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3:52:30 PM
王淩,字彥雲,太原祁人,東漢司徒王允的侄子。正始初年,為徵東將軍,正始二年在芍破擊敗吳將全琮,以功進封南鄉侯,後遷車騎將軍。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為司空,後因不滿司馬懿專擅朝政,謀求立楚王曹彪為帝,事泄自盡,被夷滅三族。時年七十九歲。
從履曆來看,王淩絕對是精英之中的精英,他憑藉實打實的戰績,在短短十年之內,就從徵東將軍晉升至司空,位居三公之列。在曹魏集團中,能達到如此成就的人屈指可數,因此蔣濟稱贊他:“文武俱備,當今無雙。”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精英人士,卻在太和五年(231年)重蹈其上司曹休的覆轍,再次中瞭孫權的詐降計,摺損瞭幾百士兵。這是怎麼迴事呢?
孫權故伎重演,王淩再中詐降計
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辭雲:"道遠不能自緻,乞兵見迎。"―《三國誌・滿寵傳》
太和五年(231年),東吳中郎將孫布嚮揚州刺史王淩請降,並以路途遙遠為由,請求王淩派人前來接應。王淩對此深信不疑,但由於兵權掌握在徵東將軍滿寵的手中,於是,他請求滿寵派兵,但滿寵認為其中有詐,拒絕派齣兵馬。
王淩要不到兵,仍然不醒悟,轉而派齣手中僅有的七百步騎前去迎接孫布。結果不齣滿寵所料,七百步騎中瞭孫布的埋伏,死傷大半。
對於王淩選擇相信孫布的動機,史書中也加以說明,那就是王淩想藉此立功,以便取代滿寵。
據史料記載,在藉兵之前,滿寵就詆毀滿寵年老力衰,言行舉止荒謬,不閤常理。於是,曹�閉俾�寵入朝,當麵確認他的精神狀態,結果發現滿寵身體健康,言行舉止正常,曹�奔右暈坷禿筧盟�迴到任上。
綜上所述,王淩為瞭將滿寵拉下馬,立功心切之下中瞭孫布的詐降計。
不過,此說法存在諸多疑點,缺乏說服力。
疑點重重:王淩真的中計瞭嗎?
太和二年(228年),曹休中瞭孫權的詐降計,率兵十萬深入皖城接應周魴,在石亭中瞭陸遜的埋伏。當時王淩就在曹休軍中,正是依靠他拼死突圍,曹軍纔得以撤齣夾石,避免瞭全軍覆滅。三年後,孫權又使齣相同套路的詐降計,王淩作為石亭之戰的親曆者,竟然會再次中計,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其次,周魴賺曹休時,為瞭增加可信度,一連寫瞭七封請降信,最後還上演瞭斷發謝罪的苦情戲。但是,此次孫布請降時,隻是派使者來通知王淩,王淩就同意派兵去接應吳軍,真當王淩是三歲小孩啊!彆忘瞭,王淩可是曹魏精英中的精英,怎麼可能沒有思考力呢?
再次,孫權賺王淩的事記載在《三國誌・滿寵傳》中,但在《三國誌・王淩傳》中卻一字難覓,這是不正常的。
最後,王淩得知孫布請降後的一係列操作,完全違反瞭既定程序。首先,王淩作為揚州刺史,他的直接上司是魏明帝曹�保�而不是徵東將軍滿寵,所以,他得到孫布請降的信息後,應第一時間報告朝廷,而不是嚮滿寵藉兵。
其次,王淩在齣兵接應孫布前,按規定應嚮朝廷報告。當年曹休是軍隊最高統帥,在齣兵接應周魴時,也要先通報朝廷,更何況身為刺史的王淩瞭。而在孫權第三次實施詐降計,要求襄陽太守鬍烈派兵接應時,鬍烈同樣是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朝廷,由司馬昭最終定奪。
所以,王淩在未通知朝廷的情況下,是不可能要求滿寵派兵去接應孫布的,這是嚴重違規行為,王淩不可能不知道這點。
綜上所述,孫權賺王淩這件事存在太多的疑點,不可信。
可是,陳壽為何會在《三國誌》中記載瞭此事呢?
真相:齣頭對抗司馬懿,王淩“被”中詐降計
曹操對王淩有知遇之恩,而王淩也一直忠於曹魏。他是高平陵事變後,第一個站齣來試圖武力對抗司馬懿的人,從而被司馬懿視為眼中釘。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羽翼已豐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清除瞭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從此朝政落入司馬氏之手。
王淩看齣司馬氏有篡逆之心,於是聯閤兗州刺史令狐愚,意圖廢曹芳另立楚王曹彪為帝,以避免君權旁落於司馬懿之手。然而,由於機事不密,王淩被司馬懿用計拿下,王淩自知難逃一死,就在被押解至洛陽的途中服毒自盡。司馬懿覺得不解恨,將王淩暴屍三日,可見司馬懿對其有多痛恨。
隨後,司馬懿大開殺戒,將王淩、令狐愚等參加政變者誅滅三族,並賜死曹彪。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雖然是一代良吏,但他畢竟身為晉臣,不可能不考慮司馬氏的感受,因此,他在《滿寵傳》中給王淩加瞭一齣戲也是有可能的。再者,陳壽去世後,他的遺作《三國誌》是經過晉朝的審校後發布的,在此過程中,是否有人為改動,亦未可知。
綜上所述,王淩是“淮南首叛”的策劃者,因此被司馬懿視為眼中釘。在晉廷的施壓下,有人在史書中虛構瞭“孫布賺王淩”這件事。
結語
如果我們研讀《三國誌》,就會發現,在魏明帝曹�筆攀籃螅�除瞭司馬氏父子外,魏國其他人突然變得不正常瞭。如王淩就莫名其妙地智商離綫,中瞭孫布的詐降計,而此前戰績彪炳的��丘儉,在麵對司馬師時也突然手腳無措,堂堂左將軍竟被一平民射殺。
曆史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史書也是人寫齣來的,史書中的曆史不可避免地摻雜瞭個人意誌。因此,我們應鑒彆史料的真僞,而不是照單全收!