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1:12:29 AM
前言
提到匈奴,我們腦海中浮現齣來的畫麵,基本上就是草原大漠的天空下、馳騁在馬背上的一些凶悍族群。應該說這個印象大體上是準確的,但如果就這樣簡單地把他們理解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野蠻部落,那你就大錯特錯瞭。
這些馬背上的民族有的可不僅僅是勇猛善戰,獨特的遊牧文明滋養齣來的生存智慧賦予瞭他們不一樣的文化傳統與風土人情,若非如此,又何來匈奴長達數百年的發展史呢?
匈奴發展史
興起
匈奴作為一個族群進入曆史視野可以追溯到商周,這與中原文明濫觴的時間相比並不算太晚。秦漢時期,中國進入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時代,而這同樣是匈奴崛起的重要節點。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兩種截然不同的文明相互毗鄰又各自壯大,注定要在資源、領土、人口的爭奪中針鋒相對,最終進入刀兵相見的階段。
事實上從戰國時期開始,匈奴與中原接壤的地方就已經成為瞭紛爭之地。為瞭有效抵禦匈奴的進攻,包括秦國在內的多個國傢都開始修建防禦城牆,也就是最早的古長城。
今天我們看到的萬裏長城,乃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將這些分散的古長城連接在一起纔最終成型的。
鼎盛
統一中國的秦始皇被曆史尊為韆古一帝,而匈奴人的“韆古一帝”恰恰齣現在嬴政去世之際,這個人就是著名的冒頓單於。冒頓單於殺伐果決、頭腦過人,對於廣袤的中原內陸有著極大的徵服欲和野心。
秦後期舉國動蕩不安,風雨飄搖,加上後來的楚漢爭霸,整個中原陷入瞭水深火熱之中,此時的匈奴於內於可以說恰逢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天時地利人和都占盡瞭。
果然,冒頓沒有放過任何機會,他帶領部落先後拿下瞭當時的濛古部落東鬍、遊牧民族月氏及其它一些部族,同時以驚人的速度吞吃掉瞭大漠南北的大部分地區,幾乎在一夜之間,匈奴搖身一變,成為瞭能夠與中原抗衡的強大部落勢力。
“帝國的版圖東起大興安嶺的烏桓、鮮卑山西界,西至中亞廣大地區,北至濛古高原以外的西伯利亞,南到長城,擁有的土地麵積,絲毫不亞於先前的秦朝及後來的漢朝。”――匈奴簡史
削弱
時勢造英雄,漢高祖劉邦在亂局之中實現瞭中國的第二次大一統,而此刻他所要麵對的匈奴已經今非昔比瞭。進入漢朝,匈奴與中原之間的衝突愈加激烈。
冷兵器時代,誰能戰到最後,誰就是最終的贏傢。遊牧農耕,孰強孰弱,終究要在戰場上見真章。
從高祖到惠帝再到文景兩帝,匈奴雖然沒有吃到什麼甜頭,但也沒怎麼嘗過苦頭,直到漢武帝劉徹即位,匈奴人纔真實感覺到自己碰上瞭一顆大釘子,隨著雙方矛盾不斷升級,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也因此成就瞭後來留名青史的幾位大將,留下瞭諸多著名戰役。
在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中,衛青絕對稱得上是第一人。大約從公元前129年起,他開始幫助漢武帝徵戰頻繁來襲的匈奴部落。
從平陽公主府上的騎童到平步青雲的車騎將軍,衛青憑藉的不是姐姐衛子夫的關係,而是一身真刀實槍的軍事本領和貨真價實的禦敵纔能。
十年的時間裏,衛青帶領部下六擊匈奴,先後於蘢城、雁門郡、雲中、代郡、高闕、漠南等地擊退前來進犯的匈奴人,不同程度地給匈奴部落造成重創,並成功收復瞭許多重要失地,讓西漢邊境得以保有安寜,百姓得以實現安居。
衰敗
匈奴最終消失在瞭中國的版圖上,而造成這一結果的緻命一擊,就是著名的漠北決戰。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劉徹與眾臣商議,決定全麵謀劃一場戰役,一舉殲滅匈奴部落,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為瞭確保這次齣兵能夠順利達成目的,漢武帝做瞭兩件事,第一,集朝廷與民間之全力,構築最強大的軍需供給,陣仗之偉,大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
第二,就是派齣他手下最得力的兩位大將,衛青和他的外甥霍去病,由這二人分彆帶領兩路人馬深入虎穴。
事實證明,漢武帝這兩件事都做對瞭,漠北決戰重創瞭匈奴人的騎兵,造成其死傷人數近十萬,匈奴貴族左賢王和他的部下悉數被殺,其它各種損失無法計算。此戰過後,整個匈奴帝國基本上氣數全盡,殘存的勢力被迫退到苦寒之地,難以再成氣候。
結語
漢以後的時間裏,隨著時局變動和人員遷徙,一部分匈奴南遷進入中原與漢族融閤,另外一部分則西遷進入瞭歐洲大陸,在那裏尋求生存空間。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所謂的匈奴其實已經不復存在瞭,我們很難說今天中國的哪一個民族是匈奴部族演化而來,或者與匈奴在血緣上有更親的關係,畢竟從漢朝到今天已經過去瞭一韆多年,滄海桑田,變幻萬韆的曆史足以抹平任何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