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2022, 1:07:26 PM
前言
公元25年,劉秀在混亂的農民起義戰爭和地方封建勢力割據的情況下登基稱帝,東漢於此建立。
在之後長達15年的統一戰爭當中,劉秀一直秉承復興漢室的口號和理念希望能夠重新建立往日劉氏一統天下的局麵。
當東漢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之後,劉秀本人也在整個統一戰爭的過程中見證瞭戰爭所帶來的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悲慘社會狀況,因此他本人對於戰爭已經極度排斥。
在東漢完成統一的初期,整個社會都充斥瞭死亡的氣息,長期的戰爭使得社會青壯年勞動力損失嚴重,他們被各地割據勢力以及在參加的農民起義戰爭中失去生命。
我們要知道在那個時期,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對於一個傢庭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傢裏的頂梁柱,一旦倒下的話,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傢庭也將會崩塌、分散。
所以東漢初期社會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和中央政策。
《後漢書》載:"方春�|作,恐人稍受�A,往�����。�或妨耕�r。其各����尤��者,��所�J並�c之。流人欲�w本者,郡�h其���A,令足��到,���^止官亭,�o雇捨宿。"
統一戰爭
劉秀充分認識到瞭這一點,起義過程中每天見到最多的就是殘酷的戰爭、無情的兵器和一具具冷冰冰的屍體,這對於劉秀的影響非常大。從這麼長時間的戰爭經曆中,有的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戰功卓著,從而形成一種喜好徵伐,窮兵黷武的性格,但是劉秀卻不一樣。
東漢統一之後,光武帝劉秀作為一國之君,他在戰爭中形成的性格讓他更加珍惜統治者對於王朝的"治",而非由於統治者殘酷的統治政策給帝國帶來的"亂"。
所以在劉秀統治初期就一直奉行十分柔和的治國政策,從其政策的主要內容來看仿佛是西漢初期黃老思想的再次迴歸。同時跟隨劉秀一起建立東漢的功臣武將們在建國初期也得到瞭劉秀的妥善安置,沒有引發不和諧的現象。
武將鄧禹
"奉朝請"策略很好的解決瞭功臣武將的安置問題
在中國古代封建曆史時期,一個王朝通常會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得以建立,很少能夠通過和平手段,當然也不是沒有。
這些通過武力戰爭得到天下統治權的王朝一般都會在開國論功行賞之時齣現一個難題,那就是新登基的皇帝怎樣安置跟隨自己南徵北戰打天下的功臣?
這個難題是一個極其考驗政治手腕兒能力的問題,一旦處理不好的話,很容易造成嚴重的後果。
比如在西漢建國之初,高祖劉邦在安置功臣方麵就做的非常不好,主要是因為在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中跟隨劉邦一同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實在功勞太大,甚至有種功高震主的味道,雖然劉邦是整個集團的領導核心,但是手下人功勞大把大把地撈,就會讓劉邦覺得很沒有存在感。
雲台二十八將
而在論功行賞之時,由於這些功臣武將的功勞顯赫,又不得不給予他們高官厚祿,甚至是讓他們割據一方,劉邦對手下的武將們,比如韓信、英布等人就是如此。他們這種現象自然引發瞭劉邦的排斥,最終不得不選擇流血的方式來清除他們,雖然不是很人道,但是為瞭統治的穩定也是無奈之舉。
但是我們在看東漢光武帝劉秀對於功臣的安置就明顯要比劉邦高明的多。
《後漢書》:"帝曰:我自�反耍�不��疲也。�m身��大�I,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w,��?�嗑V,量�r度力,�e�o�^事。退功臣而�M文吏,�m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當然跟隨劉秀打天下的功臣也不在少數當時甚至有"雲台二十八將"之稱,劉秀還將他們的畫像安置在南宮雲台,以供後世敬仰。劉秀對於這些功臣的處理一是加功封爵,讓他們盡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厚待。
另一方麵就是實行"奉朝請"的策略,讓那些功勞最高的人擔任王朝的名譽大臣,有事的時候入朝商議,無事則在傢修養。
就是這樣,劉秀比較完美地解決瞭對於功臣的安置。
李通
劉秀完成功臣安置後,不忘嚮天下徵召文人賢士
不拘一格,廣納人纔
劉秀對於開國功臣的妥善安置,不僅解決瞭開國皇帝與開國功臣之間的矛盾,也通過"奉朝請"等方式開始對東漢王朝初期的政治骨乾進行瞭更新換代,為之後能夠在統治集團注入新鮮的血液提供瞭基礎。
同時,這種對於功臣的妥善安置並沒有引發流血戰爭,並且讓那些功勞甚大的武將們對劉秀都十分信服,大大提高和鞏固瞭光武帝劉希在統治集團和天下人心中的威望。
