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6:26:36 PM
在金華市博物館的館藏文物中,有一枚小小的銅鏡,與眾不同,甚為珍貴。
這枚西晉時期的銅鏡,鏡紋描繪的是孔子與弟子圍坐講學的場景,是目前發現全國唯一一枚通過鏡紋反映當時儒傢思想興盛的銅鏡,非常罕見。
它的齣土,不僅為研究古代銅鏡提供瞭珍貴的曆史資料,對研究六朝時期金華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具有著重要的曆史價值。
1992年被評定為國傢一級文物。
那麼,這究竟是一枚怎樣的銅鏡呢?
西晉銅鏡,一齣土就引起轟動
金華市博物館館長徐衛介紹,這枚西晉銅鏡為1976年齣土。 當時本地的文物工作人員在距離金華市區15公裏的市古方磚瓦廠,共清理齣六朝古墓十三座,孔子弟子銅鏡便發現於其中一座西晉墓中。
這麵西晉孔子弟子銅鏡,直徑16厘米,厚0.4厘米。鏡圓形,素窄緣,緣邊起翹,半球形鈕,圓鈕座。座外紋飾區為伸展的四葉,對稱分布於鈕座四邊,每葉內飾一人,
並分彆用減筆字題曰:“弟子子貢”、“弟子顔淵”、“弟子仲由”、“聖人(孔子)”。
減筆作為漢六朝鏡銘的一大特點,經常在故事類畫像銅鏡中使用。細觀此鏡可見四人端坐葉內,雙手高舉,綫條簡練,形象生動。每葉間又飾雙鳳及鬆柏圖案,以示聖人的高潔儒雅。紋外還有銘文一周,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嚮外為櫛齒紋、鋸齒紋。甫一齣土,這麵西晉畫像銅鏡,就因其特殊的紋飾、藝術造型而引起瞭學界轟動。
這枚銅鏡為何引起學界轟動?有何獨特魅力?
浙江是我國古代銅鏡的重要産地,齣土瞭許多製作精美的六朝銅鏡。其中,故事類畫像鏡作為重要類型之一,現存數量較少,加之其主題突齣明確而備受世人關注。
故事類畫像銅鏡至晚興起於東漢中期,衰微於三國,其特有的主題性鏡紋及銘文,成為文物斷代的重要依據。
“故事類畫像銅鏡的藝術裝飾和銘文題材非常豐富,是研究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徐衛介紹,自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後,儒傢思想漸成社會的統治思想。
因此,漢、六朝的銅鏡鏡紋與銘文的一大主題便是,反映漢代倡導的儒傢思想及道德準則,
其中又以體現“忠”的吳王、伍子胥畫像鏡,及與“孝”相關的銘文鏡最為常見。
“這麵孔子弟子銅鏡,可以說用瞭近似直白的題材,來體現儒傢思想的重要地位,進而宣揚中國重文重教的傳統。”徐衛說。
“而通過孔子與弟子圍坐講學的場景,來歌頌孔子成就的器物全國實不多見,而以此內容為鏡紋來反映當時儒傢思想興盛的目前僅此一枚。”
下麵,我們再普及一下銅鏡的使用曆史:
我國已知最早的銅鏡,
是 距今4000多年前的齊傢文化 齣土的七角星紋銅鏡而且齣土自墓主人胸部。
說明新石器時代的貴族就已經開始臭美啦,否則怎麼能把銅鏡陪葬於墓中呢?
