈佛八尊,小慈佛七十二尊,又依山建閣,內有三彩慈觀音一尊,後為邦人盜去售諸國外,今在英倫者有三,彼邦人以為唐三彩慈雲(注:慈即瓷)。”另外,據乾隆年間重修龍門寺的碑文《白玉山龍門寺碑記》記載:龍門寺建於唐宋時期,明嘉靖年間進行過重修。雍正八年,此地因被劃入清西陵範圍,寺廟的佛殿、配殿、藏經閣和鍾鼓樓都進行瞭修葺翻新。然而,這塊重要的碑文中卻並未提及山上的洞窟。因此,找到寺廟和洞窟之間的道路變成瞭關鍵。也許,不斷發展的航空遙感技術能在不久的將來幫助我們揭開這個謎團。
這批代錶著中國古代寫實主義最高成就的羅漢像如今散落在東西方的各大博物館中。他們或許曾高居華廟之上,又或曾棄置於荒野之中。然而無論如何,這些羅漢們仍安靜地矗立著,以悲憫的眼睛看這世界蕓蕓眾生的韆年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