完成對功臣的處理之後,劉秀鑒於東漢久經戰亂,社會已經破敗不堪,而退功臣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為東漢中央招募纔學之士,因此在劉秀統治時期,他曾多次嚮天下發布招納賢士的詔令,希望天下人能夠踴躍參加。
在招募人纔的標準上,劉秀並沒有具體的背景要求,為的就是希望最大程度、最大範圍地招納賢士。
《後漢書》:"建武之世,侯者百�N,若夫�倒�者,�t�c�����h,分均休咎,其�N�K��以��科,完其封��,莫不�K以功名延�c於後。前��曰,上望���T�⑼�往偶�Z。"
地方名士
嚴管玄關機構,杜絕賣官鬻爵
劉秀在選官範圍上作瞭最大程度上的放鬆之後,對於當時的選官機構也進行瞭嚴格的管理,杜絕賣官鬻爵現象的齣現,以防東漢的官僚集體變得烏煙瘴氣。
當選官機構將人纔推舉上來之後,劉秀本人還要進行親自考核,具體考察其治國思想、是否具有各方麵的行政能力等,確保選拔上來的人纔是真正對東漢建設有用的人纔。
除瞭這種比較自主的選拔人纔方式之外,劉秀還對西漢時期建立起的察舉製進行瞭改革。察舉製在西漢後期已經弊端叢生,主要是因為人纔的選舉依據中央需要的對象進行,而地方在選拔人纔的權力上又有很大的獨立性,特彆容易形成地方長官收受賄賂的情況。
劉秀對於這現象實施嚴懲,同時將察舉製規定瞭固定的期限,保證地方對於中央的人纔供應。
舉薦人纔
迴歸黃老:審時度勢下的劉秀形成“柔道治國思想”
西漢初期幾位皇帝在治理國傢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這主要是因為西漢初期由於長期戰亂原因,社會百廢待興,因此中央統治集團不應該采取較為嚴厲的政策去乾涉社會經濟的發展。
東漢統一之初亦是如此,劉秀的柔道治國思想很難說不是西漢初期黃老之術的再次迴歸,當然這也是其充分吸收西漢初期恢復經濟、恢復國力的重要內容。
劉秀在經曆過西漢末年和新莽王朝的農民起義之後,明顯認識到廣大民眾的力量始終都是不可忽視,在進行封建王朝的統治中要盡可能地保護民眾的利益,杜絕封建地主惡性發展膨脹現象的齣現。
西漢末期的社會動亂以及綠林、赤眉起義就是因為封建統治者以及封建地主貪圖享樂成風,土地兼並極度嚴重,廣大農民紛紛失去土地,失去生活的經濟基礎而選擇反抗纔引起的。
奉朝請 賈復
這種認識對於劉秀來說是非常難得卻又是非常容易得到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劉秀本人作為一個西漢末期已經愈發沒落的封建小地主,其本性和當時所有的封建地主是沒有差彆的,這不過當時他並沒有處在統治階級的位置上,由於權力有限、地位有限,所以纔顯齣他的封建地主性質不是很強。但是等到他實現統一稱為最高統治者之後,在國傢利益分配上,他肯定更加注重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
《後漢書》:"捨近��h者,�詼��o功;捨�h�近者,逸而有�K。逸政多忠臣,�謖�多�y人。故曰���V地者荒,���V德者��。有其有者安,��人有者��。���繮�政,�m成必� �"
所以說在劉秀稱帝之後還能有這樣的認識很難得。
說他容易取得這種認識就是因為他是經過農民戰爭並且加入過農民起義行列當中過的,這種親身經曆的事件在劉秀心理已經形成瞭一種由內而外的認識,那就是一個農民的力量雖然小,但是全國廣大勞動人民聯閤起來那就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因此劉秀意識到在政策的製定上一定要注重維護廣大百姓的利益。
東漢畫像磚 宴請百官
評價
因為東漢的建立以及其對全國統治的確立經過瞭一個長時間的兼並戰爭,因此跟隨劉秀一同建功立業的文臣武將自然不在少數。而"雲台二十八將"隻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劉秀通過齣色的政治頭腦將西漢時期沒能有效解決的功臣安置問題妥善解決。
這種以和平手段安置功臣的方式為今後後世封建王朝的建立者提供瞭範例,比如北宋時期的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就將幾位擁有重兵的大臣兵權全部解除,由此穩定瞭初期的統治。
劉秀這種獨特處置功臣的方式不僅讓他取得瞭所有大臣的衷心擁護,並且也在天下人的心中留下瞭一個仁君的印象。
另外劉秀在選拔人纔上更是注重唯纔是舉的思想,他認為東漢初期社會急需發展,正是需要人纔的時候,因此他解除瞭選拔人纔的種種限製,任何齣身的隻要有纔學和政治能力的人都可以為國傢所用。
因此在劉秀統治時期,東漢的各級官僚紛紛湧現瞭一大批年輕人纔,那些在新莽王朝發誓不仕的人也開始齣山願意為東漢效力。劉秀柔道思想治國的理念,並不是自己一時興起提齣,有人可能是認為或許是劉秀本人經過瞭太多戰爭和死亡,轉而迷信道教,纔會讓他齣台這樣消極的統治政策。
但其實不是,相反這種柔道治國恰恰體現齣瞭劉秀清醒的頭腦以及對東漢初期社會局麵的整體認識。就是在這樣柔和治國思想的指導下,統治者采用溫和的統治政策,以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經濟為主,纔會齣現瞭"光武中興"的局麵。
參考文獻:《後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