齊傢文化齣土的七角星紋銅鏡
在 商王武丁妻子婦好墓中也發現瞭銅鏡 ,作為武丁與婦好愛情的見證,死後隨之入葬。
與齊傢文化類似,商代銅鏡鏡背以幾何紋居多,有七角星紋、平行綫紋、葉脈紋、多圈凸弦紋等,還有素麵鏡。
不過,這一時期的銅鏡含锡量較低,青銅的閤金成分不太穩定,比較粗糙。
周代銅鏡多為素麵鏡 ,從河南省三門峽市上嶺村虢國古墓群齣土的銅鏡可窺知一二。
商代婦好墓齣土的銅鏡
戰國時期 是我國銅鏡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期,銅鏡主要流行於浪漫的古楚之地,
這難道是因為南方人自古就比北方人活的精緻講究、更愛�意磷約閡哺�注重儀錶嗎?並不全是。
戰國時期南方多地發現瞭銅礦,這成為大量銅鏡産生的必要條件。
此外,隨著生産力的提高,銅锡配比更科學,
使得這一時期鏡背的紋飾呈現更為多樣化,
齣現瞭龍紋、蟠螭紋、菱形紋、獸紋以及四葉紋等豐富多彩的紋飾。
戰國四葉紋銅鏡,台州博物館藏
兩漢則成為銅鏡的繁榮鼎盛時期。
這一時期的銅鏡,不僅比戰國時的銅鏡更輕巧,也更實用。
多以四乳釘為基點形成四分法布局,而且嚴格講求對稱。
紋飾主題更為明確,繁而不亂,多齣現博局鏡(也稱規矩鏡)、四神鏡等圖案,鏡背銘文流行,且多吉祥語,成為花好月圓、團圓吉祥的象徵。
同時,黑漆古成為判斷漢代銅鏡的一個重要特徵。
除瞭圓形銅鏡外,這一時期還齣現瞭矩形鏡,
如山東齊王墓齣土的青銅方鏡,重達56.5公斤,
成為西漢時期齊國經濟繁榮的重要見證。
西漢四乳釘星雲紋鏡
西漢四神十二辰博局鏡
西漢銘文鏡,“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山東博物院藏
西漢銘文鏡,山東博物館藏
“清治銅華以為鏡,昭察衣服觀容貌,清光宜佳人”
國博藏西漢“中國大寜”鎏金銅鏡
山東省淄博博物館藏齊王墓青銅方鏡
是我國齣土的最大的銅鏡
鏡長115.1厘米,寬57.5厘米,重56.5公斤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則成為銅鏡的中衰期。
國傢分裂,經濟衰落,使得銅的産量大幅下降,
這在北方尤為明顯,曹魏齣現鏡背有“位至三公”銘文的銅鏡,西晉特彆流行;
而南方地區局勢相對安定,銅鏡鑄造繁榮,孫吳地區流行神獸鏡、佛像鏡等。
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前期齣現鐵鏡,使得銅鏡逐漸被替代。
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齣現瞭美人對鏡梳妝的畫麵
“位至三公”鏡,銘文順時針鏇讀,新鄉市博物館藏
隋唐則成為我國曆史上銅鏡高度發展的時期 。
這一時期的銅鏡,不僅形態多,紋樣活潑,
有花鳥鏡、團花鏡、瑞獸鸞鳥鏡、四神十二生肖鏡、人物鏡、盤龍鏡、八卦鏡、萬字鏡等,
還齣現瞭特種工藝鏡,如金銀平脫鏡、金背瑞獸葡萄鏡,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唐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金銀平脫鏡是唐代貴族的特種高級定製奢侈品,並非一般老百姓可以享有。
在唐代,皇帝隻將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賞賜給四品以上的官員,
因而,擁有這樣的銅鏡,既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成為君臣感情交好的見證。
看來真是傢財萬貫,不如這小小的銅鏡一片啊!
唐代漆背金銀平脫八角鏡,日本奈良縣正倉院藏
另一種唐代特有的高級定製奢侈品是金背鏡。
如西安博物院藏金背瑞獸葡萄鏡,形製與工藝都堪稱一流。
唐代金背瑞獸葡萄鏡,西安博物院藏
唐初高季輔為官剛正不阿,太宗曾經賞賜給他金背鏡一麵,來錶彰他清正廉潔。
此後“明鏡高懸”不僅成為公堂常掛之匾額,銅鏡也成為全民中流行的饋贈佳品。
想必人人聽過太宗那句最著名的論斷:“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在諫臣魏徵去世後曾感嘆道:魏徵去瞭,我就像失瞭一枚銅鏡一樣!足以說明銅鏡對古人的重要性。
唐四靈瑞獸八卦紋揚州造銅鏡
唐代雲龍紋江心鏡
明代《韆鞦絕艷圖捲》之《薛姬臨鏡寫真圖》,國博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